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注定是"梁思大人",由清華大學主辦的"東梁——梁思誠120周年誕辰紀實展"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從362張反映梁思誠生平的照片、手稿、模型、書籍、信件、圖像等展品中,人們對這位在中國建築史上寫下不朽篇章的大師有了更細緻、更系統的了解,對他的敬意自然加深了一點。這次展覽讓我特别難忘的展品,是梁思誠的手繪手稿,畫中或大或小,但都是一幅精雕細琢、精雕細琢、精準、細緻的畫作......簡而言之,用所有想象的贊美來描述它并不過分。讓看過的人一眼,留在腦海中的"品牌"是永遠不會苟延殘喘的!

"支柱"展覽海報
梁思誠在紫禁城的作品震撼不已
仿佛是置身于世間的一種回應,就在我參觀了《柱子》展覽之後,一本20世紀50年代初出版的書《北京》,把大師的傑作帶到了我的辦公桌上,讓我非常興奮!原來,這是一部簡明扼要的首都北京史,在對《故宮》的描述中,選了一張"從天安門到中午"的手繪草稿,上面的注解是:"圖中第一扇厚重的門是天安門;正午大門内是紫禁城的三座宮殿。"最重要的是,這件藝術品上清楚地标有'梁思誠'。
梁思誠《紫禁城》
我凝視着這張照片很久了。雖然這隻是紫禁城印制版的手繪鳥瞰圖,但通過簡潔的筆觸,勾勒出北京"中軸線"上最重要、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任何學過建築學的人都知道,"鳥瞰圖"是建築規劃設計的基本概念,鳥瞰圖的視角和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築師對工程的了解和設計的層次。而眼前的畫面,是畫家根據對紫禁城的了解程度,他們覺得最精彩的部分通過鳥瞰來展現。畫家選擇的視角是從"西北"到"東南",南北軸的水準角約為330度,垂直角度約為30度。從鳥瞰效果來看,采取這樣一個相對平坦的"小視點",可以把"天安門、端門、正午門、太和寺廣場"的全貌盡收眼底,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這個範圍内所有重要建築之間的空間關系。
梁思誠《故宮》當地圖檔:故宮天安門廣場
這幅畫的畫風,筆的特點,以及梁思誠保留了許多素描手稿,我毫不懷疑藝術家本人就是大師。在這幅畫中,除了天安門、端門、正午門外,還可以清晰地看到紫禁城東側、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中山公園西側(社會祭壇)、西路武營寺、西中國門、西南角樓、東南角樓、 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面向房屋和其他建築物(群)。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所有建築物的構圖,既有主要實體特征的描述,又有确切位置的擺放,也符合構圖的透視原則,建築物之間的比例關系也非常合适。符合如此高标準的圖紙,即使在今天掌握了計算機平面設計的建築師面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70年前,除了墨水筆之外,畫家依靠他的大腦充滿了古代建築的元素和熟練的"上帝之手"。
梁思誠的故宮當地地圖:拐角樓
顯然,畫家們在紫禁城這麼多重要建築的呈現中,掌握了"有選擇""有主人有時間"的原則。從觀賞範圍來看,他并沒有全部選擇故宮博物院,也沒有選擇"三廟"(太和寺、中和宮、寶河寺)地區,而隻為人們打開《故宮博物院》這部精彩的劇《序幕》——從天安門一路向北,穿過大門的盡頭,進入正午大門,再穿過太和門, 到太和寺廣場。突然停了下來,給觀衆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梁思誠的《故宮》當地地圖:故宮博物院太和門和金水橋
而在圖檔中描繪的"天安門、端門、正午門"這三座城門建築,畫家則以"正午門"為焦點。一方面,這是作為紫禁城的"前門"地位決定的,正午大門本身就是皇權的嚴格建築展現;正午大門平面呈"凹形",從南城突出,站台高13米,大門建築高近37.95米,站台上建有5個亭閣。畫家用細膩的筆法将中午門的建築特色充分展現出來,即對面寬九,進入五個深度,有一個重點在寺院屋頂的"正門樓"已經表達出來,并将四個"屋頂"與沉重的屋檐一起儲存清楚。最難的是要克服南北向的觀景限制,将正午門南側的"凹面"廣場的宏偉、莊嚴的氣氛盡可能地展現出來。
梁思誠的故宮當地地圖:故宮門
