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史英华】杨慎与五格‖余小曲

作者:方志四川

杨慎与五格

余小曲

内容摘要:杨慎出生在书香门第,有良好榜样的人生立格伴随其健康成长。他的守格突出表现在礼义孝道、治国理政、维护正统、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等方面。他一路为升格而主动破格,并最终成就其状元,走上治国理政之路;然而对他影响最大也最悲壮的破格,则是因“大礼议”事件而充军云南边陲直至终老,这是不得已的被动破格;其被动破格后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当是中华民族史上被动破格后依然守格,又在被动破格后重新立格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典型代表。他的升格主要表现在学业与学识的提升,最终成为促进云南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发展与“百科全书”式人物。从杨慎的重要贡献,我们可以考察到他在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和中国科举史三大方面堪称伟大的成就。

关键词:立格 守格 破格 升格 创格

五格文化是围绕立格、守格、破格、升格和创格五个方面构建的人生事业最大格局。通过梳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层面从立格、守格、破格、升格到创格的五格关系,树立五格意识,量化考察人的认知,以便从后知后觉潜移默化为先知先觉,实现自我及其自我参与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侧面的最大格局,从而实现人生事业整体格局的最大化。

下面,我们结合上述五格文化理念来考察杨慎的人生历程,探寻升庵文化留给我们的启示。

杨慎(1488.12.8—1559.8.8),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中期大学者、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授翰林院修撰,仕至经筵讲官。明代三才子(四川杨慎、江西解缙、浙江徐渭)之首,明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①

1

杨慎与立格

立格是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基础,立什么样的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拙著《五格文化》所述,“立格,就是培养或建立人生事业各阶段、各环节、各层面所遵循的各项规范。人生事业要有格局,首先必须立格,立身体四格,立事业规范。立格是人生事业的基础和前提,立格向善,人生事业才会健康向上。”②

杨慎出生在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曾祖父杨牧任职贵州永宁史目,祖父杨春曾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三叔杨廷仪都是进士,二叔杨廷平、五叔杨廷渲也是举人,尤其是其父亲还是当朝内阁首辅,自然有着良好榜样的人生立格伴随其健康成长。下面从立教育成长之格、立家国情怀之格、立清正廉洁之格和为后辈子孙立格四个方面加以简略说明。

立教育成长之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杨慎生于北京。杨氏家族的家教起源甚早,从曾祖母熊氏开始,杨家就一直以严格的家庭教育来坚持对家族里孩子的教导,以先贤箴言立格。杨慎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影响,他的母亲黄夫人对他的要求更是严格,杨慎年幼时母亲教他读书,史书有记:“母夫人教其句读,并授之以唐绝句,辄成诵。又用笔管印纸来作圈,令公书字于其中,母夫人曰:‘吾虽不识书,然即此则楷正自可观矣’。公自此奋志诵读,不出户外”。③大意是他7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直到背诵,否则不出家门。

杨慎11岁时便能创作近体诗了。11岁那年,杨慎祖母叶氏过世,随父第一次出京回蜀,并能仿西汉贾谊《过秦论》作政论文。12岁时,杨慎跟祖父学《易经》,守丧3年期满,15岁回京继续学习。随后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直至进士及第成为状元。

立家国情怀之格。成家立业既是家庭,也是国家民族传承发展所需。杨慎20岁娶王氏为妻,31岁王妻病故,32岁娶黄峨为妻。黄峨不育,后来因“大议理”事件充军云南边陲,为创造子替父服役的条件,纳周氏、曹氏为妾。据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韵《明代杨慎家族的家训文化及其影响》记载,“杨家教育杨慎,除了在读书、写字、作文和赋诗这几方面对他进行教导,更加重视的是对其品德的引导和培育。李广(笔者注: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民族英雄)、班超(笔者注:东汉名将,投笔从戎随东汉名将窦固抗匈奴,收复西域五十多个国家)、贾谊(笔者注:西汉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和苏轼(笔者注:北宋文学家、百科全书式大家)等人的靓德靓言,曾祖父杨春的爱国利民思想,父亲杨廷和严明刚正的性格,都使杨慎深受感染和熏陶,并由此立定了自己的远大志向”。④

