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金價真的是殺瘋了。
受全球經濟動蕩、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因素影響,國際金價一路飙漲,連續重新整理曆史紀錄,連帶着國内黃金零售價也水漲船高。
截止4月6日,各品牌黃金零售價高達680元/克,部分門店甚至突破700元/克大關。
有業内人士稱,自己從業多年,從未碰到過這麼牛的行情,“真是一天一個價,每天都在見證曆史。”
面對不斷上漲的金價,有人歡喜有人憂,要說最賺的,大概就是“中國金王”陳景河了。
● 陳景河
作為“中國第一大金礦”掌門人,陳景河帶領的紫金礦業,兩個月市值暴漲1000多個億,跻身4000億巨頭之列。
不少人表示羨慕,說他接住了潑天的富貴。
其實,隻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這一路走來是多麼得不容易。
絕境逆襲,他的這波富貴,換個人恐怕還真接不住。
“亞洲第一爆”
紫金山金礦有着一連串的頭銜,占據着多項全國第一:
黃金産量第一、黃金可利用資源量第一、采選規模第一等,是中國黃金協會授予的“中國第一大金礦”,也是世界級的特大金礦。
但就是這樣一座“金山”,當年險些落入外資手裡。
是陳景河保住了它,并帶領當時還是縣級企業的紫金礦業,一步步成為如今的世界十大金礦企業之一。
● 紫金山金礦
那是1997年的2月,春節剛過,作為紫金礦業經理的陳景河,站在全體職工大會的會場,問了一個十分悲壯的問題:
“我們該如何活下去?”
當時的紫金礦業是國有獨資企業,但外資虎視眈眈,想奪走它手上唯一的礦山紫金山。
紫金山位于福建龍岩市上杭縣,曾因黃金儲量低、開采難度大,被認為是“雞肋礦”。
陳景河1992年來到這裡的時候,這裡隻有76名員工,年利潤僅3萬元,他帶領員工艱苦奮鬥多年,漸漸摸索出了一條适合開采的路子,探明的黃金儲量也顯著增加,從5.45噸增加到約50噸,提高了近10倍。
他正準備大展拳腳,國外的巨頭們聞風而來。
澳洲興盛國家資源公司,借着國内招商引資的風頭,一方面派出國際頂尖的勘探隊,對紫金山進行“補充勘探”;另一方面則向當地政府遞交開發計劃,希望買下金礦的開采權。
他們給出的價碼相當豐厚:
首期投資1200萬美元,興盛公司全包;
後續投資中,要麼中方出資4成、享4成分紅;要麼中方一分不出、享2.5成分紅。
并且,為了“穩住”陳景河,他們給陳景河開出了非常優厚的待遇,承諾外資接手後,陳景河可以繼續當經理,年薪30萬。
要知道,當時陳景河每月工資和獎金加起來還不到3000元。
面對巨大的誘惑,陳景河卻拒絕了。在職工動員會上,他慷慨陳詞:
“沒人比我對紫金山的感情更深,從大學畢業到現在,我已陪伴紫金山15年,金礦是我參與一手發現的,金子也是我們親手開采的,我不能看着國家的寶藏不明不白落到外國人手裡!”
要想打赢外資,關鍵是要做出一套比外資更好的開發方案。
陳景河開始與時間賽跑,他拟定了一套“内資方案”,與時任上杭縣委書記鄭如占、省黃金集團總經理柯德育一行直飛北京,向國家黃金管理局彙報申述。
于是便有了戲劇性的一幕——
福州溫泉大酒店内,興盛公司正舉行着一場耗資上百萬元的隆重慶典,提前慶祝到手的紫金山礦。鑼鼓喧天、高朋滿座,到場嘉賓每人都得到了一支價格近萬元的萬寶龍金筆;
而同一時刻的北京,國家黃金管理局會議室内,陳景河一行則謹慎地彙報着紫金山礦的開發情況,為紫金山礦的命運做着最後一搏。
按陳景河提出的“内資方案”,紫金山開采完成後,獲得的總利潤為59億元;
而按興盛公司早前提供的“外資方案”,中方僅能獲得3.48億元收益和約8.5億元的所得稅,加起來不過才12億元。
兩者相比,中方損失高達40多億元人民币。
局上司聽後大受震憾,時任黃金管理局局長王德學感慨道:“你們敢于擔當、很負責任,紫金山的資源這麼好,怎麼可以如此廉價地賣給外國公司?”
