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山,在今石家莊市鹿泉區南部,接元氏縣界。封龍山,又名飛龍山,探究“飛龍山”一名的起源,直通中華文明史。
封龍山又名“飛龍山”的曆代古籍記載
關于封龍山又名“飛龍山”的最早記載,是大陸西晉時期。《晉書·孝懷帝記》:永嘉三年(309),“石勒寇常山,安北将軍王浚使鮮卑騎救之,大破勒于飛龍山”。錢穆撰《史記地名考》,封龍:“今獲鹿縣南,接元氏縣界。《晉書》懷帝紀、《水經注》皆謂之飛龍山。
南北朝時期,《十六國春秋·前趙錄》:“王浚遣祁弘率鮮卑讨石勒,戰于飛龍山下,勒兵大敗。”《十六國春秋》是北魏崔鴻創作的記載十六國(304年~439年)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北魏郦道元(466年~527年)《水經注》:‘洨水東經飛龍山北,是井陉口,今又名土門。”
唐初《括地志》雲:‘封龍山一名飛龍山,在恒州鹿泉縣南四十五裡。邑因山為名。”《括地志》是唐代中國的一部地理學專著,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編。光緒《獲鹿縣志》卷五:“封龍山,按《括地志》雲:封龍山,在恒州鹿泉縣南四十五裡。舊志《山川門》載四十裡,南界屬元氏。”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一:“飛龍山,在縣南四十五裡。《前趙錄》曰:王浚遣将祁弘率鮮卑,讨石勒于飛龍山下,勒大敗。”
北宋《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一《獲鹿縣》條:“飛龍山在縣西南四十五裡,一名封龍山。”《北夢瑣言》:“唐田弘正之領鎮州,三軍殺之而立王庭湊,即王武俊支屬也,為三軍扶立。别堡西,飛龍山神,庭湊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于庭湊。及入廟,神乃側坐,至今面東起,宇尚存焉。”
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卷三:“封龍山,一名飛龍山,在恒州鹿泉縣南四十五裡,邑蓋因山為名。”
飛龍山,因何得名?
封龍山又名飛龍山,山名來曆有多種,《清一統志·正定府一》:“封龍山,《舊志》:山勢如伏龍欲飛狀,峰巒泉石,回環錯列,稱為奇勝。故名。”
關于封龍山又名“飛龍山”的起源,當地人傳說封龍山是大禹治水時,為了降服興風作浪的蛟龍,給黃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災難,将蛟龍鎖封此山上,進而得名“封龍山”。
然而,元代納新撰《河朔訪古記》卻不這麼認為,他指出,飛龍山得名于軒轅皇帝時期。請看《河朔訪古記》的相關記載:“元氏縣西北三十餘裡,曰封龍山。《星文圖》曰:“山應軒轅十星,屈折若飛龍之狀,故雲。三十裡封龍山下,其廟兩兩相對,若泰階六符之狀,蓋三台近于軒轅故廟于此山。”也就是說封龍山的形狀和軒轅星宿的星圖很相近,軒轅星宿圖是飛龍形,是以封龍山也叫飛龍山。封龍山上舊有軒轅黃帝廟。
的确,追本溯源,稽考古籍,有關記載要比大禹治水得名“封龍山”還要久遠得多。
再看《歸藏》有關飛龍山的記載。《歸藏》是《三易》之一,與《連山》、《周易》統稱為《三易》。該易書是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宋代家铉翁稱:“歸藏之書作于軒轅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歸藏·鄭母經》曰:“夏後啟筮:禦飛龍登于天,吉。”
