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人都是産品經理面試題

為什麼選擇産品這一職位

1、挑戰和成就感,産品經理要負責協調溝通各方面、開發、測試、營運、 UE 。繁多的事情,會給産品經理帶來重大的挑戰。 好的産品設計會帶來團隊和使用者的認可。但是如果對需求的把握和功能的設計的思路不對,這個時候往往能夠帶來反效果。一個失敗的産品,往往産品經理要要承擔非常重要的責任。
2、職業發展,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而言,産品經理能夠提升一個人對産品、乃至整個行業的認識,這無論對自己再就業還是創業都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從個人能力提升而言而言,産品經理在推動産品設計開發的過程中,自身的管理、組織、溝通、協調能力也得到的相應的提升。
           

如果要你從零開始做一款産品,你需要做些什麼?

1、了解市場發展趨勢、進行競品分析,分析使用者需求,确定産品定位和目标使用者。

2、定義需求和功能,從0到1階段隻做産品的核心功能。

3、确定産品資訊機構,并畫出原型。

4、原型的評審,評審通過以後出PRD,并進行排期。

5、協調ui設計師進行UI設計。

6、協調産品的研發與測試中出現問題

7、産品釋出上線的驗證測試

8、對營運、客服等相關同僚的教育訓練和宣講。

9、産品的釋出與疊代。
           

如果産品開發過程中有一個需求必須延期,你怎麼辦?

每一個版本有每一個版本的疊代目标。比如這個版本是拉新,延誤的需求是這個版本的核心需求,那就要盡可能尋找更多的支援和資源完成這個需求;如果這個需求不是核心需求,那就可以考慮将這個需求延期到下一版更新疊代中去。
           

觀看産品經理的書給你帶來的收獲

那我說說淘寶的蘇傑寫的《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吧》。他提的一個例子給我印象很深,當時他推銷淘寶給商家時,為了讓商家可以容易使用淘寶,他做了一個軟體安裝盤,安裝盤裡的安裝程式是放一個IE快捷方式到桌面,使用者點選這個快捷方式,就會自動打開IE,并定位到淘寶商家的網頁端。這種軟體安裝方式對于我們這些做網際網路的人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隻要自己在浏覽器位址欄裡輸入網址,就可以進到網頁端入口。這個例子給我的啟發是:做産品,更多時候要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想問題。就中國國情來說,大部分網民的學曆比較低,導緻用軟體的習慣也和我們這些高學曆的做網際網路的不同。為了争取這部分使用者,必須按照他們的思維去設計産品。
           

産品需求的來源有那些?

第一、  老闆提出的戰略性需求。

第二、  産品經理根據産品方向規劃需求。

第三、  推廣規劃的活動和資料分析出來一些需求。

第四、  使用者訪談提出需求。

第五、  其他參與者和關注者回報的需求。
           

有許多需求,你是如何劃分優先級的?

一個是緊急程度,一個是重要程度。按照優先級劃分為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

第五、  其他參與者和關注者回報的需求。
           

如果隻對這些低層次的使用者設計産品,那高層次的那批怎麼辦?

那就根據不同層次的使用者設計不同的産品。好比騰訊的通訊軟體,它一開始推出qq,從卡通的界面風格到複雜的功能,針對的是低端使用者。後來騰訊推出TM,界面簡潔,功能也簡單,面向的就是高學曆的白領使用者。
           

你對新浪微網誌和騰訊微網誌有什麼看法?

技術上來說,騰訊微網誌更好一些。騰訊自己就是軟體公司。後來我還聽過一個花邊新聞,說騰訊花了5倍的薪水把新浪做微網誌的主程式員挖走了。

但是從營運和商業目标優先級來說,新浪微網誌更好些。新浪微網誌因為更早進入,邀請了些名人入住新浪微網誌,這些名人發表的言論對于大部分草根使用者很有吸引力。此外,新浪微網誌是新浪這幾年最重要的打翻身戰的産品,新浪會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好這個産品。但是騰訊的産品線很大,騰訊微網誌隻是其中一個,做壞了對整體公司的利益不會産生太大的影響,是以騰訊在微網誌方面的投入沒有新浪多,而且,新浪當時把最好的營運人員都調到微網誌部門,是以難怪新浪微網誌的營運能力這麼強
原文連結:https://blog.csdn.net/ourpush/article/details/53706597
           

如果開發人員有限,隻能做一款産品,怎麼辦?