另一個重要的建築細節是用于攀登台北兩側大門建築的"馬路"。馬道在城市平台造型上也起到了裝飾作用,平台兩旁既有起伏,又有層次感,讓城市建設的氣勢顯得更加雄偉。而畫家在表演正午門馬道時,可以看到沒有懈怠,或者盡可能南北"上坡",東西向"折返"的關系非常清晰。這一切充分說明,他對正午門的建築結構有着非常透徹的把握,再加上其精湛的建築細節表現能力,在如此小的繪制範圍内,将正午門如此複雜的建築空間關系形容為"纖薄",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畫家在天安門寺兩側、社會祭壇、故宮博物院西路、武營寺等建築界,不僅用幾筆勾勒出建築的大緻形狀,還在這些建築中分别提取出來,也像是一幅精緻的建築素描。畫家經過如此精心的處理,不僅完全再現了每棟建築的真實布局,也讓整個藝術品顯得更加豐滿。
梁思誠《故宮》當地圖檔:社會寺(中山公園)
該書記錄了中國建築學會的曆史貢獻
通過對這幅畫的解讀,我想說:如果沒有對中國建築曆史文化的熟悉,沒有對建築規劃理論的深刻了解,沒有對建築藝術技巧的娴熟把握,能畫出如此美妙的紫禁城鳥瞰圖,那簡直就是"夜空"!而且能夠選擇這樣的視角來展現如此宏大的場景,用如此巧妙、精準的筆觸在畫面前畫出畫面,不是"梁思誠"不是!
這樣的結論并非沒有道理,在梁思誠的建築生涯中早已深深紮根于紫禁城,而其淵源正是他"中國建築學會"的重要工作經曆。中國建築學會成立于1930年左右,是由中國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朱啟軒(1872-1964)創辦的專業學術團體,專注于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在其存在的17年中,擁有一個公民社會組織的結構,規模超過十幾個人,實際上完成了對兩千多座中國古代建築的調查,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史和建築理論的研究範式,一手開創了一門學科,這可以說是世界建築學史上的一個傳奇!
中國建築學會創始人朱啟璇及其《法國人創作》
原位于北京東城區寶珠胡同7号,1932年7月,由于從業人員增加到20多人,原來社交網站申請不夠,由"企業向中山公園董事會同意搬到天安門廣場的西朝住宅進行社交網站",是以與故宮博物院建築的保護是莫名其妙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和之後,學校聘請梁思誠(1901-1972)擔任法國組主任,劉敦軒(1897-1968)擔任文檔組主任。通俗地說,"法語"是"插圖","文獻"是"曆史資料",它們是有差別和聯系的。從"西家"開始,以"插圖"的形式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梁思誠的"工作",而這項工作他做了十五年。
梁思誠在紫禁城西朝中國建築學會舊址(1932-1937)拍攝
"朝向房子"在紫禁城大樓内,是皇家大街左右兩側東西的平房,在梁思成的構圖上的位置是天安門和門的盡頭之間,以及正午門廣場兩側的聯排别墅,原來主要供朝廷官員休息前方。直到建築協會搬進天安門廣場的"西朝宅",這些簡陋的老房子才終于煥發了活力,産生了不可估量的曆史價值。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朱啟軒、梁思誠、劉敦軒等有識之士從事了前輩們的不平凡事業。
據統計,梁思誠自192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到美國留學以來,已經學習和實踐了8年的現代建築理論。在此期間,梁思誠不僅獲得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士學位,而且在父親梁啟超(1873-1929)的指導下,開始走上創作"中國古代建築史"的艱難道路,并指導他的啟蒙閱讀,這是朱啟璇在"柱子"特别展覽中首次發現的"建築法人"。1928年回國後,梁振英在東北大學創立了建築系,但這顯然不是梁振英的最終抱負。中國建築學會的願景與梁思誠的理想高度一緻,這是一個學術研究平台,為他創造了最合适的工作環境,最順暢地接觸到中國古代建築的實物。
梁思誠手繪
