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作者:蘭子記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衆所周知,在遙不可及的時光長河中,地圖被尊崇為刻畫曆史脈絡、洞悉名人聖言的關鍵工具,其深邃的價值如何用量化的尺度來衡量都是困難重重。

地圖猶如探尋未知世界的精确羅盤,牽引着我們跨越時光的旋渦,體味每一個時代所特有的印記。

今日,我們将以“1820-1840年印第安人的情況”作為出發點,透過7幅彌足珍貴的曆史地圖,帶着大家一窺美國那段鮮為人知的經濟、文化紛争的曆史畫卷。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1820-1840年将印第安人從南方向西部驅逐的情況

在19世紀初期至中期,美國政府為了加速領土擴張,采取了強硬手段對原住民進行迫害并将其驅離原來栖息之地,這種悲劇性的被迫遷移被後人稱為"眼淚之路"。

據記載,1820至1840年間,大約50000的印第安人群體被迫離開自己深深依賴的故土,開始走向充滿困境的西進路上。

這一堪稱人間慘劇的過程帶來的結果是驚人的。

4000位深受殖民者壓迫的切羅基族人民無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有相當數量的亡魂消散在漫長而艱苦的“眼淚之路”之上。

伴随着這種生靈滅絕式的遷移,無數人失去了家園、親人以及祖先留下的曆史文化遺産。

而那些狼狽不堪的跋涉者則在逆境中時刻面對着饑寒交迫的困擾,面對着寒冷的冬日疾病的折磨,還有來自周圍不懷好意的目光。

忍受着無法勝數的痛苦,負擔着無盡辛酸,印第安人們行走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用尊嚴和堅韌書寫出人類曆史上關于頑強生存的壯麗篇章。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1783-1840年邊界的擴充

路易斯安那州原歸屬西班牙,自公元1542年起便由西班牙管轄。

然而到了1682年,該地又被轉手給了法國,而後改名為路易十四。

之後在1740年,路易斯安娜開始了棉花的種植業。

接下來的歲月裡,西班牙曾試圖把路易斯安那的大部分領土割讓給其他國家,但最終在1762年隻得放棄,但是同樣也使路易斯安那陷入了持久的動蕩和混亂之中,這主要是由于一連串的反對運動。

這些不平之舉固然給西班牙的統轄帶來了莫大困擾,然正如潮漲潮落,潮退之後總會留下更加繁衍生息的灘塗,路易斯安那最終在曆經波折後成為了一處西班牙人實際控制的“法語區”。

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曆史似乎也承認了西班牙的固守與付出。

終于在1800年,當西班牙面臨着極大壓力時,他們選擇把整個路易斯安那重新歸還給了法國。

可惜好景不長,1803年,歐洲戰事紛纭,如同棋盤上互相交織的棋子,各個國家皆在努力維護自身利益。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心謀劃稱霸歐洲的拿破侖看似無法顧及路易斯安那,于是他果斷決定以1500萬美元的高價,将這塊寶地出售後,最終路易斯安那被售予了美國。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1836-1845年得克薩斯的獨立

在19世紀的曆史長河中,1836至1845 年間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獨立事件無疑是一段不容忽視的篇章。

大家或許都知道,佛羅裡達于1819年成為美國的新州份,而當時的聯邦政府毅然舍棄了對得克薩斯州的領土主張與管轄權,這也為接下來一連串的紛争埋下伏筆。

1821年,随着西班牙帝國的颠覆,墨西哥政權正式将得克薩斯納入版圖之内。

多年來,美國移民紛紛遷入得克薩斯,然而到了1830年,墨西哥當局禁止新的美國移民踏足這片土地。

面對如此形勢,愈發激起了得克薩斯人民争取民族自治的決心。

于是,在1833年,得克薩斯人群情激昂地宣布脫離墨西哥的殖民控制,并且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得克薩斯共和國。