那就看做這個産品的商業目标是什麼,是積累使用者數量優先,還是擷取商業利益優先,又或者是其他的商業目标。還是說qq的例子,qq走的是争取使用者數量的商業目标,這個選擇是對的。因為qq是一款基于人與人關系的軟體,雖然它不被高層次使用者所喜歡,但是他們的很多朋友,都是低層次使用者,是以高層次使用者也不得不用。
           

你認為産品經理最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1)執行能力;2)溝通能力;3)自學能力;4)邏輯思維能力;5)創新力
           

産品經理需要做什麼樣的工作

1、産品規劃(包含:使用者調研、資料分析等需求分析手段)

2 、産品設計(包含:競品分析、産品腦圖、産品流程圖、産品原型圖、産品說明文檔)

3、産品落地(包含:需求評審、需求排期、項目跟進、上線走查等項目管理)
           

你認為什麼是一款成功的産品

1)從使用者的角度:能持續不斷的解決目标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操作簡單友善,在使用産品後能夠快速的有效的解決問題。

2)從産品的角度:該産品相較于其他競品有着獨特的優勢,産品能夠持續不斷的疊代以滿足目标使用者的需求。

3)從商業的角度:公司的技術層面可以實作該産品,并且可以長期維護,持續完善;該産品可以為公司創造長期的可持續價值,包括但不限于利潤,盈利模式,市場價值,戰略地位等
           

實習期間有沒有和設計/研發争執過,怎麼解決的?

1)擺資料:證明做這個需求的必要性及完成之後的收益

2)講道理:說明這個需求跟公司整體戰略的一緻性

3)向上溝通:如果基礎溝通不能達成一緻,可将雙方上司拉到一起讨論。
           

需求評審時研發說需求實作不了怎麼辦?

1)站在技術的角度,了解無法實作的原因

2)看有哪些可以替代的方案

3)評估替代方案對項目本身的影響,如延遲,如若在可接受範圍内,适當的妥協
           

産品經理可能用到的專業術語有哪些?

