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時光倒流,回到清朝的年代,我們會發現一幅迥異于今的社會畫卷。在這個曆史長河中,清朝的風俗猶如一幅獨特的畫卷,包括服飾、婚嫁、飯桌等方方面面都充滿了精緻和講究。

本文将深入研究清朝時期的風俗習慣,揭示當時社會在服飾、婚嫁、飲食等方面的精細文化。透過曆史的追溯,我們将還原清朝社會的獨特面貌,深入解析當時人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追求的細緻品味。

一同穿越時光,我們将感受那個古老時代的獨特魅力,探讨清朝的風俗如何在細膩之中展現着社會文明的精緻。透過深度解讀,或許能更全面地了解清朝社會在風俗習慣方面的獨特之處,以及那段曆史時期的文明精髓。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強令剃發後,改易漢服推行滿服

清朝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大時代。統治民族滿族和被統治的漢族等,生活習俗互相影響、交融。而清朝統治者,也曾使用強制手段改變漢族百姓的某些生活方式。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主中原後不久,就下達了剃發易服的政令。這震驚了許多漢族百姓——他們慣常束發,這已成為漢族的一大特征;而剃發辮子,卻是滿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風俗。

“剃發易服”的指令一下子,就碰觸到了漢人的民族敏感神經。當年明朝滅亡,潰不成軍的明軍官兵和失去家園的百姓們流離失所。這個時代的動蕩和混亂,讓許多漢人在精神上感到迷茫和無助。一時間,他們隻能承受着命運的安排與重擊,内心的傷痛無以複加。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這樣的背景下,頭發這件看似小事,卻成為他們心中重要的認同。因為發型的改變,直接關乎到他們作為傳統華夏子孫的符号與驕傲。這最後的底線,也似乎要在滿族的剃刀下消失......許多文字渲染不出那一刻百姓心中的悲壯與惶恐。

可是面對入主中原的清軍,漢族百姓們又無法反抗,隻能照辦。家家剃去了額頭前的頭發,把後腦的頭發編成一根辮子。這讓習慣了束發的漢人們無比紮心。當他們面對着鏡中反射的陌生模樣時,許多人紅了眼眶。他們用滿含痛楚的眼神,注視着那張褪去熟悉輪廓的臉,還來不及适應,又要接受更多命運的重擊......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而易服令則要求漢人改穿滿族傳統的箭裙。這種服裝領口窄小、袖口修身,與寬大舒适的漢服差異巨大,讓漢人感到别扭。還有隻準穿細布匹的令,也讓許多人不适應。

對那些衣食無憂的達官貴人來說,這或許隻是生活的小變化。但對大多數初失去家園的百姓而言,連最簡單的衣着尊嚴都要喪失,他們的絕望可以想見。

這些改頭換面的指令引起了很大反彈。面對反抗,當權者最終也讓步了:暫緩實施剃發令,給百姓們留了自由。這場“變裝大戲”,就這樣開了個頭,沒能走到終場。劇本重寫,百姓們也松了口氣。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不過,這場“變裝運動”的确推動了滿漢文化的碰撞交融。在後來的年月裡,滿漢的傳統服飾不斷互相影響,最後形成了中國服飾文化的新篇章。漢服與滿服的元素互相借鑒融合,成就了令後人着迷的清代服飾文化典範。

比如旗袍的興起,就是漢滿文化融合的結果。它既保留了傳統女性漢服的美學精髓,又吸收了滿族婦女長袖細腰的剪裁元素。這種蘊含東方韻味的傳統女服,至今風靡海内外。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婚嫁仍父母之命,滿漢習俗漸同

在清朝社會,不管是漢族還是滿族,婚姻大都由父母說了算。媒人說合,父母點頭,子女隻能依從安排,與未曾謀面的另一半結為連理。

這其中許多婚姻,是建立在利益、政治基礎上的。比如,滿清政府會安排滿族官員與蒙古貴族通婚,拉攏人心;滿漢兩族官僚之間也有不少政治婚姻,這都是為了鞏固統治。在這類政治婚姻中,新人個人感情是最不重要的考量。他們隻是這權利遊戲中的一顆棋子而已。

