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史英華】楊慎與五格‖餘小曲

作者:方志四川

楊慎與五格

餘小曲

内容摘要:楊慎出生在書香門第,有良好榜樣的人生立格伴随其健康成長。他的守格突出表現在禮義孝道、治國理政、維護正統、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等方面。他一路為升格而主動破格,并最終成就其狀元,走上治國理政之路;然而對他影響最大也最悲壯的破格,則是因“大禮議”事件而充軍雲南邊陲直至終老,這是不得已的被動破格;其被動破格後所取得的曆史成就,當是中華民族史上被動破格後依然守格,又在被動破格後重新立格并取得偉大成就的典型代表。他的升格主要表現在學業與學識的提升,最終成為促進雲南各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發展與“百科全書”式人物。從楊慎的重要貢獻,我們可以考察到他在中國文化史、中國古代學術史和中國科舉史三大方面堪稱偉大的成就。

關鍵詞:立格 守格 破格 升格 創格

五格文化是圍繞立格、守格、破格、升格和創格五個方面建構的人生事業最大格局。通過梳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各個層面從立格、守格、破格、升格到創格的五格關系,樹立五格意識,量化考察人的認知,以便從後知後覺潛移默化為先知先覺,實作自我及其自我參與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側面的最大格局,進而實作人生事業整體格局的最大化。

下面,我們結合上述五格文化理念來考察楊慎的人生曆程,探尋升庵文化留給我們的啟示。

楊慎(1488.12.8—1559.8.8),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中期大學者、文學家、思想家、書法家,授翰林院修撰,仕至經筵講官。明代三才子(四川楊慎、江西解缙、浙江徐渭)之首,明東閣大學士、内閣首輔楊廷和之子。①

1

楊慎與立格

立格是人生成長和事業發展的基礎,立什麼樣的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拙著《五格文化》所述,“立格,就是培養或建立人生事業各階段、各環節、各層面所遵循的各項規範。人生事業要有格局,首先必須立格,立身體四格,立事業規範。立格是人生事業的基礎和前提,立格向善,人生事業才會健康向上。”②

楊慎出生在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曾祖父楊牧任職貴州永甯史目,祖父楊春曾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廣提學佥事、父親楊廷和、三叔楊廷儀都是進士,二叔楊廷平、五叔楊廷渲也是舉人,尤其是其父親還是當朝内閣首輔,自然有着良好榜樣的人生立格伴随其健康成長。下面從立教育成長之格、立家國情懷之格、立清正廉潔之格和為後輩子孫立格四個方面加以簡略說明。

立教育成長之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楊慎生于北京。楊氏家族的家教起源甚早,從曾祖母熊氏開始,楊家就一直以嚴格的家庭教育來堅持對家族裡孩子的教導,以先賢箴言立格。楊慎從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影響,他的母親黃夫人對他的要求更是嚴格,楊慎年幼時母親教他讀書,史書有記:“母夫人教其句讀,并授之以唐絕句,辄成誦。又用筆管印紙來作圈,令公書字于其中,母夫人曰:‘吾雖不識書,然即此則楷正自可觀矣’。公自此奮志誦讀,不出戶外”。③大意是他7歲時,楊慎的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直到背誦,否則不出家門。

楊慎11歲時便能創作近體詩了。11歲那年,楊慎祖母葉氏過世,随父第一次出京回蜀,并能仿西漢賈誼《過秦論》作政論文。12歲時,楊慎跟祖父學《易經》,守喪3年期滿,15歲回京繼續學習。随後參加鄉試、會試、殿試,直至進士及第成為狀元。

立家國情懷之格。成家立業既是家庭,也是國家民族傳承發展所需。楊慎20歲娶王氏為妻,31歲王妻病故,32歲娶黃峨為妻。黃峨不育,後來因“大議理”事件充軍雲南邊陲,為創造子替父服役的條件,納周氏、曹氏為妾。據四川省社科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韻《明代楊慎家族的家訓文化及其影響》記載,“楊家教育楊慎,除了在讀書、寫字、作文和賦詩這幾方面對他進行教導,更加重視的是對其品德的引導和培育。李廣(筆者注:西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将、民族英雄)、班超(筆者注:東漢名将,投筆從戎随東漢名将窦固抗匈奴,收複西域五十多個國家)、賈誼(筆者注:西漢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和蘇轼(筆者注:北宋文學家、百科全書式大家)等人的靓德靓言,曾祖父楊春的愛國利民思想,父親楊廷和嚴明剛正的性格,都使楊慎深受感染和熏陶,并由此立定了自己的遠大志向”。④

