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Python 密集知識點彙總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 Python ?根據 Python 之父 Guido van Rossum 的話,Python 是:

一種進階程式語言,其核心設計哲學是代碼可讀性和文法,能夠讓程式員用很少的代碼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對于我來說,學習 Python 的首要原因是,Python 是一種可以優雅程式設計的語言。它能夠簡單自然地寫出代碼和實作我的想法。

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可以将 Python 用在很多地方:資料科學、Web 開發和機器學習等都可以使用 Python 來開發。Quora、Pinterest 和 Spotify 都使用 Python 來進行他們的後端 Web 開發。那麼讓我們來學習一下 Python 吧。

Python 基礎

1. 變量

你可以把變量想象成一個用來存儲值的單詞。我們看個例子。

Python 中定義一個變量并為它指派是很容易的。假如你想存儲數字 1 到變量 “one” ,讓我們試試看:

one = 1

超級簡單吧?你隻需要把值 1 配置設定給變量 “one” 。

two = 2

some_number = 10000

隻要你想,你可以把任意的值賦給任何其他的變量。正如你從上面看到的那樣,變量 “two” 存儲整型變量 2 ,變量 “some_number” 存儲 10000 。

除了整型,我們還可以使用布爾值(True/Flase)、字元串、浮點型和其他資料類型。

# booleanstrue_boolean = Truefalse_boolean = False# stringmy_name = "Leandro Tk"# floatbook_price = 15.80

2. 控制流程:條件語句

“If” 使用一個表達式來判斷一個語句是 True 還是 False ,如果是 True ,那麼執行 if 内的代碼,例子如下:

if True:

print("Hello Python If")

if 2 > 1:

print("2 is greater than 1")

2 比 1 大,是以 print 代碼被執行。

當“if”裡面的表達式是 false 時,“else” 語句将會執行。

if 1 > 2:

print("1 is greater than 2")

else:

print("1 is not greater than 2")

1 比 2 小,是以 “else” 裡面的代碼會執行。

你也可以使用 “elif” 語句:

if 1 > 2:

print("1 is greater than 2")elif 2 > 1:

print("1 is not greater than 2")else:

print("1 is equal to 2")

3. 循環和疊代

在 Python 中,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進行疊代。我會說下 while 和 for。

While 循環:當語句是 True 時,while 内部的代碼塊會執行。是以下面這段代碼會列印出 1 到 10 。

num = 1

while num <= 10:

print(num)

num += 1

while 循環需要循環條件,如果條件一直是 True ,它将會一直疊代,當 num 的值為 11 時,循環條件為 false 。

另一段代碼可以幫你更好的了解 while 語句的用法:

loop_condition = Truewhile loop_condition:

print("Loop Condition keeps: %s" %(loop_condition))

loop_condition = False

循環條件是 True 是以會一直疊代,直到為 False 。

For 循環:你可以在代碼塊上應用變量 “num” ,而 “for” 語句将為你疊代它。此代碼将列印與 while 中相同的代碼:從 1 到 10 。

for i in range(1, 11):

print(i)

瞧見沒?這太簡單了。i 的範圍從 1 開始一直到第 11 個元素(10是第十個元素)

List:集合 | 數組 | 資料結構

假如你想要在一個變量裡存儲整數 1 ,但是你也要存儲 2 和 3 , 4 , 5 ...

不是用成百上千個變量,我有别的方法存儲這些我想要存儲的整數嗎?你已經猜到了,确實有别的存儲它們的方法。

清單是一個集合,它能夠存儲一列值(就像你想要存儲的這些),那麼讓我們來用一下它:

my_integers = [1, 2, 3, 4, 5]

這真的很簡單。我們建立了一個叫做 my_integer 的數組并且把資料存到了裡面。

也許你會問:“我要怎樣擷取數組裡的值?”

問得好。清單有一個叫做索引的概念。第一個元素的下表是索引0(0)。第二個的索引是1,以此類推,你應該明白的。

為了使它更加簡潔,我們可以用它的索引代表數組元素。我畫了出來:

Python 密集知識點彙總

用 Python 的文法,也很好去了解:

my_integers = [5, 7, 1, 3, 4]

print(my_integers[0]) # 5print(my_integers[1]) # 7print(my_integers[4]) # 4

假如你不想存整數。你隻想去存一些字元串,像你親戚名字的清單。我的看起來是類似這樣的:

relatives_names = [ "Toshiaki", "Juliana", "Yuji", "Bruno", "Kaio"]

print(relatives_names[4]) # Kaio

它的原理跟存整數一樣,很友好。

我們隻學習了清單的索引是如何工作的,我還需要告訴你如何向清單的資料結構中添加一個元素(向清單中添加一個項目)。

最常用的向清單中添加新資料的方法是拼接。我們來看一下它是如何使用的:

bookshelf = []

bookshelf.append("The Effective Engineer")

bookshelf.append("The 4 Hour Work Week")

print(bookshelf[0]) # The Effective Engineerprint(bookshelf[1]) # The 4 Hour Work W

