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視角】虞甯甯 劉承波 李仲浩|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基本特征與建設原則

作者:山東省科協
【科技視角】虞甯甯 劉承波 李仲浩|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基本特征與建設原則

摘 要:拔尖創新人才是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動力源,堅定走好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是大陸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具有自主性、系統性、科學性、開放性和國際先進性,以及培養環境的包容性和異質性等基本特征。建設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應堅持目标引領,優勢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和全局規劃;堅持高起點、高水準建設,強化研究型大學在體系中的核心戰略地位;堅持系統内部、領域内外、國内國外的高效協同與和諧互動;堅持數智化體系建設,以數字智能教育賦能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為新時代大陸教育高品質發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發展方向。目前,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品質不高是大陸在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方面面臨的突出問題。實作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要深入領會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互動共生的内在邏輯和拔尖創新人才對大陸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把握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探索立足國情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基本特征,建設高水準人才培養體系應秉持的基本原則,以期為增強國家科技創新實力,實作科技強國戰略提供戰略人才支撐。

  一、拔尖創新人才概念解析

  近年來,學界對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内涵和外延并未形成明确一緻的見解。拔尖創新人才強調的是突出的、有創新性的人才,即個體首先要成為人才,在成為人才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成長為突出的或卓越的,創新性強的人才。人才是具有某種才能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也有學者将人才界定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能以其創造性勞動,對社會或社會某方面的發展,作出某種較大貢獻的人”。由此可見,人才不僅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群體,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創造性和廣泛性。而拔尖創新人才對人才的卓越性(拔尖程度)、創造性和社會貢獻度有更高的評價标準。由此可以了解,拔尖創新人才應是卓越的智力或專業才能、突出的創新意識及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綜合。

  在實踐中,拔尖人才通常被窄化為具有卓越的學科學習能力的人或在學習上具有天賦的人,包括處在高校人才培養金字塔頂端的博士研究所學生,高校内部試點的各類學院、書院在讀學生,以及高校、中學所設實驗班、菁英班、少年班的資優學生等,都被視為拔尖人才或潛在的拔尖人才。按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擁有8種或9種智能,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博物學家智能等,這超越了以語言和數學邏輯為依據的傳統智能理論架構。加德納還提出,“這些智能是相對獨立的;可由個體或文化以多種适合的方式加以制作與組合”。基于此,拔尖人才可以被了解為多元智能領域的卓越人才。美國1972年通過的《英才教育》将英才兒童定義為“在一般智力、特殊學術性向、創新能力、上司能力、視覺或行為表現藝術、心理運動能力等6個領域中的個别或全部領域表現優異或具有潛力的兒童”,就凸顯了智能的多元性和相對獨立性,且卓越應展現在不同領域。

  當今社會系統日益複雜,新的職業和分工系統不斷形成,人工智能的發展對重複性勞動産生巨大沖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呼喚創新,各領域創新都具有其獨特價值,創新已成為一切職業在未來持續存在的必要條件。是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在一種大的創新人才觀視角下重新審視,需要從廣義上界定。在各學科和社會實踐領域做出創新性成果,為科學發展、技術進步、經濟轉型、産業更新、社會民主發展、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豐富和提升等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才都能稱之為拔尖創新人才。

  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将是大陸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堅定走好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是大陸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自主創新一直以來就是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而自主創新的強大源泉是創新人才。曆史上,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等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都得益于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開創性探索和突破。世界科技與文明中心的轉移是以人才高地的轉移為軸,擁有足夠的拔尖創新人才是把握世界科技與文明前沿的必要條件。大陸隻有成為世界的科學技術創新高地、思想高地,才能把握和引領世界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才能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産業變革和社會變革中搶占先機。目前,大陸面臨比以往更加嚴峻的國際發展環境,這就迫使我們必須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自力更生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牢牢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人才競争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應具備的基本特征

  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培養理念、培養主體、培養内容、培養機制、培養成效評價等全方位的内容,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應具有自主性、科學性、系統性、開放性、國際先進性、包容性和異質性等基本特征。最終的建設目标就是形成拔尖人才培養的中國标準、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

