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1905電影網專稿 自《哪吒之魔童降世》起,國漫正式宣告崛起。古典神話、民間傳說、四大名著……國漫的題材不斷推陳出新,始終以弘揚傳統文化為終極目标。一部部各具特色的國産動漫彙聚成一條大江,流淌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就在7月8日,《長安三萬裡》上映。作為新文化的第一部,《長安三萬裡》在曆史脈絡之下開展大唐的文人故事。曆史、詩文、神韻,共同構成了蕩氣回腸的長安,長安三萬裡,每一步都有新收獲。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就這樣,一萬裡、再一萬裡,讓小編帶大家一起走上這趟終點為盛唐的“萬裡歸途”吧!

長安一萬裡:史

盛唐重制 · 老少鹹宜

● 史實

《長安三萬裡》選擇了幾乎零門檻的曆史題材,無論男女老少,在觀影過程中都會感到親切熟悉。電影中涉及到了安史之亂、吐蕃之戰、揚一益二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史實,隻要調動中學時代的知識,就可以輕易打開《長安三萬裡》的大門。

在安史之亂中,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齡等詩人都有過驚濤駭浪的人生際遇,電影也圍繞着具體的人展開故事,用小切口講述大曆史。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 城市

影如其名,《長安三萬裡》采用了巨大篇幅描繪了長安。長安是唐朝的首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彙聚着來自各地的居民。長安是文人立身揚名的夢想之都,李白被召入宮廷做翰林供奉時,知名度在長安水漲船高,并見到了賞識自己的賀知章,這位老前輩比李白要大四十多歲。

孟浩然40歲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他在秘書省參加聯詩會時,用一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一舉奪魁,在長安一戰成名......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長安、揚州,都是當時天下最繁華最富庶的城市。電影對于這幾座城市經濟繁榮、文化争鳴、風景秀美的描畫,瞬間将觀衆拽入大唐盛世。正因如此,當我們看到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轉衰的曆史節點時,才會更加哀歎、惋憾。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長安二萬裡:詩

見天地 · 見衆生 · 見自己

● 詩風

電影開篇定調:“在我唐朝,上至君王,下至販夫走卒,人人都會寫詩。”唐詩不單單是國粹的流淌,還幫助我們見天地、見衆生。李白、杜甫,是唐詩的兩座風格迥異的高峰。

● 見天地

李白的詩歌“見天地”,常常聚焦于浩渺宇宙、人類精神和昂揚鬥志,深受年輕人喜愛。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電影用超現實手法表現了《将進酒》意境。《長安三萬裡》項目曆時三年,其中《将進酒》片段的制作就耗費兩年時間。李太白、岑夫子、丹丘生,這些活在傳說和詩篇中的姓名,一同駕鶴雲遊,看盡長安盛景,共享滿懷豪情。

● 見衆生

杜甫的詩“見衆生”,關心社會百态,尤其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别》《無家别》《垂老别》……杜甫用三吏三别訴說了太多勞苦群眾的辛酸淚。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雖說很多人在年輕時可能更喜歡李白的飄逸潇灑、李商隐的纏綿悱恻,但是人過中年以後,杜甫那些懇切的文字,反而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長安三萬裡》給我們機會用全新的眼光來認知唐詩,我們從詩中不斷“見天地”、“見衆生”,最終走向“見自己”。

長安三萬裡:神

見天地 · 見衆生 · 見自己

● 神韻

大唐之是以氣貫長虹,就在于“神韻”二字。

每一位詩人,都在用他的作品、經曆和人格魅力,為我們提供精神上的寄托。

● 李杜

儒家文化講究中庸之道,但李白一生“放蕩不羁愛自由”,在社會規訓中活出了真我風采。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而杜甫又是“儒”的極緻,即便自己再艱難困苦,已然“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他心裡仍然裝着全天下的寒士,這樣一種憂國憂民的抱負對于現代人而言,同樣是深刻的榜樣。

● 真實

《長安三萬裡》對于詩人的刻畫傾向于世俗化、真實化,這是一個個在曆史中真實存在過的人,他們的人物形象不該出于刻闆印象,而是應該以詩歌為标尺、以史實為參考。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大肚腩的李白擁有立體飽滿的人物性格,耿直刻闆的高适也曾鮮衣怒馬快意恩仇,禅意滿滿的王維也喜愛與豪飲才子結交。唯有真實的人格,才能傳達出大唐千分之一的神韻。

解讀《長安三萬裡》:一場關于大唐的“萬裡歸途”

《長安三萬裡》,撲面而來的就是一份濃烈的家國情懷。每一位詩人的個性迥異、命運多舛,但背後都是對于家國天下、黎民蒼生的深沉責任。這些才子之間的友情,也因為詩歌而變得更加絢爛,更因為時代動蕩而愈發情比金堅。

曆史、詩歌和神韻,蘊含着每一位觀衆屬于自己的生活哲思。文人們昂揚的精神面貌背後,是強盛的國力在支撐。千年之後,恰逢另一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