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憶往昔悲痛欲絕,記使命青山埋忠骨 ——著名抗日英烈名錄附後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14年抗戰,是插在中國胸口的利刃,是國人永遠的深創巨痛。抗日戰争中,給大陸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戰後中國軍民傷亡統計數字:

國統區軍民傷亡數字。1947年2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關于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中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統計:軍人作戰傷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軍人因病死亡422479人,平民傷亡9134569人(其中死亡4397504人,負傷4739065人)。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總計12784974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解放區晉察冀等7個抗日根據地群眾傷亡數字。1946年4月,《中國解放區抗戰8年中人口損失初步統計表》統計:“據初步統計: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冀熱遼、山東、蘇皖、中原7個解放區在抗戰期間共計被敵僞殺死或被虐待而傷病緻死者3176123人,被捕壯丁2760227人,鳏寡孤獨及肢體傷殘者2963582人。”。

中國共産黨上司的軍隊傷亡數字。《抗日戰争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全國軍民傷亡總數。約為2200萬人,剔除國統區軍隊因病死亡的40多萬人的數字,為2100多萬人。此統計數字未包括台灣省、香港、澳門、東北地區和沒列入統計的其他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其中,中國在8年抗日戰争中犧牲的人數有2000萬人。

日本為了解決國内勞動力枯竭的問題,強擄中國平民和戰俘押往日本國内從事繁重勞役。據日本官方統計,侵華日軍在中國共強擄青壯年人41758名,押解上船之前死亡2823人,乘船以後以及在各企業機關共死亡6830人,占乘船總數38935人的17.5%。

關于細菌戰傷亡。《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8:細菌戰與毒氣戰》所收資料統計,日軍曾在大陸20個省進行過細菌戰,有27萬多名軍民死于細菌戰。據1989年出版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8:細菌戰與毒氣戰》所收資料統計,日軍曾在大陸20個省進行過細菌戰,有27萬多名軍民死于細菌戰。這僅是當時當地的不完全統計數字,不包括在當地繼續蔓延和向周圍地區傳播後的死亡人數,也不包括農業細菌戰造成各地饑荒的死亡數字。近年來,經過調查,又收集到大量的日軍細菌戰的罪證。例如,從1940年10月至1945年8月,日軍多次在浙江衢州各地撒放鼠疫、霍亂、傷寒、副傷寒、痢疾、炭疽等細菌,造成當地疫病大流行,至1948年末,累計發病30餘萬人,死亡5萬餘人,1940~1942年日軍在浙東作戰和湖南常德作戰中進行細菌戰,使1萬多名中國群眾”受到傷害,在山東魯西北,日軍“圍剿”抗日根據地,施放霍亂菌,造成中國群眾20多萬人罹難;日軍對雲南保山地區實施細菌戰,造成20多萬名群眾受到細菌傷害。日本戰敗後,遺棄大批細菌,緻使當地不斷發生傳染病。例如731部隊所在的平房地區連年爆發鼠疫,1947年的鼠疫就奪走3萬多人的生命,在内蒙古東部的王爺廟(今内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等地區也因鼠疫流行死亡4萬多人,等等。

關于活體實驗傷亡。侵華日軍731部隊在哈爾濱平房本部的實驗室裡進行了大量的各種細菌感染實驗、凍傷實驗、壓力實驗、毒氣實驗等活體實驗。1949年蘇聯在伯力審判日本戰俘時,從1941年到戰争結束一直在731部隊任職的川島清少将供認:731部隊每年用于活體實驗的人數為400~600。據此推算,有3000人死于731部隊活體實驗。這一數字沒有包括1941年以前被該部隊殺害的人數。在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有5000~6000人被害于由石井四郎直接控制的(北京、南京、廣州)細菌戰死亡工廠裡,這還不包括1945年8月731部隊敗逃時屠殺的準備用于活體實驗的人。

侵華日軍為了醫學教學實習,也大量進行活體解剖實驗。據日軍山西潞安陸軍醫院軍醫湯淺謙供認:根據華北方面軍的指令,各師團為進行軍醫教學,一年做兩次手術演習。湯淺謙共參與了7次人體活體解剖,每次1~4人。僅日本華北方面軍就有30萬人,有20多個陸軍醫院、軍醫數千人,其活體解剖殺害的數字是很大的。

關于化學戰傷亡。據統計,日軍曾在中國的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毒氣2091次之多,其中對華北遊擊部隊使用423次,造成3.3萬餘人傷亡,對中國正規軍使用1668次,使中國官兵死亡6000 餘人,受傷4.1萬餘人;還在中國居民區施放毒氣,并在水井和河水中投毒;日軍化學戰對中國軍民的傷害人數在10萬以上。另據統計,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産746萬發化學炮彈,大多用于或存于中國戰場。近年來,中國的東北、華北等地發現日本遺棄的毒氣彈約200萬發,已經使2000多人受到傷害。

關于強暴婦女造成的傷害。據估算,侵華日軍在中國用搶奪、俘虜、誘騙、強征、抓捕等手段強迫中國婦女充當“慰安婦”,總人數在20萬以上。至于侵華日軍在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投降的14年間,對占領地區中國婦女的傷害,尤其是在抗日遊擊區和抗日根據地進行“三光”作戰時強奸殺害的中國婦女的數字非常大。據曆史學家吳天威推算:“日軍先後在華作戰的官兵在500萬人以上,其所強奸的婦女至少有100萬人。”日軍強暴殺害中國婦女的數字也非常大。僅1941年日軍“掃蕩”晉察冀邊區北嶽區曲陽鄭家莊,“用汽車搶走我婦女同胞427人,運往東北去當娼妓做牛馬”。在冀南地區,“在長達15年的戰争中,這兩三千個據點裡被暗中殺掉、埋掉的中國婦女恐怕不下幾萬人,乃至幾十萬人。”在慰安所裡的中國“慰安婦”更是幸存者寥寥無幾。“據統計,當年數千名被逼為侵瓊日軍‘慰安婦’的海南婦女幸存下來而至今尚健在的僅幾十人。”

曆時14年,交織着中國人民血與淚的“冰冷數字緩緩展現在讀者們的眼前。我們心知,從東北城淪陷到解放,這接近14年的曆史是一部血淚史、屈辱史和抗争史,無論多少筆墨文章,在曆史面前,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随着時間的推移,中國這片土地上曾經被日寇炮火炸裂的傷口早已經愈合,高樓林立,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一天好過一天,仿佛那段烽火硝煙的歲月距離我們很遠。就在80多年前,這片土地被日寇鐵蹄踐踏出了鮮血。同樣,80年前的這片土地,共産黨上司的人民用鮮血換回了和平。