  (一)自主性

  自主,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做主,是與他主相對的概念,指“個人群組織在從事社會活動和進行社會交往時可以自發地按照社會允許的方式行事,成為自己行動的主體,不依賴他人、排除他人幹預,自由地做出判斷、主張和行動”。加強人才自主培養是實作國家自主創新的根本途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作為社會的有機體,應具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自主意識是社會組織自主運作、自主發展的主觀意志和觀念,而自主能力則是這一有機體能動适應社會的主體性力量”。本土化也是自主性的典型表現。所謂本土化,是指大陸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應展現中國特色,是立足中國國情,自主建立的、适應大陸社會對拔尖創新人才需求的培養體系。這一特征實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展現。是以,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強調人才培養的立場、方向、道路、原則等都要基于自己的國情,展現中國特色,這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的基本前提。

  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自主性,更多展現在對高端人才的培養條件有充分完整的把握,在面臨國際局勢惡化時,面臨高端人才培養“卡脖子”風險時,有依賴自身力量進行應對的政策或“替代方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有益的做法,但必須紮根中國大地,實作世界範圍内的先進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培養出高品質的、具有正确價值觀,适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高端人才,包括拔尖創新人才、領軍人才、大國工匠等。要堅持黨對高校的全面上司,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于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以德為先,培養一大批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可以依靠的愛黨愛國夫妻民的優秀人才;培養具有崇高家國情懷和強烈使命擔當意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另外,要以中華民族豐富燦爛的文化底色浸潤新時代的人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拔尖創新人才成為各領域中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能為國家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才。

  (二)系統性

  不論何種體系,系統性無疑其根本屬性,也是體系之是以成為體系的根本理由。基于系統的整體性原理,“系統是由若幹要素、子系統組成的具備新功能的有機整體,且具備各獨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質與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統的質的規定性,系統整體的性質與功能也超越各要素與系統的簡單加和”。基于系統的開放性原理,“系統具有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資訊交換的性質和功能,系統向環境開放是系統得以向上發展的前提,也是系統得以穩定存在的條件”。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系統性主要表現在不同子系統在培養理念上的一緻性、培養過程上的整體性和貫通性、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銜接性,以及多元培養主體的協同性。

  拔尖創新人才體系是跨越經濟、教育等多個社會子系統的有機體。其建設難點就在于整體的一緻性有賴于分支體系的集合展現,每個分支體系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彼此間是有互相作用的合成,而非實體性的堆積。培養理念的一緻性指向不同子系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所遵循的教育理念和培養定位應是無違和的,關注個體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将短期目标與長期目标有機結合。基于培養理念的一緻性,不同子系統的培養過程就可以整體貫通,在統一的培養方案中,各有側重地承擔不同的培養任務。因為人的成長成才是全生命曆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自身“百年樹人”的長周期性,以及學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劃分都決定了人才培養需要各個學段之間的有效關聯和貫通。課程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最重要媒介,是教育活動開展的核心載體,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内容要有别于一般教育活動,這就對不同子系統的課程設計和實施是否能夠有效銜接提出了更高要求。培養主體的協同性則是指在整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各培養主體的主觀認識和教育實踐都指向共同的目标,因共同的目标而建立起彼此協作的有效機制,使整個體系運作通暢,和諧自洽,資源互補,成效顯著,真正實作不同主體、不同階段、不同場域的協同育人。

  (三)科學性

  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制度的科學性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要展現人才成長的普遍規律;二是要展現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特殊規律;三是要具有針對性,聚焦于拔尖創新人才的特質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表明,學生個體的成長具有階段性,與其身心發展特征相适應。由于個體間差異顯著,有的學生表現出早慧,有的學生則大器晚成,但就其個體自身而言,心智的發展與身體的成長、情感的豐富、社交的拓展都是相輔相成的。雖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面對的是一批才智超群、有一定創新天賦的學生,但揠苗助長不可取,過度教育危害更大;要遵循個體發展的客觀規律,以科學的制度保障學生的“自由”探索,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遵從其自然的興趣愛好和天資,順勢而為,自由發展,由創新至卓越,逐漸成長為拔尖人才。拔尖創新人才是在廣泛的創新性教育中,憑借自身的智能、興趣和信念,自然而然脫穎而出的,是不斷湧現的,是尊重人的多元智能、多樣志趣的,是真正先天與後天的交彙、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個性突出與整全發展的結合。

