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研究傳承古蜀道文化——蒼蒼古道 孜孜以求‖​ 王永戰

作者:方志四川

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研究傳承古蜀道文化

——蒼蒼古道孜孜以求

王永戰

人物小傳

蔡東洲,1962年11月生,四川平昌人,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他研究蜀道和巴蜀文化30餘年,長期從事蜀道南段的相關研究,緻力于古路、古碑、古樹的研究和保護利用,先後出版《三國文化曆史走向》《安丙研究》等蜀道相關研究論文和著作,在蜀道、巴蜀文化研究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曾獲第三屆“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等榮譽。

【曆史文化】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研究傳承古蜀道文化——蒼蒼古道 孜孜以求‖​ 王永戰

古蜀道上,翠雲廊裡,古柏森森。行至劍閣柏處,眼前大樹遮天蔽日。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一邊輕撫古柏,一邊介紹:“僅蜀道翠雲廊段,就有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樹兩萬餘株。”

茫茫秦嶺,山勢巍峨,蜀道是連接配接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的古道。研究蜀道和巴蜀文化30餘年,蔡東洲已記不清多少次走在蜀道上,探訪古代遺迹。“翠雲廊所屬的金牛道,不僅承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也映照着人們對古道古樹的珍愛和保護。”蔡東洲說。

從小喜歡曆史典故,逐漸投身于曆史學專業和蜀道研究

青石闆凹凸不平,古蜀道漫長蜿蜒。“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蜀道開通于先秦,開拓于漢魏六朝,興盛于隋唐兩宋時期,完善于元明清。”蔡東洲說,蜀道素來有“北四南三”的說法,北邊分别是陳倉道、褒斜道、傥駱道、子午道,南邊則有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其中以金牛道為主,全長600餘公裡。說起蜀道,一個個曆史故事從蔡東洲的講述中鋪展開來……

【曆史文化】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研究傳承古蜀道文化——蒼蒼古道 孜孜以求‖​ 王永戰

面對蒼蒼古道,蔡東洲孜孜以求。“圍繞蜀道的研究,主要是調查研究蜀道沿線的文化遺存,如驿鋪、碑刻、古樹等,以及對蜀道相關曆史文獻的收集與整理。”蔡東洲說,通過對文化遺存和曆史文獻的研究,蜀道修建發展的曆史逐漸明晰,由此可窺見古代社會發展變遷和經濟文化交流的許多重要資訊,逐漸勾勒出中華文明在巴蜀大地上傳承發展的脈絡。

生于斯、長于斯,少年蔡東洲就對巴蜀大地上的曆史典故充滿興趣,每當打完稻谷,他就坐在稻草堆下,翻看曆史課本。小夥伴們也喜歡坐在蔡東洲旁邊,聽他講曆史故事。

1981年,蔡東洲入讀南充師範學院(現為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後又攻讀了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所學生。大學時期,他主修宋元史方向,了解到不少巴蜀文化和蜀道曆史知識。“比如宋代的名臣安丙,在主政四川期間,就曾努力改善蜀道交通條件,友善了人員往來,對于保護蜀道有着重要意義。”蔡東洲說。

【曆史文化】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研究傳承古蜀道文化——蒼蒼古道 孜孜以求‖​ 王永戰

1988年,蔡東洲畢業後留校任教。彼時,由于他的導師主要研究宋史和三國曆史,蔡東洲也參與其中,“很多研究工作都與蜀道研究相關。”蔡東洲認為,蜀漢的興衰就與蜀道有很大關聯。1993年,他參與出版著作《三國文化曆史走向》,更深入地研究了三國曆史人物與蜀道的關系。

潛心開展調查研究,廣泛收集蜀道相關史料和文化遺存

暑熱炎炎,伏案寫作,汗水滴在稿紙上。20多年前,在一間隻有4平方米的屋子裡,蔡東洲利用借來的《宋史》等影印資料和其他相關典籍資料,一個字一個字地手寫完成了一部有關宋史的著作。

為了研究宋代時蜀道的作用,蔡東洲到處搜集資料。他拿着方格紙,到一家家圖書館查文獻,謄寫整理了上萬張資料卡片,詳細記錄時間、事件、出處等資訊。“寫作時,将卡片一一排列,一幅曆史的圖畫就仿佛展現在眼前了。”蔡東洲回憶。

