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服對華千億逆差,印度還沒當好徒弟,就想餓死師傅?

作者:生思孰慮
不服對華千億逆差,印度還沒當好徒弟,就想餓死師傅?

近幾年,印度為了從中美博弈中牟利,故意挑釁中國給美國獻投名狀,導緻中印關系幾乎當機。

然而盡管雙邊關系遇冷,但中印之間的經貿往來,并沒有停止。相反,中國商品在印度進口中所占份額的增加和印度對華貿易逆差的上漲,讓印度大為惱火,在還沒當好徒弟的情況下,就想餓死師傅。

經濟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15年,印度對中國電信、機械和電子産品等工業品的依賴日益增加,中國在新德裡此類商品進口中的份額從21%升至30%。

别說過去15年了,就在過去的2019年到2024年間,印度對華的貿易逆差也在大幅上漲。

其中印度對中國的出口幾乎沒什麼變化,停滞在每年160億美元左右。

但印度從中國的進口,則從2018-19年的703億美元飙升至2023-24年的1010億美元以上,占印度同期進口總額的15%,導緻五年來印度累計對華貿易逆差超過3870億美元。

這确實是讓人沒想到。

不過這裡面應該考慮的一個因素是,中美之間因為“脫鈎斷鍊”,美國的部分供應鍊轉移到了印度,而中國的半成品供應也轉移到了印度。也就是說,這裡面增長的份額,沒準有一部分是從中國轉道印度輸往美國的商品。印度隻是個裝配廠和中轉站。

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98.5%屬于主要工業産品。從細分的行業類别看,進口的關鍵行業包括電子、電信和電氣;機械;化學品和藥品;鋼鐵和賤金屬制品;塑膠;紡織品和服裝;汽車;醫療、皮革、紙張、玻璃、船舶、飛機和剩餘類别。

例如在2023-24年的4月至1月期間,

  1. 電子、電信和電氣産品,總進口額678億美元,從中國進口261億美元,占比38.4%;
  2. 機械部門,從中國進口190億美元,占比39.6%;
  3. 化學品和藥品,總進口額541億美元,從中國進口158億美元;
  4. 塑膠及相關物品,總進口額185億美元,從中國進口48億美元,占比25.8%;
  5. 有機化學品、原料藥和塑膠等中間産品,占比37%;
  6. 消費品占比12%,而原材料占比不到1%。

确實每個類比都不低。而更讓印度覺得“可氣”的是,這些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印度認為“可以自己生産”。

那印度為什麼自己沒有生産?

報告說的也很清楚:“總體而言,印度從中國進口了從高到低的各種産品,突顯出印度各行業工業能力的巨大差距。”

就是印度實力還不允許。雖然需求已經很大。

不服對華千億逆差,印度還沒當好徒弟,就想餓死師傅?

更讓印度焦慮的是,随着中國公司進入印度市場,這些公司會從中國采購商品,印度從中國的工業産品進口還将加速增長。

在中國目前最有優勢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的表現更為突出。

報告稱,“在未來幾年内,印度道路上每三輛電動汽車以及許多乘用車和商用車中,就可能有一輛是由中國企業在印度單獨制造或通過與印度企業的合資企業制造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大規模進入印度将影響印度電動汽車制造商、電動汽車價值鍊領域的公司和電池開發。

報告得出結論,與中國日益增長的貿易逆差令人擔憂,這種依賴的戰略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影響經濟,也影響國家安全。

面對這一局面,印度打算怎麼辦?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印度專家開出了和美國類似的藥方:要增加供應鍊的韌性、彈性和多樣化。

釋出報告的全球貿易研究倡議智庫創始人斯裡瓦斯塔瓦說,

印度政府和行業必須評估并可能重新調整他們的進口戰略,培養更多樣化和更有彈性的供應鍊。這不僅是為了減輕經濟風險,也是為了支援國内産業,減少對單一國家進口的依賴,特别是來自中國這樣的地緣政治競争對手的依賴。

印度專家的這一藥方令人啼笑皆非。

都說帶出徒弟餓死師傅,那好歹徒弟得先學會手藝啊。

想當年中國改革開放,大規模引進外資,以市場換取技術,一點一點跟西方公司學經營、學管理、學技術、學創新。最終才一點點進步,練就了十八般武藝,終于可以站起來能和最大的“師傅”幾乎同台競技。

美國确實是感受到了帶出徒弟要餓死師傅的感覺,因為徒弟學得實在太好了,不僅學會了模仿,還學會了超越,走師傅的路,讓師傅無路可走。

其實也不是讓師傅無路可走,隻是師傅想永遠讓徒弟當徒弟,永遠不讓徒弟出頭。這是對徒弟的無理欺壓。

然而印度現在連基本功還沒學會,連最簡單的工業制成品制造能力都還欠缺,就已經開始考慮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想着要實作多元化,未免太杞人憂天了。試想,除了中國,誰能以最低的成本和代價帶你走向現代制造業之路呢。

當然,歐美也可以,隻是,印度現在要從歐美學,未免起步太晚了,它得同時面對中國的競争,是以不具備優勢。

近些年印度經濟确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目前已經排名第五,而且明年很快有望超過日本成為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有大國雄心,這很好。中國絕不會像美國一樣為了自己的利益打壓别國的發展。中國現在在印度經營,其實最擔心的還是印度的營商環境讓中國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

但是印度要想真正走向強國之路,就要在制造業上好好下功夫,引入外國的競争是必須的,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提供競争環境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排除這種競争,對印度的發展未必是好事。

不服對華千億逆差,印度還沒當好徒弟,就想餓死師傅?

與美國相反,中國不相信帶出徒弟餓死師傅,中國恰恰認為,徒弟多了,市場才能更大,蛋糕才能更大,最終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不過不論印度怎麼選擇開藥方,中國的應對之道都很簡單,遵循市場規律即可。中國在面對歐美時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競争優勢,面對印度更擁有降維打擊的優勢。無論印度選擇合作還是不合作,我們都持開放态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