美麗的長江黃河浩浩蕩蕩向南流淌着,80多年前,日寇的侵略幾乎滲透到了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村莊,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弄得老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肥沃的土地成片成片地荒蕪着,勤勞的沂蒙人民隻能餓着肚子不停地逃難,栖栖遑遑于日寇槍炮之下,從來不敢想象明天。時至今日,這場侵略戰争對人們的創傷和影響猶存。

不屈的中國人民當年放下鋤頭拿起槍杆子的農民,有的是棄筆從戎的知識分子,還有的是勞工、商人。“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聞一多先生的詩句,極準确道地出當時中華民族的集體悲怆,以及悲怆中爆發的火山般愛國激情。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榮辱,不計生死與否,跟着共産黨誓死将日寇趕出了國門。

天地之間,我們敬重他們是英雄。寫稿時,筆觸會凝固,一時無語凝噎。硝煙散盡,激情仿佛早已退回斑斓的史影。這是一個和從前迥然不同的時代。“萬人争負土,烈骨滿山香”,似乎已經是太遙遠的傳說了。網際網路超越了國界,戰火仿佛隻存在于電腦遊戲,年輕人最焦慮的,不再是家國之痛,而是就業、住房和股市的大起大落。開放的中國催生了震驚世界的經濟崛起,開辟了中華複興的嶄新途徑……換了人間之後,80年前曾經的苦難和壯烈紀念的意義何在?紀念的意義,恐怕就在于,在永不遺忘中,把中華民族的道德勇氣、贲張血性與和平願望,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如此,國亦如此。80年距離我們很近,銘記曆史、緬懷先烈,是為了更好地珍視和平、警示未來。

1937年7月7日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後,日軍遭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于是,日本法西斯政府把摧毀中國抗戰意志、盡快結束戰争的希望寄托在迅速攻占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上。淞滬會戰後,日軍華中方面軍向參謀本部建議:“為了加速解決事變,要趁現在敵之頹勢攻克南京。”

12月1日,日軍統帥部正式下達指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松井石根指揮7個師團,兵分兩路向南京進擊,其中4個半師團約10萬大軍直逼南京城下。

從範蠡築越城算起,古老的南京城曆經2500多年風雨滄桑。然而,1937年的12月13日,當屬這座城市有生以來曆經的最為野蠻、最為殘忍、最為黑暗的一天。

——慘絕人寰的屠殺。日軍無視人類基本良知,踐踏國際法準則,不僅殘殺已經放下武器的軍人,還把屠刀揮向手無寸鐵的平民;不僅殺戮青壯年,就連耄耋老人和襁褓嬰兒也不放過。

槍擊、刺殺、砍頭、刀劈、破腹、挖心、水溺、活埋、火燒、錐刺等,其屠殺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更令人發指的是,竟出現了以殺人為樂的“百人斬”競賽。

據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在日軍占領後最初六個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二十萬人以上”“這個數字還沒有将被日軍所燒棄了的屍體,投入到長江,或以其它方法處理的人們計算在内”。

——獸性肆虐的奸淫。人一旦墜入野蠻,失去人性和理性,就會與禽獸毫無分别。日軍報告中稱:“能在中國女人身上得到滿足,必将能夠在中國領土上得到滿足。占有中國女人,便能滋長占有中國的雄心。”

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國的首都南京,淪為侵略軍發洩獸欲的魔窟。數萬名中國婦女,上至七旬娭毑、下至九歲幼女,甚至連孕婦、剛分娩的産婦也慘遭奸淫。強奸、輪奸無時無處不在,有時還強迫中國人觀看,以此污辱中國群眾的尊嚴,擷取勝利與征服的滿足。許多婦女被蹂躏後殺害,有的因拒奸被殺,奸殺後還遭恣意辱屍,手段之野蠻,暴虐之殘忍,亘古未聞。

目睹日軍獸行的麥加倫牧師控訴:“一周過去,這裡成了世上的地獄……我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聞知有如此殘忍之事。強奸、強奸、再強奸,我們計算一夜至少有1000多起,連白天也有好多這樣的事……群眾在絕境中呻吟。”

——瘋狂至極的搶掠。成群結隊的日軍在南京城内穿行,出沒于大街小巷,破門砸鎖,瘋狂搶劫。無論政府機關、私人住宅,還是工廠學校、商号店鋪,凡錢财、糧食、機器、牲畜、古玩、字畫、圖書莫不劫取,可謂無地不搶、無物不掠,所到之處,十室九空,連外國使館也未能幸免。

德國西門子公司南京代理人、納粹黨南京地區小組副組長約翰·拉貝在日記中揭露:“日本兵的掠奪則無所不包。他們是有組織地、徹底地掠奪。”

據戰後不完全統計,日軍共搶劫金銀首飾1.42萬兩、古玩7300餘件、字畫2.84萬餘件、書籍88萬冊、衣物591萬餘件、糧食1200餘萬石……

——野蠻無度的縱火。日軍作戰指令中稱“應盡一切手段殲滅敵軍。為此,如有需要,燒毀城區”。日軍專門成立了放火班,在瘋狂劫掠的同時,肆無忌憚地四處縱火,以焚毀其暴行之據。六朝古都“焚燒之慘烈,亦無倫比。陷城之初,沿中華門迄下關江邊,遍處大火,烈焰燭天,半城幾成灰燼”。

德國貿易公司南京職員克裡斯蒂安·克賴卡曾寫道:“1937年12月20日以來,日軍有組織地開始對城市進行焚燒……特别是城市南部,繁華街,各個商店,我們家附近的住宅也被集中地燒毀了。”

20世紀,世界上發生過多起反人類暴行,如德國法西斯在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對猶太人的屠殺。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大法官梅汝璈指出:“德軍的屠殺大都是單純的屠殺,而日軍的屠殺則是同強奸、搶劫、放火及其它暴行互相結合的,其屠殺的方法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狂暴殘虐的程度是世界曆史上所罕見的”。