1、BRD: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 商業需求文檔,回答的是産品價值是什麼?也就是這個産品解決了什麼問題。
2、MRD::Market Requirements Document 市場需求文檔,回答的是市場上有哪些同類競品(競争格局)、為什麼我們公司是适合做這個産品的(競争優勢),我們産品成功的機會多大?
3、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 産品需求文檔,回答的問題是我們産品方案是什麼,也就是這個産品的具體細節。
4、B2C:企業對個人,平台的一端為商家一端為普通使用者,比如京東和天貓
5、B2B:企業對企業,平台交易的雙方都是商家,比如阿裡巴巴
6、C2C:個人對個人,平台交易的雙方都是普通使用者,比如淘寶、鹹魚、轉轉
7、搜尋廣告:最典型就是百度的競價廣告。商家競價購買關鍵詞,當使用者搜尋的内容觸發關鍵詞時,在搜尋清單展示對應的廣告。
8、展示類廣告:資訊類網站中的Banner、豎邊、通欄等廣告位都屬于展示廣告。
9、開屏廣告:大部分app啟動之後會有看到一副全屏廣告,展示時間3-5秒不等.
10、資訊流廣告:以文章、圖檔、視訊等形式插入在資訊清單中的廣告
11、視訊廣告:在愛奇藝、優酷、騰訊視訊等視訊網站,當我們沒有購買會員時視訊播放前、播放過程中以及暫停過程中都是出現的廣告形式。
12、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翻譯為搜尋引擎營銷,就是根據使用者使用 搜尋引擎 的方式利用使用者檢索資訊的機會盡可能将 營銷 資訊傳遞給目标使用者。
13、SEO: 搜尋引擎 優化
14、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按千次展示收費)隻要曝光就收費,不管點選、下載下傳或注冊等後續流程,此種類型适合想要擴大知名度做品牌廣告的廣告主。
15、CPC(Cost Per Click,按點選收費):在這種計費模式下,不管展示了多少次,隻要使用者不産生點選,廣告主是不需要付費的,隻有使用者點選時才開始計費。
16、CPA(Cost Per Action,按使用者行動收費)::A是指Action行動的意思,具體的使用者行動内容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下載下傳(Download)、安裝(Install)、購買(Sales)、注冊等等形式,具體是指哪種行動需要在廣告洽談的時候,廣告主和流量主協商好,隻有使用者産生了協商好的行動,廣告主才付費。
17、AARRR模型:Acquisition(使用者擷取)、Activation(提高活躍度)、Retention(提高留存率)、Revenue(擷取收入)、Refer(自傳播)這個五個單詞的縮寫,分别對應這一款移動應用生命周期中的5個重要環節。分别為:擷取使用者、提高活躍度、提高留存率、擷取收入、自傳播。
18、RFM使用者模型:R(Recency)表示客戶最近一次購買的時間有多遠,F(Frequency)表示客戶在最近一段時間内購買的次數,M (Monetary)表示客戶在最近一段時間内購買的金額。
19、近一段時間内購買的次數,M (Monetary)表示客戶在最近一段時間内購買的金額。
20、拉新:擷取新使用者,就是讓一個從未使用過産品的人,開始使用我們的産品
21、留存:讓使用者留在平台。使用者使用過一次産品之後,要讓他們持續的使用産品。
22、促活:讓使用者活躍起來。讓使用者在平台上多生産内容,多消費内容。比如社群類産品就需要不斷的通過營運手段促進使用者活躍。
23、LTV:life time value的縮寫,即使用者生命周期總價值。大家可以了解為一個使用者從注冊app到最終的流失整個過程中貢獻的總價值。以京東為例,一個使用者從注冊到最終解除安裝,在平台上總共花費2166元,那2166就是該使用者的LTV。
24、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的縮寫,即使用者擷取成本。也就是擷取一個新使用者需要花多少錢。比如你花一萬塊錢投資訊流廣告,帶來一千個新使用者,那CAC=10元。
25、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的縮寫,即一段時間内的成交總額,包含付款和未付款的部分。是電商行業最常用的核心資料名額,比如大家經常可以在京東的财報中看到這個概念。
26、PV:頁面通路量,同一個賬号通路同一個頁面兩次,PV算2次
27、UV:頁面通路人數,同一個賬号通路同一個頁面兩次,UV算1次
28、DAU:也叫做日活,是指一天内打開app的使用者數,是以DAU算的是UV
29、MAU:也叫做月活,是指一個月内打開app的使用者數,是以MAU也是指UV
30、留存率:新增使用者中,後面幾天還來的比例。
31、次日留存:比如今日新增10名使用者,這10名使用者中7名明天又打開了app,則次日留存率70%
32、次日留存:比如今日新增10名使用者,這10名使用者中7名明天又打開了app,則次日留存率70%
33、獲客管道:擷取新使用者的管道。比如你是通過這篇知乎回答關注了我的公衆号:薛老闆産品派,那知乎就是我公衆号的一個獲客管道。
           

如何擷取和發現使用者需求

1、問卷調查
2、核心使用者訪談
3、競品分析
4、資料分析
           

怎麼判定各個産品需求的優先級的?

1、反問思考:當你想出了很多需求,但是需求之間都是雜亂無章的。這個時候,你需要思考具體的某個功能到底可以給使用者哪些好處?不增加的話,使用者會不會有什麼不滿?然後你要考慮開發的成本,計算下此功能的成本效益。

2、學會做減法:一個成功的産品一開始肯定是做減法的,就像微信剛開始推出來的時候,功能非常單一,就是即時通訊。然後在保證使用者體驗的基礎上,逐漸加上了漂流瓶、朋友圈、微信支付這些功能。就算是加上了衆多複雜的功能後,即時通訊還是微信最核心的功能。
           

如何深入的挖掘需求?