  林崇德通過對創新型拔尖人才創造性群體的研究,發現科學創新人才的成長由5個階段構成,分别為“自我探索期、集中訓練期、才華展露與領域定向期、創造期以及創造後期”。針對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5個階段,培養主體應建立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過程性指導方案,在自我探索期,尊重個體的個性和選擇,鼓勵個體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制定個人計劃;在集中訓練期,要突破學科壁壘,推進跨學科交叉培養,同時關注個體差異,為個體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和實踐資源、個性化指導和支援;在才華展露和領域定向期,強化個體主體意識,引導個體自主思考和學習,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幫助人才發展自己的優勢,培養寬廣視野和創新思維;在創造期及創造後期,要通過科學、人本的評價機制,肯定人才的積極成果,進一步激發人才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養。

  好奇心是拔尖創新人才應具備的首要特質,高品質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能夠保護培養和激發個體探究未知的好奇心,并有效地引導個體将對未知的好奇轉化為主動學習和探究的内在動機,使之成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創新的持久強大的内驅力。批判思維能力作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另一特質,是指能夠對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和問題進行理性的判斷和分析,具有強烈的質疑精神和思辨能力。研究發現,曆史上拔尖創新人才在學習經曆上往往具有學科交叉的突出特點,具有在不同的複雜實踐環境當中解決複雜問題的經曆。另外,具備多學科的知識體系、寬闊的學術視野、融會貫通和創新發展的能力、敢于批判和變革創新的勇氣、堅定執着的信念、勤奮刻苦的實踐、精深的專業造詣、永不言敗的堅守、持之以恒的意志等在拔尖創新人才的身上都有鮮明的展現。在面臨複雜問題艱難挑戰的時候,拔尖創新人才有着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定力。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從外部看專業領域是多元的,從内部看能力結構是複合的,都需要建構科學的制度架構來支撐。

  除了從曆史中梳理總結出拔尖創新人才所具備的共性特質,還應注意到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新要求,如較高的資訊化綜合素養,拔尖創新人才要對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能、雲平台等現代資訊科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和技術,能夠從海量的資料資訊中順利提取有效資訊,發掘資訊之間的互相關聯,進而創造新知識。另外,拔尖創新人才還應當具有跨文化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的意識。當下的科學研究和重大技術創新突破,早已跨越傳統的單打獨鬥的模式,需要強大的團隊,互相合作開展有組織科研,才能取得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的創新性成果。

  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也是大陸拔尖創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質。大陸自主培養的拔尖創新人才應具備的首要特質是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民生福祉的強烈責任感。

  (四)開放性和國際先進性

  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定是開放的,其開放性主要展現在3個方面:一是培養體系面向所有人開放;二是培養内容和培養方式的全面開放;三是國際化。所謂培養體系向所有人開放是指所有人進入或退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軌道的路徑是自由且暢通的。對具有拔尖創新潛質者的培養與對其他個體的培養是同一體系中的不同分支,彼此之間的立交橋是暢通無阻的,這樣更多有潛質的個體因體系的開放性可以随時進入到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軌道,而原本處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軌道中的個體也可因興趣轉變、能力不足等原因重回正常的培養軌道,且在學習内容上銜接無障礙。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成長初期,其興趣、潛質、能力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會不斷發生變化,通過突出開放性,擴大培養規模,增大創新人才的培養基數,就可能基于量的積累而産生質的變化。所謂培養内容和培養方式的全面開放,主要針對内容上以單一學科為主且偏重知識記憶的問題,強調打破學科界限,突破學校教育以學科知識為重點的教學内容,注重思維能力提升;在培養方式上,打破以學科專業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科交叉、科教融彙、産教融合,校政産地協同育人;在培養方式方法、時間空間、課程供給、培養管理等各次元上建立靈活的機制,給予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權,提高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國際化是人才培養體系開放性的又一表現。建設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體系,不是與世界隔絕,“閉門造車”式的自我摸索,強調的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自主可控和培養能力的提升,是為了滿足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確定人才供給可以不受制于他國。而國際化展現人才培養體系的開放程度,建設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需要發展高水準開放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通過生源國際化、課程國際化、環境國際化以及師資國際化等建設,加大交流合作、擴大學術影響、借力國際教育資源增強大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能力和實力,特别是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一流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理念,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其國際競争力,逐漸轉變大陸優秀科技人才較多依靠發達國家教育體系培養的現狀。

