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绘像 局部)

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十八岁。

这一年的不知道几月份,皇帝到他母亲孝定太后李氏的慈宁宫去请安,请完安回来的路上,皇帝偶然碰到一个长相清秀的宫女,这宫女名讳不详,只知道叫做王氏。

王氏,模样可人,清新脱俗,别有一番风味,万历是个十八岁的小伙子,正是对两性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和探索的阶段,看到王氏娇俏可人,万历没按捺住,把王氏拉到一个偏殿,当场就把她给临幸了。

这个事儿,万历做的挺隐秘,他临幸完王氏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了,既没提升王氏的位份,也没给王氏留下什么信物,因为万历当时的意思就是,临幸完了就拉倒了,我继续做我的皇帝,你继续干的你的宫女,咱们两不相干。

一来皇帝年轻,十八岁,他没有太多的担当,更不想随便对一个普通宫女负什么责任,他更不愿意因为这件事儿而被人扣上一个轻浮孟浪的帽子,二来那个时候母亲李太后对他的管教十分严格,他母亲要是发起狠来,让他跪上个三五钟头那都是寻常事,而且万历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还没死呢,自己在宫里不修身养性正君德,反而随便临幸宫女,这要是让张太岳给知道了,非得狠狠教育自己一顿不可。

所以,万历对这场春风一度的露水情缘,选择了隐瞒。

万历瞒得住,但是宫女王氏很显然瞒不住,因为被临幸之后,王氏很快就有了身孕。

这刚怀孕的时候还不太看得出来,可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王氏的肚子越来越大,李太后很快就发现了端倪。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明孝定皇太后李氏 形象)

而且,这个王氏她还不是慈宁宫的普通宫女,她属于近侍,专门负责伺候李太后的生活起居,李太后一看这宫女王氏好好一个黄花大闺女肚子怎么还让人给搞大了,于是立刻让王氏老实交待,王氏当然不敢撒谎,只好是原原本本的把事情说了一遍。

王氏说完之后,李太后肯定要找儿子万历验证真伪,于是他立刻把万历叫到慈宁宫对峙,没想到这个时候万历反而耍起了流氓,是装傻充愣一问三不知,拒不承认自己和王氏发生过关系。

若要人不知,除非你没干,你说你没干,起居注说了算。

要知道,明朝皇宫里有个单位叫做文书房,而文书房里的小宦官们,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监测皇帝的一举一动,并且及时的记录下来,皇帝这一天二十四小时,吃什么了喝什么了,去哪儿溜达了见了什么人,乃至于跟谁睡过觉,都是会被记录在案的,这相当于是人体监控器。

所以,尽管万历百般狡辩,可李太后把《起居注》掏出来往地上一扔,万历立刻老实了,赶紧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承认了的确是自己把王氏的肚子给搞大的。

万历承认之后,本以为李太后会劈头盖脸的骂她一顿,结果老太太早就喜上眉梢了。

因为,万历当时还没有儿子,而王氏现在怀了龙种,以后生下来要是男孩,一是老太太可以抱孙子,二这也算是社稷之福啊。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明代《起居注》 局部)

但是很显然,万历对王氏也好,对王氏肚子里的孩子也好,他都持一种相当反感的态度,所以当时万历在旁边就说,说王氏就是个宫女,身份低微,怎么配成为我(皇帝)的女人呢?

万历不喜欢王氏,但是李太后却认准了这个宫女,当即反驳道:

你觉得她身份低微,你直接把她加封上去不就得了么?