立清正家風之格。據四川楊慎研究會會長、四川省文史館特約館員倪宗新先生介紹,楊慎從小就受到優良家風的影響,他的曾祖母熊夫人就留下了“四重”勤儉持家的家訓,即“家人重執業,家産重量出,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楊慎的祖父楊春則教育諸子“修身正家,吾人分内事;居官能推之國與天下,乃為實用”⑤,其父楊廷和任首輔時也要求族人遵循。彰顯其修身齊家、心懷天下的大格局。楊慎臨終前也留下遺訓,而且是他20歲時就寫下的《自贊》小詩“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諒無補于事業,要不負于君親。”這也成了楊慎臨終時對自己的人生總結,同時也是為了告誡後輩子孫,立格遵循,至死不渝的守格精神。這進一步彰顯了其重義輕利、見義勇為、胸懷坦蕩的至高立格思想。

楊慎家族從其曾祖母開始就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立格修身,輩輩相承,為其後來成為大格局者奠定了堅實基礎,楊慎家族最終也成就了“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的美談,令世人敬仰!

楊慎的立格思想,五百年過去了,至今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即便延續後世,也不會過時,因為這本身就是源自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根脈。新都“楊氏宗祠”牌位上方至今仍挂着明代進士、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書寫的“景清堂”三字牌匾,啟示後人。其後人也一代一代地講述、傳承祖輩立格箴言,至今不辍。

【文史英華】楊慎與五格‖餘小曲

新都升庵祠景清堂

而且,今天還傍依“楊氏宗祠”建立起了近5000平米,具有愛國主義、廉政文化和家風家教等教育功能的“天府家風館”,傳承、弘揚升庵好家風及四川曆史文化名人和國家上司人的優秀家風家訓與修身、齊家、治國箴言。這裡已成為重要的家風家訓、廉潔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史英華】楊慎與五格‖餘小曲

天府家風館

2

楊慎與守格

守格,即守所立之格。楊慎聰慧、才學過人,自然懂得守格之道。縱觀其一生,守格突出表現在禮義忠孝、治國理政、維護正統、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等方面。

為禮義忠孝而守格。楊慎深谙中華傳統文化之道,遵循家教,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格。祖母病故,他随父返鄉守喪3年;26歲時繼母喻氏過世,升庵扶柩歸蜀,28歲守喪期滿返京。楊慎31歲時,發妻王氏英年早逝,他護柩歸蜀禮葬安葬,後續緣黃峨,33歲返京;父親晚年病重,他獲準返鄉短暫探視,父病愈攜黃峨赴滇接續服役3年後父親病故,獲巡撫恩準,攜黃峨返鄉治喪,随即又隻身返滇繼續服役。惜黃峨無育,楊慎娶周氏、曹氏為妾傳續香火。

為治國理政而守格。30歲,明武宗皇帝不理朝政,喜歡到處遊玩。楊慎針對這種行為呈上奏章《丁醜封事》,指責武宗“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勸誡武宗皇帝應重治國理政,因得不到采納稱病告假,辭官歸家。⑥面對皇帝對國家的不作為,楊慎也敢不畏權勢,直言不諱,這是楊慎治國情懷與政治抱負的堅守的真切展現。

為維護朝綱正統而守格。在明“大禮議”事件中,楊慎父親楊廷和因維護正統被削職為民,楊慎也不屈于權勢而極力參與争辯,敢于以死抗争,他發動群臣三次勸谏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最終因不屈而被逮捕廷杖,第三次差點被廷杖而死,時年36歲。他是以而被罷官充軍流放雲南永昌衛(今保山)30多年,直至病死。

