天天看點

馬落坡,一個有曆史、有故事的村莊

作者:古城滄州

馬落坡村位于滄縣政府駐地東北12公裡,屬姚官屯鄉。該村始建于唐朝,原名李三蔡屯,以姓氏而得名,是一個有着1300餘年曆史的古村,曆史悠久厚重。

馬落坡,一個有曆史、有故事的村莊

元朝時,開始在此村設巡檢司(為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類似現在的公安派出所),元明清時代,一縣以内,一般設3個巡檢司。由此可見,曆史上的馬落坡就是一個大村鎮,同時也是方圓幾十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證明它是人口聚居的大村鎮。

直到現在,馬落坡仍是有4000多人近50個姓氏的大村莊。

(一)馬落坡村名來曆

馬落坡建于唐朝,是個千年古村,原名李三蔡屯,後來改名為馬落坡。有兩種說法:

其一,據相關志書記載,世傳小秦王在此落馬,于是更名為馬落坡。

盤點中國曆朝曆代的秦王,從西漢開始到元代,有差不多50位之多。

那麼在滄州馬落坡落馬那位秦王是誰?史書并未指出是哪一位。

當地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五代時期後唐秦王李從榮。

李從榮,應州金城縣(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次子。封秦王,官至兵馬大元帥、尚書令。

他殘暴擅殺,不得人心。長興四年(933年), 擁兵謀反,兵敗被殺。

相傳,後唐天成元年,也就是926年,小秦王李從榮帶領一行人到此地狩獵。那時候滄州一帶人煙稀少,有很多野獸在此出沒。李從榮發現了一頭鹿,他催馬去追,并搭弓射箭。可是一不小心,他竟然從馬背上翻落下來。但并沒有大礙。

正是因為這位“大人物”曾經在此落馬,是以改地名為“馬落坡”。

當然這隻是傳說,說落馬的是秦王是李從榮,缺乏史料依據。

檢視曆史史料,确有一位秦王到過滄州,還在滄州任過橫海軍節度使(時治所在今滄縣舊州西南),他叫符存審,死後追封為秦王。

符存審,字德詳,陳州宛丘(今河南周口市)人,唐末五代時期前晉、後唐名将。因曾被賜為李姓,史冊又載為李存審。

天祐十三年(916年),劉鄩進犯魏州,卻被符存審率軍截斷退路,隻得在元城與晉軍開戰,結果大敗而逃。存審乘勝追擊,接連收複澶州、衛州、磁州、洺州(治今河北永年)、邢州等地,被授為安國軍節度使、邢洺磁等州觀察使。同年十月,符存審兵臨滄州。戴思遠棄城而逃,毛璋則獻城投降。符存審改任檢校太傅、橫海軍節度使,兼領魏博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又加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追封秦王。

他在滄州任橫海軍節度使,其治所距離馬落坡四、五十裡地,他騎馬到馬落坡附近打獵,完全有可能。是以,因符存審射鹿落馬而得名馬落坡可能性不小。

除了這一說法外,還有故事說馬落坡跟穆桂英有關。

傳說穆桂英挂帥時,曾來到此地,由于征戰勞頓,便準備在此下馬歇息,正好看到村北頭高坡處正有一塊上馬石,穆桂英見石後暗測,莫非是上天安排我在此地歇息?于是下令全軍停止前進,就地休息,整頓兵馬。

據說,穆桂英順應天意在此休息之後,旗開得勝,屢戰不敗,後世也将這塊寶地稱為“馬落坡”,後人有詩贊曰:“穆帥息兵順天意,坡上落馬便知迷”。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傳說,隻能當做故事來聽,不能當成史實。但不管因何得名,這些故事都為這個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抹濃重的文化色彩。

(二)《閱微草堂筆記》中馬落坡的故事

紀曉岚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一個“賣面婦”的故事。

馬落坡有一女人非常孝順,生活貧困,靠賣面為生。因為窮買不起驢,就自己推磨,每天幹活到四更天。她勤勞, 而且注重孝道,精心供養着自己的老婆婆。

她的孝心感動了兩個狐狸。于是,兩隻狐狸每天都偷偷來幫她推磨,一推就是20 年,直到女人的婆婆去世。最終,狐狸幫助婦人的善心得到了回報,修成正果,成為狐仙。

後來,她的婆婆過世了。這位婦女安葬好婆婆,在傳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兩位年輕的女子。她們笑着跟她打招呼說:“咱們一塊住了二十來年,你認識我們嗎?”她說:“我從來沒見過你們啊。”女子說:“實不相瞞,我們都是狐狸精,看你孝順,天天幫你磨面呢。現在功德圓滿啦,來和你道個别。”說完,一陣風就不見了。

女人很驚奇,回到家後,再去推磨時,總感覺非常吃力,沒有了狐仙的幫助,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輕松了!

