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梁羽生、金庸雕塑入藏香港文學館

作者:星星飛翔

5月11日,為迎接香港文學館開館而舉辦的“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開展,現場舉行了由南京雕塑名家陳建華創作的金庸、梁羽生人像雕塑揭幕儀式。采訪中,陳建華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雕塑“武學”。

梁羽生、金庸雕塑入藏香港文學館

“南來作家”珍貴手稿亮相

即将于5月27日開館的香港文學館位于灣仔茂蘿街7号,是集香港文學館藏、文學傳播、教育教育訓練和文藝沙龍為一體的香港文學與藝術新地标。

“南來作家”指1930年代至1970年代,從中國内地南下定居香港的作家群體。這次展覽共展出張愛玲、蕭紅、金庸、梁羽生等24位“南來作家”的手迹和物品逾300件,其中近200件為原件。

當中包括張愛玲未公開過的散文《草爐餅》及後記手稿真迹、未公開的張愛玲證件、金庸緻潘耀明書信、梁羽生緻金依書信、蕭紅緻華崗書信等,其中不乏國家級文物及首次亮相的作家手稿。

久居南京的雕塑家陳建華,祖籍東台,系南京藝術學院美院雕塑專業恢複招生首屆畢業生。雕塑作品多次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江蘇藝術基金、江蘇省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等項目,多件作品被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江蘇大劇院等院校和機關收藏。

梁羽生、金庸雕塑入藏香港文學館

雕塑和乾坤大挪移相通

陳建華2018年創作了金庸先生的塑像,風格淩厲,塑痕大氣磅礴。金庸先生逝世當晚,陳建華徹夜未眠,萌生了雕塑金庸半身像的打算。名為《笑看風雲——金庸像》的作品中,融入他對金庸“武學”的了解。

“金庸在小說中創造了很多武功招式,其中乾坤大挪移被認為是其中最有科學思維的,因為他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激發人體自身的潛力。後面的第二層到第六層則更加厲害,它能夠複制武功,牽引敵人,并且完成借力打力,以及轉換陰陽。”在陳建華看來,雕塑這門藝術與金庸的武俠相通,雕是減,塑是加,在取舍之中激發自我的潛能,“每一層的進階都是創新生命力的直覺展現。”

“泥塑從内在骨架到泥巴的增減,包含的破立與虛實,從泥胎到高溫銅水冷卻後的凝固,一切都不能未蔔先知。要學會留白,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他告訴記者,與研修武學一樣,須曆經涅槃才能終成正果。作品創作過程,本就蘊含着取舍的哲學之道。

梁羽生、金庸雕塑入藏香港文學館

緻敬下一個香港文學百年

經鋼琴演奏家劉詩昆介紹,陳建華原本欲捐贈金庸塑像,結果應香港文學館邀請,又打造了香港新派武俠小說宗師梁羽生的塑像。

“創作時腦海中全是他們筆下的英雄人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就是正義、忠誠,還有家國情懷。”陳建華說,“設計金庸先生雕塑形象的時候,我将倚天劍和屠龍刀的元素融入其圍巾的造型中,使其看起來更為豪邁不羁。梁羽生先生的形象以儒雅為特質,展現其隐者風範。不變的是,兩者眉目之間皆透露家國情懷以及對人生百态的洞察之情。”

揭幕當天,85歲高齡的鋼琴演奏家劉詩昆也來到現場,他用微顫的手指輕撫銅像。雕塑是凝固的音樂,亦是镌刻的詩歌,歲月時空化成斑駁的青銅,訴說的是滄桑百年。陳建華希望以這兩件雕塑作品,緻敬兩位作家的百年誕辰,更加緻敬下一個香港文學的百年。他還透露自己接下來計劃繼續創作“南來作家”群像,旨在展現香港文學史前赴後繼的傳承。

文/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編輯/崔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