1、深入挖掘使用者需求,從橫向和縱向挖掘。

2、縱向需求: 麗江,挖掘使用者的核心需求,麗江旅遊:景點、攻略、天氣。即基于明确需求的擴充,圍繞核心query本身展開的關聯需求,是縱向深挖query本身展現出的需求的過程,我們可以了解為query是擴充需求的上位,範圍更廣,擴充出的關聯需求是其下位,在這些需求中會展現需求的主次、強度、使用者群體、需求順序的差異。

3、橫向需求:使用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搜某景點的使用者喜歡同時關注其他旅遊景點資訊,可挖掘出其他景點這個層面的相關需求。如搜“麗江”的使用者,從session可以看出30-40%以上會多個目的地間選擇,或有多景點同時旅遊的需求;20%-50%的使用者,搜景點名時并沒有明确的目的地,隻是有了大緻的想法如适合冬天旅遊的景點,需要引導、推薦。在很多query都展現出了大量的橫向擴充的需求,如搜“申通”的使用者,使用者全天session資料中,30%的使用者同時有其他快遞公司需求,搜“途觀”用接近50%的使用者會帶着多個具體類似汽車名來搜尋,進行對比和判斷。搜“鬥破蒼穹”的使用者,大部分使用者也想看其他玄幻類小說,搜“大衆點評網”的使用者,不少人也在找團購資訊。搜”金毛”的使用者,往往也想了解别的寵物狗的資訊,比如“哈士奇”、“泰迪”。
           

怎麼了解産品經理這個崗位?你覺得什麼樣的産品經理,才是一個優秀的産品經理?

整體看,産品經理就是負責把使用者需求或業務需求轉化為産品需求的人,為産品的具體設計、執行和成果負責。

具體主要有三項職責:産品規劃、産品設計和産品執行。

我認為優秀的産品經理以下兩種能力強于别人:

1、抽象能力:把複雜的場景和需求抽象為産品的能力;

2、取舍能力:在合适時間做出正确的選擇。
           

怎樣的産品才能稱得上是好産品?

首先,要解決使用者的迫切、強烈、高頻的需求/痛點;

其次,是要一定規模的黏性使用者;

再次,要擁有不錯的體驗;

最後,是可行的潛在盈利模式(實用性、易用性、創新性,營利性)。
           

你認為産品經理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說出三點。

1、産品經理發展的不同階段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會發生轉移

入門時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大學沒有一門課叫網際網路産品設計。入門最快的方法是學習前輩的經驗和教訓

參與到别人負責的産品後最重要的是溝通了解能力,充分理了解别人的想法,和别人溝通清楚自己的想法

自己負責一個産品後最重要的是分析能力,分析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的場景,分析資料,分析使用者行為,分析競争對手

帶1,2個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管理能力,管理方向一緻,管理團隊分工,管理目标拆解,管理結果達成

帶一堆人的時候除了上述所有能力外,更多靠智慧

2、

邏輯思維能力:制定方案;

協調溝通能力:制定管理計劃;

執行力:産出結果。

3、産品經理這個職業的特性是使用産品的手段追求最佳投入産出比,其核心價值主要包含兩方面:

第一是決策力,即在無數取舍路徑中選擇最優解的能力;

第二是協調力,即通過協調組織甚至說服其它工種,将決策的結果實作的能力。

4、我最看重的是換位思考能力。

比如你提這個問題,有沒有換位思考:标題,摘要如何寫,别人才能明白;一百人中,肯定有了解不一緻的,那如何在語義共識上達成最大比率。

這就是換位思考,來自每一個細節。
           

分析一下如何進行版本控制?

目标:

1)保證各個環境(開發、測試、主幹)的獨立,避免互相影響;

2)減少最終釋出時合并主幹出現沖突的機率;

3)降低沖突處理的難度。

原則:

多個版本(開發版本,測試版本,釋出版本);

多次合并。
           

如何進行産品架構?

可以結合使用者體驗的5大要素來講,包括戰略層(定位與目标使用者)、範圍層(功能清單及優先級)、結構層(功能關系、資訊架構)、架構層(流程與邏輯)、表現層(UI、互動)。

這裡,我以人體來舉例:

骨骼:思考産品的結構,來源于對使用者需求的了解,也來源于定位,例子:微信,豌豆莢的過去和現在;

肌肉:最重要的幾個核心功能分别是什麼,例子:微網誌最重要的幾個功能時什麼?

