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唐五代又十國,幹戈紛紛五十秋。作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大争大亂之世,五代十國的紛擾遠甚于南北朝的分裂,在這短短一甲子的時間裡,天下兵戈不斷、紛争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處身水火倒懸之際,藩鎮林立割據,城頭變幻大王旗。
但在這“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的人間煉獄之中,卻也曾出現過三次“街衢熙攘、貨為川流、兵革偃息、年屢豐登、天下晏然”的承平之世。
一:顯德之治.後周世宗柴榮(954-959年)
五代十國最意難平者,莫過于後周世宗柴榮,憑他的文韬武略、文治武功。若天假以壽,其功業可比漢高祖,奈何天妒英才,嗚呼哀哉。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晉王柴榮于太祖郭威靈柩之前繼位稱帝,開啟了他雖然短暫卻璀璨輝煌的帝王生涯:
整頓軍事:
在中央:整頓軍隊,秉持“精兵強将”的原則,對在籍軍人進行選拔和裁汰,并發诏“廣募天下壯士,擇優為殿前諸班”,組建了堪稱當時天下戰力巅峰的“禁衛軍”,由自己親自統領。
在地方:委派節度使王彥超和韓通率領三軍之衆、征發當地民夫疏通位于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并在李晏口夾胡盧河修建城壘,派重兵戍守,又命德州刺史張藏英召募邊境骁勇之民組成一支精悍的邊軍,鑄成鋼鐵長城,使邊民得以安居樂業。采納兵部郎中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并貫徹終身。
赫赫戰績:
1、西征蜀地
955年,柴榮以王景為西南面行營都招讨使,西征蜀國,大破之,降服秦、成、階三州。
2、三征南唐
956年,柴榮親征南唐,攻取滁、揚、秦、光、舒、蕲六州。因為雨季到來而班師回朝。957年一月,柴榮再征南唐,攻破南唐援軍紫金山寨,克壽州。消滅唐軍四萬人,獲船艦數百艘,錢帛器械無數,車駕發下蔡還京。同年十一月,柴榮三征南唐,攻濠州、敗唐軍于渦。遂鼓行而東,沿淮城栅,所至皆下。十二月泗州守将以城降,柴榮親率水陸大軍東下,得敵艦船三百餘艘,加之周軍數百艘艦船,水陸俱奔,所向皆捷,連降濠州、漣水、亳州。958年一月,柴榮親攻楚州,拔之;二月,車駕發楚州南巡,破揚州;三月,幸泰州、廣陵、迎銮江口,大敗敵軍。南唐派人奉表陳情,獻貢品,獻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歲輸貢物十萬,以求息兵。柴榮悉平江北,得州十四,縣六十。
3、北伐遼國
959年,柴榮率軍北伐契丹。至甯州,刺史王洪以城降。又領兵水陸俱發,至益津關,契丹守将終廷晖以城降。至瓦橋關,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劉楚信以州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彥晖以本城歸順。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文治教化:
頒诏文武百官,傳檄天下九州,重申“唯才是舉”的選擇原則,強調“内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推薦制度。
整頓現行的官僚體制,對在籍官員進行考核,優勝劣汰,貪殘者殺無赦,暴戾者充邊軍,肅清一度蔓延在朝廷之上的虛浮之氣,政治清明,政令通達。
制定各類典章制度,頒布《大周刑統》《大周通禮》《大周正樂》等,使天下典章一時完備,文武百官具有成法可守。
頒布《均田圖》,均定河南六十州的賦稅及其他歸附投降州縣的稅賦,将各地投降的軍隊進行挑選,裁汰者放歸田裡。
廢除寺院,強令僧尼等還俗參加生産生活,推動國家人口的增長。
英年早逝
959年,柴榮于征戰途中感染疾病,回京後不久駕崩,年僅39歲。轟轟烈烈、氣勢恢宏的北伐大業和統一勳績就此停滞。
960年,趙匡胤篡周自立,一面繼承柴榮的遺志,繼續發動統一戰争;另一面卻極力抹殺柴榮的事迹。