立清正家风之格。据四川杨慎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文史馆特约馆员倪宗新先生介绍,杨慎从小就受到优良家风的影响,他的曾祖母熊夫人就留下了“四重”勤俭持家的家训,即“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杨慎的祖父杨春则教育诸子“修身正家,吾人分内事;居官能推之国与天下,乃为实用”⑤,其父杨廷和任首辅时也要求族人遵循。彰显其修身齐家、心怀天下的大格局。杨慎临终前也留下遗训,而且是他20岁时就写下的《自赞》小诗“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这也成了杨慎临终时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同时也是为了告诫后辈子孙,立格遵循,至死不渝的守格精神。这进一步彰显了其重义轻利、见义勇为、胸怀坦荡的至高立格思想。

杨慎家族从其曾祖母开始就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立格修身,辈辈相承,为其后来成为大格局者奠定了坚实基础,杨慎家族最终也成就了“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美谈,令世人敬仰!

杨慎的立格思想,五百年过去了,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即便延续后世,也不会过时,因为这本身就是源自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根脉。新都“杨氏宗祠”牌位上方至今仍挂着明代进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写的“景清堂”三字牌匾,启示后人。其后人也一代一代地讲述、传承祖辈立格箴言,至今不辍。

【文史英华】杨慎与五格‖余小曲

新都升庵祠景清堂

而且,今天还傍依“杨氏宗祠”建立起了近5000平米,具有爱国主义、廉政文化和家风家教等教育功能的“天府家风馆”,传承、弘扬升庵好家风及四川历史文化名人和国家领导人的优秀家风家训与修身、齐家、治国箴言。这里已成为重要的家风家训、廉洁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史英华】杨慎与五格‖余小曲

天府家风馆

2

杨慎与守格

守格,即守所立之格。杨慎聪慧、才学过人,自然懂得守格之道。纵观其一生,守格突出表现在礼义忠孝、治国理政、维护正统、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等方面。

为礼义忠孝而守格。杨慎深谙中华传统文化之道,遵循家教,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格。祖母病故,他随父返乡守丧3年;26岁时继母喻氏过世,升庵扶柩归蜀,28岁守丧期满返京。杨慎31岁时,发妻王氏英年早逝,他护柩归蜀礼葬安葬,后续缘黄峨,33岁返京;父亲晚年病重,他获准返乡短暂探视,父病愈携黄峨赴滇接续服役3年后父亲病故,获巡抚恩准,携黄峨返乡治丧,随即又只身返滇继续服役。惜黄峨无育,杨慎娶周氏、曹氏为妾传续香火。

为治国理政而守格。30岁,明武宗皇帝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杨慎针对这种行为呈上奏章《丁丑封事》,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诫武宗皇帝应重治国理政,因得不到采纳称病告假,辞官归家。⑥面对皇帝对国家的不作为,杨慎也敢不畏权势,直言不讳,这是杨慎治国情怀与政治抱负的坚守的真切体现。

为维护朝纲正统而守格。在明“大礼议”事件中,杨慎父亲杨廷和因维护正统被削职为民,杨慎也不屈于权势而极力参与争辩,敢于以死抗争,他发动群臣三次劝谏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最终因不屈而被逮捕廷杖,第三次差点被廷杖而死,时年36岁。他因此而被罢官充军流放云南永昌卫(今保山)30多年,直至病死。

【文史英华】杨慎与五格‖余小曲

云南昆明升庵祠文物保护牌

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维护民族统一而守格。杨慎流放云南后,并没一蹶不振,而是扎根云南,大力推行中原文化,他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知识,教化蛮荒,并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除谪戍的永昌卫(今保山)外,足迹遍及昆明、大理、红河州、丽江、楚雄、玉溪、曲靖等几乎整个云南,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他讲学的遗迹。比如,红河州开远县讲学洞,另有景点题壁“南洞”;建水县杨慎住过的福东寺,还保留有小桂湖,云南唯一的杨慎石刻画像等。据西南民族大学祁和晖教授研究所知,杨慎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教化兄弟民族士绅子弟及平民,并身体力行带动各族社会上中下层民众对国家的向心力,激发对中华文明的仰慕与学习动力,促进并加深中华西南各族的文化认同与心理融合,赢得各族人民的接纳和尊崇,其弟子与朋友遍布云贵高原。⑦据传他的门生上千人,捍卫、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影响较大的有7人,包括杨士云、李元阳、张含、唐铸、吴懋、王廷表、胡适禄,人称“杨门七子”滇乡名士。杨慎十分赏识云南丽江钟爱中华汉文化的土司木府木公,为其诗集精选、作序,并亲笔题匾“为国干城”,赞誉其为国驻守边疆,永葆国格。

