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話題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大學生智商下降的現象。許多人對此議論紛紛,卻往往不了解智商下降的原因。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發現教育水準的下降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
曆史資料顯示,從1939年到2022年,大學生平均智商從139下降到102,平均每年下降0.2%。這項研究指出,智商下降的情況違背了過去的研究結果,即“弗林效應”,該效應認為公衆智商逐年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這種下降可能與教育水準的普及化有關。
過去,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而如今大學生數量的激增導緻了教育水準的普及化,不再有特别突出的教育。相比之下,過去的學曆象征着高智商和精英教育,但随着大學生數量的劇增,學曆貶值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這種普及化教育的下降勢頭也凸顯了教育在選拔作用上的衰退。
在中國,大學生數量已超過出生人口,這意味着大學生比例的急劇增加,進一步導緻了智商下降和教育品質的下降。過去的選拔通道,尤其是聯考,曾是社會階層躍升的途徑,但如今卻因為一張考卷而導緻了階層固化。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選拔通道變得模糊,權貴富豪的資源壟斷了留學通道等其他途徑。
是以,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是一種選拔機制。如何重新設計教育體系,使其恢複選拔作用,成為了當務之急。隻有在教育選拔的公平與有效下,社會才能實作更為公正的階層流動,才能確定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和資源,進而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