  國際先進性是指大陸的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在培養理念、培養模式、培養品質等方面要形成中國特色,達到國際領先程度,具有全球引領性。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國際先進性的根本展現。世界一流大學在精英人才培養中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在重視通識教育對人格品性培養的同時,強調參與科學研究對專業素養的提升,建立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教育模式,打造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實踐品質和實踐能力提升也是培養體系國際先進性的重要表現。從全球對人才的需求看,拔尖創新人才除了具有卓越的研究創新能力,更應具備社會實踐的視野和素養,關注并緻力于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此外,自主培養體系的國際先進性還展現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領先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評價标準,使大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具有國際話語權和深遠影響力。

  (五)培養環境的包容性和異質性

  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所營造的環境應具有包容性和異質性。“人的發展就是不斷生長的有機體在他的一生中與其所處的不斷變化的環境逐漸地互相适應。”在生态學中,人類生态環境是一個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範環境在内的複合生态環境;其中規範環境(又稱價值環境)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各自态度、風氣、價值觀念等,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與教育生态的關系最為密切。實作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需要有潛質的個體,有創新思維的指導者,科學的培養内容,更需要有良好的利于人才成長的生态環境。良好的生态環境除了提供充分的、可随時擷取的自由探究硬軟體條件外,還應具有包容性和異質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的包容性展現在價值環境的各要素上,如對拔尖創新的科學認識,整個社會對創新人才的尊重和渴求,以及對人才成長過程中各種不完美的寬容以待等。因為許多創新都來自思想的碰撞,拔尖人才的湧現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思維的指導教師和具有創新發展潛力的個體在自由的環境中密切交往,互相交流、互相碰撞,激發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創新意味着反傳統、反正常、求異,也伴随着事物初生的不完美。是以,自由探究的環境對奇思怪想是包容的,确切地說,是歡迎的,對失敗也是包容的。包容性強的環境提倡多元思維的碰撞,不樹立權威,不尊崇統一,營造的是對“不同”的欣賞,對失敗的正确認識;隻要方向不錯,提倡堅持不懈、刨根問底的探究氛圍,進而使學生保持思維活力,逐漸形成持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生态學理論認為,多樣性導緻穩定性。人才成長的生态環境所包括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範環境之間自然具有異質性,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中磨煉,最終形成穩定的拔尖創新品質。目前,大陸以博士生為主的拔尖創新人才,大部分由研究型大學或科研機構培養,微觀層面的人才培養生态環境具有高度的同質性,所培養出的博士多在學術研究方面具有較強能力;但一些真正的人才都是幹出來的,是通過社會實踐磨煉出來的。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應在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均創設異質性的培養環境。在微觀層面,主要指學校内部的環境創設,展現在跨學科專業、跨院系的組織創新、模式創新;在中觀層面,是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社群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構特征差異顯著的培養環境;在宏觀層面,是利用不同區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才培養環境,增強拔尖創新人才的适應性,增強穩定性。