【文史英華】楊慎與五格‖餘小曲

雲南昆明升庵祠文物保護牌

為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和維護民族統一而守格。楊慎流放雲南後,并沒一蹶不振,而是紮根雲南,大力推行中原文化,他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知識,教化蠻荒,并使漢族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互相融合。除谪戍的永昌衛(今保山)外,足迹遍及昆明、大理、紅河州、麗江、楚雄、玉溪、曲靖等幾乎整個雲南,許多地方至今還保留着他講學的遺迹。比如,紅河州開遠縣講學洞,另有景點題壁“南洞”;建水縣楊慎住過的福東寺,還保留有小桂湖,雲南唯一的楊慎石刻畫像等。據西南民族大學祁和晖教授研究所知,楊慎緻力于西南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教化兄弟民族士紳子弟及平民,并身體力行帶動各族社會上中下層群眾對國家的向心力,激發對中華文明的仰慕與學習動力,促進并加深中華西南各族的文化認同與心理融合,赢得各族人民的接納和尊崇,其弟子與朋友遍布雲貴高原。⑦據傳他的門生上千人,捍衛、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影響較大的有7人,包括楊士雲、李元陽、張含、唐鑄、吳懋、王廷表、胡适祿,人稱“楊門七子”滇鄉名士。楊慎十分賞識雲南麗江鐘愛中華漢文化的土司木府木公,為其詩集精選、作序,并親筆題匾“為國幹城”,贊譽其為國駐守邊疆,永葆國格。

楊慎作為史學大家,還多次受邀為國學地方史志助力。據相關文獻記載,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越絕書》也報道,如考證了有史稱“地志祖”的《越絕書》作者為東漢年間的袁康、吳平,其成果被清乾隆年間編輯的《四庫全書》采納,今天的《浙江通志·吳越文化》還采納了楊慎對範蠡、西施的評價。明嘉靖二十年,楊慎受四川巡撫劉大谟禮聘編撰《四川總志》之《藝文志》(64卷),當時《總志》僅十六卷,楊慎所編《藝文志》六十四卷附于其後,另題為《全蜀藝文志》;明嘉靖三十年,楊慎受當時貴州按察司副使謝東山(四川射洪人)之邀為《貴州通志》撰總序等,竭力傳承中華民族文化。

此外,楊慎流放期間或因看望病重父親,或因為親人奔喪,或因應邀四川地方史志等原因,多次返鄉新都故居。他或經川西會理至西昌一線,或經貴州畢節至川南泸州一線返鄉。據載,楊慎曾十多次入泸州,尤其累計潛居泸州近十年,所到之地都留下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今天家喻戶曉的名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在他流放期間創作的。

其間,根據明朝律例凡滿60歲,可以由子代役,但楊慎卻未能如願。楊慎到65歲時,在黔國公沐朝弼幫助下,遷蜀寄寓江陽(泸州)。因人揭發,又在70古稀之年被巡撫押回永昌衛。嘉靖在位四十餘年,六次大赦而未赦免楊慎,他也未自暴自棄。這是楊慎秉性正直、堅守正義、剛直不阿、至死不渝的高尚道德情懷的展現。楊慎在雲南得到百姓崇敬與愛戴,許多地方都建有“升庵祠”,儲存最好的是雲南西山“升庵祠”,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其他如雲南大理永平縣杉陽鎮楊升庵祠遺迹,雲南保山曾有著名詩人宋湘做保山郡守時也建過楊升庵祠等,足見楊慎在雲南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命運如此坎坷磨難,楊慎臨終時仍以自己20歲時寫的《自贊》詩為子孫立格,這也是他堅守一生的高尚守格情懷。

3

楊慎與破格

楊慎的破格主要表現在求學的主動破格向上和因“大禮議”事件而遭緻的被動破格。楊慎的求學之路,伴随着一路為升格而主動破格,并最終成就其成為狀元,走上治國理政之路。雖然他的婚姻也因種種原因多次破格并重新立格,這是封建制度使然。然而對他人生事業影響最大也最悲壯的破格,則是因“大禮議”事件而充軍雲南邊陲直至終老,這是不得已的被動破格。縱觀其被動破格後所取得的曆史成就和應有地位,當是中華民族史上被動破格後依然守格,又在被動破格後重新立格并取得偉大成就的典型代表。

