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作者:泰西太膩

在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友善讨論和分享。作者定會不負衆望,按時按量創作出更優質的内容。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文I泰西太膩

編輯I泰西太膩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前言

在寒冬的天氣中,全國各地的溫度都在逐日突破最低溫,人們每天飽受寒冷的侵襲,但是好在現代的科技發達,至少在室内有空調、地暖,還有柴火爐取暖在,在室内的高溫條件下,做好的飯菜一般不會涼的特别快。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但是如果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之中,能夠喝一杯熱水,吃一碗熱飯,渾身瞬間都會變得暖洋洋,可由于外部氣溫較低,家裡的飯菜可能剛做好就會瞬間降溫,是以有很多家裡沒有空調,沒有地暖的朋友就會在家中買一個火爐。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當飯菜做好之後,先把火爐打開,并把飯菜放到火爐旁邊進行有效保溫,以至于大家再去品嘗美食的時候,食物不至于涼冰冰。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看着熱騰騰的食物,不禁想到古代的取暖設施沒有如今這麼多,那麼到了冬天,古人的水以及食物是怎麼保溫的呢?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古代水保溫

有關古代水保溫的問題,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在古代的大戶人家,他們有獨立的廚房,而且廚房内會配有傭人專門24小時不間斷的燒熱水,因為古代人沒有保溫瓶,他們隻能全天不辭辛苦的讓熱水不能中斷。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一直燒水隻是針對于有錢的家庭,可是在古代有那麼多窮苦的老百姓有時候甚至連熱飯都吃不上,怎麼還會派專人在廚房一直燒熱水?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窮苦人家在嚴寒的天氣下,邀請朋友來家中喝茶,為了接待好遠方來的朋友,主人在家中連忙燒水準備泡茶之時,卻發現家中已無茶葉,于是女主人便趕緊急匆匆跑到商店去賣。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可是由于商店離主人家很遠,男主人在家等了很久卻始終等不到女主人的身影,但又為了讓客人一直有熱水喝,于是他不斷燒柴,一直往水壺裡加水,等到女主人回來之後,男主人一臉愁容。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男主人看着氣喘籲籲的妻子,諷刺道,“大家還是别喝茶了,燒了一桶的水都足夠你洗澡用了,”三個人面面相觑,尴尬的摸摸頭。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到了元代的生産出了一種類似于現代保溫壺的東西,就是用一種銅質的桶,内外一共兩層,在夾層之中裝上燒開的滾燙的熱水,然後再把茶壺放到桶中間,利用水蒸汽保溫的原理,給熱水保溫。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經現代考古人員大量研究資料後發現,發展到清代,古代人的保溫瓶其實是一個用木頭制成的茶壺桶,原理其實十分簡單,古人将茶壺放到桶内之後,還會在壺與茶桶中間塞上具有保溫效果的棉花或者鵝毛,而茶壺嘴則露在茶壺桶的外面,用于友善倒茶。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而木質茶桶的形狀并不固定,有圓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像那種富貴人家使用的茶桶更加華麗,茶桶外面可能還有描金與雕花,總之非常有考究。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在古代,給食物保溫的工具還是挺多的。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古代食物保溫的方式

關于古代對食物進行保溫的方式還是有挺多的,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用“溫鼎”來保溫食物,“溫鼎”的使用方法在鼎的底部可以放置燃料,利用燃燒加溫的方式不斷給食物加熱保溫。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發展到青銅器時代,“溫鼎”的形狀開始變得多樣,有圓形、方形,還有多邊形等結構,在相對密閉的狀态下且保留了新石器時代的鼎開放式特征。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保溫原理依舊一樣,在鼎的底部有一個夾層,在夾層内部可以放置炭火,這樣就可以有效保持鼎内的食物一直處于常溫的狀态,雖然利用溫鼎給食物保溫的效果十分明顯,但是在燃燒的過程中,燃料會去污染食物。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于是,古人們在溫鼎的基礎上,想到了更為環保的保溫方法,将食物放在可以盛裝熱水,但熱水又跟食物分離的器皿鬲之内,然後又用熱水加溫的方式對食物進行保溫,如果水溫降低,還可以無限續熱水,這樣以此循環。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在鬲的基礎上,古人又再一次發明出了具有兩層保溫結構,依舊可以燒煮的鼎鍋,專業名稱為銅甗,即在銅甗的下面放熱水,上面放需要保溫的食物,上下兩部分可以分離,也可以相結合。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其實銅甗特别像現代的保溫盒,在保溫盒的底部有一層可以保溫的材料,然後上部放置菜品,銅甗在商周時期是相當貴重的廚房用具。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在公元前589年,晉、魯、衛等國聯合攻打齊國時,齊國國君派遣貌美如花的妃嫔去讨好晉國,特地讓她帶上了銅甗,直到東漢時期,銅甗再一次被改進,進而出現了蒸籠與蒸鍋。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在室内給食物保溫的方式确實是被古代人解決了,但是當時要在嚴寒的天氣下将食物送到室外的時候,就遇到了新的問題,但是古人又一次讓我們贊歎他們的智慧。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室外保溫法

最早發明外送飯菜保溫的東西被叫做“飯捂子”,主要是給盛裝食物的器皿外面包裹上一層厚厚的保溫層,而保溫層的原材料可能有棉花、棉被或者是稻草。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在“飯捂子”的使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這種工具隻适用于短途的運輸,假如說長距離的運送飯菜,根本達不到保溫的效果,于是在此基礎上,古人又發明了“保溫籃”以及“保溫盒”。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這種保溫工具的主要的制作原材料,可能是竹子或者是木頭,但是一般為雙層,在夾層中間将會塞上棉花或者是草屑等,具有保溫作用的材料。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在保溫盒的影響下,古人又從夾層保溫的原理下得到了靈感,接連又設計出了溫碗、溫杯、溫壺等保溫的東西,溫碗又稱暖碗,就是碗有兩層陶瓷壁,然後兩層中間有一個夾層,可以向内注入熱水,在碗的底部有一個孔,可以向外放水。

在古代沒有保溫瓶和飯盒,人們是怎麼給水或者食物保溫的?

總結

說歸來說歸去,古人在保溫工具上的研究還是挺透徹的,隻是沒有研究出來更加先進的保溫材料而已,但是主要的保溫思路為為後輩們發明保溫壺、保溫杯等立下了汗馬功勞,并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