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

2023年8月5日刊 | 總第3318期

上映18天,《封神第一部》(下文簡稱《封神》)票房破15億。

這個成績,曾是上映首日(7月20日)貓眼專業版預測的最終票房。上映第三天時,貓眼把預測票房下調到了12.5億。與票房變化挂鈎最密切的,莫過于資本市場。

《封神》上映次日,北京文化(《封神》第一出品方)股票直接跌停(下跌10%)。之後,《封神》票房逆跌,連續兩天票房破億。貓眼專業版的預測票房逐漸上調到24億。7月24日(周一),北京文化的股票迎來了漲停。

從跌停到漲停,從12億到24億,《封神》的表現足以用起死回生來形容。

《封神》能逆襲,離不開影片本身的品質保證,更離不開社交平台正向輿情的持續發酵。或許很多網友沒有注意到,《封神》是今年上熱搜次數最多的電影。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

熱搜神器Pro顯示,《封神》全網熱搜上榜1433條,今年票房冠軍《滿江紅》和暑期檔最大赢家《消失的她》,分别上榜熱搜1193條、1263條。這意味着,《封神》已經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一種全民參與讨論的社會文娛現象。

01

為什麼《封神》能引起如此大讨論?如果隻從票房來看,它并不算特别成功。即使到達24億的最終票房,也擠不進今年票房電影總榜的Top3。其實,《封神》的輿情走向和《滿江紅》《消失的她》截然不同。後者是高票房催生網絡熱度,而前者是網絡熱度助力票房。也就是影視行業常說的“自來水”發酵。

《封神》并不是第一部有如此多“自來水”的電影。科幻片《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算是它的前輩。全球累計票房已破8.3億美元的女性電影《芭比》,也有一批忠實的“自來水”。這些“自來水”電影,有一個共同的本質:讓人心疼。這有點像粉絲對偶像的态度:除了我,沒人心疼TA了。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

這種心疼,最開始的表現形式是“欠一張電影票”。典型代表是将“情懷殺”玩到極緻的《美人魚》。但電影這種東西,光靠情懷是撐不起來的。更不用說,近幾年大衆對影視行業的态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心疼明星、名導以及心疼影視行業成了一種原罪。被欠電影票的電影越來越少,“還我票錢”的越來越多。

顯然,《流浪地球》《封神》并不屬于此類。它們值得被心疼。

02

為什麼《封神》值得心疼?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聊聊《流浪地球》。《流浪地球》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國産科幻之光的。如果讀者有印象,會記得2019年春節檔之前,《流浪地球》還不在第一梯隊。從題材到主創,它似乎都不具備成為爆款的潛質。

但打動觀衆的,恰恰是《流浪地球》這種不服輸、不怕輸的“愚公移山”精神。原來影視行業真的會有人“毀家纾難”,去拍這樣一部前途未蔔的作品。更難得的是,影片的品質出乎意料地好。于是乎,被感動的大衆湧進了電影院。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

《封神》的性質與之類似。《封神》前,上一部能喊得出名字來的國産魔幻片,是豆瓣4.9分的《捉妖記2》,再往前,是同為烏爾善導演的《尋龍訣》。但不論是《捉妖記》還是《尋龍訣》,于國産魔幻片史上的地位都不如《封神》。

原因很簡單,科幻大片與魔幻史詩,拍好了真正能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想拍出代表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魔幻片,除了向“西遊”、《山海經》取材,就隻能深挖“封神”IP了。正如豆瓣高贊短評所說,“(《封神》)于中國電影的意義遠比電影本身的意義更大。”“不做中國的指環王,而做世界的封神榜。”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

《流浪地球》熱映的時候,很多網友将其與不少好萊塢的科幻大片相比較。當是時,網上論戰一片。《封神》如今處境要比當時和諧很多。一則,四年過去,普羅大衆對中美電影的心态發生了變化。二來,《封神》走出了一條與國外魔幻大片完全不同的、可供中國史詩電影借鑒的新路:現代思維打開野蠻厚重。

03

當然,《封神》讓人心疼之處,不隻展現在激起了觀衆的“文化自信”上。這部影片的宣發方式,也像正片所呈現的故事那樣,穩紮穩打,俨然“太祖長拳”。明明可以把更多的神魔鬥法放進來,但影片偏偏隻講人間亂世;明明聞太師的戲可以再多一點,但影片偏偏隻留下一個彩蛋。一點小聰明都不願意使。

“聞太師回朝”這個點,是網友自發想的;“封神三萬裡”的歌謠——你一塊、我一塊,二三才能來得快——是網友自發做的;哈基米、養成系質子團、嗑CP,也是樂子人的自娛自樂。這段時間,《封神》的主創在做什麼呢?跑路演。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

這幾天,微網誌話題#請封神宣發立刻傳位于我# 數次登上熱搜。“自來水”們為影片操碎了心。他們很是擔心,《封神》票房不好,第二、三部不會上不了吧。畢竟,導演烏爾善可是說過,如果電影賠了,要用十年來打工還債的。

這裡插句題外話。其實,烏爾善導演這句話放在當下語境中,是很危險的。在這個“208萬”已經成為計數機關的時代,影視行業任何與金錢挂鈎的言論,都有可能引發“打勞工”的怒火。但好在,《封神》劇組真的誠懇到極緻。

《封神》劇組不戴假發套、不穿肌肉服、不騎假馬、不摳圖,反而練肌肉、學騎馬射箭、自己種麥子搭場景的行為,讓人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國演義》劇組大概就是這樣做的吧。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它值得。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

從《封神》開始,“欠一張電影票”步入2.0時代。如果說,《流浪地球》的票房逆襲尚屬偶然;那麼,《封神》的境遇則驗證了這個規律。像《封神》這樣,不斷推遲上映、不被人看好、題材敏感、宣發經費不足的影片,都能被“自來水”推成爆款。這個時代的觀衆,是真正懂電影、愛電影,願意為國産電影做貢獻的。

近年來,國産電影市場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一是經典的類型片規律繼續發威,以《長津湖》為代表的軍事動作片,以《你好,李煥英》為代表的爆笑喜劇,以《消失的她》為代表的懸疑驚悚片,不斷創造票房神話。

二是喚醒了大衆情緒和情感共鳴的影片屢創賣座奇迹,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的國族自豪抒發多次搶占市場高地,如今則興起了“心疼”式購票狂潮,兩部《流浪地球》、王寶強的《八角籠中》以及《封神》均是受益者。

有了這幾個案例,“心疼”就不隻是飯圈的濫情表達,而成了識貨觀衆的行動宣言。此後,中國電影人或許可以更大膽一點,不要總是想着蹭熱點、抓話題,多埋下頭來坐坐冷闆凳,把地耕深一點,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被辜負。

【文/馬二】

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心疼”消費改變電影市場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