李太后这么一说,万历感觉老母亲是在给自己下套,但是事到如今也没办法了,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王氏从宫女提升为了恭妃,而这个王恭妃倒也十分争气,当年就生育了一名男婴,取名朱常洛。

朱常洛,这是万历的第一个儿子,庶出的长子。

在很多人看来,王恭妃是幸运的,这紫禁城里宫女千千万,别说像王氏这样实现巨大阶级跨越,从宫女直接干到妃子的基本没有,很多宫女眼巴巴的盼着皇帝临幸,也终生未必能见皇帝一面。

这种看法,对王氏来说,其实并不公平。

因为,王氏首先是一个女性,其次她才是一个宫女。

她岁数也不大,清白出身,好好的一个小姑娘,平白无故,毫无准备的和皇帝发生了关系,然后怀孕,生产,和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成为了夫妻,而且这个陌生的丈夫似乎还很瞧不起,很厌恶自己。

这有愿意嫁给皇帝的,就有不愿意嫁给皇帝的,我们往往脑补出王氏欢天喜地的嫁给万历,可谁知道她是不是忧伤难过,是不是内心抗拒,但却没有办法摆脱命运的轮盘呢?

不过退一万步讲,这后宫之中母凭子贵,王恭妃生了小皇子,按理说她的身份地位应该有所提高,皇帝也应该更加宠幸她才对,但是现实情况刚好相反,万历最喜欢的妃子,是九嫔之一的郑贵妃。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明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 郑氏 形象)

这皇帝宠爱郑氏到了什么程度?到了郑氏让万历上九天揽月,万历绝对不下五洋捉鳖,郑氏让万历摘天上的星星,万历都得连夜造火箭。

别说万历本来就只钟情于郑氏,就是没有郑氏,万历一直以来对王恭妃都是持厌恶态度的。

因为,对万历来说,王恭妃是自己少年时代的一个污点,这个污点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他,皇帝你年纪轻轻不学好,竟然随便和宫女睡觉,这段往事让万历威严肃穆的形象不能保持,王恭妃和儿子朱常洛的存在更是让万历如芒刺背,如坐针毡。

所以,万历从不召见王恭妃,俩人基本不见面,就更别提什么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了。

皇帝给王恭妃的一应吃穿用度都是最普通,最廉价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来不是把万历的定陵给挖掘了嘛,而在定陵王恭妃的棺椁中,随葬品少的可怜,考古人员翻来覆去的找,却只找到一柄破旧的水壶,还是银的。

这个水壶的上边,写着“大明万历壬午年制”,那么按照时间推算,壬午年就是公元1582年,这一年正好是王氏受封为王恭妃的日子,这也就是说,这柄银壶应该是加封妃位时的赏赐,王恭妃薨逝,是在公元1611年,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万历应该是从来没有给过王恭妃什么封赏,以至于恭妃入殓下葬时,随葬品只有这么一柄已经充满了使用痕迹的银壶。

生活待遇不好也就算了,万历后期更是直接把王恭妃软禁在了景阳宫里,不允许她和任何人接触。

去过故宫博物院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景阳宫在钟粹宫的东边,永和宫的北边,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可以说是东西六宫里最冷清的院落。

说白了,万历就等于是把王恭妃打入了冷宫。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紫禁城一角 摄影)

夫妻一场,又给你生儿育女,你说你这是多大仇多大恨,何至于如此对待王恭妃呢?

这当然是有缘由的。

万历的宠妃郑氏,育有庶出第三子朱常洵,无论是皇帝本人还是郑氏,都一直想要把朱常洵立为储君,但是问题是大臣们肯定不干,因为明王朝一直以来都是长子继承制度,万历没有嫡子,那么庶长子朱常洛就是法理意义上最合适的继承人。

万历要拥立朱常洵,大臣们则要拥立朱常洛,皇帝和大臣因为这事儿闹的一直很不愉快,来来回回竟然拉扯了长达十五年的时间,这十五年里,万历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软硬兼施,什么法子他都想过,什么办法他都用过了,首辅不支持自己就换首辅,六部官员不支持自己就换长官,京官不支持自己就调任,地方官不支持自己就处罚...但是即便如此,万历也没能抗衡过文官集团,最终还是委屈巴巴且极不情愿的把朱常洛立为了储君。

