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作者:蘭子記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席卷全球的戰争,英國也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在戰争期間,其與他國之間的關系以及決定也镌刻在了曆史的歲月史書之上,讓後人津津樂道。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所扮演的角色

自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各國如同棋盤上的兵卒,在歐洲大陸上展開厮殺。

在這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上,一個個曆史性時刻不斷湧現。

1915年4月至1916年1月間,英國、澳洲及紐西蘭聯軍圍攻達達尼爾海峽,試圖打開通往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門戶。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一努力最終徒勞無功,盟軍雖犧牲近五萬将士,土耳其方面亦損失過十二萬人。

1916年6月,英國與德國在北海展開激戰,這場戰争奠定了英國在北大西洋的霸主地位,但并未徹底摧毀德國海軍實力。

同年3月,英國軍隊在美索不達米亞取得勝利,為接下來的戰役鋪平了道路。

此後的曆程中,英軍于1917年12月成功征服巴勒斯坦,同時,協同英國作戰的阿拉伯起義亦于其支援下得以實作。

盡管有英國的鼎力相助,這場阿拉伯起義依然曆盡艱難曲折,直至1918年11月,反對土耳其統治的起義方才全面告捷。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在那個曾經輝煌一時的英帝國統治時期,有一支龐大而多元化的軍事力量,其卒勇分别涵蓋了廣闊地域,如位于印度、南非、加拿大、澳洲以及紐西蘭等地。

而背後為之提供支撐的,以中國及南非籍勞工隊伍來完成。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20-1939年的工業動亂

在風雲變幻的曆史篇章中,時間刻度邁向了1920年代末期。漆黑的夜晚下,倫敦港口的勞工們發出了無聲的抗議——他們決定不再對蘇聯進行軍火運輸。

這件事的背景是波蘭與俄羅斯戰争的緊張局勢。而1930至31年間,英國共産黨再次活躍起來,這昭示着他們在政治體制中的影響力日漸增長。

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在1921年英國工黨成功上台,首次成為執政黨。

然而在1926年,英國經曆了一次毀滅性的大罷工,最終被保守黨政府所鎮壓。經過這些動蕩之後,工黨在1929至31年期間再次掌權,但也隻持續了短短三年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英國社會的劇烈變革。勞工階級的權益不斷受到挑戰和侵犯,而工黨則在其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20年的英國版圖

在1919年,曾經被德國占領的多哥、喀麥隆、那密比亞、坦尚尼亞等地,受到了英國的托管。

此外,曾屬于德國的西南非洲(現為英國的南非自治領)以及德屬新幾内亞(繼而歸于英國的澳洲自治領)也被納入了英國的管轄範疇。

這些地方,在之前都曾經是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這些殖民地也随之消失。

這一曆史事件,對于歐洲列強的勢力範圍産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也标志着一個新的國際秩序格局的形成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19-1967年的英國和中東

在不平凡曆史長河中,從1919至1967這段漫長時光,中東地區經曆了無以計數的政治、地理變遷。英帝國在這段時間裡,對其統治下的不同地域進行了獨特的治理模式。

包括托管國巴勒斯坦、伊拉克以及約旦在内的諸多國家都在這場五光十色的政治大潮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記。

位于亞洲西南部的巴勒斯坦,經過兩次重要協定——《聖雷莫協定》及《巴黎和約》,強化了英國殖民化的權力。

英國實際上已經是巴勒斯坦的最高權威代表,國際聯盟的授權使得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發揮着行政職能。

之後,曆史的車輪繼續前進,1932年伊拉克成功脫離英國的控制,獨立成為一個主權國家,但英國的影響力仍然根深蒂固。

同樣是在巴勒斯坦東部地區,英國開始行使托管權利,後來演變成一個名為哈希米特王國的獨立國家。這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約旦。

而在另一邊的埃及,通過1922年發表的《埃及憲法》,正式宣布獨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盡管英國仍然在軍事、經濟方面施加影響。尤其是對于蘇伊士運河周邊地帶而言,這種影響更為顯著。

伊朗在冷戰前期曾由俄羅斯和英國共同構築影響力,盡管如此,二戰後東西方力量對比的逆轉為蘇聯主導下的勢力範圍,此時,英國在伊朗的影響力開始衰減。

同時,另一強國土耳其也在這場争奪中扮演了邊緣性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充滿地緣政治博弈與社會動亂的時期,中東各國紛紛尋求獨立,結束了英國等外族的占領時期。

