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作者:墨憶史談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随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讨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援~

70年代經濟危機使世界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德國也不例外。經濟危機不僅對德國農業打擊深重,德國工業也備受打擊。德國的煤炭、生鐵和鋼鐵行業在經曆了危機前的飛速發展之後,面臨嚴峻的生産過剩。

由于此次危機的世界性,工業帝國英國也面臨生産過剩,為抵抗英國的競争與傾銷,保護民族工業,工業界也開始傾向貿易保護。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鐵谷聯盟”

1873年以前德國工業在關稅同盟的保護下,穩步發展。德意志地區的生鐵産量從1864年的90.5萬噸,到1869年漲至1413萬噸,在普法戰争期間下降到139.1萬噸,但1873年又恢複增長至2241萬噸,基本呈上升趨勢。

帝國成立初期,經濟的繁榮主要得益于普法戰争的勝利。首先,戰争勝利後阿爾薩斯-洛林并入德國,大大增強了德國棉紡織業的競争力。1868年德國有300萬主軸采棉機,37萬編織機而同年僅僅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就擁有213.1萬主軸采棉機,4.85萬編織機。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與此同時,德國得到約600萬法郎(包括利息)的戰争賠款。政府用賠款大力發展工業,帶來了工業短暫的繁榮。1870年6月,普魯士有410家股份公司,總資産為30億馬克,1874年底,股份公司增至2267個,總資産達73億多馬克。

勞工階級的狀況也有所改善。1848年幾乎所有的勞工階級都沒有銀行儲蓄,但到1871年柏林勞工階級大約有300萬泰勒的銀行存款,1872年這一數字增長到450萬泰勒。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德國曆史學家特賴奇克這樣描述當時的勞工階級,“國家經濟發生了轉變,勞工的生活水準、工資水準有所提高,甚至生活習慣都漸漸趨于中産階級”。

就此而言,消費水準和能力的上升,需要從國外進口來充實國内市場。是以,危機前工業界普遍贊成自由貿易政策。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但是随着187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到來,工業界開始出現投資過剩、裝置過剩、開工不足等生産能力過剩的現象,阻礙了工業的發展。1873年,鐵制品出現生産過剩,據估計,當時德國的鐵制品産量足夠供應整個世界市場。

生産過剩帶來價格急劇下降,1873年生鐵價格下降了約50%,而1878年價格僅僅是1873年的30%。經濟危機帶來長期的生産過剩,顯示出一種經濟不景氣的工業化現象。據統計1874-1879年,196家公司中有148家公司資本收縮。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此時英國在大蕭條中,農業遭受重創,農業階級購買力嚴重削弱,大量的紡織品和鐵制品生産過剩,需要擴大外國市場。英國一改此前的高價,在1873年以後開始以低價大量地向國外銷售過剩的工業品。

而德國市場價格上漲的趨勢以及英國商品的湧入,都阻礙了德國制造業的恢複,英國制造業的廉價競争嚴重威脅德國民主工業的發展,德國國内進口商品泛濫成災,是以,需求急劇下降的重工業尤其是鋼鐵工業要求采取保護政策。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由于德國重工業的高速發展遠超國内市場的需求,出現生産過剩,開始依賴國外市場,不斷需求關稅保護。卡特爾和辛迪加形成并開辟出一個受保護的工業市場,它們将産品以低價出口至國外市場。

然而,工業界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即政治力量不足。他們不得不尋找聯盟,把目光轉向了農業利益集團,這樣西部重工業界和東部農業界就結成同盟,史學界稱之為“鐵谷聯盟”,為農業貿易保為政策的出台提供強大動力。

增加帝國财政

1871年帝國憲法規定,帝國政府隻能征收間接稅,而間接稅不足以支撐帝國各項開支,不足的部分由各邦按人口比例分攤。各州每年根據帝國預算向帝國政府交納不同數目的費用,即人口費。