在把自己这个同样讨厌的儿子立为太子之后,万历皇帝蓦然想起当年李太后在宫里让他罚跪,首辅张居正训斥他,夺走他的权力,甚至就连大伴冯保都能指点他两句的那段时光。

整整十年的失去权力的痛苦回忆成为了转瞬即逝的噩梦,任何形式的重温都会变成痛苦的痉挛,所以,他恨极了大臣们,恨极了文官集团,是他们使自己无法成为一个魁柄独持的帝王,无法当家做主,所以后来万历才不上朝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可以说是皇帝对官僚们的一种比较抽象的报复。

顺带着,万历也开始憎恨王恭妃和朱常洛。

是啊,如果没有王恭妃,如果没有朱常洛,那么就不会有人阻碍自己扶立朱常洵的想法,在万历看来,自己变成今天这样,都是这对母女害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万历软禁了王恭妃,不给她安排下人伺候,对她的吃穿用度一味缺斤少两,别说万历的其他妃嫔,就连宫里的宦官宫女和使唤婆子都敢欺辱她。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泰昌皇帝明光宗朱常洛 绘像 局部)

而对朱常洛,万历也是意料之中的冷漠,在三子朱常洵的面前,万历慈祥宽容,封赏不断,对这个儿子极为宠幸,而面对朱常洛,万历却是嗤之以鼻,甚至都不会给朱常洛安排教书先生教他读书识字,以至于朱常洛差点变成了一个文盲。

朱常洛的大部分时间,是放养的,没有人管他。

万历不允许王恭妃和儿子朱常洛见面,整整十年的时间里,这对母子近乎于失联,彼此之间都无法知道对方所承受的苦难遭遇。

公元1611年,饱受折磨的王恭妃病体难愈,生死就在旦夕之间,但即便是这样,万历仍然不允许朱常洛去探望母亲,朱常洛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猛烈叩头,这才换来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景阳宫里的王恭妃,衣衫褴褛,身形枯槁,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她已经瘫倒在床上多年,更因为过于思念儿子整日流泪,到如今眼睛也哭瞎了。

但是,凭借着记忆,王恭妃用双手抚摸着朱常洛的脸庞,还是辨认出了这是自己的儿子。

朱常洛长跪于母亲床下,母子二人是抱头痛哭。

是啊,在很多年前,王氏不过是慈宁宫里的一个宫女,到了岁数放出宫去,也许她会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另外一个普通男人做妻子,她会平淡而幸福的度过的她的一生。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明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王氏 绘像 局部 )

但是她没有,多年前和万历的邂逅改变了王氏命运,也带给她了数不清的折磨。

王氏伤心过,崩溃过,失望过,但是在这一刻,她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她抚摸着朱常洛的侧脸,说出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

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

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我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话音未落,王恭妃气绝身亡。

她干枯瘦弱的手掌仍旧停留在朱常洛的脸上,一如当年她诞下这个孩子的时候,轻轻抚摸婴儿稚嫩的脸庞。

而万历,这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冷漠的父亲,他不会知道这一切。

公元1620年,万历驾崩,朱常洛登基,称为明光宗。

光宗登基当年就驾崩了,群臣即拥立光宗的儿子朱由校即位,即明熹宗。

按照辈分来说,熹宗是王恭妃的孙子。

明史的背面,写满了悲伤

(三龙二凤冠)

虽然和自己的祖母素未谋面,但是熹宗应该也了解过自己这位祖母一生之苦难遭遇,所以特意为已经故去的祖母打造了一顶贵重的三龙二凤冠,作为当年苦难岁月的补偿。

这顶凤冠,光宝石就镶嵌了九十五块,珍珠更是点缀了三千多颗,黄金丝定型,施以钿翠,因此不仅造价十分昂贵,工艺更是绝世无双。

只是可惜,凤冠虽然贵美,但它的主人,却从来没有佩戴过,哪怕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