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會招緻未來的災禍。忘記曆史意味着背叛。“忘記大屠殺就會遭受二次屠殺。”的确,南京大屠殺已是過去,但累累白骨尚在,血淚記憶猶存,侵略者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傷痛并未随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因為,它不僅是民族之痛、國家之殇、軍人之辱、百姓之殃,更是野蠻扼殺文明、獸性侵吞人性的大悲劇,是所有有良知的人們絕不能忘卻的!長期以來,日本不僅沒有徹底地反思、清算自己戰争罪行,總想以這樣那樣的卑鄙伎倆,給戰争的記憶貼上封條,甚至屢屢抛出“南京大屠殺虛構論”,以迷惑不明真相的人們。

——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戰争并未走進曆史的博物館,爆發戰争的危險依然存在。自古懈怠必頹,忘戰必危。在長期和平的環境下,必須警鐘長鳴,警惕軍國主義幽靈不散、借屍還魂,時刻強化打仗的心理準備,砥砺打仗的精神意志。

——強大的軍事力量,始終是國家走向興盛的重要條件,始終是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落後就要挨打,強大才能赢得尊嚴。隻有牢記這段落後挨打、受人欺侮的曆史教訓,勵精圖治,不懈奮鬥,才能真正實作強國夢強軍夢,為民族複興鑄就鋼鐵長城。

——軍隊因戰争而存在,軍人以打赢為榮耀。戰争與和平的辯證法表明:屈膝受辱求不來和平,能戰方能止戰。目前,世界新軍事革命風起雲湧,我軍由機械化向資訊化邁進任重道遠,必須隻争朝夕、敢于擔當,牢記強軍目标、堅定強軍信念、獻身強軍實踐,戮力同心實作強軍夢想。

今天,我講這些,并不是為了糾纏昨日的恩怨,也不是為了揭開曆史的傷疤,而是為了珍惜今天和平的來之不易,絕不容許悲劇的再度發生。

今天,我們不忘屠殺曆史,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争罪行,牢記中國人民所蒙受的苦難恥辱,并不是為了煽動民族複仇情緒,也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喚醒世人的良知,更好地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的永久和平!

中華民族飽經苦難,卻能在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屹立不倒,這在世界發展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迹。我們這個東方古老大國,文明的火種始終不絕如縷,從三皇五帝周文王,從孔丘屈原辛棄疾,從衛青嶽飛關天培,一直薪盡火傳,心香相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在這枚地球上,唯有煌煌中華。這不是因為安逸,恰恰是因為飽受磨難,并在磨難中砥砺了愈發堅韌的民族脊梁,方能對一切艱難險阻,都有最終戰而勝之的大智大勇大胸襟大氣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如此,國亦如此,此所謂多難興邦。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對苦難的耐受力和凝聚力堪稱異乎尋常。我們一次又一次從苦難中、從血迹裡站起來,蹒跚地走下去,并把手中屬于這一代人的火種燃得更亮,傳遞後人。

苦難中成長的民族,是最堅強的民族;牢記苦難以及戰勝苦難的英雄,才能讓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已經淡忘了太多的故事、太多故事中的中國英雄。

我們不能忘記左權。這個喝過洋墨水的黃埔軍校生,這個意志堅定的共産黨人,這個俠骨柔腸、大戰前仍要抽空去給新生的孩子洗尿布的慈父,用出神入化的遊擊戰,令日軍膽寒。“名将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中華”。

我們不能忘記李根源。日寇襲滇,不少軍政要人倉皇他顧,這位滇西騰沖的老書生決然挺身而出、請纓拒敵,“人生既讀聖賢書”,誓與保山共存亡。

我們不能忘記王者誠。國難當頭,四川學生王建堂投筆從戎,組建“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老父王者誠聞訊,給兒子寄送一面“死”字旗,“死”字的右邊寫着,“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隻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左邊寫着“賜旗一面,時刻随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我們不能忘記趙一曼。這位留過學、讀過黃埔軍校的女子,在白山黑水間堅持抗日,紅衣白馬、持槍殺敵。不幸被俘後,任憑日軍百般酷刑,絕不吐露半點情報。就義前,她給獨子留下拳拳囑托:“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甯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狂風怒号,暴雨驟下,風沙卷半空,然紅旗飄飄,簌簌作響,雖立于黑夜,卻挺杆直沖雲霄。中國共産黨于國殇時冉冉升起,于盛世太平引人民堅走己路,吾等青年當自立自強,擔國家之重任,繼承先輩之精魄!

戰火紛飛之際,無數先烈倒于戰場,馬革裹屍。他們力挽狂瀾,披荊斬棘,扶大廈将傾,卻閉口不言苦難與艱辛!如同邱少雲般,火燒身,卻始終不動如山!

學者文人亦是揭竿而起,拿筆當槍,憤然起抗!聞一多先生的演講震聾發聩,講出了無數學者的心聲,五四運動的呐喊至今難忘!在那個饑荒遍布,政治黑暗的布局下,我們逆流而上!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殺破狼》中寫道:“倘若盛世将傾深淵在側,吾輩當萬死以赴。”這亦是中國共産黨的精神,以己身損換得盛世安顔!在今新中國,雖無戰火,但青少年應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覺悟,豈能因盛世而頹唐,因悲艱而退卻!

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争,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揭開局部抗戰的序幕,到1945年抗日戰争全面勝利,中國軍民在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關頭,前赴後繼、浴血奮戰、英勇抵抗,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無數英烈為挽救民族危亡、實作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維護世界和平與國際公平正義,舍生取義、壯烈犧牲,他們的英雄業績永載史冊,他們的崇高精神,萬古長青。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如下:

具體名錄

第一批

(2014年9月由國家民政部公布,300名,按犧牲年份和姓氏筆畫排序)

孫銘武(1889—1932) 遼東血盟抗日救國軍總司令

羅伯特·肖特(1905—1932) 軍政部航空學校美籍飛行教官

滕久壽(1899—1932)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

劉三春(1911—1933) 東北人民革命軍南滿第1遊擊大隊政治委員

孟傑民(1912—1933) 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遊擊隊總隊長兼第1大隊大隊長

鄧鐵梅(1892—1934) 東北群眾自衛義勇軍第28路軍司令

吉鴻昌(1895—1934) 察哈爾群眾抗日同盟軍第2軍軍長、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察哈爾警備司令

