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跟其他産品經理交流的時候,總能聽到類似這樣的話:“其實産品經理的基礎能力都差不多,差別主要還是行業經驗、對業務的了解能力、規劃能力以及項目管理能力等等”,對此我是比較認可的。那麼,産品經理的基礎能力都包含什麼呢?我打算整理一系列關于産品經理基礎能力的篇章。
在最開始,我打算先跟大家講一講 ER 模型,原因很簡單,ER 模型可以将實體模型轉譯為概念模型或者資料模型,能夠很直接地将現實場景翻譯為數字化場景,這實際上就是一款産品或者一項功能誕生的起始。
ER 模型的概念
ER 模型(實體關系模型),是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的縮寫,最開始是由美籍華人陳品山于 1976 年 3 月在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 發表論文《The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Data》被人熟知,是用來描述現實世界的概念模型。
按我的了解,ER 模型其實就是一種簡單抽象模型,用資料的方式來表達現實世界的關系,比如學生成績單,用 ER 模型來描述就是:每 1 名學生都擁有 N 張成績單,每張成績單會包含學生姓名、學科、分數等;通過這樣的描述,開發人員就能很好了解成績單的資料表要如何設計,且也能知道學生和成績單的關系。
ER 模型的要素
ER 模型通常都是用 ER 圖的方式進行呈現,而 ER 圖通常需要包含以下元素:
實體:通常指的是資料模型中的資料對象、或者是現實世界中的主體對象,能夠用屬性描述的具體對象,比如學生是實體、成績單也是實體(因為成績單也具有多個屬性,而且是具體的、實際存在的),實體一般用矩形表示。
- 屬性:也就是實體具有的屬性,比如學生的屬性為學生 ID、學生姓名、學生性别、學生班級等,屬性一般用橢圓表示。
- 聯系:通常指的是實體之間的關系,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三種聯系,比如學生和成績單之間的聯系就是一對多,因為一名學生有多張成績單,聯系一般用菱形表示。
ER 模型的運用
關于 ER 圖,其實還有更多細節的東西,比如實體還分強實體、弱實體以及複合實體,屬性也有複合屬性、派生屬性等,但這些并不重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咨詢,産品經理隻需要掌握好 ER 模型的基本繪制方法即可。而對于 ER 模型的運用場景,則主要集中在以下兩種場景:
- 資料邏輯的梳理:也就是根據需求文檔整理出資料表的需求,這樣友善研發人員了解需求,比如要開發一個學生成績管理系統,那麼可以整理出系統相關的所有實體(學生、學科、班級、年級、成績單等)、屬性以及實體之間的聯系。
- 業務場景的抽象:也就是把複雜的需求場景進行剖析,比較适合用于尋找共性,比如現在要設計一個任務子產品,那麼首先要做的是搜集各種任務類的場景,然後嘗試找到其中的實體,比如事件、任務、獎勵,每完成 N 個事件可以觸發 N 個任務的完成,每完成 1 個任務可以完成 N 個獎勵的派發。
學會 ER 模型,對于産品經理來說是非常有用的思維模型,它能夠讓産品經理對概念實體之間的關系、資料對象之間的關聯有直接的認知,也能夠讓産品經理可以更容易将現實世界的場景轉換為數字世界的場景。
想了解更多産品經理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