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三月三” 民俗美食随你嘗

作者:桂林生活網
舌尖“三月三” 民俗美食随你嘗

↑用五色糯米飯擺出的“三月三”。

舌尖“三月三” 民俗美食随你嘗

春菜餅。

舌尖“三月三” 民俗美食随你嘗

粉蒸肉。

舌尖“三月三” 民俗美食随你嘗

剛蒸出鍋的艾葉粑。

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三月三”或“三月歌圩”,是廣西壯族、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在歌節期間不僅能欣賞到廣西優美的民歌,遊覽廣西的美景,還能品嘗到廣西的美食。

◆五色糯米飯

每到“三月三”,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五色糯米飯。相傳在神農氏時期,當地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神農氏為了解決饑荒,便教人們種植水稻。

為了使水稻的品種更加豐富,他從天上偷來了五彩神石,用它磨成的汁液浸泡水稻,進而得到了五種顔色的糯米飯。這五種顔色的糯米飯分别是黑、紅、黃、紫、白,象征着天、地、水、火、風,代表着宇宙的五行。随着時間的推移,五色糯米飯逐漸傳播到了中國南方的各個民族中,并成為了當地重要的美食文化。

而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壯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群衆紛紛做五色糯米飯,人們用純植物紅藍草、姜黃、楓葉、紫飯葉的汁分别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糯米原色)五色糯米飯,以作趕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在施家園路賣侗家糯米飯的石志順是侗族人。石志順說,五色糯米飯是部分少數民族人民的傳統食品,因糯米飯呈現五種非常美麗的色彩而得名,它是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也代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和祝願。這些用植物染出來的糯米飯看起來色澤鮮豔、晶瑩透亮,嘗起來滋潤柔軟,富有植物清香且有微甘,令人回味無窮。

◆春菜餅

除了五色糯米飯,民間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美食——“春菜餅”,而其流傳的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元朝。

在元代詩人陳日焌七言絕句《饋天使張顯卿春餅》中寫道:“柘枝舞罷試春衫,況值今朝三月三。紅雪雕盤春菜餅,從來風俗舊安南。”詩句流傳至今,也記錄了“三月三”這一時間節點,民間吃春菜餅、互贈春菜餅的風俗習慣。

據了解,所謂的“春餅”、“春菜餅”,就是利用春季生長的野菜,包括荠菜、蕨菜、香椿、野蔥、水芹菜、蒲公英等等,根據個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将春菜拌進糯米粉、面粉中,再通過蒸、炸等烹饪後做成,春時春味,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記者發現,這樣的春菜餅做法,其實和中醫四季調理、保健頗有淵源,以“荠菜”為例,它長于春季,是春季最早生發的野菜之一,常常被說成是“報春的使者”。當田間還是一片枯黃時,荠菜最先長出綠芽,而采摘荠菜的最佳時節就在“三月三”前後,民間也有俗語說:“到了三月三,荠菜當靈丹。”

這樣“應時”、“應季”選擇食材的飲食方法,也融入到了各種日常小吃之中,春餅、春菜餅都屬于其中之一,而元朝詩人詩句裡給友人贈送“春菜餅”的記載,也蘊含了中國人在人情走往之中,送人健康、送人開心的寓意。

除了春餅,在廣西、湖南、貴州等地,春菜還有被用來煮“彩蛋”的習俗,煮蛋過程中荠菜作為主要原料之一,還會加入彩色的草本純天然染料,發揮荠菜歸肝、脾、腎經的醫療、保健作用,用食療的方式治療春季常見的上火、風濕和腰腿疼痛的疾病。因為煮出來的“紅蛋”顔色鮮豔,也常常被用在“三月三”的各種慶典上。

◆粉蒸肉

“三月三”的各種慶典上還有一個“主角”,那就是粉蒸肉。粉蒸肉做法雖然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想要做到道地、好吃,每個步驟都需要嚴格把控。

市民陳大姐家住疊彩九華社群,是社群裡有名的桂林菜美食達人。她告訴記者,最傳統的粉蒸肉從做米粉開始就不簡單,要将大米和八角、桂皮等香料一起放入鍋中小火慢炒。整個過程需要極其精準地控制火候,一旦炒出糊味那粉子制作就算失敗了。隻有等到這些材料全都變得酥脆,炒出香味才行。之後,還要把裡面八角、桂皮等香料取出,将炒好的大米放入碗裡打成米粉備用。

粉的部分處理完之後,就處理另一邊“肉”的部分。加入米粉前,要挑選五花肉,以肥瘦相間的最好。先放入食用鹽,醬油等腌制入味,還要放進适量的香油,之後裹上米粉,放入鍋中小火簡單煎出油脂和香味。最後,将煎好的五花肉放入蒸籠中蒸熟。

陳大姐說,這樣做出來的粉蒸肉,手法比較正宗,不僅肥而不膩,而且米粉油潤,豬肉酥而爽口,香味十足,鹹香下飯很是美味。

而據了解,粉蒸肉是一道曆史悠久的傳統美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而且是一道南北皆宜的菜式,全國各地的做法也不盡相同,從中能看到中國美食的變遷。

粉蒸肉的做法,用到了中餐蒸、炒、煎等諸多的手法,也是以承載了更多的飲食文化。另外,“三月三”吃粉蒸肉寓意生活富足,日子蒸蒸日上,越過越好。其實不僅僅是廣西“三月三”有吃粉蒸肉的習俗,在江西、湖南、貴州等地也有這種吃法。

◆艾葉粑

艾葉粑是用清明前後新長出的新鮮嫩艾葉加糯米粉制作而成,也是廣西清明和“三月三”傳統的食品。這段時間,桂林街頭就有不少售賣艾葉粑的店鋪攤位,也有不少市民自己動手嘗試制作這一美食。

艾葉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認為食用艾葉粑可以驅邪避瘟。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一傳統食品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地方性的美食,并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成為必備的美食。在“三月三”這一天,人們還會通過食用艾葉粑來祈福納祥。他們相信,吃了艾葉粑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和幸福。是以,在這一天,親朋好友之間互贈艾葉粑成為了一種美好的祝福方式。

艾葉粑制作簡單,香糯可口,爽滑香甜,深受大家的喜愛。同時,艾葉粑的艾葉還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對鎮咳、平喘及祛痰、止血抗凝血、鎮靜和抗過敏、護肝利膽等效果非常顯著。還有溫經脈、理氣血、止冷痛、逐寒濕等多種功效,為婦科的良藥。

在清風小區菜園裡市場裡賣艾葉粑的楊小雲從小就跟着家裡的長輩學做艾葉粑。她介紹說,“三月三”美食裡,艾葉粑占很重要的地位。快到“三月三”的這段時間裡,她每天要制作幾百個艾葉粑,她做的艾葉粑用的艾葉量占比很多,艾草香味十分濃郁,蒸出來的顔色呈墨綠色且看起來非常油亮,一口咬下去,裡面的芝麻花生餡甜香四溢,十分美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