被動破格後的重新立格。據載,“大禮議”事件後,楊慎被充軍雲南永昌衛,走的是通京大道:先從北京沿大運河乘船到南京,再沿長江水路航行,經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武昌—湖南洞庭湖畔的武陵(常德)再上岸轉陸路,經常德—懷化—源州(芷江)—新晃—貴州凱裡—貴陽—雲南富源—沾益—曲靖—昆明—永昌。⑧在充軍滇南的路上,楊慎曾被其父裁撤的挾怨貪官招募的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追殺。雖未得逞,但因扶病上路,騎馬走了近萬裡,非常疲憊,等抵達永昌衛時,險些無法病愈。楊慎終究逃過了命喪黃泉的生命破格劫難,從新立格,開啟改寫他的人生悲劇之門。

楊慎的從新立格,主要表現為立傳播傳承、研學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之格。

立傳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之格。在放逐滇南漫長的30多年流放生活中,楊慎并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他笃定從新立格,教化一方,悉心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團結統一。寄情山水,悉心著述,為白族修史。他善詩詞,每到一處,往往借物感懷,唱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在詠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立研學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之格。長期的流放,反而給了他潛心研學的機會,繼續博覽群書,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于當時風氣之外。⑨著作達四百餘種,成為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第一人。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楊慎在放逐期間,仍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這在他破格後的守格中得到充分展現。

被動破格後的守格。為民族團結而守格。盡管楊慎36歲因“大禮議”事件而流放滇南30多年,斷送仕途,這是他人生被迫遭遇的最大破格。但他并未因仕途斷送、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他在祖國邊陲仍然正義凜然,關心百姓疾苦,不忘國事。即便已65歲了,當發現昆明滇池一帶富豪劣紳勾結地方官吏強占民田,損公肥私,坑害百姓時,毫不猶豫賦詩《海門行》《後海門行》等抨擊,并向雲南巡撫趙炳然力谏制止。⑩我們今天仍在為保國家糧倉而給耕地保護劃紅線,而楊慎五百年前就在身體力行地做了。楊慎仕途之格雖然被打破了,但他良心之品格依然巍立,這是在守正義之格,守官員良政之格,守百姓家國之格

為國家統一而守格。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在當時對認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家國情懷還很淡薄,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及中央的管轄自然缺乏根深蒂固的歸屬感,叛亂難免。楊慎流放雲南不到兩年,當聽說尋甸的安铨、武定的鳳朝文作亂,當時官吏畏手畏腳,楊慎作為一個“囚犯”,便率領家僮等一百多人出擊,并用計擊敗叛軍,平定叛亂。(11)事後還寫詩詞揭露官吏們在事變時的醜态,以表達其悲憤之情。楊慎作為一介文人,還帶“罪臣”身份,能在民族團結出現危難時,身先士卒,毫不畏懼地站出來維護國家民族團結,足以彰顯其堅守國格的博大胸懷。

4

楊慎與升格

楊慎的升格主要表現在學業與學識的提升,最終成為促進雲南邊疆各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發展與“百科全書”式的偉大人物。

求學的不斷提升。楊慎的求學之路,可看出他是一個不斷追求上進的人。據史料記載,楊慎20歲回蜀入縣學,21歲獲四川鄉試第三名,在京應會試,拟取為魁甲,因偶然因素(試卷被燭花燒殘)落榜。但他并未氣餒,繼續求學應考,又在24歲北京會試第二名,接着殿試欽點第一名,進士及第,成為狀元,入翰林院做編修,并任皇家經筵講官,殿試掌卷官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從幼兒牙牙學語一直讀到了博士後水準,每一步都是不斷提升自己的結果。楊慎将其掌握的漢文化知識深深地融入雲南各民族文化中,促進了民族的團結統一,豐富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寶庫。

