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論丨三文魚産業,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

作者:中國水産養殖網

三文魚輿情的持續發酵,讓人感覺到了網絡傳播的威力,它影響話題的走向,影響正規媒體跟風,還影響不明真相的公衆發洩。筆者也被勸出面跟個風,說點知道的。

這次輿情的焦點之一

三文魚到底是什麼?是怎麼定義的?

真、假專家說了很多,這裡就不做贅述了,作為從事水産行業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不得不說幾句公道話。先看下面記載:

評論丨三文魚産業,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

看了這段,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1957年的這篇文獻肯定不是最早的,三文魚的定義出現還會更早才對。肯定的一點是:三文魚一定不是指大西洋鲑,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根本就沒有,大西洋鲑最早開始養殖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進入中國市場是1996年後的事。一些媒體炒作三文魚的來曆(上世紀90年代來自港澳),媒體報道虹鳟魚用三文魚名稱混淆視聽,屬于數典忘祖,看到這,大家應該清楚了,那些指責不成立。

三文魚的定義是什麼,

毫無疑問指的是鲑科某些魚類的總稱。

虹鳟是否包含在内?答案:應該是的。

因為當時的虹鳟名字叫麥奇鈎吻鲑,1792年就有史料記載,那時候遠東地區屬于我大清朝的,鲑科魚類很多,自然有人去研究,就歸為三文魚類去一并探究。

還有專家說什麼狹義的、廣義的,那就更胡扯了。以類别劃分的品類,全是廣義的。例如:鮪魚有藍鳍、大目、黃鳍、長鳍鮪魚等,連旗魚、劍魚都叫白金槍,美國進口的鮪魚罐頭多是鲣魚類(又分為多種)作為原料制作的,這些魚從每斤幾元到幾百元不等;鳕魚就更多了,有狹鳕、真鳕、綠青鳕、黑線鳕等;鱿魚有太平洋褶鱿魚、真鱿、阿根廷鱿、北太鱿等等;人們常吃的對蝦有南美白對蝦、東方對蝦、草蝦、車蝦等,三文魚同樣是個大家族,這次談到的有大西洋鲑、虹鳟,還有好多野生的三文魚(銀鲑、王鲑、紅鲑、秋鲑、粉鲑)。

關于三文魚一詞定義的争辯,政府沒有出面表态,但不表明不持态度,下面看看權威官方機構(FAO)的相關資訊:

評論丨三文魚産業,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

圖中說明:養殖的三文魚主要為4種,大西洋鲑、虹鳟、銀鲑和一點點的王鲑,他們都列為養殖的三文魚。

網民能讓這個世界最大的官方機構改變稱呼?不可能吧。下面再看看我國官方機構檔案:

評論丨三文魚産業,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

從事出口的人士一眼就看出:檢驗檢疫部門簽發的備案證明,出口檢驗檢疫證明也是這樣叫的,機構原來歸國家質檢總局,現在歸海關總署了。

再看下面這則消息,虹鳟早就叫三文魚了,

評論丨三文魚産業,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

1999年朱镕基總理視察雲南,考察了一個虹鳟養殖基地,總理聽完彙報鼓勵“發展好三文魚養殖,形成規模就可以替代進口的三文魚。同時,要做好三文魚加工工作,大家好吃到你們的三文魚”。當時彙報的幾個年輕人,其實是引進現代理念養殖三文魚的第一批創業者,他們考察了歐洲的丹麥和挪威,看到他們的養殖技術很受啟發,決定在中國嘗試。朱總理現場看到的三文魚最大的個體有4公斤左右,說明養殖有幾年了,據查實啟動三文魚養殖是1994年的事,即使這個時間節點,也沒有進口三文魚。看來三文魚的定義就别争了,是大西洋鲑傍上了咱們的三文魚大名,虹鳟叫三文魚早就屬于咱們自己取的名字。

