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鑫培:伶界大王 | 中華英才

譚鑫培:伶界大王 | 中華英才

百年巨匠——

譚鑫培:伶界大王

譚鑫培:伶界大王 | 中華英才

譚鑫培(1847年—1917年)

本名金福,字望重,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平劇表演藝術家,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立者。10歲随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學藝,出科後因“倒倉”改演武生。後入三慶班,拜多位前輩。光緒十六年被召入宮,任昇平署外學民籍教習。積30年努力,終被贊為“伶界大王”,并有“無腔不學譚”之盛譽。其唱腔改變了老生聲腔的直腔平調,增加了花腔、巧腔,創造了閃闆、耍闆技巧,豐富了老生唱腔的藝術表現力和形式美,為平劇老生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影響深遠。

譚鑫培:伶界大王 | 中華英才

表演藝術家、作家、編劇黃宗英題寫“百年巨匠”

作為中國國粹之一的平劇,于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足見其曆史淵源及其深遠且廣大的社會影響力。作為一種實時的表演藝術,其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平劇藝術家們的努力,得益于他們台下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磨、于生活中汲取靈感的自覺以及舞台上精彩絕倫的呈現。

在平劇老生行,譚鑫培無疑是近代一座繞不開的“山峰”。他從封建王朝步入近代,開創了譚派,享有“梨園泰鬥”“伶界大王”之譽。其獨特的譚派唱腔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他對平劇藝術的革新為平劇的古典審美注入了全新格調,具有繼往開來的作用。繼再現四大名旦風采之後,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适時推出了《百年巨匠——譚鑫培》,旨在為觀衆呈現近現代平劇流變之全貌。

譚鑫培:伶界大王 | 中華英才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譚鑫培後人譚孝曾合影

1847年的中國尚在晚清道光皇帝的統治下。這年春,譚鑫培出生在漢劇發祥地武漢。受酷愛漢劇并專務演出的父親譚志道的影響,他自6歲始就開始練功,并跟随父親跑水陸碼頭,後來到戲曲演出繁盛的天津發展,冀圖唱響梨園,博得皇家的賞識。

這一時期恰是徽、漢兩調不斷融合促使平劇走向成熟的階段。混迹津門,譚鑫培不到10歲便開始上台跑龍套,演一些微不足道的角色。11歲時入天津金奎科班,學習以皮黃為之主的昆亂武生和老生,15歲出科。在那個老生為舞台絕對主角的年代,初出茅廬的譚鑫培功力尚顯幼稚,在天津戲班中并不得志。為此,他曾暗暗立下一個宏願:有朝一日能在戲台上唱上老生。

縱有豪情萬丈,面對殘酷現實,譚鑫培也隻能跟随父親來到北京找機會,不料前路更加渺茫。作為外來的梨園新人,他的遭遇飽含屈辱,隻能扮演小鬼之類的角色,被别的演員踩在腳下。血氣方剛的他悲憤之餘又離開了北京,在京津兩地之間的鄉間搭草台班子,唱戲糊口,被學界喚做“粥班時期”。

譚鑫培經曆了變聲期,嗓音嘶啞以緻難以開口唱戲,這在梨園界稱之為“倒倉”。被觀衆的倒彩喝退舞台,譚鑫培羞愧難當,隻得靠在大戶人家做保镖為生。但他并未喪失信心,照例堅持吊嗓子,練功夫。據說,他後來在《賣馬》中演秦瓊舞锏,在《殺山》中演石秀耍刀,之是以那樣精妙絕倫,就得益于這一時期對國術的研究。

譚鑫培:伶界大王 | 中華英才

譚鑫培演出劇照

一俟嗓子恢複,譚鑫培随父親加入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在這裡,他得以一邊唱配角一邊近距離地觀摩學習餘三勝、張二奎、王九齡、陸勝奎等老生名家的表演,博采衆長,漸成一己之風格,并為日後的開宗立派打下了基礎。這一時期,譚鑫培拜在班主程長庚門下。經再三争取,獲得了經典劇目《戰北原》中諸葛亮的角色。程長庚對其演出給予了肯定,但還是給出了“多在武生上下功夫”的建議。不肯放棄信念追求的譚鑫培,自此一方面加強念白與吟唱的韻律,另一方面則發揮自己武打功底深厚的優勢,開始着力于文武結合的劇目。