回顧這段過往,我們不禁感歎曆史的厚重,它不僅塑造了各個國家的身份認同,更決定了它們未來的發展趨勢。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19-1947年印度的暴力活動

1947年無疑是印度史上震撼人心的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那個夏天,英國殖民政府終于放下政權,将這個古老的國家交還給富有活力的民族。

然而,這一切美好期望的背後并未預見一場血腥風波,從那一刻起,長達數十年的教派沖突拉開了帷幕。

1919年,英國警方與印度群衆發生劇烈沖突,導緻379名無辜生命不幸離世;同年末,英軍又以殘忍手段殺害了基地組織成員。

另一方面,1921年,印度教徒和歐洲人之間爆發摩普拉農民大起義,約有三千名平民受牽連,失去寶貴生命。

此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全國範圍内都籠罩在錫克教組織阿卡利黨的恐怖陰影下。強烈的反英情緒如同火苗般蔓延。

1930年春天至初夏季節,甘地聯合群眾進行示威活動,反對英國對食鹽貿易的壟斷措施。也正是此時,反英情緒逐漸升溫,并在全球反殖民浪潮的推動下愈演愈烈。

這段時間的印度社會猶如浸泡在濃郁的火藥氣味之中,暴力沖突與大規模的非暴力抵抗運動交織上演,此起彼伏,令人揪心不已。

特别是在1942年宣布退出印度的運動過程中,全國各個角落都充斥着戰争和動蕩不安。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39年英國的外交

1939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夕,世界硝煙四起,各方勢力角逐不斷,其中英國作為傳統強國,其外交舉措對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戰争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對波蘭的安全保證,無疑是那個時代的重要章節。在德國大舉進逼之際,英國果斷向波蘭伸出援手,為其提供軍事支援和安全保障。

與此同時,羅馬尼亞和希臘也得到了英國和法國的安保承諾。同年4月,英國與法國聯手,向這兩個國家提供安全擔保,以期在抗擊德國侵略的陣線上形成堅強防線。

顯然,這種行動形式,必将對世界格局,乃至未來走勢帶來深刻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1939年夏,随着戰争号角的吹響,波蘭亦變成英國實質性的盟友。

這一轉變,預示着英國公開投身于危機四伏的二戰戰場,矢志保衛波蘭。同時,它也展現了盟軍團結一緻,共赴危難的顯著特征。

然而,這個世界并不總是那麼和諧。同年夏天,德國與蘇聯的秘密接觸讓人大跌眼鏡,他們竟然簽訂了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此舉挑釁國際社會,尤其令西方盟友驚愕錯愕。無論是德國還是意大利,都在不斷拓展自己的影響力。

1936年簽署的《德意鋼鐵條約》堪稱重量級事件,進一步強化了兩個國家間的軍事和政治紐帶,由此構築出“軸心國”的堅實基礎。

縱然時過境遷,這份條約依然對1939年的國際關系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與此同時,盡管未能達成正式的軍事結盟,法國和英國在外交政策和國防事務上始終保持緊密合作,他們齊心協力對抗德國的鐵蹄,并在戰争時期共同迎敵。

1939年是英國外交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頁。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險惡威脅時,英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舉措,渴望守護歐洲的和平與穩定,然而硝煙終究無法避免。

戰争爆發後,英國及其他各國盟友,必須接受曆史賦予的無盡考驗。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39-1941年德國對英國的威脅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這段時間裡,整個世界都處在動蕩不安之中,這場戰争的爆發無疑如同這場大災難中的一記重拳,将全世界推向了深淵。

英國,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同樣未能逃脫戰争的陰霾。

然而,盡管德國在戰争初期似乎占據了優勢,但是英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堅定的決心,終究度過難關,捍衛住了國家的尊嚴。

這段對英國來說極為關鍵的時刻,也成為未來曆史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德國對英國的威脅無處不在。從1939 年德國對波蘭的入侵開始,英國便已然陷入了戰争的旋渦。

