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作者:蘊藏冬夏

文|蘊藏冬夏

編輯|蘊藏冬夏

李煜對宋的态度及政策是求穩,反觀趙匡胤的作戰政策可謂高明,總體政策是進攻。一是有計劃有政策,二是有經驗有膽識。趙匡胤多次參與或上司了攻打南唐的戰鬥,積累了攻打南唐的豐富經驗。相反,南唐則一直是想通過賄賂赢得安定。最後使得南唐加快滅亡的腳步。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數次上表求和解,誓不抵抗表忠心

李煜即位時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宋太祖趙匡胤呈上《即位上宋太祖表》,表明自己無意與趙匡胤抵抗,甘心臣服。全文隻有387字。核心意思非常清楚:就是說自己對宋的忠心,希望宋皇帝不要滅掉自己。句句是謙卑,字字是臣服,全文透露出對北宋趙匡胤絕無二心,絕對的臣服。

即使在趙匡胤發兵滅南唐之際,李煜也還是不積極備戰,還是希望以其臣服之心打動虎狼之師,停止滅南唐的腳步。又上表祈求宋不發兵。《南唐書·後主本紀·乞緩師表》隻有286字,同上一篇《即位上宋太祖表》比,隻有一個中心,就是乞求趙匡胤可憐、罷兵。李煜極盡個人文筆才情,希望能以對北宋的臣服之心,讓宋皇帝“惟陛下寬之赦之”。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馬令《南唐書》記載李煜派徐铉送上了這篇乞求延緩進攻的奏章。被趙匡胤的著名論調“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當面駁斥。此次上表并未達到李後主的根本目的,也沒有為自己帶來任何的好處。但李煜并不死心,“十一月辛未,江南主遣徐铉等再奉表乞緩師”。且又送了好多财物,《宋史·太祖紀三》載:“江南主貢銀五萬兩、絹五萬匹,乞緩師。”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無論李煜的即位即上表求穩思想,還是李煜的臨時抱佛腳的上表乞緩師做法都是癡人說夢,是不可能實作存國目的的。結果也自然以“不答”和“上不之省”而告一段落,作為國君的李煜自然更是碰了一鼻子灰。宋趙匡胤打算消滅南唐,在态度上是堅決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國家的交往從根本上看還是靠實力說話,可是李煜并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他一味求和的态度,卑躬屈膝的行為,隻得換來國破家亡的後果。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不納良策不進攻,失去真心失機會

李煜在宋趙匡胤的問題上,一直是不想進攻也不敢進攻。試圖以回避的方式,躲開對方抛出的各種問題。其中也不乏幾次絕好的進攻機會,可惜曆史沒有假設。如果李煜敢于抓住機會奮力一戰,結果或未易量。至少可以保持着尊嚴地站着再堅守一陣。

南唐柱國林仁肇曾提出過攻打宋的建議,可最終不被采納。林仁肇,建陽人,事閩為裨将沉毅果敢,文身為虎,軍中謂之林虎子。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在宋大軍還在攻打南漢時,林仁肇認為此時是攻打宋的最佳時機。林仁肇上疏李煜,建議趁宋連年裡征戰,淮南防務空虛的機會,率精兵數萬渡江北伐,收複淮南各州,然後擴充兵馬渡淮北上攻取汴京。林仁肇且一一道出具體步驟:“出壽春,渡淮,據正陽”。因為如今事态形勢非常好:“因思舊之民以複故境”。更為可贊是林仁肇連李煜的後路都想好了。“必不得志,兵起之日,請以臣舉兵外叛聞,事成,國家釁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預謀。”其中利害關系已經被林仁肇說得非常清楚了。

事成,李煜将保住皇位;事敗,滅族其家,責任都可推到林仁肇的身上。可見,林仁肇對南唐、對後主都是忠心耿耿、死而後已。有這樣敢于進取,敢于擔當的忠臣良将,豈不是國家的幸運,豈不是李煜的幸運!可惜後主懼不敢從,無進取之心;可惜後主無識人之能。最後李煜不但不敢冒此風險,反将林仁肇調往洪州,任南都留守、南昌府尹。甚至于最後中了趙匡胤的離間計毒死林仁肇。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相反,趙匡胤知道林仁肇的建議後,利用反間計決定除掉林仁肇。林仁肇的重要作用連作為對手的趙匡胤都能夠知曉。可李煜卻不能才盡其用,最終落得“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的悲慘下場。

開寶四年初,“有商人來告,中朝造戰艦千艘,在荊南,請密往焚之。國主懼,不敢從。”這次絕好的進攻機會,後主李煜“懼事洩”瞻前顧後,商人隻好傷心“遁去”。商人都出此奇計,可見機會是好的。我們猜測商人之心一定和林仁肇一樣傷心,欲哭無淚。不遇明主乃人生一大悲劇。

這一切的情況都是李煜不進攻政策的結果。這樣的政策後患無窮,由于不敢進攻導緻南唐上下無作戰經驗,到了真正打起仗來,潰不成軍,一敗千裡。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不要名來偏給名,不想入朝強入朝

