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校園霸淩多發生在國中階段,受害者心理創傷成年後仍然無法釋懷

核心觀點:

  • 1校園霸淩相對集中發生在國中這個階段,可能是跟人成長的階段性相關,自我意識高漲和情緒波動大。
  • 2城鄉差距和家庭環境差異并不是校園霸淩的主因,校園霸淩形成的原因除學生成長性的原因外,還有家庭教育和學校管理、外部環境的影響等。
  • 3校園霸淩不單單是某一種形式的暴力行為,常見的可能是毆打,還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辱罵、搶奪财物等。
  • 4校園霸淩受害者最大的影響不是身體的傷害,而是心理的摧殘。這種心理創傷甚至會持續到成年也無法釋懷。
  • 5學校預防校園霸淩需要做到三點。第一,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做雙方的心理幹預;第二,形成全覆寫的預警網絡,及時發現;第三,及時幹預。
  • 6校園霸淩應在前端預防,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多跟青春期孩子交流,多鼓勵和肯定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簡單說教,态度暴力,要正面引導以身作則。

“重慶國中女生被校園霸淩”“海南13歲女孩遭校園霸淩”“邯鄲二中畢業生稱曾受到校園霸淩”,近日媒體對校園霸淩案件的多篇報道,使得社交平台上又掀起了關于“校園霸淩”話題的讨論。

如何正确了解校園霸淩?施暴者的心理是什麼?校園霸淩的發生是否與家庭情況有關?學校應該如何處理校園霸淩?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特别邀請監利市藍天下婦女兒童維權協會發起人,有着26年公安執法管理經曆的萬飛剖析校園霸淩的發生機制和預防手段。

校園霸淩多發生在國中階段,受害者心理創傷成年後仍然無法釋懷

校園霸淩一般發生在多大年齡?這個年齡段為什麼會頻頻發生校園霸淩事件?

萬飛:我一直比較關注這個問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後來從事全職社工以後都有關注。從報道的案例和我接觸到的現實中的案例來看,幾乎沒有國小的,高中的也很少,大多發生在國中生這個年齡區段裡面。

為什麼這個年齡段會發生校園霸淩?從具體案件來看,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一起案例的發生,看上去是一個偶然事件,或者是有一個誘發的因素,但是背後的成因還是非常複雜的。在學校裡面,相對集中發生在國中這個階段,可能是跟人成長的階段性相關。這個階段的孩子處于青春期,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階段發展為成人階段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一般女孩10~18歲,男孩12~20歲。在這個年齡段裡面,而且是在16歲以下的,發生校園霸淩事件多一些。

這個年齡段,在發展中有一些特點。比如,自我意識高漲和情緒波動大。自我意識高漲就意味着會比較追求自己的獨立性,還有需求增多,就是自我需要和被尊重的這種需求加大了,而且追求自由,這樣的話會産生一種張力,和他的同輩群體之間就容易産生沖突。第二個情緒波動,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發育不是那麼成熟,一方面是他們的神經功能容易興奮,另外一方面他們的意志、自控力不夠,這樣就導緻了失衡。如果在生活中發生一些沖突,他們就喜歡或者容易不顧後果的,用暴力來解決。

目前所報道的校園霸淩案件中,是否存在城鄉、家庭環境等差異?這些差異是否是發生校園霸淩的原因?

萬飛:我個人覺得不是,它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可能在個别案件中,它是誘發的因素。關于家庭環境差異,哪個學校沒有?同一個班級的學生都是在一個水準線嗎?不是。并且也不是每一所學校都發生了校園暴力,是以這麼說的話我覺得是不科學的。城鄉差異也好,家庭的環境差異也好,不要把它标簽化,或者把它單拎出來。

關于城鄉,我們關注過縣級的地區,不止一個地區,發現城區學校的校園霸淩事件好像比農村的學校還多一點,城區的教育資源肯定比鄉鎮的要豐富,但校園霸淩事件并不比農村的學校少,從網絡上公開的事件來看,也并不是落後的地區要更多一點。

形成校園霸淩的原因,除了學生成長性的原因外,還有家庭教育和學校管理、外部環境的影響等,這些可能比城鄉和家庭環境差異,起到的作用更大。

什麼樣的行為可以界定為校園霸淩?有人認為“隻是玩鬧”,有人認為“這是犯罪”,您是如何了解校園霸淩的?