血液:其他功能還有那些,他們與核心功能的關系是什麼?如何穿起來,例子:微網誌的廣場,今日熱門

皮毛:每一處細節。
           

請簡述你所了解的産品策劃和産品營運,有什麼差別和聯系。

産品策劃/設計,和産品營運,是産品工作的兩個重要方面。

差別:策劃更強調産品從0到1;營運更強調産品從1到100。

聯系:産品營運實際上是對産品設計的驗證和檢驗,站在産品的第一戰線(使用者),去了解和把握使用者的需求,進而轉化為優化産品的需求。
           

對網際網路行業的看法,網際網路行業的下一個爆點會是什麼?

遠:物聯網/智能裝置、虛拟現實(VR)

近:短視訊資訊閱讀、網際網路醫療/教育
           

随着網際網路行業的高速發展,許多行業都感歎:“大資料時代”來臨了。請談談你了解的大資料是什麼?

幾個特點:

1)核心原理:從“流程”核心,轉變為“資料”核心;

2)價值原理:由功能作為價值,轉變為資料作為價值;

3)預測原理:從不能預測,轉變為可以預測;

4)資訊原理:從人找資訊,轉變為資訊找人。
           

随着網際網路行業的高速發展,許多行業都感歎:“大資料時代”來臨了。請談談你了解的大資料是什麼?

可以借鑒小米的七字訣:“專注、口碑、極緻、快”。其中,“專注”和“快”強調網際網路思維下打造産品的方式,“口碑”和“極緻”強調網際網路産品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
           

平時如何擷取行業資訊?會看什麼書?收獲了什麼?

36Kr、虎嗅網等媒體網站;知乎、PMCAFF、産品壹佰等社群。

比如:最近在看克萊·舍基的《認知盈餘》,書中核心觀點是:人們的自由時間除了僅僅用于内容消費,還應更多用于内容分享和創造。分享和創造的價值遠大于消費。

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UGC類的産品和服務,都是在利用人類的“認知盈餘”資源。對人性心理及其行為的分析探索,打開一種思維次元。
           

最近一個月你關注的IT行業動态有哪些?

最近一個月比較火的app或者網際網路産品的其他動态;

共享單車:摩拜與ofo

移動直播:映客、花椒等全民APP直播
           

請羅列使用者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定性:使用者訪談、焦點小組、可用性測試、使用者畫像;

定量:調查問卷、資料分析、眼動測試。
           

你對Android & iOS的互動規範有基本的了解嗎?

簡單了解:界面規範不同(尺寸、風格等);導航方式、tab欄、浮窗、傳回鍵、實體鍵、通知欄。

但目前兩者越來越多的相似。
           

網際網路常見的商業模式有哪些?對應的代表産品是什麼?

1、流量變現模式:廣告、導流

1.1、廣告:

線上廣告(新浪門戶網站、優酷視訊)

比對廣告(百度搜尋、淘寶搜尋)

社交廣告(facebook使用者推薦)

1.2、導流:

導航網站(hao123)

浏覽器(QQ浏覽器)

手機管理軟體(豌豆莢)

2、傭金分成模式:B2C電商平台(天貓)、團購與優惠券(美團)

3、增值服務模式(ToC):進階功能收費(遊戲道具、會員制度)

4、收費服務模式:提供收費服務(企業郵箱、)

======

投資人:不缺錢;

廣告:流量變相

ToB:開放API/資料變現

電商:售賣服務、産品(實體/虛拟)

ToC:增值服務

           

第一批使用者如何擷取?

第一批使用者擷取方式,需要從産品特點、發展政策、資源配置等多方面考慮。

一般大公司由于覆寫使用者面廣、資源充沛等原因,采用資本驅動的熱啟動(導量、廣告等)方式;

而小公司由于使用者定位較精确、重視小而美的産品體驗,往往通過冷啟動(推文、口碑等)的方式。
           

如何發現使用者需求?如何分析轉化産品需求?如何判斷需求優先級?

