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作者:兰子记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文 | 兰子记

编 | 兰子记

回顾一段历史,曾经的英国,一度辉煌无比。对英国人而言,那个辉煌的年代,让每一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土地,都承载着无尽的荣耀。

世人对日不落帝国定然都会有所耳闻,尤其是那些曾经属于它的海外领地,如百慕大、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每一座岛屿,都见证了这个帝国的繁荣与兴旺。

而时至二十一世纪,处于十九世纪末时期的英国做出的变革与选择也同样值得让人关注。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3年英国的海外属地

直到1993年,这个庞大的帝国依然保持着对众多领地的控制力。

提到百慕大,人们总是联想到神秘和不可思议。这座位于大西洋中央的小岛,与离陆地近两个小时航程的美国仅有咫尺之遥。

说到英国的骄傲,莫过于福克兰群岛。

这一小片土地,在一次场因争夺资源引发的战争后,为世人所熟知。尽管远离欧洲殖民者的统治中心,地处南美洲南部的福克兰群岛,却是大英帝国一道坚实的防线。

临于西班牙与摩洛哥交界之地的直布罗陀,则是另一项证明大英帝国地位的标志性领土。

这片领土犹如海上的大门,阻拦着任何想要迈入地中海的入侵者。

而在西印度洋,有英属维尔京群岛、安圭拉和开曼群岛等地,它们虽然大小各异,却都是曾经关乎到英国走向的重要舞台。

尽管这些土地在行政、经济和法制领域,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但不可否认,它们却依然存留着部分的自治权利。

更令人惊讶的是,自始至终,英国都是这些地方扛起御敌重任,坚守外交使命的那个人。

如今,时间飞逝,世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帝国分崩离析,曾经的主权已非人们熟悉的主权,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也似乎随风飘去。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2年的皇家海军

在那个被称为冷战结束、全球化蓬勃发展并对全球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年代,1992年的皇家海军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然而,尽管英国面临着诸如全球防务开支紧缩等困境,1992年的皇家海军依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首先,就舰队构成来看,1992年度的皇家海军船队规模可观,各类舰只应有尽有,主要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以及辅助舰船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航空母舰编队两艘——英女王号以及无敌号,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异的性能,成为海洋孤独的守护者。

此外,潜艇部队也表现不俗,不仅包含弹道导弹核潜艇,还有攻击型核潜艇等尖端装备。如此强大的水下作战能力,足以体现出英国作为传统海上霸主的实力。

另一方面,由于冷战格局的终结,北约成员国不得不开始精兵简政,英国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国防预算锐减,使得一些原先设定的军事项目不得不多次调整或是延缓,以适应新的国际安全形势。

然而,困难之于皇家海军,则变成了挑战和机会。他们积极应对变革,探索更加高效、实用的南海经略模式,以此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防资源限制问题。

除此以外,1992年度的皇家海军还致力于参与各种国际性任务,包括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及参与北约联合军事训练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力,也充分展示了皇家海军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的决心和能力。

例如,1992年,英国参与了由联合国领导的多国联军,展开了被称为海湾战争的科威特解放行动,这一史诗般的战役再次证明了皇家海军无可匹敌的战斗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尽管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国际安全局势日趋紧张,但1992年的皇家海军并未因此而退却,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适应环境变化,迎接挑战。

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使命,稳步推进改革创新,以期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2-1993年英国在海外的驻军

从1992至1993年这一段时间里,英国通过许多针对性的军事行动,既加强了自身的国防能力,又为促进区域稳定发挥了力所能及的作用。

首先提及的是德国。作为冷战遗留问题的一部分,英国在德国保留了庞大规模的驻军服务于北约防御体系。

当时的驻军除了为了威慑东德与苏联,更加重了为那个时代提供必要基础设施的责任。

其次是赞比亚。尽管驻军规模较小,但英国在此地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当地资源丰富,对于建立稳定、公正的政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英方的驻军职责,就在于维护边境稳定,协助政府树立合法权威,从而有效保障领地上的英国商务利益。

在塞浦路斯地区,英国则致力于维护长期安定状态。

英国的驻军在此地的主要目的,便是在于保持该地理关键地带的稳定秩序,包括巩固与其他国家的友谊纽带,以实现友好共处和互利发展的目标。

除此之外,英国在世界多个角落设有一定规模的驻军点,如伊拉克、阿富汗等。

他们不仅参与到了联合国维持和平的行动中去,更是直接投入国际安全合作,以此确保英国在原殖民地及有关土地权益方面的具体利益得以实现。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经历了各种波折、漫长而艰苦的岁月,最终为英国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充分体现出英国对于国际社会中各个角落稳定和谐的坚定信念和积极态度。

可以说,这些海外驻军活动,不仅证明了英国在军事领域具备相当实力和自信,更展现了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和广泛参与度。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2年英国转入单一欧洲市场

在 1992 年 2 月 7 日的庄严仪式上,拉丁欧洲各国签署了举世瞩目的《马克斯特里赫特条约》。

这个条约改变了欧共体的格局,赋予它承担起全新的外交和防务责任,并推行统一货币。

然而,这一巨大历史变革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例如,在同年的 6 月 2 日,丹麦便进行了全国性的公投,以压倒性的负票数表明对《马约》持反对态度——占总票数的 50.7%。

舆论的反弹很快引发了货币危机。在短短两个月内,英国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本国汇率稳定。