學識的累積與提升。楊慎在仕途上被動破格向下,但他在學識上卻是主動破格向上升格的。據稱楊慎研究第一人簡紹芳(清代)曾在文中稱贊他說:“公家學相承,孝友性植,穎敏過人,益以該博。凡經史百家之奧,宇宙名物之廣,蔔至稗官小說之微,草木蟲魚、醫蔔技能之細,無不究心多識,闡其理,博其趣,而訂其訛謬焉”。④

盡管楊慎聰慧過人,但他的學識提升靠的是刻苦學習,勤于著述。他不僅對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閱”,從親身經曆中獲得知識;二是依靠“載籍”,從别的記載和書籍中取得。是以,他不僅刻苦讀書,手不釋卷,而且每到一處,就對當地風俗民情進行調查了解,努力學習當地民族語言,從親身經曆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僅憑自己苦學、實踐、記憶,在滇南時就寫出了不少筆記、選本以及許多注釋性書籍,成為明代著名的博學家,百科全書式人才。

從楊慎升格的成就看,終其一生,清·簡紹芳《升庵楊慎年譜》說,升庵平生著述四百餘種,祁和晖教授據可信度認為,他的著述達269種(據王文才《楊慎學譜》考定,四川省圖書館編《楊升庵著述目錄》,達298種),詩詞曲3132首(據倪宗新編收《楊升庵詩詞》),成就了學術著述史稱第一的傳奇。(12)其主要作品包括國小:《古音》七書、《丹鉛》諸錄、《六書博證》等,經學:《升庵經說》《易解》《檀弓叢訓》等,文學:《升庵詩話》《藝林伐山》《絕句衍義》《畫品》《全蜀藝文志》等,史地:《雲南山川志》《南诏野史》等,詩詞:《升庵詩集》《升庵長短句》《陶情樂府》等,還編纂有:《古今風謠》《古今諺》《麗情集》等。

5

楊慎與創格

從楊慎的重要貢獻,我們可以考察到楊慎的創格,除堪稱偉大的開創中國文化史、中國古代學術史和中國科舉史三大神話外,還包括對文藝風氣的創格、經學、書畫等方面的創格成就。

西南民族大學祁和晖教授認為,楊慎在雲貴高原耕種中華主流文化并獲得豐收,直接促進了西南邊陲各族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向心力。她說,“楊慎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中國古代學術史、中國科舉史上的三大神話,他是有明一代文化巨人。”從以下方面,我們可進一步看到楊慎的創格成就。

對文藝風氣的創格。針對當時文章繁冗拖沓、陳陳相因的弊病,楊慎提出辭尚簡要,文欲求新。他說,詩文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随時代而變,“蓋不變則不新,不新則不奇”。楊慎由此進一步提出“同能不如獨勝”,認為文學、藝術創作不能盲目效仿前人,應不斷創新,創作出不同流俗的優秀作品。“至音不合衆聽”“至寶不同衆好”,别具一格、富于獨創性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又說,“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楊慎本人在多個領域開一代風氣之先”。他的理論和創作引起明代詩風的轉變,楊慎的《廿一史彈詞》孕育了一種新的文體,開啟一代新聲,為近世彈詞濫觞,在史學和文學上是一個開創性的貢獻。(13)

楊慎創五色批點法校勘《文心雕龍》,而且是明代《文心雕龍》的第一位校勘批注者,開創了明代系統研究劉勰文學理論的風氣,在《文心雕龍》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14)

郭懿儀論楊慎古音觀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認為,楊慎除從事散文、詩詞寫作外,對于文獻考據方面的功夫也極深,亦是明代進行音韻研究的先鋒之一,古音研究系列著作多達11部,開啟古音研究的風氣。其《古音》系列、《丹鉛》諸錄、《六書博證》等書,對古音學研究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認為楊慎對于闡釋經學的新态度,終結了有明一代學者繼承宋人餘緒,不求字音訓诂,即不去研究古書中字句的意義,僅空談義理的風氣,為明代開創了嶄新的經學研究道路,也讓楊慎成為明代古音學的開創者,其影響遠及清代初年。(15)