  拔尖創新人才在成長過程中,其在不同學術流派、不同學術共同體、不同場域、不同文化社會環境中的學習經曆将極大地促進個體思想的豐富性、靈活性,有助于拔尖創新人才多角度、多通路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自身的創新性。學緣異質性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時空與環境場域的變化可以使創新人才對自己的未來産生新的體驗與信念,與适合的外部環境比對将成為現實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本碩博貫通培養将學生固定在缺少變化的場域中,能夠加強卓越人才成長的規劃性和貫通性,提高培養效率,但相對封閉的環境,不利于拔尖創新人才湧現。學生所處空間束縛的解放,對單一學校封閉場域的突破,意味着更多與“他者”相遇的機會。

  三、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建設原則

  由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審思大陸目前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可以發現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長期以來以學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質上局限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體、場域和内容結構,缺乏完善、高效的自主培養體系,培養品質得不到有效保障,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才卓越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需求。大陸急需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這是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的緊要問題,要科學統籌、優先解決。在建設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堅持目标引領,優勢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和全局規劃

  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要堅持長遠宏大的目标引領,确立厚基礎、寬視野、大格局、高素養的人才培養規格;堅持優勢發展,全面提升的教育思路,做好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全局規劃。

  長期以來大陸在人才培養上一直遵循的是一種底線教育的思維,也就是補短闆的教育。在人才成長的過程當中,常常把重心放在對學生不擅長的科目的培養上,而忽視對個體所擅長的領域的引導與培優。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恰恰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底線教育的思維,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教育資源投入人才所擅長的領域中。此處所指的個體所擅長的領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科領域,而是超越知識劃分架構的多元領域。自主培養體系建設應做好頂層設計,全局規劃,立足中國實際進行建設,確定在現有經濟社會環境中獲得人才培養所需的充分且必要的資源要素,且保證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

  科學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一定是适合本國實際的泛教育政策制度體系,能夠在現有環境中實作且有成效。教育規模龐大,優勢教育資源缺乏是大陸教育的基本現狀,科學的體系設計要在整體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受教育人口基數大,區域分布差異顯著的情況下建立能夠讓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将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統一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科學體系之内。通過科學的制度運作,創造尊重個體、促進交往、鼓勵創新的适宜環境,使有潛質的學生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形成對科學探究長久而穩定的興趣,并在與傑出的導師團隊、卓越的科學家、行業的領航者等保持長期而密切的交流互動中,激發個體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自由探索未知奧秘。科學的評價制度也是制度體系的主要内容,通過創新、優化薪資結構、考核評價、職稱晉升等制度,提高人才培養指導老師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激發導師培養創新人才的内在動力,使導師的潛在人力資本轉化為現實人力資本,提高人才培養的成效。

  (二)堅持思維養成重于知識記憶的培養理念

  目前,大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性不足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培養的重心仍偏于以記憶為主的知識,而非思維方式的養成和思維能力的提升。許多拔尖創新班辦成了對更高更深知識的提前學習、更廣領域知識的記憶或者不同學科知識的堆積。一批有潛力的尖子學生是以陷入比普通同學更加繁重的課業之中,針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則更少。未來拔尖創新人才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不是單一學科領域、單一向度的,系統化、融通多學科範式的思維方式是思考和解決複雜問題的基礎,因而培養這樣的思維方式非常重要和緊迫。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實作由加速模式,轉向充實模式為主,适度加速,即從跳級與先修到更加重視擴充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高階思維。最近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全國文科拔尖基地的高校教師和管理者在學術型拔尖學生培養的目标取向上已經呈現出由片面強調知識掌握向能力發展、綜合素質提升轉變;其中,批判性思維成為認同度最高的對學生發展的預期目标。

  (三)堅持高起點、高水準建設,強化研究型大學在體系中的核心戰略地位

  新時期建設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提倡多元主體參與,建構人才成長的多元場域,但學校教育依然居于核心地位。教師、學生、教育内容、教育環境是人才培養活動的基本要素,在研究型大學的教育環境中,要更加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重視學生選拔和教育内容的創新。在導師隊伍建設上,要選拔高水準、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擔任導師,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學術氛圍;在人才選拔上,要通過深化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使有潛質的學生能夠被發現并被篩選出來;在教育内容上,要建立包括塑造學生科學思維的課程、跨學科課程、雙學士學位課程、第二學士學位課程、微課程等的多元課程體系,并注重創新,實施探究式教學、項目式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頭腦風暴等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習者親身經驗,積極思考,主動建構,成為問題探究的主導者,讓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學生在觀念、思路上互相碰撞、互相激發、互相補充。

