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作者:曆史其實挺有趣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 繪像 局部)

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十八歲。

這一年的不知道幾月份,皇帝到他母親孝定太後李氏的慈甯宮去請安,請完安回來的路上,皇帝偶然碰到一個長相清秀的宮女,這宮女名諱不詳,隻知道叫做王氏。

王氏,模樣可人,清新脫俗,别有一番風味,萬曆是個十八歲的小夥子,正是對兩性世界充滿了無限好奇和探索的階段,看到王氏嬌俏可人,萬曆沒按捺住,把王氏拉到一個偏殿,當場就把她給臨幸了。

這個事兒,萬曆做的挺隐秘,他臨幸完王氏之後拍拍屁股就走了,既沒提升王氏的位份,也沒給王氏留下什麼信物,因為萬曆當時的意思就是,臨幸完了就拉倒了,我繼續做我的皇帝,你繼續幹的你的宮女,咱們兩不相幹。

一來皇帝年輕,十八歲,他沒有太多的擔當,更不想随便對一個普通宮女負什麼責任,他更不願意因為這件事兒而被人扣上一個輕浮孟浪的帽子,二來那個時候母親李太後對他的管教十分嚴格,他母親要是發起狠來,讓他跪上個三五鐘頭那都是尋常事,而且萬曆九年内閣首輔張居正還沒死呢,自己在宮裡不修身養性正君德,反而随便臨幸宮女,這要是讓張太嶽給知道了,非得狠狠教育自己一頓不可。

是以,萬曆對這場春風一度的露水情緣,選擇了隐瞞。

萬曆瞞得住,但是宮女王氏很顯然瞞不住,因為被臨幸之後,王氏很快就有了身孕。

這剛懷孕的時候還不太看得出來,可随着時間一天一天過去,王氏的肚子越來越大,李太後很快就發現了端倪。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明孝定皇太後李氏 形象)

而且,這個王氏她還不是慈甯宮的普通宮女,她屬于近侍,專門負責伺候李太後的生活起居,李太後一看這宮女王氏好好一個黃花大閨女肚子怎麼還讓人給搞大了,于是立刻讓王氏老實交待,王氏當然不敢撒謊,隻好是原原本本的把事情說了一遍。

王氏說完之後,李太後肯定要找兒子萬曆驗證真僞,于是他立刻把萬曆叫到慈甯宮對峙,沒想到這個時候萬曆反而耍起了流氓,是裝傻充愣一問三不知,拒不承認自己和王氏發生過關系。

若要人不知,除非你沒幹,你說你沒幹,起居注說了算。

要知道,明朝皇宮裡有個機關叫做文書房,而文書房裡的小宦官們,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監測皇帝的一舉一動,并且及時的記錄下來,皇帝這一天二十四小時,吃什麼了喝什麼了,去哪兒溜達了見了什麼人,乃至于跟誰睡過覺,都是會被記錄在案的,這相當于是人體監控器。

是以,盡管萬曆百般狡辯,可李太後把《起居注》掏出來往地上一扔,萬曆立刻老實了,趕緊交代自己的犯罪行為,承認了的确是自己把王氏的肚子給搞大的。

萬曆承認之後,本以為李太後會劈頭蓋臉的罵她一頓,結果老太太早就喜上眉梢了。

因為,萬曆當時還沒有兒子,而王氏現在懷了龍種,以後生下來要是男孩,一是老太太可以抱孫子,二這也算是社稷之福啊。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明代《起居注》 局部)

但是很顯然,萬曆對王氏也好,對王氏肚子裡的孩子也好,他都持一種相當反感的态度,是以當時萬曆在旁邊就說,說王氏就是個宮女,身份低微,怎麼配成為我(皇帝)的女人呢?

萬曆不喜歡王氏,但是李太後卻認準了這個宮女,當即反駁道:

你覺得她身份低微,你直接把她加封上去不就得了麼?