這次輿情的焦點之二

寄生蟲問題

看了許多東扯西扯的内容,感覺最權威的一篇來自中科院水生所《吃魚會感染寄生蟲嗎?》文章。看完後的感覺是,消費者就生食三文魚,過分擔憂了,也可能是輿情誘導的。

三文魚存在寄生蟲,生食存在風險。但是沒聽說過,有風險就放棄的,因為生食三文魚,怕感染寄生蟲,就放棄人間美味,那你就别開車了,别出門了,那個風險更大。生食三文魚感染寄生蟲的風險機率極低,這個專家說的對,第一,生産環節嚴格管控,生産使用經過高溫滅菌的膨化飼料,生産過程隔絕傳染源與傳播途徑。第二,有市場監管部門抽查,有沒有寄生蟲聽政府的檢測結果,然後自己去決定是否消費。政府提示過食用小龍蝦有肌溶症的風險,而且多例住院,但是小龍蝦還是很火,因為消費者太熱衷了。第三,大家相信實踐是檢驗任何事物真實的标準,就是說,到現在沒有一例因為生食三文魚得了寄生蟲病的。近年來,真實的情況是企業對産品的品質安全越來越重視,政府的監管力度也越來越大,消費者的警惕性也越來越高,過分的擔憂會影響正常生活。

有人說:淡水産的三文魚不能生食,屬于胡說型,能否生食取決于食品的衛生狀況,國家強制标準GB-10136-2015裡規定的生食水産品沒淡水、海水之分。再看看國内銷售的三文魚哪個最貴,還是淡水的,來自紐西蘭淡水湖泊養殖的王鲑。還有人把三文魚扯上了三聚氰胺,這屬于唯恐天下不亂型,虹鳟和大西洋鲑的營養成分很接近。

從了解的情況來看,風險存在的環節是流通,批發市場裡,切魚的墊闆和刀具是保障衛生的關鍵控制點,因為,直接生食和需要熟制的原料不能使用同一用具,是微生物交叉感染的管道,從這一點來看可能還要出台标準引導市場和經營戶規範操作。

這次輿情的焦點之三

團體标準

經查閱有關資料發現,這家出台标準的中字頭協會,還真是國家一流協會,主導制定過國際《鲆鲽》标準,國家行業标準《凍熟對蝦》标準,參與制定各類标準多項,制定團體标準應該不在話下。在國家标準平台上,備案的水産行業協會中有幾家,但這個協會是唯一一家出台過多項團體标準社團。

有人懷疑,會不會某些企業利用标準作為保護傘?首先要問,有标準好,還是沒有好呢?沒有,就是産品魚龍混雜,有,就要求相關企業按标準去生産,團體标準為推薦性标準,企業自願采标,對采标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本身就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這是産業進步的表現。

有人說《紐約時報》也湊過來看熱鬧,譏笑指鹿為馬,應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那句老話。真的是這樣嗎?不懂的人就是想趁機污蔑你,黑你一下罷了。是中國人懂英文的多?還是美國人懂中文的多?《紐約時報》的英文連中國的國小生都看得懂,你問他SanWenYu是什麼?他們不知道,英國人聰明問了再評,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後《Undercurrent News》就給予澄清,解釋了中國這家全球知名水産行業協會标準,外媒搞錯了。題為《Trout labeled as salmon furor down to public, media confusion》(虹鳟标示為三文魚引公衆喧鬧,媒體混淆了)闡述了歐洲也是将三文魚作為一個類别的總稱。

如何看待團體标準?這是我國标準體系和标準化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前景看好,試想如果生産手機的衆多企業,把充電的插口一緻起來該有多好,都能通用,走哪都能充電,誰的都可以借用,減少了浪費,友善了所有人。團體标準就是大的企業帶頭制定好的标準,供業内使用。看了這個三文魚标準,也很好,明确了生食三文魚的衛生名額,規範了市場名稱,明确市場上銷售的三文魚标注為三文魚(虹鳟),三文魚(大西洋鲑)。讓公衆明白消費,自由選擇,喜歡哪口吃哪口。

《生食三文魚》團标該不該對三文魚進行定義,個人觀點是可以定義,關鍵的問題是定義的科學依據是否充分?虹鳟的科學名稱歐美人前後改過3次。因為标準不定義範圍怎麼寫,名額的設定是針對具體目标的。這麼多年筆者目睹了西北、西南地區的養殖企業在工商登記的是三文魚生産企業,到處是三文魚主題餐廳,應該有個标準去規範,生食标準的出台也在情理之中。5月份曾經發生過一波三文魚輿情,這個标準看來是有針對性的,消除不明真相的混亂,同時規範行業,一箭雙雕。