撰寫古蜀道文化研究著作的過程,幫助蔡東洲系統地掌握了曆史研究的學術方法。蔡東洲認為,研究古蜀道,重訪曆史遺迹、進行考古調查是重要一步。

【曆史文化】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研究傳承古蜀道文化——蒼蒼古道 孜孜以求‖​ 王永戰

蔡東洲(左一)團隊在米倉道南江段進行踏查(受訪者供圖)

2017年的夏天,為了探究南邊的幾條古蜀道情況,蔡東洲帶領團隊沿着荔枝道重訪,從四川達州宣漢縣一直走到了陝西漢中西鄉縣。團隊花了13天時間,先後經過宣漢、平昌、萬源、通江等地,踏查了古蜀道沿線的竹筒溝石闆道、何家壩棧道等遺迹。

在宣漢縣的馬渡關鎮駐留,繞過大片的玉米地,在一片荒山野嶺中,蔡東洲帶着團隊發現了不少曆史遺迹。“古人經由蜀道進行文化交流,便在沿線留下了許多遺迹,這對我們了解古蜀道上古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幫助。”蔡東洲說。

【曆史文化】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研究傳承古蜀道文化——蒼蒼古道 孜孜以求‖​ 王永戰

“這兩年,我們團隊還研究了米倉道上的驿鋪遺迹,摸清它們的分布底數及對古人通行蜀道的影響。”蔡東洲說,古蜀道設定了驿鋪,為當時人們傳遞官方文書、服務人員通行、維護道路安全提供了便利。

此外,地方志也是研究蜀道的重要參考。蔡東洲說,蜀道沿線地區儲存了大量舊志,除了鋪舍、郵驿、交通等名目直接記載道路交通外,山川、城池、鄉鎮、公署等都與蜀道交通密切相關,特别是在藝文、金石等名目中,保留了大量詩文等資料,為研究者提供了很多史料。

參與蜀道保護,傳承相關曆史文化

走在古蜀道上,古樹是繞不開的話題。“在蜀道兩側植樹,能起到很好的表道、護路、遮陽作用。”蔡東洲說,對古樹種植和保護曆史的研究,也是蜀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眼前,劍閣柏筆直挺拔、直指蒼穹,通體樹高27米。“這棵古柏是翠雲廊古柏中最老的一棵,樹齡達2300年,”蔡東洲說,“它遠看似松、近看是柏,果實也十分奇特,像松果一樣。”

如今,蜀道翠雲廊區域擁有自秦漢以來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四川廣元劍閣縣境内現存7778株,樹齡大多在500年以上。

蔡東洲介紹,自秦代起,圍繞蜀道進行的大規模植樹有8次。曆代的大規模植樹,讓蜀道上古樹參天蔽日。“栽樹是為了保護蜀道,這些樹木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蔡東洲說,南宋曾釋出嚴禁采伐四川邊境林木的诏令,明代還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到了清代,人們還對每株古柏進行了編号。

“學習古人栽植古柏群的經驗,我們也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蔡東洲說,如今,當地不僅建立了縣、鄉、村、組四級網格化保護體系,還實施了“一樹一人”“一樹一策”等科學保護手段。當地還組織專家對蜀道沿線古樹開展“體檢”,通過地上環境綜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等措施開展複壯救護工作。

2023年12月,四川成立蜀道研究院,蔡東洲參與其中。“我們要繼續圍繞蜀道開展考古研究,持續傳承保護蜀道的曆史文化。”蔡東洲正積極參與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蜀道調查和考古發掘工作,繼續為蜀道研究和保護貢獻力量。

作者手記

獲得更多曆史文化的滋養

一條古蜀道,連接配接了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也赓續了曆史文化脈絡。

踏查蜀道上的碑刻、驿鋪遺迹,挖掘古蜀道上的文明交往曆史;探尋曆史人物與蜀道的關系,賦予典籍資料新的解讀角度;研究古樹名木,繼承和發揚古人的生态保護智慧成果……通過研究古蜀道,蔡東洲不斷感悟曆史的厚重,獲得更多曆史文化的滋養。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古蜀道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蔡東洲等學者努力下,古蜀道文化得以不斷豐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曆史文化】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研究傳承古蜀道文化——蒼蒼古道 孜孜以求‖​ 王永戰

來源:《人民日報》2024年5月16日第6版

作者:王永戰(《人民日報》記者)

圖源:其餘未說明圖源自蜀道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