杨慎作为史学大家,还多次受邀为国学地方史志助力。据相关文献记载,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越绝书》也报道,如考证了有史称“地志祖”的《越绝书》作者为东汉年间的袁康、吴平,其成果被清乾隆年间编辑的《四库全书》采纳,今天的《浙江通志·吴越文化》还采纳了杨慎对范蠡、西施的评价。明嘉靖二十年,杨慎受四川巡抚刘大谟礼聘编撰《四川总志》之《艺文志》(64卷),当时《总志》仅十六卷,杨慎所编《艺文志》六十四卷附于其后,另题为《全蜀艺文志》;明嘉靖三十年,杨慎受当时贵州按察司副使谢东山(四川射洪人)之邀为《贵州通志》撰总序等,竭力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此外,杨慎流放期间或因看望病重父亲,或因为亲人奔丧,或因应邀四川地方史志等原因,多次返乡新都故居。他或经川西会理至西昌一线,或经贵州毕节至川南泸州一线返乡。据载,杨慎曾十多次入泸州,尤其累计潜居泸州近十年,所到之地都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家喻户晓的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在他流放期间创作的。

其间,根据明朝律例凡满60岁,可以由子代役,但杨慎却未能如愿。杨慎到65岁时,在黔国公沐朝弼帮助下,迁蜀寄寓江阳(泸州)。因人揭发,又在70古稀之年被巡抚押回永昌卫。嘉靖在位四十余年,六次大赦而未赦免杨慎,他也未自暴自弃。这是杨慎秉性正直、坚守正义、刚直不阿、至死不渝的高尚道德情怀的体现。杨慎在云南得到百姓崇敬与爱戴,许多地方都建有“升庵祠”,保存最好的是云南西山“升庵祠”,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如云南大理永平县杉阳镇杨升庵祠遗迹,云南保山曾有著名诗人宋湘做保山郡守时也建过杨升庵祠等,足见杨慎在云南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命运如此坎坷磨难,杨慎临终时仍以自己20岁时写的《自赞》诗为子孙立格,这也是他坚守一生的高尚守格情怀。

3

杨慎与破格

杨慎的破格主要表现在求学的主动破格向上和因“大礼议”事件而遭致的被动破格。杨慎的求学之路,伴随着一路为升格而主动破格,并最终成就其成为状元,走上治国理政之路。虽然他的婚姻也因种种原因多次破格并重新立格,这是封建制度使然。然而对他人生事业影响最大也最悲壮的破格,则是因“大礼议”事件而充军云南边陲直至终老,这是不得已的被动破格。纵观其被动破格后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应有地位,当是中华民族史上被动破格后依然守格,又在被动破格后重新立格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典型代表。

被动破格后的重新立格。据载,“大礼议”事件后,杨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走的是通京大道:先从北京沿大运河乘船到南京,再沿长江水路航行,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武昌—湖南洞庭湖畔的武陵(常德)再上岸转陆路,经常德—怀化—源州(芷江)—新晃—贵州凯里—贵阳—云南富源—沾益—曲靖—昆明—永昌。⑧在充军滇南的路上,杨慎曾被其父裁撤的挟怨贪官招募的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追杀。虽未得逞,但因扶病上路,骑马走了近万里,非常疲惫,等抵达永昌卫时,险些无法病愈。杨慎终究逃过了命丧黄泉的生命破格劫难,从新立格,开启改写他的人生悲剧之门。

杨慎的从新立格,主要表现为立传播传承、研学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之格。

立传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格。在放逐滇南漫长的30多年流放生活中,杨慎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他笃定从新立格,教化一方,悉心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寄情山水,悉心著述,为白族修史。他善诗词,每到一处,往往借物感怀,唱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立研学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之格。长期的流放,反而给了他潜心研学的机会,继续博览群书,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⑨著作达四百余种,成为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第一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这在他破格后的守格中得到充分体现。

被动破格后的守格。为民族团结而守格。尽管杨慎36岁因“大礼议”事件而流放滇南30多年,断送仕途,这是他人生被迫遭遇的最大破格。但他并未因仕途断送、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他在祖国边陲仍然正义凛然,关心百姓疾苦,不忘国事。即便已65岁了,当发现昆明滇池一带富豪劣绅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损公肥私,坑害百姓时,毫不犹豫赋诗《海门行》《后海门行》等抨击,并向云南巡抚赵炳然力谏制止。⑩我们今天仍在为保国家粮仓而给耕地保护划红线,而杨慎五百年前就在身体力行地做了。杨慎仕途之格虽然被打破了,但他良心之品格依然巍立,这是在守正义之格,守官员良政之格,守百姓家国之格