關于俗名問題,有人大談美國FDA是怎樣規定的,還有截圖。那個正說明美國俗語也是把虹鳟叫做三文魚,隻是美國要求跨州交易需要标注到種名,同樣FDA也要求大西洋鲑不能僅标注三文魚,必須标注到種名(大西洋鲑),這個協會的标準要求标注到種名也和國際是一樣的。在我國能不能使用俗名,要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去商定。有些問題比較嚴重:例如,巴薩魚市場上叫龍利魚,真正的龍利魚是舌鳎,這兩種魚一毛的關系都扯不上,而且市場上流通量,假龍利占據優勢,這個俗名可以禁用。三文魚這個俗名可以接受,虹鳟和大西洋鲑畢竟是同一個家族,營養成分接近,肉色相似,肉質各有所好罷了。有的俗名不用還不合适,像銀鳕,市場名是南極犬牙魚,通用名是巴塔哥尼亞鲈,大家終于明白了,真實面目是鲈,非鳕魚。但人們對銀鳕很鐘情,你叫它鲈,會把許多消費者搞得更疑惑了。

再說說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8月21日在上海組織召開“三文魚定義之争公開讨論會”,本來抱有很大期望學習一下,畢竟大都市,第一次遇到因為一條魚之争來召開聽證會的。參會代表媒體居多,主辦方和團體标準制定方都有專家到場,先公布了消費者網上調查的結果,這個結果對于這樣專業的問題,消費者用腳投票就可想而知了,消費者要是能搞明白,還要那些海洋大學高等教育幹什麼。接下來專家教授發言,殊不知一個加工專家,大談魚病和分類的知識,一知半解的胡扯,不多說了。會議還對标準給予讨論,本人認為這個标準的出台,先看是否符合國家《标準法》,權威與否?取決于采用該标準的企業使用率。後面的讨論,主辦方的偏向性和引導性明顯,沒聽完,幹别的去啦。第二天醒來,轉發給我的負面新聞一大堆,那個負面新聞的急先鋒澎湃使出渾身解數去吸引眼球,博得流量,内容沒有什麼新鮮的,就是攻擊。

想一想,上海的這一舉措全是務虛的,就是一個推波助瀾的舉動,還不如上次5月份的三文魚風波廣東務實,廣東的做法是,你說三文魚是假的,沒人定義過就不予理睬,你說有寄生蟲,那就從産地和市場兩個環節抽檢,抽檢了國内外260多個樣品,沒有查出寄生蟲,監管部門也就放心了。

一個嚴峻的問題應該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網際網路、新媒體不應該成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釋出假負面新聞的重要平台,對普通的百姓容易混淆視聽,特别是涉及民生話題更為敏感。

這次輿情,媒體把産業問題娛樂化,是問題的顯現,好在發生在一條魚上。産業的發展牽扯到消費者,是國家層面的問題,國家産業話語權的問題。有些機構和個人缺乏起碼的政治敏感性,美國總統公開宣稱其利益優先,難道我們的産業連基本的保護都不能談。

三文魚輿情發生多次了,大的有3次,第一次是“去了雲南,千萬别吃那裡的三文魚”,第二次是“龍羊峽三文魚是假的,有寄生蟲”,這次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幾次輿情是一脈相承的,就是诋毀和攻擊剛剛起步的三文魚産業,這波輿情不能有效平息,還會有第四次、第五次,甚至更多。

本次标準的制定應該給予肯定,目前生食三文魚産品在進口國及國内流通環節沒有統一的标準來限制和規範,使得三文魚市場存在不規範現象,标準有利于市場規範,通過标準定義名稱和規定标簽标示,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标準是在鼓勵企業在自律的基礎上,按照标準生産,以提高品質為核心,以品質安全為保證,樹立企業品牌。産業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

本不想扯進這紛紛擾擾喧鬧的網絡糾紛中,一些資料早就睡大覺多少年了,還要翻出被查閱,本人更是接近退休了,說的對否不知,隻能抛出知道的那點東西來商榷,而且還以網名“漁為吾星座”出現,因為網上不文明的網民多了,有些髒話還不知道啥意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