1835年6月,得克薩斯軍隊成功攻占了一座重要的戰略據點,揭開了獨立戰争的序幕。

雙方在邊境線上爆發了首次大規模戰鬥,得克薩斯軍最終取得了勝利。

到了1836年3月2日,得克薩斯共和國舉行了盛大的國民代表大會,正式宣布啟動獨立程序,此後墨西哥方面雖多次組織反撲,卻均未能如願。

經過頑強抵抗後,1836年7月,美國政府終于表态,正式承認得克薩斯共和國的獨立地位。

然而,得克薩斯方面進一步提出了加入美利堅合衆國聯邦的要求,卻遭到美方的嚴詞拒絕。

如此一來,得克薩斯獨力支撐的獨立狀态持續長達九載之久。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1845年對得克薩斯的兼并

1842年,美英之間的緊張關系加劇,美國政府對英國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滿,特别是擔憂英國可能試圖削弱美國在密西西比河谷的繁榮。

這一事件,雖然與得克薩斯沒有直接關聯,但它暴露了奴隸制在美國政治和經濟領域中的沖突和困境。

一時間,關于是否需要擴充奴隸制以增強美國影響力的話題再一次登上了曆史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許多原本反對擴張的美國群眾也逐漸松動了立場,開始認識到得克薩斯的商業價值不可小觑。

他們認為,如果能夠将得克薩斯納入美國版圖,不僅可以加強對南方市場的控制,更能帶來經濟增長。

這樣的觀點,成為了得克薩斯與美國合并運動的額外動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日益深入到世界各國,而得克薩斯作為北美最具潛力的投資窪地之一,中國各地的企業在此大有可為。

尤其是對在美國市場展開業務的進口商或批發商而言,收購得克薩斯的公司能幫助他們減低進口成本,提高競争力。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政府最終決定準許得克薩斯的獨立申請。

1845年末,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正式接納得克薩斯作為美國第二十八個州。

此時此刻,得克薩斯與美國的結合正式成功實作,開啟了新的曆史篇章。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1846-1848年對墨西哥的戰争

在我們深入探讨19世紀中葉的一段令人難忘且頗具意義的曆史——1846至1848年間的美墨戰争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美國在1845年就德克薩斯領土問題所作出的重要決策。

那時候,美國政府準許了一項計劃,旨在将德克薩斯納入聯邦版圖之内,決心以格蘭德河為德州和墨西哥之間的國界線,駁斥墨西哥宣稱的紐埃西斯河為兩國邊界的主張。

然而,對于墨西哥政府提出的禁止美國繼續沿着格蘭德河北上推動大規模移民活動的提議,美國堅決予以抵制。

恰如曆史所證明,墨西哥限制移民政策引起的摩擦最終點燃了戰争的導火索。

随着時間的推移,到了1846年3月8日,美國内戰時期的傑出将領紮卡裡·泰勒将軍上司軍隊開始從紐芬蘭河展開進攻,越過格蘭德河,直接挑戰墨西哥的主權。

此舉無疑使兩國外交緊張局勢驟然更新。

緊接着,悲劇的事件接連發生。

在4月25日這一天,11位勇敢的美國士兵被殘忍地殺害;事态逐漸失控,在5月11日,美國正式宣布與墨西哥之間進入戰争狀态。

這場戰争不僅給兩國帶來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消耗,而且還有逾1.1萬名美軍因病痛折磨不幸離世。

據估計,總共有近1700名美國軍人和幸運數倍的墨西哥勇士灑熱血疆場。

在長達兩年的敵對行動中,超過4000名墨西哥平民也不幸喪命。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三年的僵持和艱苦談判後,美墨兩國終于在1848年達成了和平協定——《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

在這份條約中,墨西哥無奈地選擇放棄其全部的德克薩斯領土訴求,同時将具有戰略意義的加利福尼亞以及新墨西哥地區拱手相讓給了美國。

這樣,美國便坐擁了超過100萬平方英裡的龐大國土面積。

為了換取和平,美國不得不付出大約1500萬美元的代價。

該條約在尊貴的國慶之日——1848年7月4日正式施行,為風雨飄搖的美墨關系劃上了一個新的句号。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1820年密蘇裡妥協案

衆所皆知,美國曆史上最具争議性的事件之一莫過于不公正的"1820年密蘇裡妥協案"。

1819年時,緬因州憑借其聯邦屬地的身份正式踏上了美利堅的領土,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員。