他當場拍闆,支援紫金礦業自主開發紫金山礦,而且就按陳景河提出的“大規模露天開采方案”實施。
在上級部門的支援下,陳景河回到紫金山礦,開始全力沖刺産能。
1997年12月17日,在經過2個多月的部署後,随着一聲驚天巨響,陳景河用1000多噸炸藥,掀開了紫金山頂30多米高的廢土層,開啟了紫金山礦大規模露采的序章。
這場千噸級的大爆破,在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爆”,紫金山頂100多萬立方的廢土石,在爆炸的巨浪裹挾下,被定向抛至北口深溝中。
● 1997年12月17日,紫金山礦“千噸級”揭頂定向抛擲大爆破成功
整個計劃與正常人工挖掘相比,節省了半年多的時間和1000多萬元的剝離成本,紫金山礦由此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更重要的是,這一聲炸響,粉碎了外國資本的觊觎之心,讓他們看到了這場較量中,中國人勢在必得的決心。興盛公司無機可乘,最終黯然退場。
慶功宴上,陳景河眼含熱淚,第一次在同僚面前流下淚水,他說:
“我沒想到,辦企業這麼難、這麼複雜,招惹了這麼多麻煩……”
他守住了紫金山,也捍衛了國家的利益。
1998年,紫金礦業以年産黃金958公斤的成績,首次登上“全國萬兩黃金礦山排行榜”,居第25位,并因發展潛力巨大,被黃金管理局定為重點扶持的“十大黃金企業集團”之一。
1999年,紫金礦業實作産量翻番,年産黃金2968公斤,躍居全國首位。
按當時金價110元/克計算,僅此一年,陳景河便從紫金山捧出了價值3.26億元的黃金。
從籍籍無名、到全國第一,陳景河帶領紫金的員工們,創造了一個屬于中國人的奇迹。
點石成金,一戰封神
在很多人看來,陳景河雷厲風行、敢作敢當,是個頗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
實際上,他是一個典型的科研工作者,擁有最高職稱——教授級進階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即使現在在知網上搜尋,還能搜到60多篇他參與的論文。
● 陳景河1992年刊發的論文
陳景河是客家人,1957年出生于福建龍岩市永定礦區的一個教師家庭。
他從小在礦區長大,耳濡目染,對石頭有着濃厚的興趣。
他喜歡收集石頭,院子裡撿來的石頭堆成了小山,有一次不小心,“山頂”的石頭滾落下來,差點砸斷了他的胳膊。
胳膊腫了一個月,吃飯洗澡都擡不起來。
父親一怒之下找來貨車,拉了兩趟才把他的石頭拉完,一股腦全都倒進了河溝裡。
陳景河心疼極了,卻不敢違逆父親。
那座被父親扔掉的“石頭山”,成了他心裡永遠的遺憾,他把這份遺憾化作動力,刻苦學習,地理成績特别優異,被福州大學地質專業錄取。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陳景河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畢業後進入福建閩西地質大隊,後來又調到紫金山負責地質勘探工作。
他也由此與紫金山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 青年時代在紫金山進行地質勘探的陳景河
紫金山蘊藏着豐富的金礦和銅礦,最早的采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40年的宋代康定年間。
不過,從1960年至80年代初,國家先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紫金山一帶進行勘探,均未發現有顯著價值的礦藏。
為了找到金礦,陳景河帶領勘探隊,在30多平方公裡的山地範圍内,進行了周密細緻地勘察。
他們每天背着二三十斤重的礦石樣本,從山上背下來到實驗室化驗,後來幹脆搬到了紫金山海拔800多米的破廟中住下,一住就是兩個多月。
勘探條件非常艱苦,風餐露宿,20多人一天隻有1桶水,“髒得像野人”。
● 工作中的陳景河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他們終于找到了金礦的位置。
然而,當工業部門的專家進行開發性工業試驗後,發現金礦總儲量隻有5.45噸左右,且屬于低品位礦,開采成本高,價值很低。
什麼是低品位礦呢?
“品位”是礦石的核心品質名額,以國内金礦為例,含金量5克/噸以上的,屬于高品位,容易開采;
含金量2-5克/噸的,屬于中品位,開采相對困難;
當含金量低于2克/噸以下,則屬于低品位,往往開采難度大、提煉成本高。
而當時的紫金山礦平均品位不足1克/噸,也就是說,1噸礦石經過開采、選礦、冶煉等一系列的步驟後,最後隻能得到區區1克黃金。
再加上總儲量低,是以國家在1992年将紫金山礦下放到地方,将開采權交給了上杭縣政府。
為了開采出這“為數不多”的金子,35歲的陳景河主動辭掉了地科所的工作,申請調到上杭縣礦産公司(紫金礦業前身)工作。
周圍人對他的決定很不了解:從省城調到鄉下,放棄原本的晉升管道,圖啥?
陳景河卻說:“紫金山才是我的用武之地,我相信那裡有大礦。”
● 上杭縣礦産公司
陳景河在上杭縣礦産公司擔任經理,起早貪黑,鞠躬盡瘁,但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
一期工程需投資2900萬元,他東奔西跑,隻争取到了350萬元的銀行貸款。
這筆錢杯水車薪,為了能讓項目順利進行,他冒險提出采用投資更少的“堆浸工藝”來提煉黃金。
可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了專家們的一緻反對。
為什麼呢?
