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作者:蘭子記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回顧一段曆史,曾經的英國,一度輝煌無比。對英國人而言,那個輝煌的年代,讓每一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土地,都承載着無盡的榮耀。

世人對日不落帝國定然都會有所耳聞,尤其是那些曾經屬于它的海外領地,如百慕大、開曼群島、福克蘭群島及英屬維爾京群島等,每一座島嶼,都見證了這個帝國的繁榮與興旺。

而時至二十一世紀,處于十九世紀末時期的英國做出的變革與選擇也同樣值得讓人關注。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3年英國的海外屬地

直到1993年,這個龐大的帝國依然保持着對衆多領地的控制力。

提到百慕大,人們總是聯想到神秘和不可思議。這座位于大西洋中央的小島,與離陸地近兩個小時航程的美國僅有咫尺之遙。

說到英國的驕傲,莫過于福克蘭群島。

這一小片土地,在一次場因争奪資源引發的戰争後,為世人所熟知。盡管遠離歐洲殖民者的統治中心,地處南美洲南部的福克蘭群島,卻是大英帝國一道堅實的防線。

臨于西班牙與摩洛哥交界之地的直布羅陀,則是另一項證明大英帝國地位的标志性領土。

這片領土猶如海上的大門,阻攔着任何想要邁入地中海的入侵者。

而在西印度洋,有英屬維爾京群島、安圭拉和開曼群島等地,它們雖然大小各異,卻都是曾經關乎到英國走向的重要舞台。

盡管這些土地在行政、經濟和法制領域,與英國有着千絲萬縷的糾葛,但不可否認,它們卻依然存留着部分的自治權利。

更令人驚訝的是,自始至終,英國都是這些地方扛起禦敵重任,堅守外交使命的那個人。

如今,時間飛逝,世界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的帝國分崩離析,曾經的主權已非人們熟悉的主權,那份曆史的厚重感,也似乎随風飄去。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2年的皇家海軍

在那個被稱為冷戰結束、全球化蓬勃發展并對全球政治産生深遠影響的年代,1992年的皇家海軍面臨着諸多挑戰與機遇。

然而,盡管英國面臨着諸如全球防務開支緊縮等困境,1992年的皇家海軍依然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以及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

首先,就艦隊構成來看,1992年度的皇家海軍船隊規模可觀,各類艦隻應有盡有,主要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以及輔助艦船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航空母艦編隊兩艘——英女王号以及無敵号,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優異的性能,成為海洋孤獨的守護者。

此外,潛艇部隊也表現不俗,不僅包含彈道飛彈核潛艇,還有攻擊型核潛艇等尖端裝備。如此強大的水下作戰能力,足以展現出英國作為傳統海上霸主的實力。

另一方面,由于冷戰格局的終結,北約成員國不得不開始精兵簡政,英國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國防預算銳減,使得一些原先設定的軍事項目不得不多次調整或是延緩,以适應新的國際安全形勢。

然而,困難之于皇家海軍,則變成了挑戰和機會。他們積極應對變革,探索更加高效、實用的南海經略模式,以此來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防資源限制問題。

除此以外,1992年度的皇家海軍還緻力于參與各種國際性任務,包括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及參與北約聯合軍事訓練等等。

這些活動不僅彰顯了英國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影響力,也充分展示了皇家海軍維護國家利益和國際和平的決心和能力。

例如,1992年,英國參與了由聯合國上司的多國聯軍,展開了被稱為海灣戰争的科威特解放行動,這一史詩般的戰役再次證明了皇家海軍無可匹敵的戰鬥力群組織協調能力。

盡管全球經濟萎靡不振、國際安全局勢日趨緊張,但1992年的皇家海軍并未是以而退卻,而是勇敢地迎難而上,适應環境變化,迎接挑戰。

他們始終堅守自己的使命,穩步推進改革創新,以期能夠在未來的激烈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2-1993年英國在海外的駐軍

