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張正芳有哪些故事?

作者:鐵面人解讀曆史人物

張正芳老師,有名平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是20世紀30年代末老“上海戲曲學校”“正”字輩的佼佼者之一,後來又是20世紀平劇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的入室弟子。

她是上海戲校正字輩的高材生,她是四大名旦荀慧生的弟子,她忠實繼承、勇敢創新,她辛勤耕耘、桃李芬芳,她就是張正芳。

花旦戲《挂畫》隻有短短四十分鐘,卻包融了花旦表演的基本功,被公認為是一出專門培養花旦的基礎戲,是藝校花旦專業的必修課。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上海戲校為培養當時沒有小嗓的張正芳,由梆子名伶周詠棠為她傳授了山西梆子《梵王宮》,張正芳主演《葉含嫣》,這出用本嗓唱梆子的功夫戲,讓觀衆一下子認識并喜愛上了她。1961年,張正芳把它移植成名為《葉含嫣》的平劇。1982年,又将其濃縮為平劇《挂畫》,可以說這段戲融入了張正芳幾十年的心血,成為她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挂畫》有技巧,《挂畫》呢自己也是經過不斷的加工,上椅子那段表演、自己小的時候沒有,周詠棠老師教自己的時候就是跪在椅子,那時候沒有那個硬椅子,這個呢是自己跟那個進了北京以後跟任跟心,看了她的報告,自己從她那兒吸收過來,我自個通過自個兒實踐教給學生。當時張正芳已八十八歲高齡,她仍然堅守在教育一線,把自己一生所學、所思、所得傳授給學生,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平劇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曾經的她,八歲淪為難童,十歲開始學藝,十六歲嫁為人妻、别離舞台,曲折跌宕中,她是如何踏平坎坷,走出一條精彩的藝術大道的呢,1929年4月、上海,有個叫宋梅珍的女孩出生了,已有三個兒子的宋家父母視女兒為掌上明珠,梅珍的祖父是江蘇吳縣的前清秀才,後在上海任《申報》編輯,父親在上海黃金交易所供職。梅珍四、五歲時便到幼稚園接受西式教育,1937年11月日軍占領上海,宋家殷實安甯的生活戛然而止,父親失業、兄妹失學,家庭從此三餐難繼。