童長榮(1907—1934) 中共東滿特委書記

孫永勤(189 3—1935) 群眾抗日救國軍軍長

李紅光(1910—1935)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參謀長兼第1師師長

王德泰(1907—1936)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副總司令兼第2軍軍長

張敬文(1902—1936) 中共哈爾濱市市委書記

李世超(1904—1936) 中共滿洲省委代理秘書長

李學忠(1910—1936)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政治部主任

趙一曼(1905—1936 女)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1師2團政治委員

夏雲傑(1903—1936)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軍長

王仁齋(1906—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3師師長

鄧玉琢(1903—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7軍107師參謀長

樂以琴(1914—1937) 空軍第4航空大隊22中隊分隊長

朱赤(1900—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262旅旅長

佟麟閣(1892—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副軍長

吳克仁(1894—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7軍軍長

吳繼光(1903—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4軍58師174旅旅長

宋鐵岩(1909—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

張中華(1912—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政治部主任

張甲洲(1907—1937) 中國工農紅軍第36軍江北獨立師師長

張誠德(1880—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2軍3師師長

李蘭池(1898—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7軍112師副師長

李伯蛟(1897—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8軍63師187旅旅長

陳榮久(1904—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軍長兼第1師師長

官惠民(1901—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軍90師270旅旅長

龐漢桢(1901—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軍170師510旅旅長

易安華(1900—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7師259旅旅長

羅策群(1893—1937)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6軍159師副師長

鄭廷珍(1883—1937)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獨立5旅旅長

姚子青(1909—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98師292旅583團3營營長

姚中英(1896—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3軍156師參謀長

姜玉貞(1894—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4軍65師196旅旅長

趙崇德(1910—1937) 八路軍第129師358旅769團3營營長

趙登禹(1898—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132師師長

郝夢齡(1898—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軍長

饒國華(1895—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1軍145師師長

夏國璋(1896—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軍172師副師長

秦霖(1900—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軍171師511旅旅長

高志航(1908—1937) 空軍驅逐機部隊司令兼第4航空大隊大隊長

高緻嵩(1899—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264旅旅長

梁鑒堂(1897—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3軍69師203旅旅長

蕭山令(1892—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南京衛戍軍憲兵副司令

閻海文(1916—1937) 空軍第5航空大隊飛行員

黃梅興(1897—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264旅旅長

謝彩軒(1896—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6軍159師477旅旅長

蔡炳炎(1902—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

馬爾克·尼古拉耶維奇·馬爾琴科夫(1914—1938) 蘇聯空軍志願隊隊員

馬威龍(1906—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7軍46師136旅旅長

王平陸(1901—1938) 華北抗日聯軍第3軍區1支隊司令員

王光宇(1911—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副軍長

王祯祥(1900—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2軍20師副師長

王銘章(18 93—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師長

王錫山(1902—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3軍91師副師長

鄧佐虞(1898—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5軍139師參謀長

馮安邦(1885—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2軍軍長

葉成煥(1914—1938) 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

劉連科(1917—1938)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

劉桂五(1902—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2軍6師師長

劉震東(1893—1938)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戰區司令部進階參謀兼第2路遊擊司令

劉曙華(1912—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政治部主任

朱炎晖(190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4軍85師546旅旅長

朱家麟(1892—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0軍39師115旅旅長

李延平(1903—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軍長

李學福(1901—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軍長

楊靖遠(1902—1938)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司令員

沈東平(1905—1938) 中共河南省委委員兼中共豫東特委書記

陳宇寰(1897—1938)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

陳鐘書(189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0軍183師542旅旅長

陳錦秀(1911—1938) 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8團團長

陳德馨(190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5軍29師86旅旅長

周元(189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8軍173師副師長

周卓然(190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6軍7師師長

周建屏(1892—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

範荩(1899—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4軍198師副師長

範築先(1882—1938) 山東省第6區行政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

洪麟閣(1902—1938)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兼第3路總指揮

趙渭濱(189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參謀長

趙錫章(190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軍70師215旅旅長

理琪(1908—1938)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主席

薩師俊(1895—1938) 海軍第1艦隊中山艦艦長

黃啟東(189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7軍23師參謀長

謝升标(1903—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蘇、浙、皖遊擊司令

韓明柱(1913—1938) 八路軍膠東抗日聯軍指揮部副指揮

丁思林(1913—1939) 八路軍第129師386旅新1團團長

馬耀南(1902—1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司令員

方叔洪(1908—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1軍114師師長

王禹九(1902—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9軍參謀處處長

王根英(1907—1939 女) 八路軍第129師供給部财經幹部學校政治指導員

鄧永耀(1912—1939) 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

葉輔平(1902—1939) 新四軍軍需處處長

江上青(1911—1939) 中共皖東北特委委員

牟光儀(1900—1939) 中共膠東區黨委職工部部長

吳 焜(1910—1939) 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副總指揮兼第2路司令員

楊裕民(1889—1939)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第1路政治部主任

陳安寶(1891—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軍長兼第79師師長

茅麗瑛(1910—1939 女) 中國職業婦女俱樂部主席

胡發堅(1906—1939) 新四軍第1支隊參謀長兼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副司令員

唐聚伍(1899—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東北遊擊司令

格裡戈裡·阿裡莫維奇·庫裡申科(1903—1939) 蘇聯空軍志願隊大隊長

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 加美援華醫療隊醫生

郭 征(1914—1939) 八路軍第120師獨立1旅參謀長

董毓華(1907—1939)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司令員

魏大光(1911—1939) 八路軍第120師獨立2旅旅長

馬振華(1904—1940) 中共冀魯邊區津南地委書記

王 溥(1908—1940)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遊擊軍司令員

節振國(1910—1940)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第2路司令部直屬特務第1大隊大隊長

吳隆煮(1914—1940) 八路軍第129師386旅17團副團長

張自忠(1890—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

李林(1914—1940)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9旅25團團長兼政治委員

李林(1915—1940 女) 晉綏邊區第11行政公署委員

李榮(1901—1940)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楊木貴(1901—1940) 新四軍第3支隊軍需處主任

楊靖宇(1905—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陳文彬(1911—1940) 八路軍津南抗日自衛軍政治委員