“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總計周世宗在位的五年,整軍強國,東征西讨,混一北疆;勵精圖治,招撫流亡,減免賦稅,恢複經濟。國内政治清明,天下百姓富足,為後來趙匡胤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若非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憑他的文韬武略,即便是驅逐契丹,收複燕雲也不是沒有可能。嗚呼,世宗之崩,舉國同悲,幽燕陸沉、華夏淪胥,救沸拯溺還得等到洪武帝朱元璋才行。
二、長興之治.後唐明宗李嗣源(926-933年)
“長興之治”是五代十國極亂之世中的第一道曙光,雖然前後才曆時8年,可這就這區區八年,就足以照耀這“父子相殺、手足相殘、君臣為戮”的“人倫盡喪、綱常斷絕”的極惡之世了。
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趁“郭從謙之亂”率軍進入洛陽,自号監國,在莊宗李存勖靈堂前繼位。
繼位之後的李嗣源,深知天下苦戰亂久矣,于是展開大刀闊斧的展開政治改革,他創立“連坐薦舉制”以確定被舉薦的人才的品質,誅殺貪官,褒揚廉吏,罷黜伶人和宦官,放還滞留的宮人,打開内庫歸入國庫,豐富國家财政收入。朝廷面貌是以而煥然一新,俨然有海清河晏之勢。
此外,他寬斂賦稅,減免苛捐,勸課農桑,鼓勵耕種。使戰亂之中的百姓于生死倒懸之際得片刻之安寝,能夠用心耕種,存養家人。不數年而民間富足,百姓安居。号稱小康。
930年十一月:武安節度使馬希聲上表請求歸附,契丹國東丹王耶律倍率軍投降,明宗賜姓東丹,名慕華。933年,為進一步收攏軍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明宗想以“換鎮”的方式兼并夏州的定難軍,隻可惜受到定難留後李彜超抵制,而朝廷出兵卻又無功而返。統一大業就此受阻,天下各鎮又漸漸驕縱。
同年,次子李從榮趁明宗病重起兵奪權,明宗驚駭莫名,哀恸而亡。宋王李從厚繼位,後唐形勢急轉直下。次年,潞王李從珂起兵造反,弑君奪權。兩年後,趙王石敬瑭開關投敵,引契丹兵入關,後唐滅亡。
三、升元之治.南唐烈祖李昇(937-943年)
南唐烈祖李昇,本名李知诰,出身卑微,幼年喪父,因戰亂流落淮西一帶,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部将徐溫收養,後追随徐氏南征北戰,權威日重之後架空徐氏,廢黜吳帝,建立南唐。
建國後的李昇一改前朝(楊行密建立吳國)“多用武夫将弁”的制度,大力推行文人政治,重用儒雅,罷除苛政:一面設定“延賓亭”招徕四方賢能俊達之士;一面以身作則,“資訪缺失,問民疾苦,夜央而罷”。擺出燕昭王黃金台“千金買骨”的姿态。另一面還嚴禁外戚和宦官敢于朝政。
他注意整頓法制,懲治A錢殘暴的官吏,下诏頒布《升元定條》,使長期處于混亂失序的動蕩社會有了較為完整的法令制度,官員行政是以而有了可以參照的依據和考核的标準,不再像之前一樣無所忌憚、自行裁量。
李昇深知民生之艱難,一方面勸課農桑,獎勵耕織,改革稅制(減免租稅和免除“丁口錢”)使百姓安心力田,使江南半壁兵燹殘餘之地,“不十年間而野無閑田,桑無隙地”;另一面身體力行的提倡節儉,遣散宮中歌姬,焚毀演奏的樂器,平居之際更是“衣不重彩,食不兼味。”為此,即便在200餘年之後,還有人評價他是“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代賢王的風範。”。
經過十年的勵精圖治,南唐已成為當時天下,九州人民欣慕向往之地。天下的賢達俊逸之才無不渴望南下與李昇“共成前古未有之偉業。”而李晟自己也有一旦“中原忽有變故”,便“拱揖以招諸國”,統一北方的戰略規劃。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喜好方士之術,渴望長生之道的李昇因為嗑藥過度而暴斃,再加上“虎父犬子”的遺憾,繼任的李煜雖是“當世無雙”的詩詞大家,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終于将江南半壁的錦繡河山拱手讓予宋太祖趙匡胤,而自己也身死于千機散的毒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