失學以後呢,家裡非常困難,自己做過包糖的童工,後來為了想免費上夜校、難童夜校上課,包糖童工早上七點去、晚上七點回來,不能上學,後來就做點零工、在家裡頭在家裡頭糊個信封啊,裱個針線活也多少有點收入、好維持家用,就在這個時候、大概是1939年吧,那自己已經從第三冊二年級上到四年級的時候,看見馬路上廣告貼的是上海戲劇學校招生,它的條件很優厚,免費學文化、學戲,學六年、幫一年,就出師了、介紹工作,自己一看這不是給我解決了我這個學戲學文化這個困難了嗎,自己就去報名了。舊中國,藝人屬于下九流,書香人家的女兒怎能去學唱戲呢,然而、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月裡,命運卻偏偏安排她走上了這條道路。回來以後呢,自己還以為是給家裡解決困難了,跟父母說、我去報考上海戲校了,自己說我要學平劇、将來做個平劇演員,能掙錢、能養家,結果自己父親一聽是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說你不許去,自己說怎麼了、他說我們老宋家是書香門第,你怎麼能去學戲,你一學戲就成為下九流了,給我們老宋家丢人了,我們這個人丢不起,退了、不能去,說什麼也不能讓老宋家的女兒吃開口飯。懂事的宋梅珍一心想幫襯家裡,她實在不願失去這個機會,為了不辱沒門庭、她擅自改了姓氏。當時跟自己報考的時候有兩個女同學,一個叫張麗珍,還有一個叫沈玉珍,她們也同時跟自己報考上海戲校,後來她們就替自己出主意,她說你爸爸不講理、家裡又不能供你吃飽飯,又不能供你上學,你去上免費的學文化學戲課、他還不讓你去,她說你不是說怕給老宋家丢人嗎,你改個姓,你姓張,那個張麗珍要比自己大三歲,就算我的妹妹,張麗珍、張梅珍同時考戲校,哎、自己想這個也對,因為自己父親每天要出去、早出晚歸,他也不在家裡,他也不知道我上不上戲校,這樣呢,自己就改了張梅珍報考的戲校了。1939年12月4日,舊上海戲校新生錄取揭榜,女生正取20人,暗度陳倉的張梅珍位居第二,第一是顧小秋、即日後大紅大紫的顧正秋。我們戲校的同學都非常努力、非常刻苦,剛剛那個招生簡章雖然說免費、管吃管住,因為校舍很困難、不能住,因為沒有收入、那個校長、校董許曉初先生,他出了很多代價,花費了很多錢,就把我們這個學校辦起來了。許先生以救濟上海難童、培養上海平劇人才、宣傳愛國思想,一舉三得的初衷,聯合社會各界、于1939年底建立了上海戲劇學校,招收了186名窮苦學生。梅珍剛進入戲校時,因為她沒有小嗓,主考關鴻賓老師決定讓她學刀馬旦。對此,顧正秋回憶道,“她雙頰的酒窩一深一淺,笑起來很是迷人,她的眼睛會說話,可惜就是沒有小嗓,沒法子動唱功戲,她戲路與筱翠花相近,學校當時對她也特别培植,我很羨慕她的做戲和功夫。”戲校當時教師不多,但都是身懷絕技的名藝人,如富連城坐科的老生關盛明,花臉梁連柱等,蘇昆傳習所的朱傳茗、鄭傳鑒等。開學之初,每天除兩小時文化課學習外,全部用來練功學戲。在名師嚴格的教育下,學生無一不上進,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0年8月,上海戲校迎來了首場公演,演出前、戲校為學生統一以正字輩排行選取藝名,從此、張梅珍變成了張正芳。正呢,就是說正大光明的“正”,比如說顧小秋,她原來叫顧小秋,改了一個正、叫顧正秋,但是自己叫張梅珍、改張正梅也不好聽,張正珍也不好聽,老師很偏愛自己,就在會上就宣布我們把最好的字張正芳、把芳給你了,你現在沒有嗓子、條件不行,你将來長大了,如果嗓子出來了,梅蘭芳、李世芳,你是張正芳,你也能是個很好的演員,是以自己這個宋梅珍就變成了張正芳了。在黃金大戲院的公演中,《八五花洞》是打炮戲,顧正秋、張正芳、童正美和孫正璐扮演真金蓮,張正芬、陸正梅、沈正霞、賈正雲扮演賈金蓮,八個潘金蓮的強大少年旦角陣容,頓時轟動了上海觀衆。我們那關鴻賓老師,他非常有革新的思想,他覺得我們旦角多、旦角條件還都不錯,八個五花洞,四個真潘金蓮、四個假潘金蓮,四個真武大郎、四個假武大郎,這麼一來呢、台上特别火爆,還有兩個吳大炮、兩個官,就十個矮子蹲在前面,到大堂上嘿、我們10個人一般高來吧!嚓嚓嚓……、一邊高 嚓嚓嚓。首演的巨大成功,奠定了上海戲校在觀衆心中的地位,此後、張正芳邊學邊演,在校期間即公演了1300餘場,當時她與顧正秋齊名,被譽為一時瑜亮、無可媲美的上海戲校姐妹花。1945年冬,上海戲校正式宣布停辦,留在學校拿到畢業證的有40多個學生,可是、張正芳并不在其中。當時,張正芳是很受器重的高材生,在上海舞台上已嶄露頭角,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不辭而别呢。1944年、冬天,自己的父親去世了,自己父親去世以後,我們家裡就散架子了,爹死、娘嫁人,個人顧個人,而且自己的母親沒有文化、是家庭婦女,她隻能改嫁,她一改嫁呢、自己的哥哥,三個哥哥都跟她脫離關系了,你改嫁、你就不是我媽媽了,自己不能跟自己媽脫離關系呀,但是自己又沒有能力來養活她,她改嫁的老頭又非常壞、就是一個地痞流氓,就想在自己身上打主意,想拿自己當搖錢樹,當時自己都、吓得自己都不敢回家,後來我們好多同學都說、說你既然有怕這個舊社會惡勢力,你家裡又有這麼一個惡狼,他說不如就找個合适的人嫁人就完了、早晚得嫁人,就避免這個災難了,自己想也是、你說我父親不讓我學戲,就怕我當下九流,我不能真當下九流,就這樣、就很草率的也沒有經過什麼詳細的調查等等,我就結婚了。十六歲的張正芳輾轉他鄉、嫁作人婦那個舊式家庭并沒有給他想要的安甯和尊嚴、她一氣兒生了四個孩子,風華正茂不再屬于她。當時的家裡生活很困難,因為孩子的父親呢他也沒有工作,就是給自己的生活費極少極少,就是醬油湯泡鹹菜 就這麼吃飯,自己就去學縫紉裁剪,學縫紉裁剪、就給那個抗美援朝、就五二年抗美援朝了,做那個軍用物資,什麼軍帳、軍服、軍襪,就以一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