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賓體驗《三炮》制作
"三炮"是各種節日,面向外國遊客和成都居民經常看到的成都特色小吃,近年來,"三炮"也出國、到迪拜等地參加節日活動,成都美食在海外傳播開來。
上世紀初,成都人李紅星背着賣大米的重擔走在街上,在慶陽宮對面開了一家小吃店,小吃以蛞蝓和湯圈為主。李紅星手感好,玩蜻蜓好吃,但生意不好。隔壁的茶館裡擠滿了人,不管是好是壞。有一天,李紅星憂心忡忡,看到隔壁走進了幾位茶客,茶壺裡手裡的茶葉船會一個接一個地扔到茶幾上,金屬茶舟叮叮當着,落在了幾位客人面前,然後茶壺又放上了茶碗,蓋好了一碗茶。李紅星聰明地一招,然後找一艘茶舟、一塊木頭,把茶舟分成兩排放在木闆上,把團塊捏住然後扔到木闆上,木闆振動,一堆金屬茶舟叮叮當當響的時候,顧客看到,都覺得好玩,一遍十遍,十通一百, 李紅星的生意興隆起來,而他的鼻涕蟲從現在開始也不叫了,改名為"三槍"。
李紅星是李剛的爺爺。李剛記得,當"三大炮"生意傳到父親李長清手中時,還頗受歡迎。李長清的四個孩子,都在店裡幫忙,也收了幾個學徒。李剛是家裡的老人,他記得自己上國小的時候,剛從學校回家就和姐姐一起推磨坊、大米。
每年,成都的傳統燈籠會、花會,都不亞于"三槍",遊客如織燈會,新奇的音樂事物層出不窮,但就在這"砰砰"三,能忽然能吸引人們的目光。李剛記得有一年,他在一場燈光秀上接受了中央電視台的采訪。
大紅牛皮方桶,黃成成的銅茶舟;"三炮"不僅能吃,還能看,能聽成都的名小吃。今年4月,成都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名錄正式公布,成都小吃"三炮"當中。
賣蜻蜓的高手吳曉林已經快50歲了,他跟着李剛10多歲的父親學習手工藝品。他訓示他的學徒繼續按壓和揉捏鍋,以便坩埚總是柔軟的。有顧客來到門口,吳小林的徒弟會拉出三組,到牛皮鼓上扔,團塊敲打在牛皮癬鼓上,玩起來,掉成滿滿的細膩豆粉疙瘩。吳曉林将包裹在黃色的成城豆粉中,夾進一個碗裡,倒入兩勺粘性紅糖,撒上一勺芝麻,一碗"三炮"就成了。這是一種來自街頭的小吃,生産過程仍然簡單有趣。
"吃'三炮'的傳統方式是提供黑茶和白茶,以融合'三炮'的甜味。"李剛說。
我們的記者王蘭文/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