從1932年到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之前,梁思誠、林慧英等同僚在建校、風飯睡、艱苦跋涉,在華北進行古建築實地考察,發現了杜樂寺、佛光寺、肇州橋、應賢木塔、月月嶽寺塔等珍貴文物, 基本了解中國建築的發展。在"敦良"專場展覽中,這部分展覽内容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近五年來,北平的中國建築學會也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們首先用現代建築理論和方法對舉世聞名的紫禁城進行調查和測繪,為保護這一"世界文化遺産"做出了罕見的曆史貢獻。也正是由于這一點,梁思誠在他的英文版《形象中國建築史》中用親身經曆诠釋了清代建築的特點和細節,讓世人印象深刻。
衆所周知,始建于1420年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現存明清時期官方建築執行個體中最規範、最具代表性的,對故宮建築群的調查研究無疑是诠釋中國古代皇家建築實踐的絕佳方式。搬到"天安門内西府"後,中國建築學會一直期待着對近在咫尺的紫禁城進行實地考察。
1932年10月,故宮博物院首次允許建築學會進入紫禁城,勘察文遠閣樓窪地現狀,朱七軒、劉敦軒、梁思成三人親自上崗,并由蔡凡銀(1901-1963)、劉敦軒、梁思誠提出"文苑閣樓修複方案",送出故宮博物院進行維修。1934年2月,還為紫禁城設計了景山"萬春、占方、周鑒、觀景"五亭。由嚴立功(1904-1991)工作,馬曾(生卒年不詳)負責測繪,梁思成、劉敦軒負責編制修複計劃大綱。經過這兩次實事試驗,或許看到了創造社會的實際能力,故宮博物院委托他們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的調查研究。
北平宮太和寺天花藻井測量資料表
在東梁特别展中,梁思的《成人光譜節略》(《年鑒》)被記錄在"1934年"欄目中,"是開始詳細考驗北平宮的一年"。在《中國建築學會學術活動年表考核》中有更詳細的描述:"今年,建築學會由中央研究院撥出專項資金對故宮建築進行全面測繪,保留資訊,以防戰或災害破壞。繪圖工作由梁思誠負責,在工作的協助下。當時,東北大學一群建築系學生因九一八事變被流放到北平,梁思誠設法安排他們到學校工作謀生,其中一些人還參與了紫禁城的測繪工作。從1934年到1937年,建築學會一直在繪制天安門、端門、正午門、太和門、太和寺、中殿、寶河寺、街角樓等共60多座建築。"
這段曆史真的是過去介紹梁思誠的生平故事,雖然有人提到卻不作為焦點,在"柱子"特展中隻是一片帶子,原因很複雜,最關鍵的是:能證明這個"紫禁城測繪工程"存在的結果,包括上千個測繪資料, 完成映射圖稿,尚未完全儲存。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是日本在1930年代發動的罪惡戰争。
北平宮太和宮嘉裕測量
在"中國建築學會學術活動年鑒""1937年8月"部分的"1937年8月"部分,指出"建築學會的資金來源已被切斷并暫時解散"。為了儲存有價值的資訊,重要的圖紙,文物,儀器和往年的工作成果将存放在天津英國資助的Meghali銀行。梁思誠和林輝因為一家人離開了北平。在"1939年8月"欄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津市洪災,在天津市地下室裡儲存的學校英資麥加裡銀行資訊被洪流。"這告訴我們,從1930年到1937年,中國建築學會的所有辛勤工作都是為了換取有價值的資訊,這些資訊最終因日本入侵中國和洪水的"自然和人為災害"而大大喪失。
在更多地了解了中國建築學會的曆史之後,我完全可以了解梁思在昆明聽到這個消息後變成了什麼樣子,其實是"哭又哭"!這是因為他非常清楚這些資訊的無價價值,并且親身經曆了獲得這些資訊的"難以形容"的艱辛。或者說,這次經曆對他來說是太刺激了,也是因為失去了第一手資料,讓他在後來的幾年裡對這件事也保持沉默,讓這個"映射紫禁城"的細節早就隐藏在曆史的塵埃裡。
紫禁城調查老照片
幸運的是,這段曆史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失。如今,青年學者們将"中國建築學會紀念館"在餘下的曆史碎片拼接在一起,最後梁思誠和他的同僚們在當年為保護故宮建築工作基本修複,讓未來生活有機會對這座重要的社會曆史進行了解, 也讓我在對梁思誠作品的诠釋中産生了不一樣的"靈感"。
我恍然大悟,畫這幅畫的大師,肯定是他和紫禁城揮之不去的"情結"是以,因為紫禁城在他的情況下,就像一個"啟蒙"老師帶他去真正了解古代建築、正念。我相信,這絕對是因為他對這些建築和文化瑰寶的"零距離"接觸印象深刻,他才能夠畫出這麼多不同的古建築。我猜想,也許在描述"中午大門"時,他想起了與助手一起在現場獲得測繪效果的樂趣,或者也許他忍不住包括了他在"西區房間"度過的五段"難忘時光"......
