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在現場丨“魚米之鄉”插秧忙

作者:鞍山雲

栽種初夏秧,稻谷滿糧倉。眼下正值水稻插秧季,在海城市“魚米之鄉”溫香鎮,6萬畝水稻插秧作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

記者在現場丨“魚米之鄉”插秧忙

16日上午,在溫香鎮金坨村的一片稻田裡,伴随着陣陣“轟隆隆”聲,一邊是農民人工運放秧苗,一邊是農機手熟練地操作着插秧機,棵棵秧苗從秧苗盤上快速滑落,整齊地插入稻田中,轉眼間串成線、連成片。

記者在現場丨“魚米之鄉”插秧忙

“今年我種的是錦稻109品種的水稻,畝産能達到600公斤以上,因為目前氣候條件比較好,我就利用家中的3台插秧機搶前抓早地開始插秧,以保證生長期長的品種正常成熟,争取秋收賣個好價錢。”海城禹健家庭農場場主劉慶禹說介紹:“我們生産的大米都是磁化水灌溉的,全程采用人工除草,而且現磨現發,是完全無公害的。大米在水稻生長全程都運用磁化水灌溉作業,可以有助于土質疏松、降解農殘、提高生育程序,同時經過磁化水過濾後水質可達到弱堿性,結合生物肥使用,可促進根系發達,水稻出米率好,口感好,是以很受消費者喜愛。”

記者在現場丨“魚米之鄉”插秧忙

在位于後公村的海城市林源水稻種植家庭農場的稻田裡,水稻種植大戶王金剛正駕駛着水稻收割機來回穿梭。王金剛從11年前開始種植水稻,近幾年,從水稻育苗到苗期管理等多個環節都采用科技化、機械化、智能化手段,保證了秧苗品質,省時又省力。同時,在施肥階段更是有無人機的參與,利用無人機精準作業,確定撒施均勻、不重施、不漏施,提高了農藥使用率,減輕了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産成本。“今年我種了長粒稻花香和遼粳168兩個品種的水稻,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加強田間管理,稻米品質不斷提升,新米根本不愁賣。大型農機的應用也極大降低了我們的勞動強度,實作了水稻從種植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王金剛說。

記者在現場丨“魚米之鄉”插秧忙

近年來,海城市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種植優質高産品種為基礎,以綠色高效技術為抓手,以防災減災技術為保障,充分發掘水稻産量潛力,不斷提高水稻單産水準,切實增強糧食安全供給能力,越來越多的家庭吃上了放心優質糧。據統計,今年海城市水稻種植面積達24.6萬畝,整個插秧工作預計将于5月26日前全部完成。

全媒體記者 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