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又十国,干戈纷纷五十秋。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争大乱之世,五代十国的纷扰远甚于南北朝的分裂,在这短短一甲子的时间里,天下兵戈不断、纷争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身水火倒悬之际,藩镇林立割据,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在这“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的人间炼狱之中,却也曾出现过三次“街衢熙攘、货为川流、兵革偃息、年屡丰登、天下晏然”的承平之世。
一:显德之治.后周世宗柴荣(954-959年)
五代十国最意难平者,莫过于后周世宗柴荣,凭他的文韬武略、文治武功。若天假以寿,其功业可比汉高祖,奈何天妒英才,呜呼哀哉。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晋王柴荣于太祖郭威灵柩之前继位称帝,开启了他虽然短暂却璀璨辉煌的帝王生涯:
整顿军事:
在中央:整顿军队,秉持“精兵强将”的原则,对在籍军人进行选拔和裁汰,并发诏“广募天下壮士,择优为殿前诸班”,组建了堪称当时天下战力巅峰的“禁卫军”,由自己亲自统领。
在地方:委派节度使王彦超和韩通率领三军之众、征发当地民夫疏通位于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又命德州刺史张藏英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铸成钢铁长城,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采纳兵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并贯彻终身。
赫赫战绩:
1、西征蜀地
955年,柴荣以王景为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西征蜀国,大破之,降服秦、成、阶三州。
2、三征南唐
956年,柴荣亲征南唐,攻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因为雨季到来而班师回朝。957年一月,柴荣再征南唐,攻破南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消灭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车驾发下蔡还京。同年十一月,柴荣三征南唐,攻濠州、败唐军于涡。遂鼓行而东,沿淮城栅,所至皆下。十二月泗州守将以城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958年一月,柴荣亲攻楚州,拔之;二月,车驾发楚州南巡,破扬州;三月,幸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南唐派人奉表陈情,献贡品,献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州十四,县六十。
3、北伐辽国
959年,柴荣率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又领兵水陆俱发,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文治教化:
颁诏文武百官,传檄天下九州,重申“唯才是举”的选择原则,强调“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推荐制度。
整顿现行的官僚体制,对在籍官员进行考核,优胜劣汰,贪残者杀无赦,暴戾者充边军,肃清一度蔓延在朝廷之上的虚浮之气,政治清明,政令通达。
制定各类典章制度,颁布《大周刑统》《大周通礼》《大周正乐》等,使天下典章一时完备,文武百官具有成法可守。
颁布《均田图》,均定河南六十州的赋税及其他归附投降州县的税赋,将各地投降的军队进行挑选,裁汰者放归田里。
废除寺院,强令僧尼等还俗参加生产生活,推动国家人口的增长。
英年早逝
959年,柴荣于征战途中感染疾病,回京后不久驾崩,年仅39岁。轰轰烈烈、气势恢宏的北伐大业和统一勋绩就此停滞。
960年,赵匡胤篡周自立,一面继承柴荣的遗志,继续发动统一战争;另一面却极力抹杀柴荣的事迹。
“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总计周世宗在位的五年,整军强国,东征西讨,混一北疆;励精图治,招抚流亡,减免赋税,恢复经济。国内政治清明,天下百姓富足,为后来赵匡胤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非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凭他的文韬武略,即便是驱逐契丹,收复燕云也不是没有可能。呜呼,世宗之崩,举国同悲,幽燕陆沉、华夏沦胥,救沸拯溺还得等到洪武帝朱元璋才行。
二、长兴之治.后唐明宗李嗣源(926-933年)
“长兴之治”是五代十国极乱之世中的第一道曙光,虽然前后才历时8年,可这就这区区八年,就足以照耀这“父子相杀、手足相残、君臣为戮”的“人伦尽丧、纲常断绝”的极恶之世了。
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趁“郭从谦之乱”率军进入洛阳,自号监国,在庄宗李存勖灵堂前继位。
继位之后的李嗣源,深知天下苦战乱久矣,于是展开大刀阔斧的展开政治改革,他创立“连坐荐举制”以确保被举荐的人才的质量,诛杀贪官,褒扬廉吏,罢黜伶人和宦官,放还滞留的宫人,打开内库归入国库,丰富国家财政收入。朝廷面貌因此而焕然一新,俨然有海清河晏之势。
此外,他宽敛赋税,减免苛捐,劝课农桑,鼓励耕种。使战乱之中的百姓于生死倒悬之际得片刻之安寝,能够用心耕种,存养家人。不数年而民间富足,百姓安居。号称小康。
930年十一月:武安节度使马希声上表请求归附,契丹国东丹王耶律倍率军投降,明宗赐姓东丹,名慕华。933年,为进一步收拢军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明宗想以“换镇”的方式兼并夏州的定难军,只可惜受到定难留后李彝超抵制,而朝廷出兵却又无功而返。统一大业就此受阻,天下各镇又渐渐骄纵。
同年,次子李从荣趁明宗病重起兵夺权,明宗惊骇莫名,哀恸而亡。宋王李从厚继位,后唐形势急转直下。次年,潞王李从珂起兵造反,弑君夺权。两年后,赵王石敬瑭开关投敌,引契丹兵入关,后唐灭亡。
三、升元之治.南唐烈祖李昇(937-943年)
南唐烈祖李昇,本名李知诰,出身卑微,幼年丧父,因战乱流落淮西一带,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部将徐温收养,后追随徐氏南征北战,权威日重之后架空徐氏,废黜吴帝,建立南唐。
建国后的李昇一改前朝(杨行密建立吴国)“多用武夫将弁”的制度,大力推行文人政治,重用儒雅,罢除苛政:一面设置“延宾亭”招徕四方贤能俊达之士;一面以身作则,“资访缺失,问民疾苦,夜央而罢”。摆出燕昭王黄金台“千金买骨”的姿态。另一面还严禁外戚和宦官敢于朝政。
他注意整顿法制,惩治贪污残暴的官吏,下诏颁布《升元定条》,使长期处于混乱失序的动荡社会有了较为完整的法令制度,官员行政因此而有了可以参照的依据和考核的标准,不再像之前一样无所忌惮、自行裁量。
李昇深知民生之艰难,一方面劝课农桑,奖励耕织,改革税制(减免租税和免除“丁口钱”)使百姓安心力田,使江南半壁兵燹残余之地,“不十年间而野无闲田,桑无隙地”;另一面身体力行的提倡节俭,遣散宫中歌姬,焚毁演奏的乐器,平居之际更是“衣不重彩,食不兼味。”为此,即便在200余年之后,还有人评价他是“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代贤王的风范。”。
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南唐已成为当时天下,九州人民欣慕向往之地。天下的贤达俊逸之才无不渴望南下与李昇“共成前古未有之伟业。”而李晟自己也有一旦“中原忽有变故”,便“拱揖以招诸国”,统一北方的战略规划。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喜好方士之术,渴望长生之道的李昇因为嗑药过度而暴毙,再加上“虎父犬子”的遗憾,继任的李煜虽是“当世无双”的诗词大家,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终于将江南半壁的锦绣河山拱手让予宋太祖赵匡胤,而自己也身死于千机散的毒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