李太後這麼一說,萬曆感覺老母親是在給自己下套,但是事到如今也沒辦法了,他隻好硬着頭皮把王氏從宮女提升為了恭妃,而這個王恭妃倒也十分争氣,當年就生育了一名男嬰,取名朱常洛。

朱常洛,這是萬曆的第一個兒子,庶出的長子。

在很多人看來,王恭妃是幸運的,這紫禁城裡宮女千千萬,别說像王氏這樣實作巨大階級跨越,從宮女直接幹到妃子的基本沒有,很多宮女眼巴巴的盼着皇帝臨幸,也終生未必能見皇帝一面。

這種看法,對王氏來說,其實并不公平。

因為,王氏首先是一個女性,其次她才是一個宮女。

她歲數也不大,清白出身,好好的一個小姑娘,平白無故,毫無準備的和皇帝發生了關系,然後懷孕,生産,和一個毫無感情的人成為了夫妻,而且這個陌生的丈夫似乎還很瞧不起,很厭惡自己。

這有願意嫁給皇帝的,就有不願意嫁給皇帝的,我們往往腦補出王氏歡天喜地的嫁給萬曆,可誰知道她是不是憂傷難過,是不是内心抗拒,但卻沒有辦法擺脫命運的輪盤呢?

不過退一萬步講,這後宮之中母憑子貴,王恭妃生了小皇子,按理說她的身份地位應該有所提高,皇帝也應該更加寵幸她才對,但是現實情況剛好相反,萬曆最喜歡的妃子,是九嫔之一的鄭貴妃。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明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 鄭氏 形象)

這皇帝寵愛鄭氏到了什麼程度?到了鄭氏讓萬曆上九天攬月,萬曆絕對不下五洋捉鼈,鄭氏讓萬曆摘天上的星星,萬曆都得連夜造火箭。

别說萬曆本來就隻鐘情于鄭氏,就是沒有鄭氏,萬曆一直以來對王恭妃都是持厭惡态度的。

因為,對萬曆來說,王恭妃是自己少年時代的一個污點,這個污點時時刻刻在提醒着他,皇帝你年紀輕輕不學好,竟然随便和宮女睡覺,這段往事讓萬曆威嚴肅穆的形象不能保持,王恭妃和兒子朱常洛的存在更是讓萬曆如芒刺背,如坐針氈。

是以,萬曆從不召見王恭妃,倆人基本不見面,就更别提什麼情感支援和人文關懷了。

皇帝給王恭妃的一應吃穿用度都是最普通,最廉價的,作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後來不是把萬曆的定陵給挖掘了嘛,而在定陵王恭妃的棺椁中,随葬品少的可憐,考古人員翻來覆去的找,卻隻找到一柄破舊的水壺,還是銀的。

這個水壺的上邊,寫着“大明萬曆壬午年制”,那麼按照時間推算,壬午年就是公元1582年,這一年正好是王氏受封為王恭妃的日子,這也就是說,這柄銀壺應該是加封妃位時的賞賜,王恭妃薨逝,是在公元1611年,這将近三十年的時間裡,萬曆應該是從來沒有給過王恭妃什麼封賞,以至于恭妃入殓下葬時,随葬品隻有這麼一柄已經充滿了使用痕迹的銀壺。

生活待遇不好也就算了,萬曆後期更是直接把王恭妃軟禁在了景陽宮裡,不允許她和任何人接觸。

去過故宮博物院的朋友們可能知道,景陽宮在鐘粹宮的東邊,永和宮的北邊,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可以說是東西六宮裡最冷清的院落。

說白了,萬曆就等于是把王恭妃打入了冷宮。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紫禁城一角 攝影)

夫妻一場,又給你生兒育女,你說你這是多大仇多大恨,何至于如此對待王恭妃呢?

這當然是有緣由的。

萬曆的寵妃鄭氏,育有庶出第三子朱常洵,無論是皇帝本人還是鄭氏,都一直想要把朱常洵立為儲君,但是問題是大臣們肯定不幹,因為明王朝一直以來都是長子繼承制度,萬曆沒有嫡子,那麼庶長子朱常洛就是法理意義上最合适的繼承人。

萬曆要擁立朱常洵,大臣們則要擁立朱常洛,皇帝和大臣因為這事兒鬧的一直很不愉快,來來回回竟然拉扯了長達十五年的時間,這十五年裡,萬曆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軟硬兼施,什麼法子他都想過,什麼辦法他都用過了,首輔不支援自己就換首輔,六部官員不支援自己就換長官,京官不支援自己就調任,地方官不支援自己就處罰...但是即便如此,萬曆也沒能抗衡過文官集團,最終還是委屈巴巴且極不情願的把朱常洛立為了儲君。

