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匈牙利:闖蕩歐羅巴的第一站

作者:潮新聞

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王益敏 何泠瑤 許伊雯

匈牙利:闖蕩歐羅巴的第一站

有人說,在這個歐洲國家,華人适應度100%。如果親身體驗一番,此言實屬不為過。

這是華商最集中、華人圈最多的歐洲國家之一,華人總數超6萬,有5所孔子學院,發行中文報刊,開設中文、當地語言的雙語學校,這放在整個歐洲,都非常罕見。

這個遙遠國度,就是匈牙利。它處于東西方文明的交界處,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中轉站,也是中國人沿“絲綢之路”進入歐洲的第一站。

華人如此之多,适應度之高,一是歸功于當地友好宜居的環境,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共建“一帶一路”牽起了兩個國家的民心,讓人們彼此心意相通,命運緊緊相連。

進入歐羅巴的第一站

在布達佩斯城區,穿梭于歐亞市場,連綿的商鋪望不到盡頭,狹長的廣場走廊,小商品鋪滿貨架和地面,隻留出一條窄窄的過道。拉着小車的匈牙利人,遇到你會熱情地打招呼:“Hello China!”。

玩具、彩燈、小家電……花樣繁多的商品,貼着中英文标簽,大多來自義烏、廣州、東莞。周圍是熟悉的亞洲面孔,人好像置身中國,這裡就是華商最集中的市場之一。

“這裡就和義烏小商品市場一個樣。”匈牙利麗水商會徐忠南說,歐亞市場是整個中東歐的貨品集散地,也是中國貨進入歐洲的第一站。大多數商品來自中國,經過匈牙利中轉之後,再發往歐洲各地。

匈牙利:闖蕩歐羅巴的第一站

歐亞市場内琳琅滿目的商品大多來自中國

浙江人在這兒的創業故事,幾乎與匈牙利的華人曆史一樣長。

匈牙利華人曆史35-40年左右,不算很長,但發展很快。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匈牙利對華開放海關,當時有過免簽政策,很多華人在此時進入匈牙利。

徐忠南說,最初這裡叫四虎市場,是一個很大的露天市場。原本是一片荒地,華人很聰明,哪裡有縫隙就鑽進去,發現這裡能做生意,就風吹日曬地擺攤,當時連廁所和廚房都沒有。

那時候,小商品很稀缺,周邊國家的人要來“跨國搶貨”。早上市場大門還沒開,大家就堵在門口,一車車的人像旅遊團一樣過來。東西一旦擺上桌,立刻就被搶空。徐忠南說,大家的第一桶金,都是這樣掙來的。

很快,四虎市場成了中東歐最大的貿易集散地,吸引大量的華商,還有越南、阿拉伯和周邊國家的商人,全都彙集于此。後來,華人建起了新的市場,有了遮風避雨的場地。

回憶艱辛歲月,匈牙利麗水商會秘書長季紅蓮很感慨,自己20歲出頭時出國,懵懂地開始學做生意,在這裡成家立業、結婚生子,那時沒有購物商場,買個結婚戒指,都找不到地方。

季紅蓮在匈牙利生活了30年,做着禮品生意,小商品90%來自義烏,她每年回兩三次義烏,每趟采購十幾個集裝箱,運到匈牙利。每逢當地節日,周邊的斯洛伐克人、捷克人、塞爾維亞人都會過來采購。

“這個市場的形成,主要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好,匈牙利是歐洲交通樞紐,像一個歐洲的橋頭堡,大家來這裡進貨,就像城市跟城市之間的走動,非常友善。”季紅蓮說。

季紅蓮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現在都有了“華二代”。孩子在這裡出生長大,會說流利的中文和匈牙利語,在羅蘭大學讀書。她每年帶孩子回國,參加華僑尋根之旅。

對于“一帶一路”,季紅蓮也有切身感觸,因為中匈關系特别好,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這兒的經商環境越來越好。“我們與當地政府打交道,對華的貿易政策上有所放寬,當地人對中國也很友好。”

闖蕩30年的生意經

從做小商品、小生意發家,到各行各業全面開花,在匈牙利的浙商,幾乎與全球浙商的軌迹同頻:沿着共建“一帶一路”壯大,融入了當地發展。

在布達佩斯古建築之間,一棟氣派的現代大樓格外顯眼。在寬闊的大平層裡,嶄新的商鋪和辦公間已裝修完工,靜靜地等待人們光臨。

為了建成這棟商業大樓,匈牙利青田同鄉會執行會長葉小榮付出了多年心血,他指了指大理石瓷磚,沙發,桌椅,燈具,“這些都來自我的公司”。從大樓設計到建材,再到招商引資,他都親力親為。

1999年,葉小榮從青田大山裡走出來,要先步行5公裡,再到大馬路上找車,再漂洋過海來到匈牙利。在村裡他第一個出國做生意的,大多數人在打工務農。

生意做成了,葉小榮就帶了幾個老鄉過來,把公司做大,後來老鄉們又帶來了親友。踩在時代的浪潮上,他們做過服裝、建材,做過電商平台,又做起商業地産,如今葉小榮已有36家公司。

靠着一個帶一個,牽出了一個“老鄉會”。葉小榮頗為自豪地說,當時村裡總共800多人,現在在他公司有300多人,分布匈牙利、波蘭,還有廣州、佛山、義烏等地。

如今,他的富力購物廣場即将開業,這是集商鋪和寫字樓一體的商業綜合體,拼多多、阿裡巴巴等中資企業即将入駐于此。

近年來,許多中國大公司在匈牙利建廠設公司,甯德時代、華為、中興,為什麼會看中這塊地方?葉小榮解釋,整個東歐版圖裡,匈牙利處于最中心的位置,物流發達,人工成本相對低,稅費、土地成本也低。