陳翰章(1913—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3方面軍指揮

官楚印(1909—1940)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路東總隊政治委員

羅化成(1895—1940) 新四軍第2支隊政治部主任

鄭作民(1902—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軍副軍長兼第9師師長

金方昌(1920—1940) 中共代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城關區委書記

姜墨林(1921—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總指揮部直屬教導團青年義勇軍小隊長

胡一新(1907—1940) 八路軍第120師獨立6支隊政治委員

鐘 毅(1901—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4軍173師師長

聞允志(1904—1940)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

徐秋(1903—1940)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員

顧士多(1914—1940) 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第2團副團長

顧永田(1916—1940) 晉西北行政公署8分區專員

曹亞範(1911—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1方面軍指揮

黃振亞(1905—1940) 瓊崖抗日遊擊隊獨立總隊第3大隊隊長

董天知(1911—1940) 八路軍第129師決死隊3縱隊政治委員

謝家慶(1912—1940) 八路軍晉冀豫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委員

魯雨亭(1899—1940) 新四軍第6支隊1總隊總隊長

寸性奇(1895—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軍12師師長

王立人(1910—1941) 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敵工部部長

王竣(1902—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0軍新編27師師長

漢斯·希伯(1897—1941) 波蘭記者

白乙化(1911—1941)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10團團長

白文冠(1873—1941 女) 河北省獻縣東辛莊村民

任光(1900—1941) 音樂家

刑清忠(1899—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5軍65師師長

劉子超(1906—1941) 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劉海濤(1907—1941) 八路軍魯中軍區司令員

孫春林(1906—1941) 八路軍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司令員

朱立文(1909—1941) 新四軍第5師15旅副旅長

朱鴻勳(1899—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3軍副軍長兼第130師師長

朱毓淦(1906—1941) 中共山東魯中區黨委社會部部長

李壽齡(1918—1941) 中共山東清中地委書記

楊忠(1909.9-1941.9)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六旅政治部主任。

汪雅臣(1911—1941) 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軍長

蘇精誠(1915―1941) 八路軍第129師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嶽軍區政治部主任

辛銳(1918—1941 女) 山東姊妹劇團團長

丘東平(1910—1941) 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教導主任[7] [8] [9]

陳明(1902—1941)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陳中柱(1906—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魯蘇皖邊區遊擊第4縱隊司令

陳文杞(1904—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0軍新編27師參謀長

陳若克(1919—1941 女) 山東省婦女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

周子昆(1901—1941) 新四軍副參謀長兼新四軍教導總隊總隊長

巫恒通(1902—1941) 新四軍第6師16旅47團團長

林铎(1915—1941) 八路軍第115師衛生部政治委員

武士敏(1892—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

羅忠毅(1907—1941) 新四軍第6師參謀長兼第16旅旅長

項英(1898—1941) 新四軍副軍長

唐淮源(1886—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軍軍長

袁國平(1906—1941) 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賈力更(1907—1941) 晉綏遊擊區行政公署駐綏察辦事處蒙政處處長

郭 猛(1913—1941) 新四軍第1師2旅4團政治委員

賴傳湘(1904—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0軍190師副師長

廖海濤(1909—1941) 新四軍第6師16旅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燕鼎九(1894—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戰區遊擊挺進軍22縱隊副司令兼河南省第8軍分區保安副司令

魏拯民(1909—1941)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副總司令

于寄吾(1915—1942) 八路軍膠東軍區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

孔慶同(1912—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員

王鳳山(1906—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4軍暫編45師師長

王遠音(1915—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政治委員

王泊生(1915—1942)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政治委員

包森(1911—1942) 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

左權(1905—1942) 八路軍副參謀長

石景芳(1910—1942)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

孫開楚(1910—1942) 八路軍總部後勤部軍工部政治委員

孫伯龍(1903—1942) 八路軍魯南軍區副司令員

孫毅民(1914—1942)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委員

朱士勤(1904—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暫編第30師師長

許亨植(1909—1942) 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總參謀長兼第3軍軍長

何雲(1905—1942) 《新華日報》華北版社長兼總編輯

吳師孟(1899—1942) 新四軍第2師軍工部部長

張仁槐(1912—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張元豹(1916—1942) 馬來西亞共産黨中央委員兼宣傳部部長

張友清(1904—1942) 八路軍前方總部司令部秘書長

張琦(1910—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6軍新編38師113團團副兼第3營營長

李永安(1912—1942)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渤海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

李竹如(1905—1942)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秘書長

李貞乾(1903—1942) 湖西行政公署專員

李松霄(1906—1942) 冀南第5專署專員

杜子孚(1916—1942)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

楊宏明(1910—1942)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

汪洋(1913—1942) 八路軍魯中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

陸升勳(1907—1942) 八路軍膠東軍區副司令員

陳子斌(1899—1942)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4旅10團團長

林心平(1919—1942 女) 金壇、溧陽、宜興、武進、丹陽五縣抗日聯合政府文教科科長

林伯熙(1909—1942) 瓊崖抗日遊擊隊獨立總隊第3支隊支隊長

範子俠(1908—1942)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10旅旅長兼太行軍區第6軍分區司令員

鄭文道(1914—1942) 中央社會部情報人員

姚顯微(1905—1942) 國立中正大學文史系教授、抗日戰地服務團團長

柯棣華(1910—1942) 印度援華醫療隊醫生

洪振海(1910—1942) 八路軍魯南鐵道遊擊大隊大隊長

趙尚志(1908—1942)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兼第3軍軍長

鐘效培(1914—1942) 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青年運動委員會書記

夏雲超(1917—1942) 八路軍膠東軍區衛生部部長

徐寶珊(1908—1942)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8旅24團團長

郭陸順(1914—1942) 八路軍第3縱隊回民支隊政治委員

郭國言(1913—1942) 八路軍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

崔曙光(1911—1942) 中共陝甘甯邊區黨委秘書長

常德善(1910—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員

謝翰文(1904—1942) 八路軍總部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窦來庚(1900—1942) 山東省保安第17旅旅長

戴安瀾(1904—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軍200師師長

馬定夫(1915—1943)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10旅30團政治委員

王璞(1929—1943) 抗日兒童團團長

鄧振詢(1904—1943) 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

田守堯(1915—1943) 新四軍第3師8旅旅長

石嘉植(1918―1943) 八路軍冀南軍區政治部敵工部行動科科長

孫明瑾(1905—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0軍預備10師師長

朱程(1901—1943)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5軍分區司令員

許國璋(1898—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7軍150師師長

李忠(1915—1943)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2軍分區政治委員

肖永智(1915—1943)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7軍分區司令員

陳飛龍(1908—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8軍新編10師代理師長

周複(1901—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孟昭煜(1918—1943) 八路軍魯南獨立支隊政治委員