李煜即位後,由于尊奉宋廷,故宋對南唐的诏書不直呼李煜的名諱。而李煜出于懼怕的心理,上書請求宋皇帝直呼其名。不以皇帝之名行事,不行皇帝之節,以這樣低級的手段來打動北宋,自然是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的。這種小兒科的做法是不會讓趙匡胤動恻隐之心的。

乾德元年春正月,“太祖遣使來賜羊馬橐馳。三月,太祖出師平荊湖,國主遣使犒軍。十二月,國主表乞罷诏書不名之禮,不從。”這次李煜提出“不名”是在宋與南唐之間互相示好之後,雙方互有交往的前提下。李煜提出“不名”的目的隻有一個,希望能獲得宋皇帝的歡心,而不滅掉自己的國家。這個時候宋皇帝是不會答應,因為趙匡胤在這個階段暫時沒有滅掉其他國家,還是希望穩住李煜。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後來上表求“不名”的結果就截然不同了,宋已經滅掉南唐周圍的國家了,隻剩下南唐自己了。你再求“不名”已經沒有意義了,是以“從之”。開寶六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來,國主李煜聞太祖欲興師,對自己動武,急忙上表願受爵命,宋皇帝當然不許了。可見宋對李煜的一切做法不是取決于李煜的情況,而是取決北宋的情況。

在李煜不斷求罷名的時候,其實宋太祖也不斷要求李煜入朝,宋太祖的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直接滅掉南唐。在此期間,曾經多次要求李煜進京,李煜都以各種借口推脫。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開寶五年,李煜以疾病拒絕。這樣一拖又是幾年過去了。開寶七年,曾經兩次召李煜入朝。第一次國主不答,直接不回複,結果不了了之。第二次不但“國主辭以疾”,還說出絕決之語“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意思說我李煜如此盡心盡力地侍奉朝廷,就是希望能保全宗廟,如果宋皇帝你一定要求我去的話,我就一死了之。話說到這份上了,宋皇帝隻好發兵攻打了。

李煜也深深明白趙匡胤邀約自己去汴京實質就是一場鴻門宴,一旦入宋廷,便永無歸回南唐之日。是以,開寶七年這次面對宋廷的催促,他不再是保持沉默,而是以狠話應對。我認為李煜的做法是正确的。不應該效仿劉禅,在寄人籬下的歲月中,過着樂不思蜀的生活。可惜沒有學勾踐卧薪嘗膽,奮起抗争。最終當然是“肉袒降于軍門”。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另外,李煜還在暗地裡和宋皇帝玩起捉迷藏。俯首稱臣做足表面文章,罷名是假,苟且偷生才是真正目的。在不斷求“不名”之際,暗地裡李煜卻一直行皇帝的制度。他表面上取消國名,改“南唐國主”為“江南國主”,将“南唐國印”改為“江南國印”。而實際上,北宋使者南下,李煜改服紫袍、撤下象征皇權的鵬吻以示謙恭;待使者離去,則又是一番天地。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不欺人,隻能害自己。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頻送貢品緻國弱,聰明反被聰明誤

李煜在對待宋廷的問題上,還有個給予很大希望的做法是“送”,而且是大送、特送。《宋史》記載“煜每聞朝廷出師克捷及喜慶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節,更以買宴為名,别奉珍玩為獻;吉兇大禮,皆别修貢。”李煜對北宋到了無時、無事不貢的地步。其進貢資财,包括金、銀器具,各類珍玩,紗羅、絹絲等等。粗略統計如下。綜合陸遊《南唐書》、馬令《南唐書》《宋史》約計貢大禮16次以上。

南唐送的金銀無數,财寶無計。李煜貢賦前後共二十餘年,種類繁多、數量驚人。不但送财物,送地圖。宋廷遣盧多遜為江南國信使。得國主歡心。及還,使人白國主曰:朝廷重修天下圖經,史館獨缺江東諸州,願各求一本以歸。國主亟令繕寫與之。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送禮記載不勝枚舉。李煜為什麼這麼大送特送呢?開寶二年,李煜在給南漢劉的勸降書即《宋史·遺劉鋹書》中給了明确的答案:“夫強則南面而王,弱則玉帛事大,屈伸在我。”這也是李煜對北宋的指導思想。

無節制“貢送”必然導緻國力虧空,無力在與大宋開戰。李煜送禮的目的是希望宋能保全南唐,結果是枉費心機,以肉投餒虎。宋代蘇洵《六國論》的觀點,其實也完全能說明南唐李煜滅國的一個原因。一味的賄賂宋,而不加強自己國家内部的力量,也是滅國之道。

南唐與北宋時期,李煜對宋朝态度是求穩,為南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結語

李煜對宋的種種措施,不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都不能阻止南唐的滅亡腳步。種種想法無疑“飲鸩止渴”,除了加速南唐的滅亡外,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宋滅南唐的決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