這同時意味着帝國政府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項政策的實施都要受制于各州。是以,用俾斯麥的話說:“帝國政府被迫扮演一個令人讨厭的聯邦各州的搭夥者和要債債主的角色。"是以,關稅改革勢在必行。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帝國成立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間接稅,尤其是對烈酒、煙草、食鹽、糖和啤酒等征收的消費稅和各邦按照财政預算繳納的人口費,帝國成立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财政獨立的重要性,俾斯麥的觀念也開始發生改變。

1872年議會上,俾斯麥曾這樣說,“如果廢除人口費,帝國的政治狀況是會變好,還是會變糟。從政治穩定的角度出發,我必須反對人口費的廢除。我把帝國政府的财政獨立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出于帝國發展和穩定考慮我不同意降低人口費,除非有其他稅源代替。”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1873年的經濟危機為關稅改革和保護主義提供了聯合的契機。經濟危機的加劇體工農業生産日漸困難,國際競争不斷加劇的同時,也使得财政收入不斷減少,帝國财政面臨嚴重困境。

到1873年經濟危機發生時,五十億戰争賠款已經輕率地花費殆盡,财政困境正氣勢洶洶地猛敲着這個新帝國的大門。随着帝國财政支出的不斷擴大,間接稅逐漸變得負重不堪,俾斯麥意識到不可能僅僅依靠間接稅來維持帝國的财政開支。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另外,德國在關稅體制的财政發展方面已經落後于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這些國家以增加進口關稅的形式實作了煙草等物品的國家壟斷,财政和關稅改革迫在眉睫。是以,有學者認為1879年保護新關稅的順利實施主要得益于财政原因。

俾斯麥之後緻力于謀求财政獨立,想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增加帝國财政,擺脫對地方财政的依賴。一方面收取由法律規定的國内生産和消費的間接稅,另一方面積極謀求提高關稅來增加帝國政府财政收入。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1878年8月,各邦的财政大時很集在海德堡開會,商讨關于煙草進口關稅問題。會上提出同樣的建議,即人為地加帝國财政收入,應将煙草關稅提高到合适的水準。帝國議會抓住這個時機,認為是時候該抛棄德爾布呂克主張的自由貿易政策了。自此,财政問題和保護主義政策結合起來。

民族主義

與此同時,德國制造業的名聲在變壞。1876年費城世界博覽會,德國展品的媒體口碑極差,時任《民族報》主編的勒洛總結德國産品為“便宜但品質差”。

費城博覽會前,《帝國日報》于1876年3月10日對德國商品有同樣的報道,認為生産劣質商品的國家,銷售額會下降,最終失去市場。不久《普魯士貿易檔案》稱德國制造業不僅破壞了德國的聲譽,也失去了誠信。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德國至此開始考慮如何在保住國内市場的同時更多的争取國際市場,接着開始有人要求“保護幼稚的民族工業”。民族主義者認為既然德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憲法實作了國家化,那麼經濟也應該像政治一樣實作國家化,進而讓德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經濟自控、自給自足的國家。

是以,德國需要一個完全獨立的工業和一個可以實作自給自足的糧倉。民族主義者還稱隻有工農業在抵禦外國競争時得到有效的保護,經濟獨立才能實作。為了維護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容克開始把農業動蕩和大衆的敏感上升至民族主義。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工業企業家不斷提出“反對外國競争”的口号,國家政策的決策者--德皇和俾斯麥擁有大量的土地,霍亨索倫家族當時擁有24500公頃的土地,而俾斯專也擁有9000公頃的土地,是以帝國政府提出具有經濟民族主義性質的“保護民族勞動”的口号和農業貿易保護政策也就不足為奇了。

保護民族勞動”意味着随着國際競争的加劇,要保證國内價格穩定,在不斷高築的關稅壁壘下,德國國内市場不受幹擾,即國家要實行保護工農業免于國外競争的貿易保護政策。

參考文獻

德國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出台的原因:俾斯麥時期,鐵谷聯盟的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