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作者:蘭子記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在1967年代至1993年代的漫長歲月裡,英國各個領域無不經曆着深刻的巨變,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等皆在此階段發生翻天覆地的蛻變,塑造出今日英國格局的雛形。

然而在成長的背後,總會有讓人難以估量的坎坷和艱辛,英國能有如今的地位,背後定然會有無數值得讓人銘記的大事,其中彼時上司者的決策也将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67年的英聯邦國家

在曆史的長河中,公元1926年對于英國及其殖民地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刻。當時,英國政府在“帝國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英聯邦的理念。

這個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将英國及其海外屬地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聯合體。這一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援和認可。

兩年後,也就是1931年,《威斯敏斯特條例》的簽署使英聯邦真正具有了法律地位,從此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

随着時間推移,英聯邦不斷壯大,尤其是二戰結束之後。經過多年努力,到1964年,英聯邦的總人口已經突破了七點五億大關。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它仍然面臨着衆多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成員國之間的政治分歧、經濟不平衡以及文化差異等等。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英聯邦需要進行改革與創新。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52-1992年的天災人禍

回顧曆史長河,每一天都充滿了意外與變故。死亡,如同黑夜中的流星,不時劃過天空。

正如1952 至 1992 的二十六個春秋,在英國留下了總數達2288人的傷亡記錄。

以慘烈無比的人道主義悲劇為主線,一幕幕悲劇在我們生活的方寸空間上演。

其中,公路交通事故以284223人的生命為代價;石油鑽探行業的意外事件更是一大殺手。

1986年11月2日,一架載滿油井勞工的直升機遭遇空難,無一幸免。同年7月6日,一座鑽塔的劇烈爆炸使得危急中的人們再次陷入困境。

可怕的事情在世界各地發生。1984年3月27日,一座石油鑽井平台在海上翻滾,23人喪生。

同年12月21日,一批恐怖分子毀壞了飛往美國的航班,導緻259名乘客及機組成員,再加上其他地面上的11名不幸人士,共遭到滅頂之災。

1985年5月11日的足球看台大規模火災,燒死了大量觀衆;1974年6月1日,佛雷克斯堡的化工廠爆炸,297人當場身亡。

慘劇并未就此結束。1989年1月8日,一架技術故障的飛機在米慧蘭機場緊急迫降時失蹤。

同年2月28日,一列火車在倫敦地鐵站隧道内發生車禍,造成41人身亡。同年8月20日,豪華遊輪伯爵夫人遭受過往駁船撞擊,51人是以離世。

讓人心痛的是,文明的進步并不能完全遏制災難的腳步。一次又一次的事件,訴說了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從地面到空中,從山間到海面,無不留下恐怖的痕迹。

然而,在面對這些災難時,人類從未停止反抗。我們憎恨災難,祈求和平。我們堅守着人性的光輝,秉承着熱愛生命的信仰。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英聯邦,這個由英國與其曾經附屬地所構成的獨特聯合體,曆經風雨,始終保持着其獨特而複雜的特性。

14.35億人生活于此,占據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其地理版圖跨越五十餘國土。

1992年,作為聯盟的象征,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駐足在此。她以元首之姿,統領十七國,而共和體制的另外二十七國亦泰然處之。

盡管曆史長河中曾有數國退出,但也有新的星星點點悄然誕生。

讓人銘記至今的鮮活事例包括,愛爾蘭共和國于1949年獨立,南非于1961年離開,巴基斯坦則在1989年來臨時重回大家庭,斐濟同樣于1987年選擇離去。

悠長的國土名單中,那些尚未為衆人熟知的英屬加勒比海諸島也曾留下女王的足迹。

如英國境内的安提瓜與巴布達、多米尼加、格瑞那達以及聖克裡斯托弗和尼維斯聯邦,南美的聖盧西亞、聖文森特與格林納丁斯以及特立尼達與多巴哥。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歲月的沉澱見證了英聯邦的演變與發展。正如英國在1967年将政權移交給南葉門(後更名為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度始終遊離于英聯邦體系之外。

不僅如此,還有百慕大、直布羅陀等諸多英屬領土都曾留住女王的身影。

當曆史的巨輪駛向亞洲,菲律賓的亞丁在英國嚴密的掌控之下度過了漫長的百年光陰。

盡管地位各異,曆史背景不一,但英聯邦各國卻因共同的語言、文化遺産以及互相依存的經濟關系緊密相連。

殖民主義時期,各種紛繁複雜的因素交織在其中,造就了今日英聯邦的豪華陣容。

然而,時間是帶走痕迹的魔法師,繁華褪去,落後破敗。在這個日新月異的資訊化時代,英國漸漸失去了它過去的輝煌。

諷刺的是,在現代社會中,經濟問題似乎成為了一切沖突的焦點。曾經繁盛的英聯邦是否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抓住機遇,實作逆襲呢?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舊敵人,新友邦:1955-1992年的女王出訪情況

