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權中的兩個概念:認沽期權和期權激勵
有多少人了解期權是什麼?又有多少人雖聽過此類詞彙,但仍對他們的概念略帶陌生,諸如:利率期權、歐式期權、外彙期權、期權激勵、實值期權…可以說期權的種類多種多樣,方式五花八門。在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前,先顧及其特點,了解它們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任選其二,介紹它們:認沽期權和期權激勵。
認沽期權
按期權的權利劃分,可将其劃分為兩種類型:其一為看漲期權,其二是看跌期權。認沽期權即為看跌期權,又稱賣權選擇權、延賣期權、賣權、賣方期權或敲出期權。它指的是期權的購買者在期權合約有效期内或行權日,擁有按執行價格賣出一定數量标的物的權利。買入認沽期權,對于股票期權來說,顧名思義,就意味着看空,希望所持有的股票或ETF下跌。與融資融券當中的融券相當,皆可以視為做空工具。
或許有人疑惑,認沽期權的作用是什麼?當投資者在買入認沽期權後,期權到期,而此時股票的價格正好下跌,則視為期權的買方為獲益人。且價格下跌越多的股票,買方的獲利也就越大。在所獲期權未能到期時,處在下跌價格的股票還能夠造成所擁有的看跌期權合約的價格上漲之勢。這時,買家可将手中的期權賣出平倉,以擷取權利金的差價獲利。基于這種獲利方式,可提供投資者一種較佳的套期保值方案。反之,在所持有認沽期權到期後,股票的價格未跌而漲,此時,買家則會失去一切權利金。且在期權到期日之前,處于上漲狀态下的股票還會導緻權利金的下降,這時的買方選擇賣出平倉,則會損失權利金的差價。在認沽期權給予買方出售标的證券權力的同時,也使賣方承擔起相對的義務,即:在期權到期後,買方提議行權,賣方則應當履行義務依照此時的行權價格相應的買入一定數量的标的證券了。
期權激勵
期權激勵的出現,對處于公司内部高層管理人員薪資過低、積極性不佳等問題進行了改善,進而更好的為了公司的長久利益出發。期權激勵是股權激勵衆多種類中的一種,也是其較為多見的一種典型模式。期權激勵的主要授予對象為公司的高層管理和一些核心技術骨幹,在日常的工作中,他們對公司的決策和經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類員工依照規定的時間期限,以公司的期權價格購買規定份額的股票。享有權益的員工在使用期權時,可不随上市股票價格的波動影響,而照期權價購買,而從完成交易。其中,期權價與上市交易價的差額即為員工所獲的利益。擁有此類期權的員工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差價,将購買的股票以當時的市場價賣出,進而得到差價作為利益了。
通過本篇的介紹,相信您對認沽期權和期權激勵的概念應該有了新的認識吧。此外,時間價值等因素對認沽期權也有一定的影響,這裡就不一一詳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