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國曆史:十張圖帶你領略1510年至1830年英國殖民以及工業革命

作者:蘭子記
英國曆史:十張圖帶你領略1510年至1830年英國殖民以及工業革命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在人類曆史長河中,任何強大帝國的崛起,都無法回避其殖民擴張的事實。

但毋庸置疑的是,作為乘上時代快船的英國,在殖民後的璀璨工業革命,無疑是人類曆史上閃耀的一個章節。

英國曆史:十張圖帶你領略1510年至1830年英國殖民以及工業革命

1510-1775年歐洲國家在印度的殖民情況

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有一個時代顯得尤為特殊——18世紀至一戰前,被譽為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

在這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史漸顯輪廓,此過程充滿了波折和豐富多變的事迹。如今,我願以簡潔的語言,為您梳理那段震撼人心的曆史。

首先,要從葡萄牙說起。在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穩固的殖民基礎,諸如果阿與卡拉巴特這些地方已納入其領土範圍内。

在印度的貿易領域,葡萄牙掌握了陶瓷及香料的重要交易路線,特别是位于馬拉巴爾海岸和孟加拉灣一帶的站點。後來随着荷蘭勢力擴充到印度,這一平衡才得到了改變。

荷蘭在17世紀中期同英國一起對印度動手腳,其重點則放在科瑞門、凱拉拉以及康地等地區。

至于英國,盡管葡萄牙和荷蘭在印度的影響力逐漸增大,但仍無法阻擋英國勢力的崛起。

17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強勢入局印度市場,逐漸在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等地建立起貿易據點,使英國在印度的影響力日趨強大。

18世紀至19世紀初,法國也加入了這場競賽,其重心在科爾博和旁遮普。

在印度土地上,英國與法國爆發了衆多戰争,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卡納塔克戰争以及持續七年之久的第三次印度戰争。

經過艱難角逐,英國終于在18世紀達到了在印度的霸權地位,此後便一舉奠定了其對印度長達百餘年輝煌的殖民統治。

然而,英國殖民時代并未是以畫下句點。

在1765年後,英國東印度公司依賴條約、戰争和外交手段,成功将印度各處納入英治領域之内,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殖民獨裁統治體系。

此後,印度開始進入英國國會的管理之下。這段曆史無疑對印度社會、文化和經濟都帶來了深遠且長期的影響,它不僅影響了印度群眾的生活方式,更塑造了現今印度的政治環境。

19世紀前後的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曆程是複雜而漫長的。

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段時間裡,歐洲諸強的既競争又合作的關系推動着印度經濟、社會、文化等全面向前發展。

英國曆史:十張圖帶你領略1510年至1830年英國殖民以及工業革命

1774-1783年北美殖民地的反抗

在那片名為美洲的熱土上,自立自強的精神熱忱如火。這段時間,恰恰覆寫了美國人民奮起反抗、追求自主獨立的光輝曆程,即衆所周知的美國獨立戰争。

這個故事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公元1774年的那一季初春,由美國殖民地的領袖們無畏地舉行了首屆大陸會議,以此回應英國侵犯人權的行徑,特别是對波士頓港口的嚴密封鎖。

兩年後的1775年陽春四月十九日,添入史冊的曆史時刻——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便随即拉開序幕,這場沖突象征着美國獨立戰争的開端。

這次為正義而戰的勇者行動,是美國民兵與英國紅衣軍團的首次交鋒。

1776年的盛夏七月四日,著名的《獨立宣言》正式誕生,由托馬斯·傑斐遜等衆多勇士起草,正式宣告美國徹底擺脫英國的控制。

然而,這個國度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敵軍的壓迫并沒有是以停止,他們還在試圖奪回失去的土地。

一年後的1777年深秋,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美軍巧妙配合,大敗英軍,成功扭轉戰局,赢得法國對其獨立鬥争的堅定支援。

而在三年後的1781年的金秋十月,随着約克城的響起炮聲,美國軍借助法國的力量,再次痛擊英軍,令英軍在北美的軍事處境雪上加霜。至此,美國獨立戰争勝利在望。

終于,在1783年的某個金色秋天的日子,《巴黎和約》簽訂,徹底終結了這場艱苦卓絕卻又充滿榮光的獨立戰争。

這份協定不僅尊崇美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還明确劃定了新的國家疆界。

英國曆史:十張圖帶你領略1510年至1830年英國殖民以及工業革命

1700-1800年英國的農業

1700年代,英國步入了其農業史上最為顯著的革命階段——農業革命時期。

此期,人們積極探索和嘗試多樣且全方位的農業改革措施,由此引發的農業技術的革新及農業導向性經濟的形成,有效增強了農業生産效率,大幅度提升了農作物與家畜的數量品質。

英國農業改革初期,農民們通過輪換耕種不同的農作物維護土壤品質,農田布局也由分散獨立的小型住宅式轉移到有着較大田畝圍界的大型連片農場間。

這些都是為了實作農業生産效率的最大化。盡管這些變革并非廣泛适用,卻為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奠定了堅實基石。