为国家统一而守格。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当时对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国情怀还很淡薄,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及中央的管辖自然缺乏根深蒂固的归属感,叛乱难免。杨慎流放云南不到两年,当听说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当时官吏畏手畏脚,杨慎作为一个“囚犯”,便率领家僮等一百多人出击,并用计击败叛军,平定叛乱。(11)事后还写诗词揭露官吏们在事变时的丑态,以表达其悲愤之情。杨慎作为一介文人,还带“罪臣”身份,能在民族团结出现危难时,身先士卒,毫不畏惧地站出来维护国家民族团结,足以彰显其坚守国格的博大胸怀。

4

杨慎与升格

杨慎的升格主要表现在学业与学识的提升,最终成为促进云南边疆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发展与“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

求学的不断提升。杨慎的求学之路,可看出他是一个不断追求上进的人。据史料记载,杨慎20岁回蜀入县学,21岁获四川乡试第三名,在京应会试,拟取为魁甲,因偶然因素(试卷被烛花烧残)落榜。但他并未气馁,继续求学应考,又在24岁北京会试第二名,接着殿试钦点第一名,进士及第,成为状元,入翰林院做编修,并任皇家经筵讲官,殿试掌卷官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从幼儿牙牙学语一直读到了博士后水平,每一步都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结果。杨慎将其掌握的汉文化知识深深地融入云南各民族文化中,促进了民族的团结统一,丰富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宝库。

学识的累积与提升。杨慎在仕途上被动破格向下,但他在学识上却是主动破格向上升格的。据称杨慎研究第一人简绍芳(清代)曾在文中称赞他说:“公家学相承,孝友性植,颖敏过人,益以该博。凡经史百家之奥,宇宙名物之广,卜至稗官小说之微,草木虫鱼、医卜技能之细,无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焉”。④

尽管杨慎聪慧过人,但他的学识提升靠的是刻苦学习,勤于著述。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阅”,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二是依靠“载籍”,从别的记载和书籍中取得。因此,他不仅刻苦读书,手不释卷,而且每到一处,就对当地风俗民情进行调查了解,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从亲身经历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仅凭自己苦学、实践、记忆,在滇南时就写出了不少笔记、选本以及许多注释性书籍,成为明代著名的博学家,百科全书式人才。

从杨慎升格的成就看,终其一生,清·简绍芳《升庵杨慎年谱》说,升庵平生著述四百余种,祁和晖教授据可信度认为,他的著述达269种(据王文才《杨慎学谱》考定,四川省图书馆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298种),诗词曲3132首(据倪宗新编收《杨升庵诗词》),成就了学术著述史称第一的传奇。(12)其主要作品包括小学:《古音》七书、《丹铅》诸录、《六书博证》等,经学:《升庵经说》《易解》《檀弓丛训》等,文学:《升庵诗话》《艺林伐山》《绝句衍义》《画品》《全蜀艺文志》等,史地:《云南山川志》《南诏野史》等,诗词:《升庵诗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还编纂有:《古今风谣》《古今谚》《丽情集》等。

5

杨慎与创格

从杨慎的重要贡献,我们可以考察到杨慎的创格,除堪称伟大的开创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和中国科举史三大神话外,还包括对文艺风气的创格、经学、书画等方面的创格成就。

西南民族大学祁和晖教授认为,杨慎在云贵高原耕种中华主流文化并获得丰收,直接促进了西南边陲各族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向心力。她说,“杨慎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大神话,他是有明一代文化巨人。”从以下方面,我们可进一步看到杨慎的创格成就。

对文艺风气的创格。针对当时文章繁冗拖沓、陈陈相因的弊病,杨慎提出辞尚简要,文欲求新。他说,诗文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随时代而变,“盖不变则不新,不新则不奇”。杨慎由此进一步提出“同能不如独胜”,认为文学、艺术创作不能盲目效仿前人,应不断创新,创作出不同流俗的优秀作品。“至音不合众听”“至宝不同众好”,别具一格、富于独创性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又说,“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杨慎本人在多个领域开一代风气之先”。他的理论和创作引起明代诗风的转变,杨慎的《廿一史弹词》孕育了一种新的文体,开启一代新声,为近世弹词滥觞,在史学和文学上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13)