易良品(1912—1943)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司令員

鄭行福(1908—1943) 新四軍第7師供給部部長

趙義京(1912—1943)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5軍分區司令員

唐克威(1913—1943) 中共水東地委書記

柴意新(1898—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4軍58師參謀長兼第169團團長

郭好禮(1904—1943)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1軍分區參謀長兼路南支隊司令員

高捷成(1909―1943) 冀南銀行總行行長

乾雲清(1906—1943)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6軍分區40區隊區隊長

符竹庭(1912—1943) 八路軍濱海軍區政治委員

黃骅(1911—1943)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司令員

彭雄(1915—1943) 新四軍第3師參謀長

彭士量(1904—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3軍暫編5師師長

曾仁文(1906—1943) 八路軍總部後勤部參謀主任

韓增豐(1916—1943)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8區隊區隊長

魯寶琪(1913—1943) 八路軍魯中軍區敵工部部長

解蘊山(1905—1943) 冀南第1專署專員

雷 烨(1917—1943)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

丁振軍(1913—1944) 中共冀熱邊特委第4地委書記

蔔榮久(1908—1944) 八路軍冀熱遼軍區衛生部政治委員

馬本齋(1902—1944)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

馬曉雲(1906—1944) 八路軍渤海軍區第6軍分區副司令員

王少奇(1912—1944) 八路軍冀熱遼軍區衛生部部長

王甲本(1901—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9軍軍長

王克山(1919—1944) 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旅13團2營4連2班副班長

王劍嶽(1906—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7軍8師副師長

盧廣偉(1903—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5軍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

任常倫(1921—1944) 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旅14團1營5連3排副排長

呂公良(1903—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5軍新編29師師長兼許昌警備司令

呂旃蒙(1905—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1軍參謀長

何萬祥(1915—1944) 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6團2連連長

餘子武(1901—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2軍151師副師長

吳其芳( ? —1944) 新四軍第5師供給部部長

張文彬(1910—1944) 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

李漢卿(1903—1944) 新四軍第5師贛北指揮部指揮長

李家钰(1890—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6集團軍總司令兼第47軍軍長

楊大章(1909—1944) 冀熱邊行政公署第1專署專員

楊小根(1922—1944)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6軍分區44區隊2小隊副隊長

楊學誠(1915—1944) 新四軍第5師鄂皖兵團指揮部政治委員

肖孝澤(1902—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6集團軍總司令部進階參謀兼參謀處代理處長

鄒韬奮(1895—1944) 新聞記者、出版家

陳寶風(1925—1944) 八路軍山東軍區民兵飛行爆炸組組長

陳紹堂(1897—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7軍104師步兵指揮官

陳濟桓(1893—1944)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6集團軍桂林城防司令部參謀長

威廉·瑞德(?—1944) 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行員

高小安(1916—1944)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1區隊副區隊長

黃永淮(1902—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1集團軍進階參謀兼新編第29師副師長

黃魂(1903—1944) 瓊崖抗日遊擊隊獨立總隊政治部主任

彭雪楓(1907—1944) 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

程仲一(1916—1944) 綏南專署專員

阚維雍(1900—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1軍131師師長

才山(1911—1945) 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副參謀長

馬立訓(1920—1945) 八路軍魯南軍區第1軍分區3團1營1連2排排長

馬應元(1921—1945) 八路軍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民兵指導員兼飛行射擊爆炸組組長

王先臣(1914—1945)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6軍分區司令員

張洪儀(1912―1945) 八路軍魯南軍區獨立支隊政治委員

沈國棟(1912—1945) 新四軍第5師江南指揮部指揮長

周禮平(1915—1945)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韓江縱隊第1支隊政治委員

郁達夫(1896—1945) 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聯合會主席

宮川英男(1918—1945) 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冀魯豫邊區協定會副委員長兼冀魯豫邊區參議員

桂幹生(1911—1945)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

曹世範(1924—1945) 八路軍魯中軍區第1團1營2連副排長

謝晉元等八百壯士(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524團

冷雲等八名女戰士(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

狼牙山五壯士(1941)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1團7連6班

馬石山十勇士(1942) 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旅13團7連6班

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1943) 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2營4連[4] [2] [3]

第二批

2015年8月24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民政部發出公告,公布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名錄按犧牲年份和姓氏筆畫排序如下:

馬興周(1884—1932) 東北群眾抗日義勇軍第16路軍參謀長

成慶龍(1898—1932) 中國國民救國軍第12路别動隊總指揮

關耀洲(1891—1932) 吉林抗日義勇軍第5路軍司令

李玉(1896—1932) 東北群眾抗日義勇軍第17路軍副司令

張競渡(1904—1932) 黑龍江步兵暫編第2旅旅長

黃毓全(1905—1932) 空軍中央航空第6隊分隊長

韓家麟(1898—1932) 黑龍江抗日義勇軍總參議

王兆蘭(1910—1933) 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遊擊隊總隊長

王潤波(1905—193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7軍25師149團團長

田霖(1900—1933) 吉林人民抗日自衛軍司令

白子峰(1877—1933) 遼甯抗日救國軍第5路軍副司令

初向辰(1910—1933) 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遊擊隊總隊政治委員

孫銘宸(1894—1933) 東北群眾抗日義勇軍第3軍團總參議兼第4梯隊司令

李春潤(1901—1933) 東北群眾抗日義勇軍第3軍團副總指揮

武止戈(1902—1933) 察哈爾群眾抗日同盟軍總指揮部參謀主任

金伯陽(1907—1933) 中共滿洲省委常委

胡澤民(1902—1933) 中國國民救國軍副總參謀長

徐達三(1896—1933) 遼甯群眾自衛軍第8路軍司令

裴治雲 中共湯原中心縣委書記

朱雲光(1911—1934) 東滿抗日聯合軍指揮部副指揮

朱守一(1905—1934) 密山遊擊隊隊長

張文偕(1907—1934) 饒河反日遊擊大隊大隊長

因詞條字數限制,名單不全,具體名單請點選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檢視。[5]

第三批

2020年9月2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5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準許,公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共185名。