萬飛:關于這個問題,從網絡角度來看,網友群體很龐大,産生這種不同的觀點是很正常的。

實際生活中,我們了解的案例裡,大多數都涉及到違法犯罪。我們了解到的,包括向我個人求助的,有輕微的也有重的,輕微的可能就會被圍觀者認為這隻是一種孩子之間的打鬧。但是如果被打的人認為這不是打鬧,對其帶來了創傷,那就不是打鬧,圍觀者站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如果把它作為一個行為規範來講,它是一個被否認的行為。

從法律上來講,我們國家有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比較嚴厲地制裁這種類型的行為。舉個例子,關于“毆打”,無論是打一耳光還是踢一腳,都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3條。另外,如果傷害比較重,經過法醫鑒定,達到了輕傷,這樣就涉嫌了犯罪,需要判刑。

校園霸淩不單單是“毆打”的施暴,常見的可能是毆打,但是還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辱罵、搶奪财物等,有的地方把搶奪财物叫作“擂肥”,另外還有敲詐、猥亵。校園霸淩就是個大口袋,它包括很多東西,是以,校園霸淩不單單是某一種形式的暴力行為。

在進行法律制裁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就是追責的時候14歲是一個門檻,一般的校園霸淩,法律對14歲以下的施暴者是制裁不了的,除非以特别殘忍手段緻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或涉及命案。在有的通報中我們看到對已滿14周歲的施暴者進行行政拘留,但按法律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行政拘留是不執行的。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初次違反治安管理處罰的,拘留也不執行。拘留對其将來的發展是有影響的,但是執行和不執行的教育效果不一樣。

校園霸淩多發生在國中階段,受害者心理創傷成年後仍然無法釋懷

在您接觸的校園霸淩事件中,施暴者為什麼會有暴力行為?您覺得他們一般都是以什麼樣的心态來進行施暴的?

萬飛:一般曝光出來的都是比較嚴重的,輕微一些的傷害,在受害學生承受範圍之内,他不會聲張,很多施暴者也會去威脅,不允許告訴家長,不允許告訴老師,更不允許報警。

關于施暴心理,如果做個案分析,有的是無聊就想抖威風,有的是侵财,有的是想報複,這裡的報複不一定是受害者侵犯了施暴者某個人或某個群體,而是是施暴者認為“你曾經說過某句對我不利的話”,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相對比較敏感。還有的是想證明自己勇敢,“信不信我可以打誰?”,甚至還有的僅僅是心情不好,“我就是為了釋放情緒,去打别人一下”。

在校園霸淩事件發生後,受害者往往處于一種心理壓力下,甚至陷入抑郁情緒中,霸淩現象對受害者會産生哪些抑郁情緒?應該如何對受害者進行情緒疏導?

萬飛:很多向我求助的人現在已經上大學了,有的甚至已經成家了。他們在聊到學生時期被霸淩的事,大多都說身體上的損傷不是最重的,他們覺得最大的是心理創傷。我們在聊的過程中,他們普遍的負面情緒是恐懼,就是對施暴者,有時施暴者是一個群體,就會特别害怕。然後就是對學校的環境,也害怕,有的想換學校,有的甚至不敢走某一條路,會産生恐懼感。

抑郁是不多見的,如果偶爾一次不是那麼嚴重受暴的話,一般不會導緻抑郁。如果說施暴以後不允許受害者告訴别人,後續經常性地去威脅,或者可能會再次施暴(不一定每一次力度都那麼大),這樣的話可能會形成抑郁。很多人說,我這種痛苦持續了好多年,壓根不是幾個月的問題,而是十幾年,我是自己後來去克服了。

在很多案例中發現,這些被虐的孩子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跟家裡人和老師說,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态和現象?是出于什麼原因?

萬飛:我也隻是一種主觀的推斷。第一點,施暴者伴随着暴力去威脅,相當于是下指令,跟家暴施暴者有點相似性,或者說PUA,就是心理控制。因為二者距離很近,他們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裡面,施暴者說“如果你反抗,我下次就更重,我就打死你”,這個威脅還是很嚴厲的。對于受害者來說,這個威脅就在身邊,雖然有可能隻是口頭的威脅,但是它萬一真的發生呢?“算了吧,我就不說了。”

第二點,受害者覺得“說了,也沒結果。”有的受害者跟老師講了,可能也是各打50大闆。因為施暴者會編造各種借口,“我為什麼打你?”甚至會編造一些理由。

受害者會評估,我說還是不說,說出來了我可能也達不到什麼目标,還是算了。

校園霸淩多發生在國中階段,受害者心理創傷成年後仍然無法釋懷

據了解,美國50個州全部有了反霸淩立法,與國外相比,大陸關于校園霸淩有哪些處理措施?學校在這方面應該有哪些預防和治理措施?