據先秦典籍《穆天子傳》記載:“癸未,雨雪,天子獵于陉山之西阿,于是得絕陉之墜,北循滹沱之陽”。西周穆王姬滿于十七年(約公元前945年),由造父駕八駿巡遊天下,親臨“陉山”即古籍記載的“井陉山”,其中包括今之封龍山。湖北江陵出土的王家台秦簡《歸藏》有《師》卦:“ 師曰昔者穆天子蔔出師而殳占囗囗囗囗囗439囗龍降于天而囗囗囗遠飛而中天蒼囗。”。此條内容亦見于北宋《太平禦覽》卷85引:“昔穆王天子筮西出于征,不吉。曰:‘龍降于天,而道裡修遠;飛而沖天,蒼蒼其羽。’”
三墳五典,是中國最古老的書籍,記載三皇五帝史籍。《古三墳》記載的飛龍氏比黃帝時期更加久遠:“伏羲氏始畫八卦,命臣飛龍氏造六書。”《欽定古今圖書內建 理學彙編 經籍典》第五十九卷《問奇類林考》:“伏羲、神農、黃帝,皆作《易》,伏羲重封,六十四卦之名已具,又命子襄為飛龍氏,造為六書。”宋末元初金履祥撰《通鑒前編》:“伏羲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明代楊慎撰《丹鉛總錄》:“飛龍氏制字音”。清代陳廷炜編撰《姓氏考略》:“朱襄氏,風姓。伏羲時。為飛龍氏。造書契。”
隋唐時期王通撰《中說 樂篇》則記載飛龍氏是颛顼時人:“颛顼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飛龍氏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飛龍山何時改名封龍山?
金代趙時中撰《遊龍門山記》:“自恒之南,巋然崛起于太行之東者,封龍之山也。恒亞回環望之,四面如一,乃曩時飛龍山也。唐天寶六載,始易今名。”“唐天寶六載”,即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意思是說。在這一年,飛龍山改名封龍山。
明代崇祯《元氏縣志》也引述上述錯誤觀點:“巋然崛起于太行之東者,封龍之山也。諒彼恒亞回環,望之四面如一,乃曩時飛龍山也。至唐明皇天寶六載,遂易為今名。”類似記載還有《欽定古今圖書內建.方輿彙編.職方典》卷九十四,元氏縣條:“封龍山,在縣西北五十裡,舊名飛龍山,勢如伏龍欲飛舉狀,唐改今名。”
為什麼說,古之飛龍山易名“封龍山”的記載是不正确呢“?因為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封龍邑”。請看《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幾多高僧隐于飛龍山
大陸南北朝時期的梁代慧皎撰《高僧傳·僧光傳》 :“僧光,冀州人,常山淵公弟子。性純素,有貞操,為沙彌時,與道安相遇于逆旅,安時亦未受具戒,因共披陳志慕,神氣慷慨。臨别,相謂曰:若俱長大,勿忘同遊。光受戒已後,勵行精苦,學通經論。值石氏之亂,隐于飛龍山遊想岩壑,得志禅慧道安。後複從之,相會欣喜,謂昔誓始從。因共披文屬思,新悟尤多。安曰:先舊格義,于理 ……何後。光乃與安汰等南遊晉平,講道弘化。後還襄陽,遇疾而卒。又有沙門道護,亦冀州人,貞節,有慧解。亦隐飛龍山,與安等相遇,乃共言曰:居靜離俗,每欲匡正大法,豈可獨步山門,使法輪辍轸。宜各随力所被,以報佛恩。”
唐代李延壽撰《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魏質,字懷素,魏偃子,钜鹿下曲陽人也。幼有立志,年十四,啟母求就徐遵明受業,母以其年幼,不許。質遂密将一奴,遠赴徐學,留書一紙,置所卧床。内外見之,相視悲歎。五六年中,便通諸經大義。自學言歸,生徒輻湊,皆同衣食,情若兄弟。後避葛榮難,客居趙國飛龍山,為亂賊所害。士友傷惜之。興和二年,侍中李俊、秘書監常景等三十二人申辭于尚書,為請贈谥。事下太常,博士考行,谥曰貞烈先生。”
唐初道宣撰《續高僧傳 明瞻傳》:“明瞻,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異操,所住龍貴村二千馀家同共高之,傳于口實。十四通經,十七明史,州縣乃舉為進士。性慕超方,不從辟命,投飛龍山應覺寺而出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