(按照犧牲年份排序,犧牲年份相同的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犧牲時職務

方振國(? -1932) 東北群眾抗日義勇軍第36路軍司令

張海川(1893-1932) 東北國民救國軍第3軍團第6支隊司令

徐 光(1899-1933) 中國共産黨珲春縣縣委書記

毛長山(? -1934) 東北抗日義勇軍遼甯救國軍團長

金順德(1911-1934)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第1獨立師第1團團長

高興亞(1898-1934) 東北抗日義勇軍遼甯救國軍旅長

蔺秀義(1899-1934) 遼甯群眾自衛軍第9路軍海龍工農義勇軍營長

金昌根(1907-1935) 中國共産黨磐石中心縣委書記

李守中(1906-1936)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第1師政治部主任

張 奎(1899-1936)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第1師第2團團長

王 儉(1914-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第1師第1團團長

王子陽(? -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第3師代師長

盧英春(1905-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第2師第5團赫哲小分隊隊長

劉中一(1897-1937) 中國工農紅軍第22師政治委員

杜吉臣(1903-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2師第4團團長

李德恒(1896-1937) 遼甯桓仁抗日救國會會長

張彀中(1895-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軍第15師第45旅旅長

張蔚華(1913-1937) 中國共産黨撫松地下黨支部負責人

金 根(1903-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第3師政治部主任

胡文權(1905-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第1師第2旅旅長

秦士铨(? -1937) 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1旅第1團團長

柴陰軒(1903-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第4師政治部主任

栾天林(1899-1937) 抗日滅滿救國軍司令

隋相生(1880-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第1師第4團團長

韓榮九(1900-1937) 抗日義勇軍第25路軍副司令

程 智(1907-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4軍第51師第151旅第302團團長

曾慶敏(1898-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6軍第159師第457旅副旅長

謝家珣(? -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1軍第87師補充旅補充團團長

馮國華(1901-1938) 江蘇省俞塘群眾教育館實驗區主任

畢玉民(1910-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獨立團政治委員

李友于(1905-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3軍第89師第529團副團長

李秉君(190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7軍第198師第572旅第1143團團長

李桂嶺(1905-1938) 山東省夏津縣抗日政府縣長

吳複夏(1913-1938) 國民革命軍空軍第1大隊3中隊中隊長

辛力生(1909-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3軍分區第12團團長

陸希田(? -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第4師師長

袁 治(1892-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3集團軍第144師第442旅旅長

哥利亞捷夫(? -1938) 蘇聯空軍志願隊飛行員

徐德民(1909-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第1師副師長

高 鵬(1905-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5師第75旅第150團團長

蔣繼昌(1895-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3師第9團團長

戴克政(1915-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3師第9團團長

于曼青(1916-1939) 八路軍第129師獨立旅禹城武裝工作團團長

馬天民(1910-1939) 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3支隊獨立營營長

王濟洲(? -1939) 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第2旅政治部主任

文明地(1916-1939) 新四軍第5支隊第8團政治處主任

劉耀庭(1894-1939)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第12團團長

祁緻中(1913-1939) 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軍長

李恩舉(1893-1939) 中國共産黨下江特委交通站負責人

楊興中(1919-1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兵工第一廠政治委員

楊家骝(1905-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0師第360團團長

吳起興(1917-1939) 八路軍第115師第686團政治處副主任

邱金聲(1912-1939) 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副團長

張海天(1888-1939) 東北抗日義勇軍第2軍團第3路軍司令

張谞行(1904-1939)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天水行營副參謀長

陳芳鈞(1906-1939)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第4師第29團團長

邵存誠(1902-1939) 國民革命軍第3戰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範庭蘭(1903-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7軍豫北别動隊第5總隊總隊長

羅錦文(1914-1939) 西安廣仁醫院副院長

趙慶祥(? -1939) 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第6師師長

耿殿君(1903-1939)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第12團團長

黃文傑(1902-1939) 中共中央長江局駐廣東特派員

黃勝斌(1912-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平井獲支隊政治委員

崔哲寬(1915-1939)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警衛旅第3團團長

魯俊清(1901-1939) 湖北省京應縣抗日遊擊大隊大隊長

曲顯明(1911-1940) 中國共産黨榮成縣縣委書記

劉震西(1895-1940) 魯南人民抗日總動員委員會特務團團長

孫樹生(1917-1940) 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先遣縱隊第1團3營教導員

李曉瑞(1918-1940) 中國共産黨中陵縣縣委書記

沙延孝(1914-1940)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8旅第22團3營教導員

陳三才(1902-1940) 上海聯青社社長、清華同學會會長

趙敬夫(1916-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第3支隊政治委員

郗曉峰(1906-1940)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3軍分區組織部部長

姜 林(1918-1940)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第2支隊政治部主任

徐緒奎(1915-1940)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2縱隊第9團團長

徐智甫(1908-1940) 中國共産黨昌延聯合縣縣委書記

高俊鳳(1898-1940) 東北抗日義勇軍副司令

郭 震(1915-1940) 中國共産黨汶上縣縣委書記

閻祖臯(1914-1940)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13團參謀長

宿之傑(1905-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第38師第112旅第223團團長

藍和春(1901-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5軍第4預備師第10團團長

蒲雲照(1919-1940)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9團政治處主任

漆承宏(1908-1940) 新四軍淮南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第2團副參謀長

王明星(1914-1941) 新四軍第6師第18旅第54團、 55團參謀長

王超奎(1907-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0軍第133師第398團2營營長

方和平(1906-1941) 新四軍第2師第6旅第18團副參謀長

方 瑛(1904-1941) 新四軍挺進團第2大隊大隊長

白福厚(1913-1941) 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第3支隊第7大隊大隊長

馮漢英(1894-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第169師第247團團長

孫占彪(1920-1941) 新四軍蘇中軍區南通警衛團副團長

李正華(1905-1941) 八路軍山東縱隊泰安(西)縣獨立營營長

李石安(? -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軍第12師政治部主任

李光漢(1907-1941) 八路軍晉察冀五地委書記

時 芒(1914-1941) 山西省山朔縣縣長

陳鏡蓉(1918-1941) 中國共産黨甯津縣縣委書記、吳橋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歐陽霖(? -1941)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30團團長