從1992至1993年這一段時間裡,英國通過許多針對性的軍事行動,既加強了自身的國防能力,又為促進區域穩定發揮了力所能及的作用。

首先提及的是德國。作為冷戰遺留問題的一部分,英國在德國保留了龐大規模的駐軍服務于北約防禦體系。

當時的駐軍除了為了威懾東德與蘇聯,更加重了為那個時代提供必要基礎設施的責任。

其次是尚比亞。盡管駐軍規模較小,但英國在此地發揮着重要的穩定作用。

當地資源豐富,對于建立穩定、公正的政權具有重要意義。是以,英方的駐軍職責,就在于維護邊境穩定,協助政府樹立合法權威,進而有效保障領地上的英國商務利益。

在塞普勒斯地區,英國則緻力于維護長期安定狀态。

英國的駐軍在此地的主要目的,便是在于保持該地理關鍵地帶的穩定秩序,包括鞏固與其他國家的友誼紐帶,以實作友好共處和互利發展的目标。

除此之外,英國在世界多個角落設有一定規模的駐軍點,如伊拉克、阿富汗等。

他們不僅參與到了聯合國維持和平的行動中去,更是直接投入國際安全合作,以此確定英國在原殖民地及有關土地權益方面的具體利益得以實作。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經曆了各種波折、漫長而艱苦的歲月,最終為英國帶來了實質性的好處,充分展現出英國對于國際社會中各個角落穩定和諧的堅定信念和積極态度。

可以說,這些海外駐軍活動,不僅證明了英國在軍事領域具備相當實力和自信,更展現了英國在全球範圍内的強大影響力和廣泛參與度。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2年英國轉入單一歐洲市場

在 1992 年 2 月 7 日的莊嚴儀式上,拉丁歐洲各國簽署了舉世矚目的《馬克斯特裡赫特條約》。

這個條約改變了歐共體的格局,賦予它承擔起全新的外交和防務責任,并推行統一貨币。

然而,這一巨大曆史變革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例如,在同年的 6 月 2 日,丹麥便進行了全國性的公投,以壓倒性的負票數表明對《馬約》持反對态度——占總票數的 50.7%。

輿論的反彈很快引發了貨币危機。在短短兩個月内,英國采取必要措施保證本國匯率穩定。

為了解決歐共體内的分歧,并為即将到來的重要會議做準備,英國首相約翰·梅傑于該年秋天展開了一系列的通路活動。

他訪遍歐洲五湖四海,努力消弭因《馬約》而産生的裂痕,并以此積極籌備愛丁堡峰會的召開。

經過深入的讨論和談判,愛丁堡峰會最終達成共識,将馬其頓援助問題納入議程。

并計劃對新成員波蘭、匈牙利以及獨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即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提供高達 16 億英磅的援助資金,用于他們的複蘇工作。

同時,愛丁堡峰還準許瑞典、芬蘭和奧地利正式加入歐共體,并且正考慮接納波蘭和匈牙利成為新的成員國。

此外,峰會還規定:凡涉及多國事務時,都應通過協商解決;隻有特殊情況下才可以由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機構直接決策。

這些詳盡而嚴謹的細節規定,充分展現了歐盟内部治理原則的迫切性,旨在推動更加透明、有序的合作環境。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0-1993年英國首相的出訪情況

從1990至1993年間,大不列颠帝國的政壇如同走馬燈般地翻轉着。在此時間段内,共有兩位首相相繼執掌權力。

他們在各自的任期中,以國際層面的視角,通過出訪的方式,面對各種挑戰和機遇,将英國帶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首先是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這位女性政治家在1991年前半很長時間裡都是英國首相的代表。

作為在職期間采取強硬立場的上司者,她積極開展各類重大的外事通路,進而與世界各地的上司人們建立起緊密聯系,其中美國總統羅納德·裡根便是用她的親密夥伴之一。

然而,在1990年的11月份,她離開了權力寶座,由約翰·梅傑接替。

梅傑在其執政生涯中,同樣熱衷于通過出訪來擴大英國的影響力。

例如,1991年,他終于踏上渴望已久的美洲土地,與時任美國總統的喬治·H·W·布什會面,共同探讨一些國際性議題。

兩年後,他又對大陸進行友好通路,進一步拓展兩國間的互利關系。

這個時代的國際風雲詭谲,英國在全球範圍内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提升。

首相同他國上司人的往來,提高了大英帝國在歐洲、北美、亞洲等重點區域的地位,同時作為推動國際合作為主旨的對外交往的主要管道,也在助推經濟的不斷發展。

這就是輝煌的1990至1993年的時間段帶給我們的獨特記憶。

兩位首相在席卷着戰争和沖突的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格局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盡管世界在地球村的時代中變化萬千,但從他們的出訪和世界各地的交流中,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個特殊時代的光輝與榮耀。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3年英國長期失業狀況