1890年,已44歲的譚鑫培被選入昇平署,成為“内廷供奉”。他的演出深得慈禧太後的喜愛,是以也常受邀到清廷皇室貴胄及高官的府邸唱堂會。其宮廷演出生涯長達十多年,為平劇的繁盛及其在全國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

譚鑫培雖以武生起家,最終以演老生名揚天下。他不僅出色繼承了程長庚、餘三勝等早期平劇藝術家的精髓,而且文武兼備、唱念做打全方位發展。其略帶沙啞的“雲遮月”嗓音,高音剛而不直不硬,低聲柔而不沉不懈,配合靈活多變的唱腔,悠揚婉轉的聲調,字斟句酌的念白,成為譚派的重要特色,并奠定一代宗師的地位。

譚鑫培還講究體會劇情,強調刻畫人物性格,表演清晰流暢,被譽為改革平劇唱腔第一人。當時的文人贊其表演“爐火純青,盡人知之,文武昆亂兼工并茂,能劇之多,當時已無出其右。”梁啟超則贊曰:“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廿載轟如雷。”

譚鑫培的早期代表作有《空城計》《托兆碰碑》《轅門斬子》等;中後期推出有《四郎探母》《連營寨》《賣馬》《洪洋洞》等。而伴随着新世紀的到來,在時代潮流的沖擊與挑戰下,其代表作《定軍山》,于1905年被全程收錄在電影膠片中。盡管電影膠片後來毀于一場大火,留給後世的隻剩一張定妝照,卻标志着中國電影于此誕生,并奠定了《定軍山》作為中國電影史開山作的堅固地位。

作為“同光名伶十三絕”中唯一的武生,譚鑫培與梅蘭芳的祖父是同輩。兩家關系淵源深厚,譚鑫培一向器重、提攜梅蘭芳,梅蘭芳則對譚鑫培報以敬仰和崇拜之情,二人多次有過舞台合作,共同演繹《四郎探母》等經典劇目。梅蘭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曾專門提及:“我心目中的譚鑫培、楊小樓這二位大師,是對我影響最深最大的,雖然我是旦行,他們是生行,可是我從他們二位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最重要。”“我認為譚、楊的表演顯示着中國戲曲的表演體系,譚鑫培、楊小樓的名字就代表着中國戲曲。”

“英雄腰間三尺劍,秀士腹内五車書”。這幅懸挂在譚鑫培家中的對聯,既概括了他從習武英雄到舞台秀士的一生,又是他獨特人格魅力的真實寫照,他将平劇從初創時代引入全盛時期,于墨守成規的氛圍中确立大氣高遠、深沉厚重的格調以啟後人;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通過塑造衆多舞台英雄形象,以弘揚忠孝節義與威武不屈的精神,感召世人。

——原文刊載于《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年第23期

譚鑫培:伶界大王 | 中華英才

文章來源 | 中華英才*文章及圖檔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衆号已标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即作處理。

監制 | 厚軒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音樂篇經典作品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

《百年巨匠》百位大師風采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百年巨匠》平劇篇“龍鳳呈祥”及名家名段演唱會在梅蘭芳大劇院成功演出

譚鑫培:伶界大王 | 中華英才

大型文化項目《百年巨匠》是中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為中華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大師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百年巨匠(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機關聯合攝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連續兩年入選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是國家廣電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項目、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紀錄片、“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和紀錄片重點項目(2018),還是中央電視台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也是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市政府文化創新發展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區文化藝術創作扶持專項基金的資助項目。已獲得20項紀錄片大獎。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師的拍攝已全部完成,分為美術篇、書法篇、平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師的拍攝已于2018年啟動,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體育篇、國學篇、建築篇、中醫篇、戲曲篇,計劃陸續完成,屆時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紀錄片、“百位大師特展”、“百部圖書出版”獻禮。

拍攝完成的《百年巨匠》紀錄片,陸續在中央電視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各省級衛視、海外電視台等國内外224家平台播出,受到廣泛好評,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百年巨匠(國際版)》啟用8種語言向全球播出。

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據CSM全國測量儀統計結果,《百年巨匠》累計觸達閱聽人共102億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已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财政部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習讀本,發放到全國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為文化領域最高端的現象級品牌之一,并以其獨特優勢搭建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诠釋和展示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