其次,圍場運動大規模改變了原本平分耕地的狀态,使得大片土地成為大地主私人所有。這樣的改變雖然刺激了農業生産效率的提升,但也使某些農民陷入貧困境地。

然而,這種變革無疑是曆史程序中的必經之路,也是社會進步所必然付出的代價。

再來談談以畜牧業為主導的農業模式的蓬勃發展。

十八世紀初,畜牧業在北方地區,尤其是英格蘭和蘇格蘭迅速崛起,這使得耕作用地逐漸減少,轉變為以放牧為主的農業系統。

随着放牧業的推廣,農業結構發生明顯調整,畜牧業得以加速壯大。

除了上述農業改革外,18世紀的英國還成功引進多種新型農作物,如馬鈴薯、玉米和番茄等。這不僅豐富了農作物類型,更為農業帶去了新的生機。

像這樣的農業創新,全面推動了英國農業的發展,并為之後的工業革命打下了紮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革命也深刻改變了政治經濟格局。

農業技術的革新提高了農作物和家畜的産量,也帶動了糧食價格的下跌。這個時期的經濟體制也推行了重商主義政策,力圖培養國内消費,推動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十八世紀英國農業革命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導緻了農業生産方式的巨大改變,還觸發了一整套前所未有的經濟、技術與社會方面的變革,進而催生出開工業革命運動引領世界近代化步伐的指引者。

英國曆史:十張圖帶你領略1510年至1830年英國殖民以及工業革命

1715-1815年的英國工業

英國自1715年至1815年間,曆經工業革命洗禮,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其顯著特點在于棉紡行業和煤炭、鋼鐵行業的華麗崛起,以及交通與商業金融體系的深刻轉型。随着紡織行業革命性的推進,必将引領工業革命步入全新紀元。

技藝革新引領紡織行業走進新時代。

衆多曆史名人諸如約翰·凱·卡德的飛梭,詹姆斯·哈格裡夫斯的斯普林格特紡紗機,理查德·阿克賽爾的水力紡紗機,以及薩缪爾·科蒂斯的梳棉機。

諸多發明成果極大提升紡織過程中的生産效益,并降低了生産成本。

同時,煤炭和鋼鐵行業在18世紀中期至晚期的騰飛崛起,為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打下堅實基石。

亞伯拉罕·達爾比獨創的高爐技術和亨利·博斯的熱軋鋼技術雙雙推動了鋼鐵行業的繁榮。

此外,機械制造業的初始興起開啟了工匠們在整個工業流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劃時代改變。

托馬斯·紐科門的蒸汽機以及詹姆斯·瓦特的改進版蒸汽機,使工廠運輸煥發出全新的活力,進而促使工業革命走向深入,激發了更多的技術創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運輸和溝通手段也進一步完善,例如1790年代的布裡斯托爾運河,極大地增強了國家基礎設施水準,使得原材料以及産品運輸變得更為便利快捷。

伴随着工業化的步伐,商業金融體系經曆了改革創新。

同期内,資本家們積極拓展銀行業務,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改變了金融市場的結構,為日後工業投資和商業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支援。

這場以棉紡、鋼鐵及機械制造等為核心内容的機制革命,不僅帶來了生産力的大幅提升和消費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引發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

它使英國在短時間内趕超其他工業強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也為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英國曆史:十張圖帶你領略1510年至1830年英國殖民以及工業革命

1760-1830年的交通

在工業革命的初始階段,自1760年代起至19世紀中葉,英國交通系統呈現出深遠且持久的改變與進步。

這一曆史性的嬗變見證了英國交通行業在高速提升生産力、推動工業化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方面所擷取的巨大優勢。

首先,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運河的發展。從1760年代到19世紀初,英國迎來了運河建設的熱潮,其中最為知名的則有格蘭德運河及裡士滿-楊克運河。

如亞瑟·皮迪克斯所述,新的水系不僅降低了商品和原材料的運輸成本,還大幅度提升了運輸速度,進而有力助推了工業化程序。

此外,伴随着銅線的普及,馬車在這個時代也獲得了改良更新,變得更為舒适便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陸路交通的發展。