伊麗莎白二世,這位榮耀輝煌的英國女王,在其漫長的統治生涯中,不遺餘力地推動着國際外交事務的開展。

從加拿大到海灣地區,從北美大陸到亞洲腹地,到訪過的地方不勝枚舉,足迹遍布全球,為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3至1954年間女王曾多次進行過重大的巡回通路。

通路主要涵蓋了聯盟國家,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與南非等,同時還擴充到了其他重要國家,例如法國、荷蘭以及美國等。這無疑極大地提升了祖國英國的國際影響力。

1973年, 伊麗莎白二世通路巴哈馬, 宣布該島國正式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女王這一決定,對于推動英國與巴哈馬的關系産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1976年,她踏上美國領土,開啟了英國君主制曆史上的首次國事通路。此行,女王參觀了紐約、華盛頓特區等繁華都市,親身感受了現代美國的人文風貌與曆史底蘊。

1983年,面對紐西蘭百年國慶這樣的重要時刻,伊麗莎白二世應邀親臨現場,參與了諸多慶祝活動,進一步加深了英國與紐西蘭的緊密聯系。

而她在1986年接受邀請通路中國,則更是展現了她力圖改善中英關系的決心與意願。

時過多年,女王依然活躍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她的每一次出訪都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1991年,她通路印度,成為第一位以印度總統名義進行通路的英國女王。

此外,在她的出訪名單裡,除了英聯邦國家和其他重要國家之外,還有歐洲和美洲各國。

如此廣泛的涉獵,既展示了英國與外界的深化溝通,又充分展現了女王的外交智慧與卓越上司力。

不可否認,伊麗莎白二世是一位富有遠見卓識的上司者,通過她的不懈努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使得英國在國際舞台上赢得了廣泛的尊重與敬意。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57-1993年的英國和歐洲

1957年3月25日,凝聚着曆史印記的日子,歐洲六國齊聚羅馬,協商簽訂《羅馬條約》,這也标志着歐洲經濟共同體(歐共體),或者更通俗地稱呼它為“歐洲共同市場”的成立。

這是歐洲曆史上的嶄新篇章,也是歐盟發展程序中的裡程碑式事件。英國也在1972年這一天,正式加入這個大家庭。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來到1992年,2月7日簽訂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再次擴大了歐共體的版圖和職能。

包括推出共同外交安全政策,以及規劃建構統一貨币體系,英國有權自行選擇是否參與當中。

此時,12個創始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已經被消除,歐洲化為一個整體的步伐明顯加快。同年4月份舉行的愛丁堡峰會,敲定各國需按比例貢獻其GDP的1.28%用于歐共體财政。

同年,随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合并,歐洲的政治版圖發生巨大變化,柏林成為新德國的首都。

回首這一幕,恍如隔世,但這段曆史對如今的歐洲聯盟(歐盟)影響深遠。而那個時候,歐盟的貿易總額就已占據全球五分之一份額,其中不乏英國與其他11個成員國的蓬勃交易。對于全世界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經濟盛宴。

然而,正如人們所說,風雲變幻,世事難料。歐盟自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證明,這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組織,且看日後結果如何。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1969-1993年的北愛爾蘭

自從1922年以來,北愛爾蘭,這個稱作阿爾斯特六郡的地方,一直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地常住人口達到了1532000人,其中新教徒所占比例略低于三分之二,天主教徒的數量稍高于三分之一。

然而,在這種和諧的人口分布背後,卻隐藏着政治上的紛争。始自1969年愛爾蘭共和軍與新教祈禱團的沖突引發了自那時起延續至今的一連串暴力沖突。

為了遏制日益更新的局勢,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動。

1969年,當時的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斯派出軍隊進駐北愛爾蘭,試圖平息沖突。然而,這一舉措反而加劇了緊張氣氛。

1972年,愛德華·希思決定終止北愛爾蘭的政府和議會運作,實行直接統治政策。

此後,在1985年11月15日,那時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簽署了《英愛協定》,開啟共享北愛爾蘭主權的序幕,而這也帶來了一段時期的和平。

然而,這份和平協定并未讓暴力完全消逝。1969年8月2日至8月14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爆發激烈沖突,造成九十七人傷亡。

其中,天主教徒約翰·蓋拉格爾成為這場鬧劇中第一位遇害之人。

同年9月14日,一名守衛軍火庫的英國士兵慘遭殺害。

接下來的兩年裡,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包括新教極端分子在1972年7月21日制造的恐怖襲擊。

這場沖突導緻無數家庭破碎,經濟受創。無數平民因為這場暴力沖突失去工作和家園,流離失所。

這些無辜百姓深感痛心,對生活充滿無奈與絕望。

如今,距離那個混亂不堪的年代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北愛爾蘭的局勢逐漸趨于緩和。

英國曆史:六張圖帶你領略1967年至1993年英國的外交以及内部事件

結尾

參考資料:

《英格蘭的氣質》(The English and their History) by Robert Tombs:

《大英帝國的崛起與衰落》(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by Lawrence James:

《不列颠的曆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edited by Kenneth O. Morgan:

《不列颠王朝》(The Plantagenets) by Dan Jones:

《不列颠史》(A History of Britain) by Simon Schama:

《英國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 by Simon Jenkin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