是以啊,做人孝順,神鬼都會幫你的。這個故事反映出了馬落坡村民恪守孝道、知恩圖報的優良民風與傳統。

紀曉岚《閱微草堂筆記》中還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四月二十八,是滄州的大集,趕集的人特别多。有一天散集的時候,一個小夥子看見前面牛車裡坐着兩個大姑娘,忽然從車上掉下一個手絹,裡面還包着錢。這個小夥子覺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想拾起來送回去又怕追不上大車,想想就沒理會這個茬兒。後來聽人說鄰村的一個人因為撿了這個手絹被狐狸精迷死了。是以啊,做人一定要厚道,記住貪小便宜吃大虧啊。

(三)馬落坡草帽

滄州一帶草帽、草笠的生産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明清時,滄州城附近集中産草帽的地方主要在馬落坡村。馬落坡以編織草帽而聞名。

馬落坡的大草帽興起于約1830年,先後有尹家的“月來号”、蘇家“何順号”、邢家“同義祥”、以及“紅升号”“懷義号”等店鋪,以坐莊、訂購、收購等方式,大量生産草帽,再經加工修飾,打包銷往緬甸及東南亞各國。

馬落坡的草帽,以小麥杆為原材料,帽子面呈鵝白色,紅綠綢鑲邊挂裡,制作精良,造型美觀,色澤優雅,大方秀莊,質地柔軟,經久耐用。

馬落坡草帽生産最紅火時,從業者達萬餘人,年産草帽七萬頂,利潤近百萬洋元。

民國《滄縣志》雲:“草帽,本邑馬落坡草帽行銷緬甸,馳名中外。”

20世紀20年代,著名評書藝人張傑鑫創作并演出的傳統評書《三俠劍》,開篇講主人公勝英出場時,“頭戴馬落坡草帽…”,馬落坡草帽成為流行文學裡英雄人物的标準行頭,由此可見當時馬落坡草帽的風行。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光緒刻本)中多次出現馬連坡草帽,這個“馬連坡”就是今滄縣馬落坡村,其實連同這個由于記音不準而形成的錯名,馬落坡至少擁有三個外号。

1933年,河北省主席于學忠《于主席出巡紀事》也記載,滄縣“舊有名産為馬落坡草帽,有雲南商人來滄收買,運銷越南、緬甸及仰光之白夷山。”

20世紀30年代之後,由于國内動亂日增,造成出口中斷。70年代後期,村裡雖然打算重操舊業,因為缺乏市場,最終徹底消亡。

(四)紅色敵後堡壘村

馬落坡是一片紅色的沃土,在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抗日遊擊隊常來馬落坡村活動,并與日僞軍進行敵後遊擊戰,這裡成為滄縣重要的敵後堡壘村。

這個村的一批愛國青年,如蘇鳳岐、蘇鳳雲、蘇鳳崗、邢國甫、尹連永、邢國良、蘇玉祿、尹邨琦、于桂森等紛紛參加抗日隊伍或秘密做抗日工作,他們或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屢立戰功,或在其它崗位上做革命工作,不少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蘇風岐和蘇風雲是一對親兄弟,出身書香門第,年幼時在本村受教育,後到直隸滄縣二中(今滄一中)讀書。1939年參加了八路軍,被編入津南支隊。他們曾到昌黎、樂亭、北戴河一帶,開展抗日遊擊戰。多次去敵占區扒鐵路、端炮樓、破壞敵人交通線。1939年8月,兄弟倆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被捕,壯烈犧牲。

邢國甫積極投身抗日工作,給八路軍送情報,站崗放哨,當交通員,動員青年入伍。1943、1944年間,他們配合八路軍武工隊、縣大隊、區小隊,多次擊破日僞軍的“讨伐”和“圍剿”。1947年,在解放滄地時,他和邢國彬為入八路軍十八團做向導。1948年平津戰役時,他按上級訓示,很快征集到25輛大車,連夜組織民兵押送物資,支援前線,受到上級黨組織的表揚。

1938年底,蘇百川和邢國良參加八路軍,編入津南支隊。1939年秋,津南支隊成立手槍隊,蘇百川任隊長。1940年,蘇百川和邢國良到冀魯邊三軍分區,開展偵察工作。蘇百川擔任排長,邢國良任二班班長。1943年初,蘇百川因腿傷回到馬落坡村。

邢國良在冀魯邊三軍分區期間,活動在山東惠民、禹城等地,先後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等職務,與敵人展開英勇鬥争。

龐介民長期從事地下工作。1943年,受組織委派擔任敵僞保長、聯保主任,積極協助地方政府工作,從事發展武裝、教育群衆抗糧抗捐、瓦解敵僞軍人員和開辟新區等工作。

朱西立積極參加抗日工作,與當地抗日積極分子到姚官屯扒鐵路,幫助群衆堅壁清野,給八路軍地方武裝送情報、送藥品和軍需品。1947年解放滄縣城時,他和邢國甫等人為解放軍做向導,協助夜攻滄縣發電廠,并帶領村民們出民工、擡擔架等,為解放滄縣做出了貢獻。

馬落坡也是“道地戰”的故鄉。這裡的道地曾經縱橫交錯,據說在九十年代,住在大隊附近的馬落坡村民在翻蓋新房的時候,發現過戰後并未囤積的道地遺址,整條道地幾乎貫穿整個馬落坡大街,由此可以窺見馬落坡村民在抗戰期間不畏艱險、勇于鬥争的革命精神。

(五)古鐘、古井遺迹

馬落坡村北原有一座基督教堂,據傳教堂為清朝光緒年間所建,内有一口銅鐘,其響聲清脆悠遠,能傳七八裡。今教堂已毀,遺址上建起了民房,銅鐘亦丢失,不知所蹤。

馬落坡村水系發達,處于滄浪渠與東馬排幹流域,村内有18個坑塘,如今已很少了。村南曾有兩口老井。哪個年代修的已無考。為安全起見,現已全部用石闆封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現在的馬落坡村人正在這方富有希望的熱土上繼續延續着千百年來的輝煌,正在創造着更加美好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