杨慎创五色批点法校勘《文心雕龙》,而且是明代《文心雕龙》的第一位校勘批注者,开创了明代系统研究刘勰文学理论的风气,在《文心雕龙》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4)

郭懿仪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认为,杨慎除从事散文、诗词写作外,对于文献考据方面的功夫也极深,亦是明代进行音韵研究的先锋之一,古音研究系列著作多达11部,开启古音研究的风气。其《古音》系列、《丹铅》诸录、《六书博证》等书,对古音学研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认为杨慎对于阐释经学的新态度,终结了有明一代学者继承宋人余绪,不求字音训诂,即不去研究古书中字句的意义,仅空谈义理的风气,为明代开创了崭新的经学研究道路,也让杨慎成为明代古音学的开创者,其影响远及清代初年。(15)

杨慎对于经学的创格在于提倡实学,反对空泛,指出宋代以来的理学和心学都存在的弊端。杨慎评价其为骛于高远,则有躐(liè)等凭虚之忧;专于考索,则有遗本溺心之患。故曰:“君子以尊德性而道问学”。故高远之弊,其究也,以六经为注脚,以空索为一贯,谓形器法度皆刍狗之余,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所谓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世之禅学以之。(16)

此外,杨慎对书法、绘画也有自己开创性见解,并著述其论。书论主要见于《墨池琐录》《升庵书品》《法帖神品目》等,画论有《升庵画品》《名画神品目》等。

6

杨慎之格局

纵观杨慎与五格,毫无疑问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伟大格局缔造者。杨慎之大格局不是偶然的,他从小就受其家庭文化的熏陶,尤其父亲作为朝廷内阁首辅,自有榜样的力量。他从幼年到青年从立格、守格、破格、升格到创格,成为状元,一路向上,实现了成长阶段的人生最大格局;随即官至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成就其政治生涯的最大格局;为匡护正义,因“大议礼”事件被迫破格,未能为自己的政治仕途继续做大格局。但在无情的政治摧残折磨下,破格向上,另辟蹊径,深耕文化,尽展才华,做大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格局,令后世更加敬佩!

自明清以来,数十位影响卓著的先贤都给予杨慎极高的评价。两位参与缔造新中国的文化战士李—氓与张秀熟也分别为其题词。李一氓题词赞:“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张秀熟赞:“综计升庵毕生行事,我敢大声高呼:杨慎是中国历史上难能的伟大哲人。”祁和晖教授将其概括为:为中华民族成长做出贡献的伟大哲人。

诚如著名作家蒋蓝所述“杨升庵是有明一代四川唯一的状元。他更伟大之处,在于他于春风仕途突然遭到雷霆一击的摧折之际,从未沉沦,他昂奋而起,崛立西南、雄视古今,用一颗赤忱之心去点染山河、开启蛮荒、匡护正义,对中国哲学、文化、历史、文学等做出了巨量的贡献。”“杨升庵雄视西南五百年的根性:经历千磨万击,必与日月同辉。”(12)

注释:

①倪宗新,《杨升庵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页。

②余小曲,《五格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年,第23页。

③简绍芳,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A].升庵诗话新笺证(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④王韵,《明代杨慎家族的家训文化及其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第2期。

⑤倪宗新,《杨升庵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0—42页。

⑥倪宗新,《杨升庵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83页。

⑦川观新闻小编,《杨慎,有明一代文化巨人》,川观新闻,2017年7月12日。

⑧杨平原,《胜景观记》,富源发布。

⑨倪宗新,《杨升庵诗词》(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杨世明“序言”第2页。

⑩倪宗新,《杨升庵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32页。

(11)倪宗新,《杨升庵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05页。

(12)将蓝,《杨升庵:雄视西南五百年》,封面新闻,2019-6-29。

(13)刘云超,《杨慎:闻不若见,知不若行》,《学习时报》,2020年12月26日第5版。

(14)辽宁日报记者商越,《省图藏珍贵古籍〈刘子文心雕龙〉——明代文学家杨慎首创五色批点名著》,东北新闻网,2022-10-28。

(15)郭懿仪,《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16)秦际明,《杨慎经学方法与明代学术变迁》,《天府新论》,2018年第2期。

作者简介

余小曲,1965年生,四川渠县人,居新都。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等学习。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四川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四川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会长,成都市新都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四川杨慎研究会会员。在国内外数十家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并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新诗集《视线内外》《余音未了》,文化专著《五格文化》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余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