可見,擁抱新成員是美國的傳統之舉。

然而到了1820年,又有一位"新生兒"——密蘇裡州正式投入了美國大家庭的懷抱,這引起了全國上下的熱烈反響,各方勢力對密蘇裡州的定位展開了激烈辯論。

在這場辯論過程中,反對奴隸制的聲音愈加高漲,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1820年3月2日的那場讨論中,參議院在審議密蘇裡州憲法時,竟然有意無意地将這些條款一筆勾銷。

在重重壓力之下,他們似乎選擇了一種"折衷"的做法,即在北緯36度30分以北(此規定并不包含密蘇裡)地區全面禁止奴隸制度。

盡管如此,這個妥協的決定卻并未讓所有人滿意。

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關于這個問題的争論未曾停歇,直到1854年才以一份名為"堪薩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的法令暫時告一段落。

這個法案的通過無疑标志着法律界已經開始認真面對并解決這個曆史遺留問題,然而更深入的觀察可見,這個法案本身其實包藏着許多複雜的沖突與問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奴隸制度是人類社會的一大悲劇,它給無數非洲裔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和無盡悲慘。

這個"妥協"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不少黑人的權益,但遠遠不足以根絕這樣一種出自人性陰暗面的罪惡行為。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截至1860年的鐵路

1860年代,美國的發展使鐵路建設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

而在這個時期,對于我們來說,最引人深思的無疑是南北鐵路軌距的差異。

回顧曆史,我們可以發現,1860年末,南北鐵路基于各自的工程實踐以及其他考慮,對于列車軌道之間的間隔距離選擇産生了分歧。

北方鐵路選擇采用4英尺9英寸的軌距作為其主要标準,這一結果源于兩國對火車鐵軌鋪設技術和經驗的不同了解與推崇。

顯然,北方鐵路在此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營運和維護經驗,使得他們對此種軌距的應用更為熟悉和得心應手。

相對而言,南部地區對鐵路建設的認識較晚,其軌距以5英尺為主導。

這樣的差異為之後的鐵路營運留下了隐患,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逐漸得到改善。

經過長期的演化和調整,南北方鐵路軌距最終于1886年達成共識,雙方開始共同使用相同的軌距進行修築和營運。

美國曆史:7張地圖,帶你了解,美國1820—1860年的幾番蹉跎

結語

放眼望去,在廣袤的地理版圖之上,時間帶來的印記無處不在,難以掩藏。

每個标記都承載着曆史的長河,使我們得以深入洞察這塊璀璨土地中所蘊藏的豐厚文化傳承,同時也能切身體會到那源于無盡生命力的生存韌性以及曆史洪流滾滾向前的澎湃力量。

反思過去,展望未來,不知您是否已經注意到,每次重大的曆史變遷,總會孕育出一股厚重熱烈的曆史迷霧。

這種迷霧,宛如頁岩上挺拔矗立的堅硬痕迹,既是人類文明不斷前進的光輝印證,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篇章。

解讀地圖,其實就是品味曆史。

參考資料:

(i)ATLASES

Baratov, R. B. (and others), Atlas Tadzhikskoi Sovetskoi Sotsialisticheskoi Respubliki(Dushanbe and Moscow,1968)

Bartholomew,John(ed), The Times Atlas of the World , 5 vols (London, 1959)Bazilevich, K. V., Golubstov, I. A. and Zinoviev, M. A.,Atlas Istorii SSSR3 vols (Moscow,1949-54)

Beloglazova,0.A.(ed),Atlas SSSR(Moscow,1954)Czaplinski, Wladislaw and Ladogorski, Tadeusz, Atlas Historyczny Polski(Warsaw,1968)

Droysens,G.,Historischer Handatlas (Bielefeld and Leipzig,1886)Durov,A.G.(General editor), Atlas Leningradskoi Oblasti (Moscow,1967)Engel,Joseph,Grosser Historischer Weltatlas (Munich,1962)Grosier,L'Abbe,Atlas Generale de la Chine (Paris,1785)Hudson,G.F.and Rajchman, Marthe, An Atlas of Far Eastern Politics (London,1938)

Kalesnik,S.V.(and others),Peterburg-Leningrad (Leningrad,1957)Kosev,Dimiter (and others), Atlas Po Bulgarska Istoriya (Sofia, 1963)Kubijovyc, Volodymyr, Atlas of Ukraine and Adjoining Countries (Lovo,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