拼接超級簡單,你僅需要把一個元素(比如“有效的機器”)作為拼接參數。

好了,關于清單的知識這些就夠了,讓我們來看一下其它的資料結構。

字典:Key-Value 資料結構

現在我們知道 List 是有索引的整型數字集合。但如果我們不像使用整型數字作為索引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一些資料結構,比如數字、字元串或者其他類型的索引。

讓我們學習下字典這種資料結構。字典是一個鍵值對的集合。字典差不多長這樣:

dictionary_example = {

"key1": "value1",

"key2": "value2",

"key3": "value3"

}

Key 是指向 value 的索引。我們如何通路字典中的 value 呢?你應該猜到了,那就是使用 key 。我們試一下:

dictionary_tk = {

"name": "Leandro",

"nickname": "Tk",

"nationality": "Brazilian"

}

print("My name is %s" %(dictionary_tk["name"])) # My name is Leandro

print("But you can call me %s" %(dictionary_tk["nickname"])) # But you can call me Tk

print("And by the way I'm %s" %(dictionary_tk["nationality"])) # And by the way I'm Brazilian

我們有個 key(age)value(24),使用字元串作為 key 整型作為 value 。

我建立了一個關于我的字典,其中包含我的名字、昵稱和國籍。這些屬性是字典中的 key 。

就像我們學過的使用索引通路 list 一樣,我們同樣使用索引(在字典中 key 就是索引)來通路存儲在字典中的 value 。

正如我們使用 list 那樣,讓我們學習下如何向字典中添加元素。字典中主要是指向 value 的 key 。當我們添加元素的時候同樣如此:

dictionary_tk = {

"name": "Leandro",

"nickname": "Tk",

"nationality": "Brazilian",

"age": 24

}

print("My name is %s" %(dictionary_tk["name"])) # My name is Leandro

print("But you can call me %s" %(dictionary_tk["nickname"])) # But you can call me Tk

print("And by the way I'm %i and %s" %(dictionary_tk["age"], dictionary_tk["nationality"])) # And by the way I'm Brazilian

我們隻需要将一個字典中的一個 key 指向一個 value 。沒什麼難的,對吧?

疊代:通過資料結構進行循環

跟我們在 Python 基礎中學習的一樣,List 疊代十分簡單。我們 Python 開發者通常使用 For 循環。我們試試看:

bookshelf = [

"The Effective Engineer",

"The 4 hours work week",

"Zero to One",

"Lean Startup",

"Hooked"

]

for book in bookshelf:

print(book)

對于在書架上的每本書,我們列印(可以做任何操作)到控制台上。超級簡單和直覺吧。這就是 Python 的美妙之處。

對于哈希資料結構,我們同樣可以使用 for 循環,不過我們需要使用 key 來進行。

dictionary = { "some_key": "some_value" }

for key in dictionary:

print("%s --> %s" %(key, dictionary[key])) # some_key --> some_value

上面是如何在字典中使用 For 循環的例子。對于字典中的每個 key ,我們列印出 key 和 key 所對應的 value 。

另一種方式是使用 iteritems 方法。

dictionary = { "some_key": "some_value" }

for key, value in dictionary.items():

print("%s --> %s" %(key, value))# some_key --> some_value

我們命名兩個參數為 key 和 value ,但是這不是必要的。我們可以随意命名。我們看下:

dictionary_tk = {

"name": "Leandro",

"nickname": "Tk",

"nationality": "Brazilian",

"age": 24

}

for attribute, value in dictionary_tk.items():

print("My %s is %s" %(attribute, value))

# My name is Leandro

# My nickname is Tk

# My nationality is Brazilian

# My age is 24

可以看到我們使用了 attribute 作為字典中 key 的參數,這與使用 key 命名具有同樣的效果。真是太棒了!

類&對象

一些理論:

對象是對現實世界實體的表示,如汽車、狗或自行車。這些對象有兩個共同的主要特征:資料和行為。

汽車有資料,如車輪的數量,車門的數量和座位的空間,并且它們可以表現出其行為:它們可以加速,停止,顯示剩餘多少燃料,以及許多其他的事情。

我們将資料看作是面向對象程式設計中的屬性和行為。又表示為:

資料→ 屬性和行為 → 方法

而類是建立單個對象的藍圖。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經常發現許多相同類型的對象。比如說汽車。所有的汽車都有相同的構造和模型(都有一個引擎,輪子,門等)。每輛車都是由同一套藍圖構造成的,并具有相同的元件。

Python 面向對象程式設計模式:ON

Python,作為一種面向對象程式設計語言,存在這樣的概念:類和對象。

一個類是一個藍圖,是對象的模型。

那麼,一個類是一個模型,或者是一種定義屬性和行為的方法(正如我們在理論部分讨論的那樣)。舉例來說,一個車輛類有它自己的屬性來定義這個對象是個什麼樣的車輛。一輛車的屬性有輪子數量,能源類型,座位容量和最大時速這些。

考慮到這一點,讓我們來看看 Python 的類的文法:

class Vehicle:

pass

上邊的代碼,我們使用 class 語句來定義一個類。是不是很容易?