彌爾頓勳爵對這方面的變化也有過評述,他說:“馬車盡管不是最為快捷的出行方式,卻無疑是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

至于海洋交通,港口的擴建及改進尤為重要。譬如泰恩河口和赫爾河口就完成了重大改造。

這種改進極大地促進了英倫與各國間的商業交流,使得商品能更便捷、低廉地運往目的地。

同時,船舶技術的進步,如蒸汽機在船隻上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貨物運輸的速度與效率。

1830年以後,英國鐵路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最初的鐵路主要用于煤炭運輸,這一舉措為鐵路業未來在全國範圍内的廣泛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石。

鐵路發展中的代表作有肯特和坎特伯雷鐵路,以及鄧頓礦區鐵路。

同時,國家郵政系統的革新對于資訊傳播和大衆商務也至關重要。郵局數量的增加和寄件流程的簡化,使得資訊傳遞日益快捷,極大地友善了人們的生活。

這一重要變化也給城市化和商業繁榮帶來了新的機遇,城市間的聯系愈發密切,人員往來越來越頻繁。

城市交通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城市道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修整和拓展,為市民和商業活動提供了更為便捷的環境。

馬車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因道路條件的改善而得以順暢運作。值得一提的是,萊特徹菲爾德至倫敦之路、以及博斯沃茨和約克之間的道路都進行了改造和強化。

1760年至1830年間,英國交通進入了煤炭運輸的鐵路時代,出行便捷的馬車以及商業繁盛的海上運輸與城市與城市的橋梁交織成一幅壯麗的畫卷。

這些經過精心構築的交通基礎設施,使得英國在工業化的變革之路上越走越穩健,也成為了推動城市化和經濟繁榮的強大動力。

英國曆史:十張圖帶你領略1510年至1830年英國殖民以及工業革命

結尾

幾百年的輝煌的歲月裡,英國曆經滄桑巨變,從中世紀走向現代。

在這段漫長且重要的曆程中,英國接連見證了宗教改革、英國内戰以及工業革命等轟動世界的重大事件。

這些曆史巨變不僅改變了英國,更留下了深深烙印。

16世紀初期至17世紀初期,英國正處于由國王亨利八世上司的英格蘭宗教改革時期。

在此背景之下,英國成功脫離羅馬天主教會,建立起獨立的英國國教會。

而随着伊麗莎白一世的執政,英國迎來黃金年代——經濟繁榮、文藝複興繁盛,而1588年西屬無敵艦隊的遭遇挫敗,亦象征着英國曆史性的崛起。

然而,在1642至1651年間,英國内戰使得統治者查理一世被推翻,成立英國聯邦,進而開創了共和制。

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初期,英國恢複君主制度,通過查理二世的複辟,亦開啟了新的篇章。

随後的格羅斯特戰争,使得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順利登上王位并立法建立了君主立憲體制,被後世稱為"光榮革命",實作了英國現代化程序中的又一次飛躍。

18世紀伊始,英國邁入工業革命時期。尤其是在下半個世紀,英國完成從原始手工作業向機械化制造以及工廠式生産的徹底轉變。

與此同時,大英帝國開始蓬勃擴充,在殖民地、貿易、海軍及科技等各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逐漸形成龐大的帝國體系。這段現代化時期,也是大英帝國興衰的重要轉折點。

到了19世紀初期,以美國獨立戰争及反法聯盟戰争為代表,這段時間見證了公元1775至1783年美國的獨立;以及公元1803至1815年反法聯盟對拿破侖法國的長期抗争。

後者期間,英國作為歐洲反法聯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擊敗拿破侖的征讨付出偉大貢獻。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的工業化程序持續加速。其中,以鐵路建設和蒸汽動力裝置的發明與推廣為主要推動力,使得英國的工業水準再次走在時代前沿。

到了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宣告着維多利亞時代的到來。這一時期被譽為"英國的黃金時代",無論是在經濟、科技還是文學等文化方面,均展現出極高的成就。

工業革命的推進使英國成為世界領先的工業化國家,而大英帝國的擴張更使其成為全球範圍内舉足輕重的霸主之一。

時間跨度長達3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英國始終以不斷的努力和探索,推進社會進步與國家轉型。

這一段曆史也向世人證明了,隻有不斷前行,才能在風雲變幻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優勢,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

《英格蘭的氣質》(The English and their History) by Robert Tombs:

《大英帝國的崛起與衰落》(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by Lawrence James:

《不列颠的曆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edited by Kenneth O. Morgan:

《不列颠王朝》(The Plantagenets) by Dan Jones:

《不列颠史》(A History of Britain) by Simon Schama:

《英國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 by Simon Jenkin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