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亞地區首次!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約1400萬年前翹鼻角犀化石

作者:大皖新聞

與現生犀牛親緣關系接近的翹鼻角犀,生存于距今約2150萬-1200萬年的中新世早期到中期,過去隻在西歐與南亞地區發現過化石,它在東亞地區行蹤成謎,也頗受古動物學界關注與研究。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消息說,該所鄧濤研究員團隊最新在翹鼻角犀研究方面取得一項重要突破,他們在甯夏同心地區發現一件中新世中期犀牛化石新材料,研究确認其為翹鼻角犀新種,命名為“葉氏翹鼻角犀”,這是翹鼻角犀在東亞地區的首次發現,一舉填補了東亞翹鼻角犀化石的空白。

東亞地區首次!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約1400萬年前翹鼻角犀化石

甯夏同心地區中新世中期葉氏翹鼻角犀生态複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供圖

這項犀牛化石發現及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林奈學會動物學雜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線發表。研究團隊對翹鼻角犀等遠角犀類及其他真犀類群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并對翹鼻角犀的古生态進行了探讨。

論文通訊作者鄧濤研究員表示,翹鼻角犀化石在東亞地區的首次發現,不僅豐富了歐亞大陸遠角犀類的生物多樣性,擴充了翹鼻角犀的古地理分布範圍,也為翹鼻角犀向東亞地區遷徙提供重要化石證據。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翹鼻角犀的成員組成一個穩定的單系分支,葉氏翹鼻角犀是翹鼻角犀屬内較為進步的物種。

東亞地區首次!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約1400萬年前翹鼻角犀化石

葉氏翹鼻角犀頭骨化石的正型标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供圖

鄧濤指出,葉氏翹鼻角犀化石的發現證明,翹鼻角犀的古地理分布範圍很廣,從歐洲一直延伸到亞洲的巴基斯坦南部和中國。是以,當時在歐亞大陸範圍内翹鼻角犀的遷徙沒有受到生态和地理障礙的阻擋,而且中中新世的氣候适宜期,也為喜歡溫暖濕潤環境的翹鼻角犀向東亞擴散提供了有利條件。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後孫丹輝介紹說,這次發現的葉氏翹鼻角犀化石材料是一件儲存狀況很好的成年頭骨,僅缺失前颌骨部分,頭骨背側凹陷,鼻骨粗壯且呈上翹的狀态,兩側邊緣下垂;鼻骨末端增厚且粗糙,訓示有鼻角的存在;鼻切迹後端位于上第三前臼齒中部水準;眼眶前緣位于第一臼齒前緣水準;前臼齒半臼齒化,頰齒外側白垩質發育。

東亞地區首次!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約1400萬年前翹鼻角犀化石

翹鼻角犀頭部複原圖(郭肖聰/繪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供圖

她表示,翹鼻角犀是較小的遠角犀類,體型與蘇門答臘犀相似,站立時肩高約1.3米,體長約2.9米,但四肢短小,腹部更接近地面,有着類似于河馬的半水生生活方式,具有較強的生态訓示意義。葉氏翹鼻角犀具有向前傾斜的枕部,且齒冠高度較低,推測葉氏翹鼻角犀主要為食葉型。此外,同心地區孢粉分析結果顯示,整體植被以草本的蒿草為主,中新世中期開始出現針葉林和闊葉林成分,而這些植物成分的出現為葉氏翹鼻角犀提供了多樣化的食物來源。

目前已知最早的翹鼻角犀出現于南亞地區的巴基斯坦,時代為距今2150萬-2000萬年的中新世早期,歐洲地區到距今2000萬年之後才開始出現小型的遠角犀類。

東亞地區首次!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約1400萬年前翹鼻角犀化石

真犀科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供圖

據了解,有5000多萬年進化曆史的犀牛是奇蹄目中最大類群,并具有最高的生态多樣性——從炎熱的赤道到寒冷的極地,都曾有不同的犀牛生活過。不過,今天地球上還殘存的白犀、黑犀、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5種犀牛,全部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态,它們都屬于真犀科,與已滅絕的貘犀科、跑犀科、兩栖犀科和巨犀科共同組成犀超科。

據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