易元鳌(1904-1941)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2支隊第9團團長

周蘇平(1909-1941) 中國共産黨蘇南東路特委宣傳部部長兼沙洲縣縣委書記

高 特(1911-1941)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盂縣基幹大隊政治委員

黃新瑞(1914-1941) 國民革命軍空軍第5大隊大隊長

梁海波(1917-1941)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旅第14團團長

蔣永孚(1916-1941) 中國共産黨桐廬縣縣委書記兼挺進獨立大隊大隊長

蔡亞雄(1911-1941)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雲夢縣抗日遊擊大隊大隊長

蔡戎前(1914-1941)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第2團政治委員

顔景倫(1908-1941) 八路軍沂河支隊獨立第1團團長

薛金吾(1902-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9軍第24師第100團團長

王何全(1911-1942) 八路軍第120師兼晉西北軍區決死第2縱隊兼第8軍分區第4團團長

王鼎臣(1910-1942) 八路軍晉冀魯豫第6地委委員

石 鼎(1901-1942) 北韓義勇軍将領

白鳳翔(1897-1942) 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騎兵第6師師長

劉星南(1887-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暫編第30師參謀長

孫立民(1914-1942) 八路軍冠縣獨立營營長

李曾志(1894-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5軍第29師師長

楊萬興(1912-1942) 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1旅第1團團長

楊錫芳(1917-1942) 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旅第13團政治委員

吳新之(1913-1942)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8旅第22團政治處主任

餘光奎(1907-1942) 淞滬地區地下遊擊隊少将指揮長

餘秉鈞(1911-1942) 八路軍太嶽軍區第1縱隊第38團參謀長

苗雨村(1913-1942) 八路軍膠東第5旅第15團政治委員

羅伯特·亨利·莫尼(1920-1942) 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中尉飛行員

金 雯(1908-1942) 國民革命軍空軍第2大隊大隊長

郇振民(1917-1942)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支隊營長

趙通三(1910-1942) 八路軍南進支隊第32團政治委員

陶洪瀛(1905-1942) 中國共産黨峄縣縣委書記

姬興周(1909-1942) 國際對日謀略縱火團在華總負責人

蕭治國(1908-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第30團團長

梅華樊(1909-1942)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2軍分區第25團團長

曹洪德(1917-1942) 八路軍太行軍區第2軍分區第28團團長

梁重馨(1913-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200師團長

彭為工(1923-1942) 八路軍總部電台隊長

儲蓄謀(1905-1942) 國民革命軍第3戰區司令部情報站主任

王尚元(1921-1943) 山西省武鄉縣皮煙村民兵指導員

盧 迪(1915-1943) 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5旅第13團團長

朱 廉(1905-1943) 新四軍武宜支隊司令員

劉一鴻(1906-1943) 新四軍第6師第16旅第46團副團長

江如枝(1911-1943) 新四軍第6師第16旅第51團政治處主任

許如梅(1919-1943) 瓊崖獨立總隊第一醫務所指導員

牟倫揚(1919-1943) 《新長城》《救國報》主編

吳亞屋(1919-1943) 山東省茌平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獨立4營營長

陳宗勝(1911-1943) 新四軍第2師第5旅第13團副團長

武大風(1915-1943) 山東省陽信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鄭前學(1916-1943)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1軍分區參謀長

胡式禹(1894-1943) 國民革命軍魯南遊擊區總指揮部軍事處長

烙 鋼(1910-1943) 山西省平定縣(路北)縣長

陶朗卿(1911-1943) 新四軍第5師第14旅第41團團長

常隆基(1921-1943) 遼甯省西豐縣成平鄉鳳樓村村民

曾 飛(1914-1943) 八路軍晉察冀第4軍分區第5團參謀長

曾 福(1921-1943) 港九獨立大隊政訓室事務長

潘玉凱(1916-1943) 河北省南皮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薛漢三(1915-1943) 八路軍冀魯邊區二地委除奸部長

魏雙貴(1925-1943) 河南省内黃縣亳城鄉魏莊村聯防隊隊員

白桐本(1920-1944) 江蘇省如臯縣掘馬南區區長兼區隊長

馮 芝(1892-1944) 港九獨立大隊市區中隊義務交通員

朱學勉(1912-1944) 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金蕭支隊第1大隊大隊長

劉秀東(1911-1944) 山東掖南縣第14團獨立營營長

觀 傑(1921-1944) 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第5支隊3大隊7中隊中隊長

李忍濤(1904-1944) 國民政府軍政部防化學兵隊少将隊長

李 铎(1914-1944) 中國共産黨沂南縣縣委書記

岑 铿(1906-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高射炮兵第三區指揮官

林 耀(1911-1944) 國民革命軍空軍驅逐隊第17隊隊長

趙東魯(1919-1944) 中國共産黨浮山縣第2區區委書記

姜谔生(1911-1944) 山東省膠縣縣長兼縣大隊大隊長

賈征遠(1916-1944) 山東濱海軍分區日照警備團副團長

彭仕複(1901-1944)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6集團軍第47軍第178師第532團團長

曾佛新(1921-1944) 港九獨立大隊海上中隊班長

鮑 夫(1917-1944) 河北省臨城獨立營政治委員、代理中國共産黨臨城縣縣委書記

葉發青(1891-1945) 廣東省曲江縣縣委委員

權永碧(1909-1945) 中國共産黨長白縣縣委書記

任義漢(1917-1945) 中國共産黨陵川縣第1區區長

許子和(1909-1945) 河南省南陽縣宛南抗日遊擊隊大隊長

李東傑(1906-1945)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第6師第7團政治委員

李德芳(1913-1945)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8軍分區第5團團長

邱子華(1915-1945) 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政治部鋤奸科科長

茆健群(1916-1945) 新四軍蘇中軍區獨立旅第2團參謀長

徐佳标(1926-1945) 新四軍第3師特務團班長

殷德林(1919-1945) 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副團長兼政治處主任

賴 章(1920-1945)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第2支隊第1大隊副大隊長

熊景升(1915-1945) 中國共産黨北流縣縣委書記

霍世才(1897-1945)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4軍第121師第361團團長

英雄群體                單 位

古北口長城抗戰七勇士(193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7軍第25師第145團

紅十字抗日殉難四烈士(1937) 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戰地救護隊

耿樓戰鬥128名烈士(1940)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8旅第22團

燕子閣抗戰七烈士(1941)   抗日軍政大學第5分校

青口十八勇士(1941)     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2旅第6團1營1連

劉春祥等十二名龍鼓洲戰鬥犧牲英烈(1943) 港九獨立大隊大嶼山中隊[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