  研究型大學在大陸教育體系結構中居于金字塔結構的頂端,具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強大的優質資源保障,總體上更接近培養創新人才所需要的環境條件,能夠在建設高品質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中發揮更突出的引領作用。經過适當的改造改革和創新,研究型大學能夠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微觀生态環境,促進創新型教師和具有發展潛質的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領域中密切交往自由探究。除相對自由的、師生可以密切交往的空間和機制,适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生态環境還包括高品質的課程與教學系統、科研創新實踐基地。研究型大學國際化水準高,學術基礎積澱深,科研創新氛圍濃,可以說有大師、有大樓、有朋輩,有導師指引;有探究空間和條件,有同輩優秀同學的互相激勵,有自由的探索空間和氛圍,相比一般高校,能夠營造出遠離急功近利,以純粹探尋之心探究真理、探索未知的學習探究環境。

  大陸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機構也形成了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等學校、職業技術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多種類型高校并存的多樣化體系。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展現在本、碩、博各個培養階段,大學階段是打基礎的教育,碩士階段展現培養體系的活力,讓有創新思想的人才不斷湧現,博士階段則展現人才培養的高度。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高度,但目前大陸博士生的培養還面臨諸多問題,僅就如何遴選出具有創新潛力的學生而言,在一些“雙一流”建設學校集大學生培養到博士生培養于一體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改革試驗中,雖然選拔過程包括材料初審和面試等環節,但整體而言還是“一考定終身”的形式,考生的臨場發揮、面試題目的随機性等都會影響專家組對考生的判斷。提高博士生自主培養品質成為當務之急,研究型大學自然被寄予厚望。因為研究型大學在“激發博士生内生動力,優化博士生能力結構,改進評價方式,完善學習制度機制”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礎。是以,應進一步強化研究型大學的核心戰略地位,增強研究型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曆史使命感;進一步創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中國意識、中國立場、突出中國特色,整合校内校外資源要素,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湧現創造良好的學校氛圍和社會環境。世界範圍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表明,一流大學普遍以高層次精英人才為育人定位,強調科教融合與産學協同,培養卓越的科學家、業界領軍人物乃至社會上司者。

  (四)堅持系統内部、領域内外、國内國外的高效協同與和諧互動

  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是全社會共同支撐的教育活動,既需要教育體系内大中小幼各層次學校的共識和普遍參與;也需要教育體系外社會、産業各相關主體對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問題有統一的認識和積極、主動的參與。但就目前而言,研究型大學是大陸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核心主體,其他培養主體的參與意識、參與範圍、參與程度、參與規模都明顯不足,沒有意識到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應是全社會共同緻力于其中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不同培養階段的多元跨界培養主體跨學段、跨領域、跨區域的協同與合作。從教育系統的視角看,展現在縱向教育體系中的合作,高等教育與經濟産業、科技創新等之間的合作,以及高等教育系統内部各個要素間的合作。目前,各個教育階段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的銜接是不足的。基礎教育階段重視拔尖人才培養對學生升學的作用,緻力于使學生通過學科競賽和其他活動獲得更好學校的升學機會,是以關注點常放在培養競賽人才、提升中聯考學科成績等方面,容易出現拔尖人才培養狹隘化、功利化的傾向。高等教育機構對于基礎教育的培養過程缺乏系統認識,對以不同管道進入高校的大學拔尖學生缺少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對大多數完成大學教育的拔尖學生而言,其研究所學生階段的培養又重新開啟另外的模式。總之,從義務教育階段到高中階段、從高中到本專科教育階段,再從本專科教育到研究所學生教育,各學段教育未形成暢通的培養機制,在培養目标、方式、課程設定等方面缺少有效的溝通和銜接,緻使創新拔尖人才不易被及早發現、及時培養;也難以保障有潛質學生的優秀成長。從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關系來說,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科技助力教育的創新與發展,人才又是教育和科技發展的核心力量。“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從理想的關系格局上,三者應高效協同,統一于經濟社會的高品質發展中,以教育、科技和産業等鍊條的全要素投入,以學科交叉、科教融彙、産教融合共同緻力于人才的成長。在高等教育系統内部,同樣需要整合資源要素,使科研資源轉化為促進拔尖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将教學和科研融合起來,将不同主體和職能部門實施的多樣化的創新實踐活動統籌納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