不過滿族有适應北方生活的傳統風俗。比如曾經可以不同姓通婚,也不看重輩分。這在定居中原後的滿族貴族社會,已逐漸被嚴格的倫理觀念取代。隻許門當戶對的是後來的共識。這就與漢族的婚姻習俗更加接近了。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在日常百姓婚嫁中,清朝滿族婦女也比漢族婦女有更多自由,這一點維持了它的民族個性。滿族女子可以不纏足,保留本民族的傳統理念中對女性的尊重。

是以,我們能看到不少描寫滿族女子的繪畫作品,她們袒胸露腹,大方從容。這與婦女地位較低的漢族底層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從今天角度看來,這一點展現了滿族文化的進步性。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清廷盛宴添彩調,百姓歲時正香

如果說服飾展現的是清朝社會的等級觀念,那麼節日慶典則更能展現這一時期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在清朝這個多民族大熔爐裡,滿漢等不同文化倫理和生活方式不斷交融、碰撞、整合,在節日期間表現得淋漓盡緻。

比如農曆新年,這是清朝最隆重熱鬧的全民節日,深受各族百姓喜愛。正月初一的元旦更是一年新的開端。這天,無論富貴貧賤都要穿新衣、拜年、放鞭炮、祭祀、祝福。場面熱烈非凡。

而在這其中,宮廷貴族和普通百姓又各有不同。我們先來看看盛世太平的紫禁之内。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巍峨壯麗的建築群在清晨的陽光裡格外熠熠生輝。這座世界偉大宮殿中的主人——年輕帥氣的康熙帝,已經換上墨黃色緞子制成的吉服冠履。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他立于太廟前參拜佛祖,金黃色龍袍上的珠寶在陽光下閃爍璀璨的光澤。随從的文武百官一字排開俯首跪拜,莊嚴肅穆。 帝王主拜告一段落,萬民齊聲向千秋聖主恭賀新春。康熙帝含笑起立,面對衆臣真情祝福,年少的他顯得格外愉悅。

一場典禮過後,康熙帝傳回寝宮。這時已是日上三竿。越過重重宮牆遠眺,整個京城沐浴在陽光與喜氣中。入目處處張燈結彩,燃起炊煙。在這美好的元旦,萬家團圓,萬事大吉。

宮中佳肴美馔早已備好。帝王後妃們一起享受這難得的家宴時刻。隻見檀香撲鼻,紅燭高照,金銀彩羅盈目生輝。空中彌漫着甜美的白糖糕點香氣。帝王侍妾們舉止優雅從容,箸起一塊精緻糕餅投入口中,品嘗這萬象更新的美好時光。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而在老北京四合院裡,樸實的居民們也在簡單而溫馨地慶新春。屋裡點起紅燭,燭火通明,映照出和衣老少的歡顔。雖無玉帛華飾,卻也團團圓圓。桌上擺着自家包的餃子和糍粑,一家老小開開心心吃着、聊着、慶着這個大好年節。

屋外則是更加熱鬧的景象。炮仗聲不斷作響,像在模仿春雷;大紅的春聯貼滿了每扇門楣,字迹或工整或狂草,筆力充沛;抱着糖葫蘆的小孩在院子裡追逐嬉戲,臉上洋溢着屬于孩童的快樂......這一刻,寒冬臘月的辛勞被抛諸腦後,人們盡情享受着團年的喜慶與溫存。

這就是清朝年節的常态畫面。無論在宮闱深深,還是人間雜處,都那樣熱鬧歡暢,淋漓盡緻。這雅俗共賞的生活場景,構成了曆史長卷中獨特的風情。正如當時流行的民謠所唱:“一年又一年,歲在甲子,鬧元宵,過端陽......”

清朝的風俗與現在有何不同?原來服飾、婚嫁、飯桌個個都很講究

結語

通過上面的叙述,我們可一窺清朝生活的冰山一角。但這遠未盡興。從衣冠到婚俗,再到歲時習慣,每一個細節都蘊含千載轶事。這段曆史長河流淌下太多精彩故事,我們此生難盡道來。

所幸,曆史雖遠,文化與精神卻代代相傳。當我們品讀古詩詞,觀賞明清畫卷時,仿佛就近在咫尺,得見當年盛世那些風流人物的倩影。這些風雅之作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瑰寶,也讓我們得以一窺那些已經逝去的美好時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