萬飛:我們國家是有相關法律規定的。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9條規定, “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淩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淩的教育和教育訓練。”另外要求,學校及時制止,通知雙方家長參與行為的認定和處理,對相關未成年學生及時給予心理輔導、教育和引導等。

教育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11部門曾于2017年印發過《加強中國小生欺淩綜合治理方案》,教育部在2021年采取了防範中國小生欺淩專項治理行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國家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都符合我們的國情,我們國家制定法律、制度前都會進行大量調研,還有廣泛地征求社會的意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我們機構和一私立學校共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基地,學校叫監利市弘源學校,學校成立以來沒有發現過一例霸淩事件。他們設立了校園霸淩的預防機制,第一,他們每年招了新生以後,有不止一場的反霸淩的教育;第二,他們學校的校園文化叫作“雅言慎行”,就是要文明講話;第三,他們有一個“預警網絡”,不管是國中還是國小,每個班級都設一個心理委員,學校對心理委員、班主任都有專門教育訓練,心理委員隻要發現班上學生有突然哭、獨自沉默、以前活潑的突然不說話了等8類異常心理行為,就趕快跟班主任報告。靠班主任-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體系來及時處理學生的負面情緒,消除了發生學生欺淩事件的基礎。這裡的心理委員觀察的隻是心理行為,不針對違反紀律行為,報告班主任後沒人認為他們是在“告密”,學校靠這個還及時制止了五例學生自殺行為。

是以,學校想做預防的話,第一,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做雙方的心理幹預;第二,形成全覆寫的預警網絡,及時發現。第三,及時幹預。

南韓拟将校園暴力者與聯考就業挂鈎,您覺得這個政策的實施有什麼意義?這樣的政策是否也适合大陸的國情?

萬飛:我是這麼看的,它到底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還有待觀察。

在我接觸到的案例裡面,校園暴力中施暴的孩子,一般來講,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比較好的那一批。在我們國家這個環境裡面,施暴者能否通過聯考,上不上得了高中,是要打一個問号。如果說施暴者上不了高中也考不了大學,那麼這個政策跟他有什麼關系呢?關于就業,這個政策怎麼來界定?包括限制考公務員,這個東西是很難去把握的。

心理發育不成熟的這個時候,還是要去站在一個幫助的角度,我們說受害者需要人文關懷,施暴者,由于發育不成熟,也要更多地去幫助他們。一味地說制裁,對年齡小的孩子是沒有威懾力的。措施出來以後要有針對性,要對問題産生一種良性的反應。對将校園暴力者與聯考就業挂鈎這個做法,我個人不看好,即使有了政策,它對校園暴力會有正向的影響嗎?不一定的。

作為家長,如何及時發現并預防孩子是否處于校園霸淩中,如何從心理層面上給予安慰和疏導?

萬飛:作為家長并不知道孩子是去欺負别人,還是被欺負,老實人也有可能會幹出令人驚訝的事情。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很老實,不會去打人的,但這個是不一定的。建議家長——

第一,多跟孩子交流。觀察、發現他的異常行為,當孩子突然沉默,話少了,至少家長感覺跟他平時不一樣的時候,一定要真切地去關心他。如果家長發現以後隻是問“你怎麼了?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了?是被欺負了還是什麼的?”這種很生硬的,很直接的方法,沒有什麼效果。

第二,家長多去鼓勵、肯定或者是陪伴孩子。我們發現很多學生跟家長很少講話,特别在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一般會說“他叛逆,我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這是從家長角度看,從孩子的角度看是“我得不到尊重,他總是用他的那個标準來要求我”。是以家長也需要學習,怎麼去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溝通。

第三,家長在教育裡面不該僅僅隻是說教,如果在家裡說話很粗魯,甚至夫妻之間男方容易施暴,當負面情緒很濃的時候,就暴力釋放,這樣的話對孩子是一種不好的教育。在家裡,家長要言傳身教,盡量做一些正向引導,而不是說“你不準怎麼樣”,這種說教對孩子是沒用的。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教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