为了解决欧共体内的分歧,并为即将到来的重要会议做准备,英国首相约翰·梅杰于该年秋天展开了一系列的访问活动。

他访遍欧洲五湖四海,努力消弭因《马约》而产生的裂痕,并以此积极筹备爱丁堡峰会的召开。

经过深入的讨论和谈判,爱丁堡峰会最终达成共识,将马其顿援助问题纳入议程。

并计划对新成员波兰、匈牙利以及独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即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提供高达 16 亿英磅的援助资金,用于他们的复苏工作。

同时,爱丁堡峰还批准瑞典、芬兰和奥地利正式加入欧共体,并且正考虑接纳波兰和匈牙利成为新的成员国。

此外,峰会还规定:凡涉及多国事务时,都应通过协商解决;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可以由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机构直接决策。

这些详尽而严谨的细节规定,充分体现了欧盟内部治理原则的迫切性,旨在推动更加透明、有序的合作环境。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0-1993年英国首相的出访情况

从1990至1993年间,大不列颠帝国的政坛如同走马灯般地翻转着。在此时间段内,共有两位首相相继执掌权力。

他们在各自的任期中,以国际层面的视角,通过出访的方式,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将英国带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首先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这位女性政治家在1991年前半很长时间里都是英国首相的代表。

作为在职期间采取强硬立场的领导者,她积极开展各类重大的外事访问,从而与世界各地的领导人们建立起紧密联系,其中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便是用她的亲密伙伴之一。

然而,在1990年的11月份,她离开了权力宝座,由约翰·梅杰接替。

梅杰在其执政生涯中,同样热衷于通过出访来扩大英国的影响力。

例如,1991年,他终于踏上渴望已久的美洲土地,与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H·W·布什会面,共同探讨一些国际性议题。

两年后,他又对大陆进行友好访问,进一步拓展两国间的互利关系。

这个时代的国际风云诡谲,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首相同他国领导人的往来,提高了大英帝国在欧洲、北美、亚洲等重点区域的地位,同时作为推动国际合作为主旨的对外交往的主要渠道,也在助推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就是辉煌的1990至1993年的时间段带给我们的独特记忆。

两位首相在席卷着战争和冲突的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世界在地球村的时代中变化万千,但从他们的出访和世界各地的交流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光辉与荣耀。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93年英国长期失业状况

在1992年那个充满变革气息的十月,政府对外公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关闭50座煤矿,这无疑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响。

在这场风波中,令人揪心的不只是那些失去就业机会的工人,还有那些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未来挑战的年轻人们。

面对这一现状,政府随即进行了调整,将关闭煤矿数量减至30座,从而避免了近30,000名矿工失去工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失业问题愈发严峻。

1992至1993年间,英国的失业率一度高达约30%,其中长期待业人口多达100万之众,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失业超过一年,生活陷入困境。

看到这一发展趋势,许多人心生疑问,英国是否能够承受如此沉重的失业压力?

面对社会大众的担忧,政府毫不犹豫地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救助失业人群。

从那时起,政府在各个行业建立起更多的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俱乐部以及各类就业指导机构,以此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提高技能水平。

此外,为了降低企业裁员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英国政府还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尽可能地保留员工,并援助那些被迫失业的人们。

在这段艰难时期里,政府出资总计高达93亿英镑,全力支持失业人员度过难关。而在与此同时,针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坏,各大公司也采取了应对措施。

例如,西装制造商劳斯莱斯在1993年3月11日宣布,将于未来两年内,主要集中于德比地区,进行大规模裁员5000人。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处,政府的政策措施或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能增强民众对于未来的信心。

英国历史:六张图带你领略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结尾

在1990年至1993年间,英国上演了政治剧变与经济挑战交织、国际风云激荡的精彩篇章。

这场交响乐中,政治风雨、经济困厄与世事纷扰交织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独特而又迷人的面貌。

1990年11月,撒切尔夫人因为党派内部的矛盾和对欧洲统一的疑虑而辞职,其职位由时任财政大臣的约翰·梅杰接替。

撒切尔夫人时期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政策被称为"撒切尔主义"。梅杰上台之后,虽延续了这一思想方针,却进行了适度调整。

随着时间推移,英国面临着通胀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及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等诸多困境。

为此,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如调节货币政策,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等,力图寻求解决之道。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英国亦未能幸免,经济一度陷入低谷。然而,在困难面前,各国携手共渡难关,寻求发展之路,终使局势得以好转。

令人瞩目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伊拉克发动侵占科威特的战争并挑起了海湾战争。

1990年8月至次年2月间,这场战争牵动全球神经。英国亦作为多国联盟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解放科威特的军事攻势,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了坚实力量。

在当代欧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英国一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英方在欧洲议会和欧盟事务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谈判。

在那段岁月里,社会热点问题和政治演变曾引起过广泛讨论,无论是医疗体制改革,还是教育政策调整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变革都引发了不小震动。

这段时期对于英国来说无疑是政治经济领域变动的关键阶段,并且见证了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角色。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段历史是对英国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真实反映。

参考资料:

《英格兰的气质》(The English and their History) by Robert Tombs:

《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by Lawrence James:

《不列颠的历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edited by Kenneth O. Morgan:

《不列颠王朝》(The Plantagenets) by Dan Jones:

《不列颠史》(A History of Britain) by Simon Schama:

《英国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 by Simon Jenkins: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