楊慎對于經學的創格在于提倡實學,反對空泛,指出宋代以來的理學和心學都存在的弊端。楊慎評價其為骛于高遠,則有躐(liè)等憑虛之憂;專于考索,則有遺本溺心之患。故曰:“君子以尊德性而道問學”。故高遠之弊,其究也,以六經為注腳,以空索為一貫,謂形器法度皆刍狗之餘,視聽言動非性命之理,所謂其高過于大,學而無實,世之禅學以之。(16)

此外,楊慎對書法、繪畫也有自己開創性見解,并著述其論。書論主要見于《墨池瑣錄》《升庵書品》《法帖神品目》等,畫論有《升庵畫品》《名畫神品目》等。

6

楊慎之格局

縱觀楊慎與五格,毫無疑問他是中國文化史上偉大格局締造者。楊慎之大格局不是偶然的,他從小就受其家庭文化的熏陶,尤其父親作為朝廷内閣首輔,自有榜樣的力量。他從幼年到青年從立格、守格、破格、升格到創格,成為狀元,一路向上,實作了成長階段的人生最大格局;随即官至翰林修撰兼經筵講官,成就其政治生涯的最大格局;為匡護正義,因“大議禮”事件被迫破格,未能為自己的政治仕途繼續做大格局。但在無情的政治摧殘折磨下,破格向上,另辟蹊徑,深耕文化,盡展才華,做大了中華民族文化傳播與傳承的格局,令後世更加敬佩!

自明清以來,數十位影響卓著的先賢都給予楊慎極高的評價。兩位參與締造新中國的文化戰士李—氓與張秀熟也分别為其題詞。李一氓題詞贊:“升庵功業,當以在雲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漢族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與融合,對中華民族的成長有貢獻。”張秀熟贊:“綜計升庵畢生行事,我敢大聲高呼:楊慎是中國曆史上難能的偉大哲人。”祁和晖教授将其概括為:為中華民族成長做出貢獻的偉大哲人。

誠如著名作家蔣藍所述“楊升庵是有明一代四川唯一的狀元。他更偉大之處,在于他于春風仕途突然遭到雷霆一擊的摧折之際,從未沉淪,他昂奮而起,崛立西南、雄視古今,用一顆赤忱之心去點染山河、開啟蠻荒、匡護正義,對中國哲學、文化、曆史、文學等做出了巨量的貢獻。”“楊升庵雄視西南五百年的根性:經曆千磨萬擊,必與日月同輝。”(12)

注釋:

①倪宗新,《楊升庵年譜》(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頁。

②餘小曲,《五格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年,第23頁。

③簡紹芳,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A].升庵詩話新箋證(下冊)[C].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④王韻,《明代楊慎家族的家訓文化及其影響》,《中華文化論壇》,2018年,第2期。

⑤倪宗新,《楊升庵年譜》(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0—42頁。

⑥倪宗新,《楊升庵年譜》(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83頁。

⑦川觀新聞小編,《楊慎,有明一代文化巨人》,川觀新聞,2017年7月12日。

⑧楊平原,《勝景觀記》,富源釋出。

⑨倪宗新,《楊升庵詩詞》(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楊世明“序言”第2頁。

⑩倪宗新,《楊升庵年譜》(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32頁。

(11)倪宗新,《楊升庵年譜》(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05頁。

(12)将藍,《楊升庵:雄視西南五百年》,封面新聞,2019-6-29。

(13)劉雲超,《楊慎:聞不若見,知不若行》,《學習時報》,2020年12月26日第5版。

(14)遼甯日報記者商越,《省圖藏珍貴古籍〈劉子文心雕龍〉——明代文學家楊慎首創五色批點名著》,東北新聞網,2022-10-28。

(15)郭懿儀,《論楊慎古音觀的建立》,《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曆史名人”專刊。

(16)秦際明,《楊慎經學方法與明代學術變遷》,《天府新論》,2018年第2期。

作者簡介

餘小曲,1965年生,四川渠縣人,居新都。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曾在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大學等學習。中國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四川文學藝術發展促進會、四川文藝傳播促進會理事,四川省詩詞協會格律體新詩創作研究會會長,成都市新都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四川楊慎研究會會員。在國内外數十家文學刊物發表作品并入選多種選本,出版新詩集《視線内外》《餘音未了》,文化專著《五格文化》等。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餘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