這個時間段裡,英國不斷應對來自德國的各種各樣的挑戰——大不列颠之戰、法國戰役、北歐征伐、渡海攻擊等等。

尤其是在1940 年的那場空戰中,英國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赢得了天空的制空權,進而有效地挫敗了德國對英國本土進行空襲的企圖。

同年夏天,為了切斷英國在北大西洋航線上的運輸往來,德國發起了“巴特爾·布列斯特行動”,企圖以海洋封鎖之策削弱英國的經濟及軍事潛力。

盡管最後德國的戰略沒有完全實作,但這樣的威脅卻實實在在發生過,足以讓我們感受到那場戰争的殘酷與嚴峻。

對英國來說,這場戰争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于打敗敵人那麼簡單。相反,這場戰争更加深遠的影響在于,它深刻地改變了英國人的觀念和對于國家的認知。

通過這次經曆,英國人更加明白戰争的殘酷性和破壞性,同時也更加珍視自己的家園和幸福生活。

而且,在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方面,戰争也催生了許多重大突破,例如雷達的發明和火箭炮的研制,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全球現代化程序。

在未來的日子裡,當我們回望那段硝煙彌漫的戰争歲月時,或許會有一絲感慨和敬畏湧上心頭。

但是,我們更應該記住的,是那些為了國家利益和人類福祉而奮鬥的人們,因為正是他們的勇氣和奉獻,才塑造了今天美好的世界。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41-1945年交戰中的英國和日本

在1944年的初夏,英軍成功地攻占了緬甸,宣示着終于擺脫了日軍的長期侵擾。而到了次年的秋天,婆羅州重歸自由之手,讓停止戰火的希望如春風般吹遍八荒四野。

然而,東南亞的另一個角落——馬來亞,直到1945年8月的日本正式投降才得以解放。在這期間,大海上的硝煙未曾停息過。

英國曆史:九張圖帶你領略1914年至1967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總結

從1914到1967年間,英國和歐洲大陸曆經滄桑巨變,如同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詩。

這段驚心動魄的曆史篇章飽含諸多深沉且複雜的元素,諸如戰後複興、福利國家的建立、政治體制的調整乃至帝國的瓦解以及歐洲一體化程序等等。

首先要提及的就是戰後重建階段,戰火洗禮的土地滿目瘡痍,滿屋的廢墟與破敗的荒蕪景象,各個國家都亟需開展一番重建工作。

英國亦未能置身事外,戰争對它造成的損失極為慘重。

幸運的是,英國政府及時啟動了全方位的重建計劃,涉及基礎設施修建、經濟複蘇以及住房工程。

其次來看福利國家制度的建構過程。戰争的陰影已經散去,時代呼喚着對人民福祉的訴求。

基于此,英國政府決定全力以赴,發起了一場浩蕩的福利國家運動。

其中最為顯著的成果便是全民醫療保障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的建立,其宗旨在于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健康權。

此外,英國政府還積極推動公共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力圖實作群眾生活水準的全面提升。

再者,我們不能忽視政治體制的變革在這一時期所發揮的作用。1945年的那場大選中,由工黨上司的艾德禮政府取得壓倒性勝利,并成功上台執政。

他們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改革和社會政策,如公有制的實行、社會安全網的建立以及勞動權利的維護等等,這些政策使得廣大勞動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懷。

伴随着帝國的衰落,歐洲一體化建設也就應運而生。

1951年6月,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等多國代表聚集巴黎,簽署了著名的《巴黎條約》,進而催生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這一裡程碑式的機構。

随後,于1957年,更為完備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成立,此後的時間裡,歐洲聯盟,歐洲央行,歐盟委員會等機構陸續成立,使得歐洲一體化達到新的高峰。

然而,這一切的背後并非一帆風順。盡管歐洲各國信心滿滿地投入其中,但從20世紀50年代初起,一些分歧湧現出來,"歐洲危機"逐漸成為焦點話題。

這個宏偉壯闊的曆程不僅在政治經濟層面上展現出歐洲的團結精神,同時對于全球格局的變化,也産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

《英格蘭的氣質》(The English and their History) by Robert Tombs:

《大英帝國的崛起與衰落》(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by Lawrence James:

《不列颠的曆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edited by Kenneth O. Morgan:

《不列颠王朝》(The Plantagenets) by Dan Jones:

《不列颠史》(A History of Britain) by Simon Schama:

《英國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 by Simon Jenkin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