在把自己這個同樣讨厭的兒子立為太子之後,萬曆皇帝蓦然想起當年李太後在宮裡讓他罰跪,首輔張居正訓斥他,奪走他的權力,甚至就連大伴馮保都能指點他兩句的那段時光。

整整十年的失去權力的痛苦回憶成為了轉瞬即逝的噩夢,任何形式的重溫都會變成痛苦的痙攣,是以,他恨極了大臣們,恨極了文官集團,是他們使自己無法成為一個魁柄獨持的帝王,無法當家做主,是以後來萬曆才不上朝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應該可以說是皇帝對官僚們的一種比較抽象的報複。

順帶着,萬曆也開始憎恨王恭妃和朱常洛。

是啊,如果沒有王恭妃,如果沒有朱常洛,那麼就不會有人阻礙自己扶立朱常洵的想法,在萬曆看來,自己變成今天這樣,都是這對母女害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萬曆軟禁了王恭妃,不給她安排下人伺候,對她的吃穿用度一味缺斤少兩,别說萬曆的其他妃嫔,就連宮裡的宦官宮女和使喚婆子都敢欺辱她。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泰昌皇帝明光宗朱常洛 繪像 局部)

而對朱常洛,萬曆也是意料之中的冷漠,在三子朱常洵的面前,萬曆慈祥寬容,封賞不斷,對這個兒子極為寵幸,而面對朱常洛,萬曆卻是嗤之以鼻,甚至都不會給朱常洛安排教書先生教他讀書識字,以至于朱常洛差點變成了一個文盲。

朱常洛的大部分時間,是放養的,沒有人管他。

萬曆不允許王恭妃和兒子朱常洛見面,整整十年的時間裡,這對母子近乎于失聯,彼此之間都無法知道對方所承受的苦難遭遇。

公元1611年,飽受折磨的王恭妃病體難愈,生死就在旦夕之間,但即便是這樣,萬曆仍然不允許朱常洛去探望母親,朱常洛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猛烈叩頭,這才換來見母親最後一面的機會。

景陽宮裡的王恭妃,衣衫褴褛,身形枯槁,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她已經癱倒在床上多年,更因為過于思念兒子整日流淚,到如今眼睛也哭瞎了。

但是,憑借着記憶,王恭妃用雙手撫摸着朱常洛的臉龐,還是辨認出了這是自己的兒子。

朱常洛長跪于母親床下,母子二人是抱頭痛哭。

是啊,在很多年前,王氏不過是慈甯宮裡的一個宮女,到了歲數放出宮去,也許她會嫁給一個老實巴交的另外一個普通男人做妻子,她會平淡而幸福的度過的她的一生。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明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王氏 繪像 局部 )

但是她沒有,多年前和萬曆的邂逅改變了王氏命運,也帶給她了數不清的折磨。

王氏傷心過,崩潰過,失望過,但是在這一刻,她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甯靜,生命中的最後一刻,她撫摸着朱常洛的側臉,說出了人生中的最後一句話:

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恨!

我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我已經沒有什麼遺憾了。

話音未落,王恭妃氣絕身亡。

她幹枯瘦弱的手掌仍舊停留在朱常洛的臉上,一如當年她誕下這個孩子的時候,輕輕撫摸嬰兒稚嫩的臉龐。

而萬曆,這個不負責任的丈夫,冷漠的父親,他不會知道這一切。

公元1620年,萬曆駕崩,朱常洛登基,稱為明光宗。

光宗登基當年就駕崩了,群臣即擁立光宗的兒子朱由校即位,即明熹宗。

按照輩分來說,熹宗是王恭妃的孫子。

明史的背面,寫滿了悲傷

(三龍二鳳冠)

雖然和自己的祖母素未謀面,但是熹宗應該也了解過自己這位祖母一生之苦難遭遇,是以特意為已經故去的祖母打造了一頂貴重的三龍二鳳冠,作為當年苦難歲月的補償。

這頂鳳冠,光寶石就鑲嵌了九十五塊,珍珠更是點綴了三千多顆,黃金絲定型,施以钿翠,是以不僅造價十分昂貴,工藝更是絕世無雙。

隻是可惜,鳳冠雖然貴美,但它的主人,卻從來沒有佩戴過,哪怕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