當然,大環境也是企業很看重的因素。葉小榮覺得,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中匈處于曆史上以來是最好的時期。“兩國就像鐵哥們兒一樣,當地人很友善,在這裡做生意,我們感覺自己不是外地人,而是當地人。”

這三十多年,匈牙利華商越來越多,傳統的貿易行當競争激烈,浙商們也在不斷尋找藍海,尋找新的生意經。

“我不做批發,不做貿易,我就想做點差異化的産業,做生産、研發、做高科技。我也想為當地做點事,為百姓提供就業機會。”匈牙利歐僑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詹曉榮告訴記者,公司已經是當地第一納稅大戶。

匈牙利:闖蕩歐羅巴的第一站

匈牙利歐僑實業公司大門

1991年,詹曉榮來到了匈牙利,旅居匈牙利30餘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他建立了匈牙利歐僑實業公司,主動投身“一帶一路”落地項目建設。

在匈牙利,有個百年曆史的伊卡魯斯工業園,伊卡魯斯曾是一個享譽全球的汽車老牌子。但工業園已荒廢近十年,廠房破敗蕭條,企業負債累累。

2019年,具有敏銳商業眼光的詹曉榮看到這個園區時,立馬做出大膽的決定——收購園區,要将它改建成集現代産業園區和文化交流中心于一體的綜合園區。

收購之後,詹曉榮開啟了一場重整工作,改造修複、提質更新,開啟招商活動。如今園區面貌煥然一新,現代化廠房林立,占地30多萬平方米,房屋近20萬平方米。

匈牙利:闖蕩歐羅巴的第一站

匈牙利歐僑科技産業園區 受訪者供圖

重整後,這個“匈牙利歐僑科技産業園區”主要為汽車制造、科技型制造以及貿易、物流、倉儲等提供現代平台。近幾年,國内一些汽車配件、新能源公司,也在這裡落戶。如今有150多家企業入駐,主要來自歐盟國家,約10%來自中國。

“要在海外發展,必須要融入當地,更要民心相通。”詹曉榮特别注重與當地百姓的交流,他在當地舉辦伊卡魯斯紀念日,為老百姓提供公共活動空間,開設文化展覽,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

東西方往來的2.0版

展望共建“一帶一路”下個十年,東西方會有怎樣往來?我們在匈牙利找到了一些答案。

在唐人街的文化館,處處是熟悉的傳統中式建築風格,文化館設有一個茶室,擺着文竹和古筝,穿過一個拱形門,就是太極練習室,牆上挂滿了獎牌。

匈牙利:闖蕩歐羅巴的第一站

Kata獲得過很多太極拳相關的獎項

在這裡,潮新聞記者偶遇了一位來自匈牙利的太極拳高手,最近剛剛斬獲了歐洲錦标賽的太極拳亞軍。她一頭白發,身穿一襲長袍,為我們展示了一套太極拳,身姿優雅,行雲流水。

她叫Kata,中文名叫高道。她正是在這個文化館學習太極,師承一位中國老師。

“太極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看見了我自己。”高道熱衷中國文化,不僅練習太極,還喜歡飲茶和中國書法,她欣賞中國文化裡的美感,“正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太極也永無止境”。

匈牙利:闖蕩歐羅巴的第一站

Kata在文化館學習太極

其實,這整條唐人街,包括這個文化館,都是浙籍僑商陳中一一手創辦的。“我想做唐人街的2.0版,不僅有中國餐館,賣中國商品,更要輸出中國文化。”

在匈牙利旅居多年,陳中一發現這兒的人喜歡中國文化,對太極尤其感興趣。于是,他請來了中國國家級專業運動員作為老師,建起太極文化館,面向當地人和華人開課,不僅教太極,還請他們喝茶,聽中式音樂,把中國文化“打包”輸出。

如今,這裡成了一個中國文化角,有了200多名會員,老人、小孩都有,大多是匈牙利人。“我們這兒已經出了匈牙利冠軍、歐洲錦标賽冠亞軍,還蟬聯10次匈牙利的太極冠軍。”

“把中國文化帶到匈牙利來,也很不容易。中國文化很多是意境方面的,很難用言語表達,為了讓外國人接受,我們盡量用拟人化和比喻的方式,給他們生動形象地講課。”陳中一說,除了打太極,這裡還會舉辦中匈畫展、乒乓球賽。

在布達佩斯的另一隅,有一個布達佩斯中國文化中心,是推介中國文化的官方機構。它旨在幫助匈牙利群眾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和旅遊資源,促進中匈文化的交流和友誼。

中文、漢服、茶文化、絲綢文化交流……在布達佩斯中國文化中心的牽線搭橋下,這裡上演了許多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動。最近,一場“絲路绮粲—中國絲綢藝術展”在布達佩斯舉辦,數十件中國古代絲織物漂洋過海,來到了多瑙河畔,立刻掀起了觀展熱潮。

匈牙利:闖蕩歐羅巴的第一站

觀衆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絲路绮粲——中國絲綢藝術展”上參觀展品 圖據新華社

“這個絲綢藝術展,是我們和杭州絲綢博物館和匈牙利當地聯合承辦的,這也是服務于共建‘一帶一路’的活動,為期一個半月的展覽,在匈牙利群眾中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匈牙利布達佩斯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金浩告訴記者。

在金浩看來,匈牙利的年輕人對中國文化持開放的态度,匈牙利有5家孔子學院,有一批學中文的年輕人,他們都非常向往中國,我們希望通過漢服、文創等形式,讓更多年輕人愛上中國文化。

“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