1)使用者調研,挖掘本質;

2)需求與産品定位和核心功能的契合度,帶來的價值,進行灰階測試;

3)成本效益=價值/成本;不同階段需求優先級排期不同
           

生活中有哪些糟糕的使用者體驗,請試作優化分析。

1)自動取款機——指紋識别、忘記拿卡的提醒、界面操作、手機一鍵報警;

2)找不到遙控器——物聯網,手機一體操控;

3)看病——線上預約後機器取号;等待就診人數,就診提醒,藥單與就診記錄。
           

你不是目标人群,怎麼做好這個APP?

目标人群優勢在于對産品對使用者了解深,但不是了解使用者的唯一方法,這個優勢我可以通過更細緻的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獲得。

不是目标使用者可以站在産品經理視角觀察,畢竟使用者想要的不都是産品所需的。
           

你怎麼了解使用者體驗?

使用者體驗的設計應以使用者為中心,忠實使用者的真實感受,是感動使用者的産品設計。

使用者體驗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産品價值,當技術已經不再是産品核心競争力時,産品的競争實質上就是使用者體驗的競争,使用者注重的不再是産品的性能,而是産品所帶來的愉悅感和價值感。
           

你的項目總是不能按期上線,你會如何解決?

1)将目标量化:在進行項目管理的時候,數字可以有效的反應項目進度和項目成果的,可以避免撕逼和推卸責任;

2)定期跟進:每個項目在前期準備、正式開始、項目程序、和項目結果這些整體流程中,都需要有人跟;實時跟進項目程序,不僅可以了解項目進展到哪一步,也友善随時糾錯,可以避免在項目的最後發現需要推翻重來。

3)培養團隊意識:團隊在進行項目管理的時候,應該着重培養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同時,加強教育訓練,在業務水準上進行提升,隻有整體氣勢和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才能一起協作,提高效率,做出優質的項目。
           

你覺得為什麼需要寫産品需求文檔?

1)清晰明确地傳達産品需求;

2)保證各部門溝通順暢且有理有據;

3)確定工作傳承。
           

怎樣策劃一個線上/線下活動?

線上:

1)立項階段——明确活動目的,目标人群;确定活動形式;

2)執行階段——活動頁面設計(滿足目的且吸引);活動規則說明(簡潔易懂邏輯清晰);統計資料需求、是否需客服配合。

線下:

1)方案應包括時間場地、工作配置設定、成本預算、物料準備、宣傳通知、應急措施等全面的内容。

2)執行比方案更重要,明确每一位團隊成員的工作執行以及現場應對尤為重要。
           

産品上線後最需要關注的名額有哪些?為什麼?

1)PV/UV/注冊量/登入量——反應總體使用者數;

2)留存率、跳出率、日/月活——反應使用者粘性;

3)内容類/商業類名額——反映産品内容品質、商業價值。
           

如果産品要改版,依靠什麼方式進行評判?

産品改版主要有以下四種需求來源:

使用者調研回報、資料分析、團隊成員(boss、營運、市場等)提的需求、PM自己對産品的思考與重構。
           

你做競品分析是怎麼做的?

1)行業現狀與趨勢、市場資料;

2)競争對手的産品定位與發展政策;

3)産品特色、目标使用者;

4)核心功能;

5)界面互動設計;

6)營運推廣、商業模式。
           

如何評價12306?

這是一款人人诟病的産品,好不容易有個創意、更新了驗證碼,卻上了熱點,被千萬網友吐槽,那麼它到底不好在哪裡?

考驗求職者是否能洞察使用者痛點、使用者高頻使用場景等。作為一款購票應用,需要的是快速響應,是能夠簡化購票流程,降低對中老年使用人群的操作門檻,是能夠在購票進行中知曉更多關于車次的資訊(始末站、途徑各站點時間等),顯然12306并沒有在使用者層面展現出更多的關懷,尤其是在核心訴求(購票快)這個問題上,設計得不盡人意,是以才有了各類搶票助手的生存空間。
           