因為一般而言,堆浸法隻适合氣候幹燥的北方,在濕潤多雨的南方,從沒有應用的先例。
陳景河力排衆議,他告訴他們,他在紫金山待了近10年,了解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這裡多為淺層氧化礦,可以嘗試堆浸法。
最終,陳景河赢了。
1993年,紫金山一期項目建成,原本需要2900萬元的投資,他隻花了700萬元就搞定了,當年便産出了9.3公斤黃金。
之後,陳景河通過數次技術改進,将堆浸法的開采品位從1克/噸優化到0.2克/噸,讓大量廢礦變成了可開采的寶礦。
紫金山探明的黃金儲量也持續增加,從5.45噸增長到50多噸,後來又增長到300多噸,一步步奠定了國内第一金礦的地位。
點石成金,陳景河在“礦産金”領域一戰封神。
家裡有礦,心中不慌
陳景河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他非常清醒地知道,再大的金山也會有挖空的一天。
為了不至于“坐吃山空”,他曾嘗試進入“冶煉金”領域,從外部購入其他礦企含量不達标的金礦石,提取其中的黃金。
他為此投入1056億元巨資,卻僅僅獲得6億元利潤,毛利率僅為0.6%。
這個數字,與礦産金(由礦山開采金礦石冶煉而成)51.4%的毛利率相比,相差極為懸殊。
這讓陳景河意識到,礦企要想做大做強,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買礦山自己開發。
紫金礦業于1998年由國有獨資改為國有控股,2003年成功登陸中國香港股票市場,2008年回歸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 2008年4月25日,紫金礦業在上交所上市,陳景河(左)敲響上市鐘
随着資金的湧入,紫金礦業快速擴張,陳景河也極具膽略地在全球範圍内開啟了瘋狂地“買買買”模式。
2012年黃金價格暴跌,陳景河逆周期并購,斥資1.88億澳元(約合人民币8.95億元),買下了澳洲本土最大的黃金礦企之一——“諾頓金田”89.15%的權益,數年後又完成了對“諾頓金田”的100%控股。
“諾頓金田”所擁有的185.4噸黃金資源,自此全部歸于紫金礦業名下。
● “諾頓金田”金礦夜景
2014到2016年間,全球礦産價格持續走低,陳景河果斷出手,先後拿下了位于剛果(金)的卡莫阿-卡庫拉銅礦和位于巴巴新幾內亞的波格拉金礦各一半的權益。
前者是非洲第一大銅礦,後者是世界十大黃金礦山之一。
● 卡莫阿-卡庫拉銅礦
2018年全球銅價回升之前,陳景河又将觸手伸向歐洲,收購了塞爾維亞國有銅業公司——RTB BOR公司63%的權益,并拿下了塞爾維亞Timok金礦“上帶礦100%的權益”和“下帶礦60.4%的權益”。
逆周期抄底并購,成了陳景河在國際商戰中縱橫馳騁的利器,他以同樣的方式,又先後收購了哥倫比亞武裡蒂卡金礦、蓋亞那奧羅拉金礦和蘇利南Rosebel金礦等多個世界級優質礦産。
到了2021年,紫金礦業已穩坐中國礦企的頭把交椅,所擁有的金礦資源和銅礦資源,分别相當于全國總儲量的41%和75%,妥妥地“富可敵國”。
陳景河名利雙收,作為紫金礦業董事長,他時刻保持着公司一把手應有的警惕性和前瞻性。
近年來,随着新能源産業的快速崛起,他敏銳地察覺到了新的風口,開始在全球範圍内争奪新能源礦産——锂礦。
他說,“面對能源革命,如果我們還無動于衷,是會犯很大錯誤的。”
2021年,紫金礦業以約合人民币49.39億元,拿下了阿根廷西北部卡塔馬卡省的锂鹽湖項目,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的锂鹽湖項目之一。
之後,陳景河又拿下了剛果(金)Manono锂礦15%的權益,這同樣是世界級的大型锂礦,在全球硬岩锂礦床中排名第一。
● 紫金礦業位于阿根廷的鹽湖锂礦項目
截止2023年底,紫金礦業已擁有2998噸黃金資源、7400多萬噸銅資源、以及1300多萬噸碳酸锂資源,以年營收2934.04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大黃金企業、第六大金屬礦企。
曾經那個險些被外資收購的縣級小廠,如今已是舉足輕重的世界級礦業巨頭。
它每年創造着數以百億計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它掌握的這些礦産都是硬通貨,對國家有着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手握巨礦,我們心中不慌、底氣十足。
30年風雨征程,陳景河為紫金礦業奉獻了最好的青春。
如今的他已是67歲,每天仍奮戰在工作一線,即使事務繁多,也常常要親赴各礦區一線檢視礦石品質。
在員工眼裡,陳景河為人随和、沒有架子,縱然身價百億,看起來仍是個地道地道的山裡漢子。
他是技術出身,骨子裡有着技術人員的嚴謹和低調。
從地質勘探員,到千億帝國掌門人,陳景河靠着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深耕,實作了自己人生的蛻變,也努力捍衛着祖國的利益。文/牧龍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