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化與數字化

一、概述

數字化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個詞,大家都在說,也都在做,很多企業也有了許多案例,而數字化本身其實已悄然在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但乍這麼一說其實還有點迷糊,這數字化到底是個啥呢?被人問到我也迷糊了,是以本篇就是從我個人的視角來嘗試解讀下數字化。

數字化這個概念并不新鮮,最早誰提出的不可考證了,但在2012年IBM就提出了數字化轉型,而近些年數字化、數字政務、數字中國、數字化轉型等等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各大企業的常用詞彙。整個過程除了有由上而下的推動,社會和企業的基礎設施其實也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是以數字化轉型同時也是資訊化的進一步升華。

二、資訊化

要說明白數字化就要先搞清楚資訊化。

資訊化其實很好了解,最早我們用小本本來記錄,現在改用筆記本電腦,以前用飛鴿傳書,現在則是手機、微信等等。這裡其實有3個方面的資訊化,首先是人人都有了手機,手機成為資訊化的入口,接着有電信公司在全國乃至全球搭建的網際網路絡,最後是實作這些服務的企業,這三者的結合才有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便利。

從資訊化的角度來看,手機和網際網路絡屬于基礎設施,資訊化的主要工作還是由企業的服務來完成。比如銀行最早要去櫃台辦理存取款業務,後來可以在櫃員機辦理,現在都是直接手機轉帳。這個過程就是資訊化的縮影,所有業務都可以“線上”辦理。

從這個角度看,似乎資訊化走到盡頭,所有業務都放到線上辦理似乎就可以滿足所有需求了?那為啥還提出要數字化?數字化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三、數字化

資訊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壁壘”,打個比方,A市搞了一個電子政務系統,所有民政相關業務都可以線上辦理,很友善了是吧,B市也搞了一個電子政務系統,民政業務也都可以線上辦理。但如果A市的某居民要移居到B市,他得先在A市辦理一個移出手續,接着在B市辦理移入手續,這中間的過程可能比較複雜,下面是模拟的過程:

  1. 先到B市辦理準入手續,B市同意遷入,拿到同意遷入的複函
  2. 到A市辦理遷出手續,A市同意遷出并在系統内将該市民遷出,并給遷出證明
  3. 拿遷出證明到B市辦理遷入收入,B市在系統内錄入該市民資訊

至此市民往返兩地最少3次方能完成遷移,如果材料不準或者有誤,則來回數次才能辦好。這裡存在的問題就是AB兩市的系統沒有打通,A市的市民資訊沒有道理共享給B市,也沒有道理将自己的系統接口打開供B市去操作,出了問題算誰的對吧。

是以數字化的第一個痛點就是要打破壁壘,對于政務來說,具體做法是由省級或國家級政府牽頭搞政務雲,将使用者資訊存到核心機構,各級政府可以申請和調用。對于企業來說,數字化的第一步與核心其實也是要打破部門間、分公司間、内部和外部的各種壁壘,最終形成統一的數字化平台。現階段各種“雲”,比如說政務雲、省雲、行業雲、集團雲其實都是在搞這個事情,而這些雲所帶來的好處也是實實在在的,是以數字化并不是一個虛的概念,他是确實可行、确實可用、确實有利的這麼一個東西。

四、案例

1.數字政務

在不同層級上數字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數字政務,現在其實就開了個頭,但已經極大的改善了使用者體驗。還記得以前啥都得去現場排隊,後來有了預約系統,就線上預約後去排隊,再後來有了資料線上初審,已經極大改善了使用者體驗,現在各大城市已經有了一網通辦,大部分業務都是線上遞交資料、線上稽核、線上結束,全程不需要去線下排隊的。同時各省市間的系統也被打通,以前遷移個公積金、社保那可太難了,現在隻需要網頁上點幾下,這個進步是看得見的。

2.數字銀行

銀行的數字化其實是走在前面的,一是銀行有錢來改造,二是銀行業務量大也非常有動力去改造,三是銀行很卷有需求來改造。早期我們轉賬需要去填彙款單,彙款的延遲可能要好幾天,電子化後轉賬友善多了,但還是得去櫃台排隊。再後來各家銀行都有了APP,但跨行轉賬還是個大問題。現在跨行轉也不是問題了,各種亂七八糟的功能,比如買保險、買股票、買基金、投資、理财啥的都可以APP辦理了。但數字銀行的大難題是銀行間的資料共享,沒人願意把自己的資料給别人啊,是以微信支付寶這種三方支付軟體反而崛起了,除了更加友善之外,他們主要是掌握了支付的入口,有了大量的支付資料就可以對使用者進行畫像,進而開展增值業務,比如消費貸啥的。在三方支付崛起前其實銀行也是有這些資料的,為啥銀行沒做呢?其實也有做的,隻是銀行看不上個人消費這一塊業務,個人消費更新其實也就是近幾年的事兒,之前銀行主要關注的是高淨值使用者,現在想做個人的市場已經被網際網路企業給霸占了。但數字銀行也不是光關注個人消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行業監管,比如銀監會如果要監管個人資金流動,就要将各銀行系統關聯起來,現在已初具規模了,這裡的前提其實也是各銀行要先将自己的系統給挪到線上,是以數字銀行是整個行業的共同數字化。

3.數字企業

數字政務和數字銀行大家都比較好了解,但數字企業就比較麻煩了,因為一般的企業他規模太小不具備數字化的基礎,比如一家公司總共也就百八十人,搞數字化幹啥呢?是以數字企業其實是要基于行業來數字化,比如現在非常火的行業雲,就是行業裡的頭部企業牽頭,出錢出人出資源,将整個行業的資源進行整合,他這麼幹當然不是做慈善,這個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誰掌握了資料誰就掌握了未來。是以一些有預見的企業已經開始着手數字化了,但困難也是很大,一個是各企業資訊化程度不一樣,你說要共享資料吧他還真不知道咋共享給你,這就是基礎設施不完善或者說基礎設施太分散。

如果是大集團還好,可以做做内部數字化,但實際意義有限,往往是出力不讨好最後雞飛蛋打也不無可能。是以企業數字化非得是站在行業的視角來做了,那麼各種行業雲作為基礎設施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而大部分企業數字化其實還卡在這一步。這裡問題也很大,如果是證券行業,在監管要求下可能會有動力去做做行業雲,也是基于監管的視角。那遊戲行業咋做數字化呢?感覺做起來沒有收益啊。

數字企業的另一個角度是将内部系統都整合起來,但其實屬于内部治理或者說是資訊化的一部分,還上升不到數字化的程度,但也不妨礙大家拿着數字化的旗子來搞事情,畢竟要響應号召對吧,而且說是數字化也沒錯,但結果往往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