  從個體角度而言,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是連續的,不是割裂的,無法在某一階段獨立完成。當拔尖創新人才的特質形成後,會内化為個體的人力資本,具有長效性,但仍需要持續的滋養和保持,否則,随着體力、精力的衰退,人力資本會逐漸流失。在教育大規模普及的現代國家,僅面向少數才能者的英才教育以何種形式存在,既能獲得充分支援以實作教育目标,又與教育體制和社會生态相融無礙,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理論問題。

  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需要系統内部、領域内外、國内國外的高效協同與和諧互動。在高校内部需要超越學科邊界,打破院系管理壁壘,充分利用高校實驗室、工程中心、創新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各類科研平台,共享教育空間、教育資源和優秀師資;學科之間需要交叉與整合,教學與科研需要緊密結合,開拓學生學術視野,擴大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前沿探索機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在多元學術共同體的實踐經曆中形成和鞏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品質和創新能力。教育領域内,高等教育機構與基礎教育機構需要協同,促進不同教育階段的銜接和貫通培養,國内高校間需要緊密合作,以項目交流、平台合作、跨校選修和科研等形式為拔尖學生提供有挑戰性的、異質性的發展環境,增加不同學派、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間的學術交流甚至碰撞,激發新思維。教育與産業界的協同共育則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更多實踐環節,使其直面真實産業環境中的綜合性複雜問題和技術挑戰,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國内國外的協同上,要堅持自主性和獨立性,以我為主,促進國内高層次人才資源再生“大循環”,并在國際廣泛接觸中,借力引力,充分利用國外人才資源,構成“雙循環”,使外國教育資源不為我有,但為我用,借力發展自主培養能力。

  (五)堅持數智化體系建設,以數字智能教育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随着數字技術的進步,數字經濟的轉型更新,以及數字化社會的發展,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日益成為國際競争力和軟實力的關鍵名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等新興技術的日新月異使教育快速推進到新的數智化教育時代。教育要培養的人才,首先應具備數字化社會公民必備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所謂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指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擷取、制作、使用、評價、互動、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集合。具體包括: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數字社會責任。面向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有更高的數字素養,在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創新等方面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并具備高度内化的數字技術與能力,這樣才能在專業領域的改革創新中更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不受限于數字資源使用和研發能力的不足。

  由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面向未來的,是以,培養體系自身的建設應當是前瞻性的,引領性的,走在教育理念、技術支援的最前沿,以數字化、智能化的教育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具體包括數智化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教學模式的創新,通過大資料和人工智能,建立核心課程資源庫,多元教學案例庫等;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區域和全國基本資料庫,跟蹤記錄拔尖創新人才各階段發展情況,與不同培養主體共享資訊,科學制定個性化最佳培養方案;确立拔尖創新人才的科學測量和評價名額,通過各階段人才培養的大資料平台,彙集學生全面的發展資料,基于測評名額,建構科學、精準模型,動态監測和追蹤學生發展資料,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數字化,及時發現有潛質的學生,做到及早發現,及早培養、長期追蹤、動态調整。

  總之,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應有助于深入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能通過先進的理念指導、技術支撐、産教融合和國際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格局,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了解力和對複雜問題的勝任力。通過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關注其基本特征,堅持基本建設原則,形成更加适應國家、社會和時代發展需求,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中國特色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培植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湧現的良好環境和豐厚土壤,在普及教育、普惠教育體系中實作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謀求更大貢獻的舞台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虞甯甯,濟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

劉承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研究員

李仲浩,雲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助理

原文刊載于《中國高教研究》2024年第3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