梁思誠《故宮》當地地圖:天安門廣場東西部
作品寄托在梁思誠的理想之上
現在,要回答梁思誠在何時何地畫了這幅畫的問題,似乎根本沒有直接的資訊可以使用,稱其為"傑作"并不過分。然而,當我重新遵循梁思的《成人光譜綱要》在"支柱"特别展覽中提供的時間表時,我似乎感覺越來越接近可能的答案。
1949年後,梁思誠迅速融入建設新中國、新北京的洪流中,他在建築領域的廣泛影響和深厚的學術成就得到了新人民力量的高度認可。"1950年1月,他被任命為北京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也就是說,梁思誠人生中第一次進入"行政"高層。在這個崗位上,梁思誠用自己的知識和理想主動"規劃"了北京古城的未來。随後的一系列記錄證明了這一點:"2月,他與陳占祥一起提出了《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選址的建議》,建議全面保護北京古城";
這些檔案充分說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梁思誠熱情高漲,積極建言,充分表達了自己對北京城市規劃的态度和立場,其中《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選址建議》(曆史上的《梁辰規劃》)已成為文獻史冊。作為對中國建築史有深刻了解的知名學者,他是一位對東西方文明都有第一手知識的世界級專家,認為他的建議必須得到國家最高決策層的重視和采納(采用他設計的國徽應該是他信心增強的原因)。是以,在短短六個月的時間裡,梁思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觀點和具體建議,無論是從資訊的強度,還是從學術價值上,都是圈出的點,亮點頻繁。
在不言而喻的心情下,在相對輕松的學術環境中,可以想象梁思誠對工作的熱情能達到什麼程度。由此看來,這幅以紫禁城為背景的畫,很有可能是這個階段的創作已經完成。"整個構思的合理性,局部素描的清晰,白色素描線條的流暢",都反映了畫家放松的心情和清晰的頭腦。任何有藝術創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好的作品隻有在這種狀态下才能産生!
在我看來,這幅畫,或許是北京在梁思誠"理想"中的縮影。
從1948年解放軍要求他繪制必須保護的古迹的位置開始,梁思誠就深信新政權會保護北京古城,是以他參加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北京城市規劃,毫無保留地闡述了自己對"全面保護北京古城"的立場和觀點。
然而,對于沒有政治經驗的梁思誠來說,他可能沒有想到,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社會"等多元因素的複雜體系中,發生了一些衆所周知的事情,梁思誠的美好理想最終沒有實作......
換個心情去看梁思誠的畫,還是覺得一絲幸福。畢竟師傅留給我們的這件傑作,讓來世有機會透過紙上"雲光微風"的古城魅力,感受理想先生是多麼的天真!但幸運的是,終究沒有遺憾可替代的:如果古都風格能如主人所願,被完全儲存到今天,對于世人來說,那将是多麼的震撼!
梁思誠雕像
結語
曆史沒有"如果",有些隻是反思!當我沉浸在梁思誠的作品中時,其實不僅僅是作為一件簡單的藝術作品,而是作為一個特殊時代在師傅心目中集中反思的。在與那些"人、背景、故事、情感"的對話中,自然會有更多的曆史反思,以及對主人旅程的更深刻了解。
其實,梁思誠獨特的人生經曆"沒有古人,就沒有來者",紀念"柱子"的終極目的不僅僅是"古思念情"。願世界有雄心壯志成為人民的"支柱",能抓住"畫筆"的手,用自己的能力畫出"振興中國"的每一幅畫的理想藍圖。這是對師父最好的紀念和尊重。這正是:
璐璐藍縷建築理想,立志成為支柱;
師父再度驚奇,不朽之靈永垂不朽!
(2021/9/24 上海)(孫曉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