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江南四大才子,既“修志”又“做官”

作者:紫牛新聞

祝枝山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合稱“吳中四才子”。祝枝山的大名叫祝允明,字希哲,生于明天順四年(1461)十二月,因生而有枝指,故自号枝山、枝指生。

祝枝山的家世讓很多人羨慕,他的祖父祝颢是正統年間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參知政事,《姑蘇志》稱“颢吏材精敏,詩文典贍,言論動引經傳,聞者聳然”,無疑是一位飽學之士。外祖父大學士、武功伯徐有貞,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姑蘇志》有傳,稱之“為人短小精悍,其學自天官、地理、兵法、河渠、陰陽、方術無所不通,詩文雄偉奇麗,詞尤妙絕。晚而喜作草書,遒逸變化,人莫能及”,不但博學,而且“喜作草書”“人莫能及”,堪稱吳門書派的創始者之一。長大之後,祝枝山又娶了書畫高手李應祯的女兒為妻。李應祯是成化年間的中書舍人,後來官至南京太仆少卿,《姑蘇志》其本傳稱“應祯好古博學,篆、楷俱入品格”,可見其在書法方面造詣頗深。

祝枝山年少時受外公的影響,青年時期又受到李應祯的指點,是以在書法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5歲就能寫徑尺大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文章頗有奇氣,尤工書法,小楷謹嚴渾樸,草書筆勢飛動,乾隆《長洲縣志》本傳稱其“書法鐘、王,下至歐、顔、蘇、米,無不精詣,而晚尤橫放,張颠、懷素不足多也”,是當之無愧的書法家。

可是,直到弘治五年(1492),也就是32歲才成為“舉人老爺”的祝枝山,竟然屢試不第。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正德六年(1511),五十出頭的祝枝山和他的兒子一起赴京參加考試,結果兒子祝續登進士第,而祝枝山還是名落孫山。三年之後,祝枝山再次去京師考試,仍然不第而歸。最後祝枝山實在沒辦法,通過吏部的谒選,終于踏入仕途,當上了廣東興甯縣知縣官。當時他寫了一首詩:“五十六年行投身,又飄萍葉及初春。柏燈向壁吟殘句,江雨敲窗夢故人。”

他是江南四大才子,既“修志”又“做官”

清乾隆《興甯縣志》所載祝允明《正德興甯志·序》

嘉靖元年(1522),祝枝山由廣東惠州府興甯知縣轉任應天府通判,故人稱“祝京兆”。嘉靖二年,他因病緻仕歸。嘉靖五年卒,歸葬橫山丹霞塢祖茔。

作為一名以書法名動海内的書法家。祝允明曾與修志結下了不解之緣。弘治改元。诏中外諸司,撰集事迹,上報史館為實錄(即《憲宗實錄》),蘇州即由祝允明等數名弟子員參與其事。祝允明順便彙輯了天順以後蘇州人物,纂成《蘇材小纂》6卷,該書分簪纓、丘壑、孝德、女憲、方術等五個部分,收錄徐有貞、杜瓊、朱颢等人物傳30篇,是一部人物專志。已被收入廣陵書社2004年12月出版的《蘇州地方曆史文化讀物》之《吳中小志叢刊》中。

因為有了一次“修志經曆”,成書于正德元年的《姑蘇志》“修志名氏”中,祝允明名列“同修”之列,顯然他也參與了該志的編修工作,是以,對志書的編修與功用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正德十年(1515),祝允明出任興甯縣知縣時,便想看看當地的地方志書,了解地情,以便據實施政。結果“問之士庶,獨有殷書(殷君輿撰于成化末)木刻存其家,慕閱之,脫簡甚多,又其中複重錯揉益甚,極厭觀覽。”

雖然,曾經有一位姓殷的人編過當地的志書,可是“脫簡甚多”,差錯更多,簡直不忍卒讀。有感于此,祝允明乃于丙子冬(1517)授意弟子員張天賦、劉天錫、王希賢、李庠等,以殷書為底本,征以見聞,補漏匡誤,事迄于擱筆。并憑藉弘治間參與《憲宗實錄》、纂修《蘇材小纂》,以及參與編修王鏊正德《姑蘇志》的修志經驗,親自“稍為芟除,比聯成書”,題曰《正德興甯志》,以别于舊志。據說,志書的立制述文,即修志的體例和架構,皆出于祝允明之意,俨然是一位稱職的主修官。

可惜此志刻本流傳極少,隻有溫州市圖書館尚藏正德刻本第一卷一冊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所幸蘇州博物館藏有顧公碩家所捐祝允明手稿本《正德興甯志》4卷,共15100餘字。全書由祝允明小楷書寫,大有鐘王筆意,曾舊藏王世懋家,書上有“瑯琊王敬美氏家藏圖書”的印章為證。後歸蘇州顧氏過雲樓收藏,上有“顧麟士”藏章可證。

從稿本上有夾注和眉批來看,此本顯然不是最後定稿本。這一點,在嘉靖《興甯縣志》所錄祝允明自序“及還縣間視之,猶多舛遺,因複添整,寫成五卷”的文字可以證明,此志全本當為5卷,而傳世稿本僅為4卷,顯非完璧。不過該志作為現存興甯縣舊方志的最早本子,且為一代書家的手稿,是值得方志研究者和書法愛好者共同珍視的。

據悉,該志稿的擁有者蘇州博物館的古籍圖書館已被列入第一批江蘇省古籍重點保護機關名單,該志已經列入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蘇政發〔2009〕28号)。

1962年10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将祝允明手稿本《正德興甯志》影印,書名為《祝枝山手寫正德興甯志稿本》。設卷目如下:卷一設郡縣建置、因革、分野、疆域至到、城隍、鄉都、山川;卷二設官署、學校、廟墠、宮室、坊陌、津梁、步寨、寺觀;古迹;卷三設戶口、風俗、人材、科第、物産、征賦;卷四設職官、文辭、雜記。

從志書的謀篇立目到内容文字,都足以說明祝允明具有深邃的史學修養和豐富的修志經驗,并将方志提高到著作地位。但祝允明卻深感“纂事如追亡搜匿,唯力不足;刊謬若理疾,恒病不得其情”(祝允明《正德興甯志自序》)。以如此态度編修志書,難怪乎《過雲樓書畫記》稱其“序次謹嚴,考核翔實,有可稱者”。

據乾隆《蘇州府志》藝文一著錄,除了前述《蘇材小纂》《興甯縣志》外,祝允明還有《九朝野記》四卷、《革朝遺忠錄》《江海殲渠記》一卷、《讀書筆記》一卷、《前聞記》一卷、《武功佚事》一卷、《大中遺事》一卷、《太仆言行記》一卷、《祝子小言》一卷、《猥談》一卷、《蠶衣》一卷、《浮物》二卷、《祝子微》二卷、《祝子通》五十五篇、《祝子雜合石契》一卷 《語怪四編》四十卷、《祝氏小集》七卷、《祝氏集略》三十卷、《懷裡堂集》三十卷等,著作頗豐。

另據正史和方志記載,祝允明任興甯縣知縣近6年,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地方政治經曆。在知縣任上的政績,除了其墓志銘裡強調的移風易俗和緝捕盜賊外,根據地方志的記載,還包括修建城隍廟、關帝廟、訓導宅、和山岩寺、迎恩亭、湖山勝覽亭、石陂和灌渠等多項工程,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陳其弟

【本文原發方志江蘇,經授權轉載】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