在1992年那個充滿變革氣息的十月,政府對外公布了一項重大決定——關閉50座煤礦,這無疑引起了全國上下的強烈反響。

在這場風波中,令人揪心的不隻是那些失去就業機會的勞工,還有那些希望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以應對未來挑戰的年輕人們。

面對這一現狀,政府随即進行了調整,将關閉煤礦數量減至30座,進而避免了近30,000名礦工失去工作。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失業問題愈發嚴峻。

1992至1993年間,英國的失業率一度高達約30%,其中長期待業人口多達100萬之衆,這意味着他們已經失業超過一年,生活陷入困境。

看到這一發展趨勢,許多人心生疑問,英國是否能夠承受如此沉重的失業壓力?

面對社會大衆的擔憂,政府毫不猶豫地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救助失業人群。

從那時起,政府在各個行業建立起更多的就業教育訓練中心、職業俱樂部以及各類就業指導機構,以此幫助他們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或者提高技能水準。

此外,為了降低企業裁員對社會經濟造成的沖擊,英國政府還專門制定了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盡可能地保留員工,并援助那些被迫失業的人們。

在這段艱難時期裡,政府出資總計高達93億英鎊,全力支援失業人員度過難關。而在與此同時,針對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壞,各大公司也采取了應對措施。

例如,西裝制造商勞斯萊斯在1993年3月11日宣布,将于未來兩年内,主要集中于德比地區,進行大規模裁員5000人。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在試圖尋找自己的立足之處,政府的政策措施或許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卻能增強群眾對于未來的信心。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十九世紀末期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結尾

在1990年至1993年間,英國上演了政治劇變與經濟挑戰交織、國際風雲激蕩的精彩篇章。

這場交響樂中,政治風雨、經濟困厄與世事紛擾交織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獨特而又迷人的面貌。

1990年11月,撒切爾夫人因為黨派内部的沖突和對歐洲統一的疑慮而辭職,其職位由時任财政大臣的約翰·梅傑接替。

撒切爾夫人時期推行的經濟自由主義政策被稱為"撒切爾主義"。梅傑上台之後,雖延續了這一思想方針,卻進行了适度調整。

随着時間推移,英國面臨着通脹加劇、失業率居高不下及國内生産總值(GDP)增速放緩等諸多困境。

為此,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對策,如調節貨币政策,推進經濟結構改革等,力圖尋求解決之道。

金融風暴席卷全球,英國亦未能幸免,經濟一度陷入低谷。然而,在困難面前,各國攜手共渡難關,尋求發展之路,終使局勢得以好轉。

令人矚目的另一個重大事件是伊拉克發動侵占科威特的戰争并挑起了海灣戰争。

1990年8月至次年2月間,這場戰争牽動全球神經。英國亦作為多國聯盟重要成員之一,積極參與解放科威特的軍事攻勢,為世界和平穩定注入了堅實力量。

在當代歐洲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英國一直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英方在歐洲議會和歐盟事務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讨和談判。

在那段歲月裡,社會熱點問題和政治演變曾引起過廣泛讨論,無論是醫療體制改革,還是教育政策調整以及社會福利制度變革都引發了不小震動。

這段時期對于英國來說無疑是政治經濟領域變動的關鍵階段,并且見證了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活躍角色。

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這段曆史是對英國社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真實反映。

參考資料:

《英格蘭的氣質》(The English and their History) by Robert Tombs:

《大英帝國的崛起與衰落》(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by Lawrence James:

《不列颠的曆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edited by Kenneth O. Morgan:

《不列颠王朝》(The Plantagenets) by Dan Jones:

《不列颠史》(A History of Britain) by Simon Schama:

《英國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 by Simon Jenkin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