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Nature Medicine撰文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

作者:惡性良性腫瘤界2022

近年來,中國惡性良性腫瘤5年生存率有了顯著提高,從2003-2005年的30.9%提升到2012-2015年的40.5%。生存率的提高歸因于惡性良性腫瘤篩查和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推廣、精準惡性良性腫瘤學的實施、新藥研發的不斷創新,以及人民福祉、收入水準提高和醫療保健的普及等多個方面。

2023年12月12日,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雜志以“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The landscape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care in China》為題,探讨中國惡性良性腫瘤診治領域的研究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解決中國面臨的惡性良性腫瘤診治和研發的挑戰和問題,将有助于制定抗擊惡性良性腫瘤新政策,進而減輕全球的惡性良性腫瘤負擔。研究概述了惡性良性腫瘤篩查政策、多學科綜合治療、精準惡性良性腫瘤醫學、新藥研發等多個方面。

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Nature Medicine撰文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

惡性良性腫瘤篩查及預防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預防重點包括:控制危險因素、預防慢性感染、擴大疫苗接種、實施控煙措施以及解決環境污染等問題。從2012年至今,國家陸續啟動了惡性良性腫瘤篩查項目,大大提高了惡性良性腫瘤早診率。此外,中國研究者在高危地區,對食管癌風險預測模型的開發和應用推動了精準篩查的實施。基于國内外多項研究,形成了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篩查指南包括胃癌、食管癌、肝癌、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和鼻咽癌。中國抗癌協會和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等通過惡性良性腫瘤防治宣傳周和各媒體平台,提高了公衆惡性良性腫瘤防治意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多學科團隊的發展

近年來,多學科團隊綜合治療(MDT)的概念已成為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基本原則。2015年,中國醫師協會MDT專委員會成立,旨在推動全國各級醫院MDT的實施。此後,MDT取得了多項進展,包括MDT三步走等戰略實施。接受MDT治療的患者生存時間明顯延長。但仍需不斷完善和擴充MDT,提高MDT的效率,以服務更多的患者群體。

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Nature Medicine撰文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

圖1. MDT發展曆程

精準惡性良性腫瘤學應用

精準治療已成為多種惡性良性腫瘤(圖2)診斷和治療的重要部分,特别是肺癌、乳腺癌、消化道惡性良性腫瘤和泌尿系統惡性良性腫瘤,依據靶點檢測,進行診療方案的制定。此外,政府設立研究基金支援醫生和科學家進行惡性良性腫瘤基礎研究、轉化研究等。鼓勵跨學科合作,研究罕見惡性良性腫瘤類型,有力推動了精準治療的發展。

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Nature Medicine撰文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

圖2 實體瘤精準治療靶點(CSCO指南推薦)

除了在晚期惡性良性腫瘤廣泛應用精準醫學外,這一概念也逐漸推廣至圍手術期。随着影像組學和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內建影像組學、病理組學和分子特征的多模态模型,将輔助治療決策,實作精準惡性良性腫瘤學。盡管精準惡性良性腫瘤學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推廣仍面臨挑戰,包括地區差異、需要加強醫生教育和教育訓練,需要提升科研成果臨床轉化等。

惡性良性腫瘤新藥研發進展

自2015年以來,中國針對新藥評審、臨床研究設計與執行、臨床研究資料監管、受試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釋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指南規範,拉開了中國新藥研發迅速發展的序幕。自2015年,臨床研究的數量逐年增長,尤其是早期臨床研究(圖3)。在全球的早期臨床研究中,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研究者的身影,中國在全球的抗惡性良性腫瘤新藥研發中逐漸獲得世界認可。此外,中國的新藥研發在跟随全球大趨勢的同時,就中國特有的高發瘤種、常見瘤種的特殊亞型,關注度顯著提高。現有的新藥研發以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靶點偶聯藥物為主,細胞治療緊随其後,中藥、化療、疫苗等藥物持續發展。治療靶點方面,PD-1/PD-L1、VEGFR、EGFR、HER2占主要地位。以PD-1/PD-L1為例,在關注中國特有的鼻咽癌、食管癌的同時,也逐漸将該類藥物的治療從後線向一線治療、輔助、新輔助治療推進。關于PD-1/PD-L1的聯合治療政策方面,逐漸成為今後研發的重點。在國内多種PD-1/PD-L1上市,提高了藥物可及性,部分藥物通過醫保談判,減輕了患者和醫保負擔。

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Nature Medicine撰文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

圖3 2015-2022年中國實體瘤新藥(單抗、雙抗、ADC、TKI、疫苗等)研發進展

中國新藥研發逐漸從me too,me better藥物研發,向first-in-class藥物研發轉變,注重創新性靶點的研發,如:HPK1、BTLA、IRE1等。此外,中國建立自主研發的雙抗、靶點偶聯藥物合成平台,使得大量雙抗、雙抗ADC、雙配體ADC等藥物進入臨床研究階段。但雙抗比對靶點如何選擇,大部分新藥尚缺乏臨床前協同作用分析,對後續進入臨床研究後的安全性管理、療效的析因分析等問題提出挑戰。

實體瘤的細胞治療是新藥研發的重要部分,近年來研究數量穩步提高,走在全球前列。其中CAR-T研發走在最前,NK-T、TCR-T、TIL細胞治療緊随其後。研究靶點以Claudin18.2、MSLN、Mucin-1、GPC3為主。Claudin18.2-CART治療在晚期胃癌的1期臨床研究中看到初步療效,後續II-III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但是,關于惡性良性腫瘤異質性、實體瘤惡性良性腫瘤抑制微環境等對療效的影響、安全性管理、高昂的治療費用等問題亟待解決。

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Nature Medicine撰文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

圖4 2015-2022年中國實體瘤細胞治療研發進展

根據臨床研究需求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IT),以1-2期為主,其中細胞治療占據IIT研究的大部分。國家近年來加強對IIT的監管以保證研究品質,目前IIT研究尚缺乏足夠基金、人力支援,仍需進一步改善。

結論

盡管龐大的患者群體給惡性良性腫瘤診治帶來了持久的挑戰,但推廣惡性良性腫瘤的預防和篩查,推廣多學科團隊綜合治療、精準治療模式,以及新藥研發的迅速發展,在全國範圍内産生了重大影響。今後,倡導全面、個體化的患者診療,開創創新的治療方法,實作精準醫學和新藥研發突破,并且通過衛生從業者、研究者、決策者等多方面協作強化,将能夠不斷完善治療政策,最終延長患者生存。中國惡性良性腫瘤診治和研發領域的發展,将在全球範圍内增強抗擊惡性良性腫瘤的作用。

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Nature Medicine撰文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

通訊作者 沈琳教授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消化惡性良性腫瘤内科主任、I期臨床試驗病區主任

北京學者

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

中國抗癌協會惡性良性腫瘤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惡性良性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臨床研究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胃癌專家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

中國女醫師協會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專業委會主任委員

《惡性良性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主編

供稿: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消化惡性良性腫瘤内科

編輯:雨過天晴

稽核:醫路陽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