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篇報告文學《神山星火》在京首發 作者拿着花名冊對全村脫貧攻堅覆寫式采訪

作者:星星飛翔

4月27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報》社長、總編輯王慧敏(筆名勞罕)領銜撰寫,邢宇皓、王斯敏、盧澤華參與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神山星火》在京正式首發,研讨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同步舉行。

長篇報告文學《神山星火》在京首發 作者拿着花名冊對全村脫貧攻堅覆寫式采訪

沉浸式蹲點與村民融為一體

《神山星火》全書近20萬字,分為“長夜漫漫無盡時”“紅軍來到神山村”“脫貧攻堅不停歇”“尋親、道阻且長”等十五個篇章。作者團隊多年數次蹲點、走訪,與村民共同生活生産,記錄了大量的文字、圖檔材料,生動、詳盡地講述了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從舊社會血淚艱辛的發展曆程,到當下大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之路。

作為主創團隊成員之一,王斯敏記得《神山村三日》發表後,有讀者留言“隻有飽含人民感情才能寫出錦繡文章”觸動到了她。“我們團隊對神山村的那山、那水、那人都有非常深的感情,講起那些人的名字時,我們心裡都暖乎乎的。”她說這種感情來自沉浸式的蹲點、調研、采訪,他們和村民們完全融為一體,無論夕陽下、朝陽下、溪水邊、田間地頭,隻要路遇、閑談、幫活,哪怕是吃村民們的一個黃桃,喝一瓢他們舀過來的清涼山泉,都能讓他們收獲到素材。

“這是一個小村,戶數不足70戶,人數200多人,我們拿着花名冊一家家交談。”王斯敏發現這些平凡質樸如同泥土一樣的村民們,身上有很多不凡且閃光的點。“當我們發現七烈士的線索後,就想承擔起責任延續下去,去推動紅色血脈的赓續,是以我們發動了尋親。”

邢宇皓回憶過去幾年的采訪經曆,感慨道整個創作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事是當時已經有成百上千篇關于神山村的報道。如何跳脫出這些報道,發掘打撈出一些新的點,當他發現

井岡山和神山村的曆史文化和傳統,影響着這裡的老百姓一直在努力。最終創作團隊定下了“不負人民,人民不負。”的主題,“進入到寫作過程後,内心抱有責任感,手中的筆要介入生活,更要介入時代。”邢宇皓采用田野調查,一一走訪村民們,“我們還有一張神山村的家譜,幫助他們訂正了一些問題。”

長篇報告文學《神山星火》在京首發 作者拿着花名冊對全村脫貧攻堅覆寫式采訪
長篇報告文學《神山星火》在京首發 作者拿着花名冊對全村脫貧攻堅覆寫式采訪

這是一種創造性的采訪寫作

研讨會上,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黃傳會表示,“這是由四位知名記者寫的報告文學,我們平時參加的研讨會往往是作家寫得多,記者寫得少,凡是優秀的記者寫報告文學,要成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比較容易,但是優秀的作家想成為記者估計比較難,這是個規律。”在他看來,好的新聞報道是跑出來的,好的報告文學是走出來的,神山村的作者在采訪上做足了功課,通過深度紮實的訪談,把神山村建國後的曆程,特别是在精準脫貧緻難,攻堅戰中的挫折艱辛寫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黃傳會最大的感想是這本書站位高、格局大、視野寬,作者們把神山村這個普通山村的巨變放在中國革命史、發展史的大背景中去書寫,勾連起山村與國家的命運,而普通的神山村也成為國家的縮影。“有兩條線貫穿全書,一條是紅軍的鬥争史,浴血奮戰、蕩氣回腸,一條是神山村的發展史,千辛萬苦、筚路藍縷,兩條線交織在一起,互相烘托,成為神山村民挖窮根,改變自己命運的強大精神力量。”他認為,這種大格局寬視野,大大提升作品的精神品質和文化内涵。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賀紹俊則表示,報告文學被稱為時代的報告,新聞的要素之一,是以也要求作者有敏銳的新聞意識。《神山星火》四位作者充分發揮了這種新聞意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寫作上有所創作。即本書一部分内容書寫神山村紅色革命史和脫貧史,另外一部分寫神山村烈士墓地尋親記,我覺得尋親記這部分内容就是作者直接參與到新聞之中,并且讓新聞生成出了新聞。”賀紹俊稱,表面上看,這部分内容與作者最初采訪的目标是要去采訪脫貧工作不相關,但是其實他是在深度上是對脫貧工作的一種開掘,一種創造性的采訪寫作。

賀紹俊還提出《神山星火》是一部帶有真摯感情的作品,作者們雖然身為記者,但并沒有按照記者的客觀公正和獨立性原則去收集素材和寫作,反而是完全融入到被采訪者的生活和情感之中,真正做到了和被采訪對象心心相印,仿佛是一家人。

長篇報告文學《神山星火》在京首發 作者拿着花名冊對全村脫貧攻堅覆寫式采訪

攝影/王紀國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