算一下杜蕾斯每年的銷量

全國13億人口,去掉小于20歲、高于60歲的人群,剩餘人口理論上組成3億對CP,但要無情地去除各類單身汪,例如系數0.7,年輕時精力旺盛,與年老時的低頻折中估計,如每月兩次,即每年24次,這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不需要使用的,乘上系數0.8,最後再假設杜蕾斯在國内享譽度高,市占率40%,最後大概是16億。(查閱後得知杜蕾斯每年在中國生産10億隻,可能是我低估了單身狗的數量)
           

産品經理需要做什麼工作

市場調研:
競品、使用者調研、确定需求、統計分析資料、協助營運

産品定義與設計:
産品規劃、産品設計與功能優化、撰寫需求文檔、上線後的意見回報與BUG跟蹤

項目管理:
制定計劃并跟蹤、确定資源投入、把控品質,寫周報等彙報

産品生命周期管理:
管理産品從誕生到消亡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市場推廣,做營運計劃
           

你認為什麼是一款成功的産品/産品最重要的是什麼

把握人性。
           

如何将使用者需求轉化成産品需求

二八原則,隻有少部分的産品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使用者普遍的需求才能構成産品需求,同時要做到精,初期産品要把握最核心的那部分需求,避免過泛。

其中需要有一個把握真假需求的過程,判斷使用者的需求是否真的等于産品需求。
           

與老闆意見沖突怎麼辦

首先給老闆再次說明這是需求的由來與場景,溝通無果的情況下做小型問卷或者A/B測試,用資料說話。

突出資料說話!

           

你之前是傳統行業,如今轉行到金融行業,跨度這麼大,你個人怎麼看待?

你好,首先你也看了我的履歷,我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有一定的技術背景,對技術滿滿的好奇力,熱愛網際網路新事物。針對你說的跨度大,我想說的是如果該崗位需要金融專業背景的,那确實是我的弱項,但我年輕還尚有精力,我會更快的學習、更好的吸收。但如果從資訊化建設角度來切入的話,這個跨度就沒有你說的大了。

我個人是很想在金融這個垂直領域繼續深入,希望持續輸出自己的産品價值,鑒于金融系統的安全性要求和監管要求,以金融科技思維為核心,對業務、流程、管理進行再造,可以參與到整個金融服務模式轉型建設中,這是一個較前沿的領域,對我的專業能力會有很大提升。

再說下我對金融産品的了解:金融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它涉及到錢、賬戶資訊,必須要確定資金流安全、資訊流安全。是以在整個産品設計中,首要堅持的原則是:安全建設大于一切使用者體驗。

           

作為産品經理,遇到諸如使用者投訴資金的問題,你怎麼處理?

任何時候我們得把使用者擺在第一位,我很喜歡那句話“一切以使用者價值為歸依”,是以我們要第一時間确認使用者利益是不是受影響,如涉及金錢,在安撫好使用者的同時,第一時間給使用者說明情況、解決方案、解決期限,千萬别讓使用者一直等。

其次,我會去了解這個使用者投訴是從哪個管道回報過來的,如果是客服、一線運維回報過來的,這可從側面反應咱們系統的監控系統對這一環節沒有做到位,需要後續完善,事後需要相關責任人輸出事故報告。同時将此類場景維護到我們的測試用例庫裡面,後續做好監控,防止再發生諸如此類事情。

最後,對涉及資金、支付等業務操作流,我們一定要秉持對賬的原則,站在公司的角度上,及時止損,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将公司損失降到最低。

           

遇到産品上線後效果不好,你會怎麼辦?

(1)資料不樂觀,比如說對于一款視訊付費類産品,以結果為導向,如果它的營業額沒有提升,從背景導出資料來檢視,去看關鍵的頁面埋點,看點選率有多少,流失率有多少,分析使用者的付費轉化率,反推是哪個環節出問題。

針對問題作出自己的預設,給出解決方案,用最快的時間去做驗證。同時可以去走訪我們的老客戶,通過問卷調查、電話、面對面也好,去了解真正原因,是文案不清楚,還是營運力度不到位,還是功能不夠有吸引力。

(2)性能不樂觀,我自己是偏前端類應用産品,産品上線後,有一些看不見的特性會影響到我們的使用者使用,比如:界面設計、響應速度、客服品質等。對于響應速度這塊一直是前端的一個痛點,這個名額代表着整個産品背後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