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入朝歌之後,周人面臨着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統治和管理“大邑商”。周人長久以來的思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不相信自己能輕易征服大邑商,盡管牧野擊敗了商軍,攻入朝歌,但周人并不認為自己是商人的統治者,他們對商人還是有些畏懼的。
周人的統治智慧
于是,他們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把商遺民遷徙到渭水流域。有關這一曆史事件,有“史牆盤”銘文的記載,銘文分為兩部分,前面是贊美周朝建國功業,從文王講到穆王,後面是史微氏的家譜,其中有一句:“微氏烈祖”到武王那裡去,武王命周公為他們安排住處,并把他們安頓在了岐周。
史牆盤
鳳雛村就是岐周,史牆盤在這裡出土,證明了銘文的真實性。通過史牆盤,我們可以肯定,“史氏”家族(族徽上刻着“冊”,可能是負責商王朝的記錄工作),在武王伐纣後,從殷遷徙到了岐山。他們在這裡生活了七八代,鑄造了史牆盤,将自己的家譜記錄了下來。
史牆盤上的家譜,有辛公,有乙祖,顯然是商人命名方式。渭水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其中一些具有很強的商朝風格,應該有一部分是商遺民遷徙的時候帶來的,或者是他們在這裡鑄造的。
史牆盤銘文拓片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周人對商遺民的遷徙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他們有意選擇那些在商文化體系中有特殊作用的家族。這是以往周人所欠缺的才能和專長,是決定政權合法性和統治合法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将朝歌的人口遷出去,讓商人失去原本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把這種象征性的能力轉移到周人身上。青銅器和文字刻寫是商人的重要工具,是以這些專業人才都被遷到了周原。
周召東征
武王将專業人才遷到周原,把朝歌一帶商人的中心區域,交給了纣王的長子武庚,安排管叔、蔡叔、霍叔負責監視,而武王本人則傳回宗周豐鎬。不久後,他大病一場。《尚書·金滕》中有記載,周公旦為了哥哥的病情,向上天祈禱,想用自己的性命來替換他。武王因患重病,于伐纣後兩年離世,其子年幼,于是周公即位,成為周人統治者。
周公輔成王庖廚圖畫像石
周公是否即位,在後世存在着許多争論。周人的傳統制度很明确,都是父死子繼,沒有兄終弟及的。武王是文王的長子,其次是管叔,而不是周公。周公繼任武王,這違背了周人的傳統。
周公畫像
但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一是武王早死,成王還太小;二是他們和商人的直接沖突才剛剛開始,局勢還很緊張;三是武王的兄弟們都被安排在了商人區域,看管武庚,宗周隻有周公。在這樣的情況下,周公實際上是真正的掌控者。
周公東征路線
周公上台後,出現了兄弟之争,管叔、蔡叔都公開表示反對周公。管叔、蔡叔的身後,站着武庚的商人勢力。在極短的時間裡,周朝就出現了嚴重的分化,一方面,是周公控制的宗周,另一方面,是管叔和蔡叔,以及商遺民的勢力。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召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周公和兄弟反目成仇,說服了召族的首領召公,和他建立了密切的聯盟,讓他有了和管叔、蔡叔一戰的實力,是以周公采取強硬的姿态,不肯退讓,發動東征。後世史書中,普遍稱之為“周公東征”,而金文資料中,卻無一例外都是“周召東征”。召公、召族在這次行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周公東征方鼎及銘文拓片
論軍事行動,其規模之大,難度之大,比之武王伐纣,有過之而無不及。戰區分布廣泛,北至山西梁山,南至淮河北岸,以宗周為中心,呈扇形向外擴張。這一戰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牧野之戰。事實上,周朝的建立,并非始于武王伐纣,而是周召東征以後。
在這次戰争中,周人的力量被迫向東方逼近。周人在武王伐纣之後,隻是象征性地取代了商人的共主地位,對那些曾經臣服于商人的地方,隻是進行了象征意義上的管理。除要求他們承認周人的特殊身份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保持原有的狀況,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如此龐大的地區,是以回到了自己的老巢,小心翼翼地經營着,沒有什麼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