對象是一個類的執行個體化,我們可以通過類名來進行執行個體化。

car = Vehicle()

print(car) # <__main__.Vehicle instance at 0x7fb1de6c2638>

在這裡,car 是類 Vehicle 的對象(或者執行個體化)。

記得車輛類有四個屬性:輪子的數量,油箱類型,座位容量和最大時速。當我們建立一個車輛對象時要設定所有的屬性。是以在這裡,我們定義一個類在它初始化的時候接受參數:

class Vehicle:

def __init__(self, number_of_wheels, type_of_tank, seating_capacity, maximum_velocity):

self.number_of_wheels = number_of_wheels

self.type_of_tank = type_of_tank

self.seating_capacity = seating_capacity

self.maximum_velocity = maximum_velocity

這個 init 方法。我們稱之為構造函數。是以當我們在建立一個車輛對象時,可以定義這些屬性。想象一下,我們喜歡 Tesla Model S ,是以我們想建立一個這種類型的對象。它有四個輪子,使用電能源,五座并且最大時時速是250千米(155英裡)。我們開始建立這樣一個對象:

tesla_model_s = Vehicle(4, 'electric', 5, 250)

四輪+電能源+五座+最大時速250千米。

所有的屬性已經設定了。但我們該如何通路這些屬性值呢?我們給對象發送消息以向其請求該值。我們稱之為方法。它是對象的行為。讓我們實作它:

class Vehicle:

def __init__(self, number_of_wheels, type_of_tank, seating_capacity, maximum_velocity):

self.number_of_wheels = number_of_wheels

self.type_of_tank = type_of_tank

self.seating_capacity = seating_capacity

self.maximum_velocity = maximum_velocity def number_of_wheels(self):

return self.number_of_wheels def set_number_of_wheels(self, number):

self.number_of_wheels = number

這是兩個方法number_of_wheels和set_number_of_wheels的實作。我們将其稱為getter & setter。因為第一個函數是擷取屬性值,第二個函數是給屬性設定新的值。

在 Python 中,我們可以使用@property (修飾符)來定義getters和setters。讓我們看看實際代碼:

class Vehicle:

def __init__(self, number_of_wheels, type_of_tank, seating_capacity, maximum_velocity):

self.number_of_wheels = number_of_wheels

self.type_of_tank = type_of_tank

self.seating_capacity = seating_capacity

self.maximum_velocity = maximum_velocity @property

def number_of_wheels(self):

return self.number_of_wheels @number_of_wheels.setter

def number_of_wheels(self, number):

self.number_of_wheels = number

并且我們可以将這些方法作為屬性使用:

tesla_model_s = Vehicle(4, 'electric', 5, 250)

print(tesla_model_s.number_of_wheels) # 4tesla_model_s.number_of_wheels = 2 # setting number of wheels to 2print(tesla_model_s.number_of_wheels) # 2

這和方法定義有輕微的不同。這裡的方法是按照屬性執行的。例如當我們設定新的輪胎數目時,我們并不将這兩個看做參數,而是将數值2設定給number_of_wheels。這是編寫python風格的getter和setter代碼的一種方式。

但我們也可以将該方法用于其他事項,例如“make_noise”方法。讓我們看看:

class Vehicle:

def __init__(self, number_of_wheels, type_of_tank, seating_capacity, maximum_velocity):

self.number_of_wheels = number_of_wheels

self.type_of_tank = type_of_tank

self.seating_capacity = seating_capacity

self.maximum_velocity = maximum_velocity def make_noise(self):

print('VRUUUUUUUM')

當我們調用此方法時,它僅僅傳回一個字元串“VRRRRUUUUM.”

tesla_model_s = Vehicle(4, 'electric', 5, 250)

tesla_model_s.make_noise() # VRUUUUUUUM

封裝: 隐藏資訊

封裝是一種限制直接通路對象資料和方法的機制。但與此同時,它使得在資料上操作更簡單(對象的方法)。

“封裝可被用于隐藏資料成員和成員函數。按照這個定義,封裝意味着 對象的内部表示一般在對象定義的外部視圖中隐藏。” — Wikipedia

對象的所有内部表示都對外部隐藏了。隻有對象本身可以與其内部資料互動。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公開的、非公開的執行個體變量和方法的工作原理。

公共執行個體變量

對于 Python 類,我們可以在我們的構造函數方法中初始化一個公共執行個體變量。讓我們看看這個:

在這個構造方法中: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first_name):

self.first_name = first_name

在這裡,我們将 first_name 值作為參數應用于公共執行個體變量。

tk = Person('TK')

print(tk.first_name) # => TK

在類中:

class Person:

first_name = 'TK'

在這裡,我們不需要将 first_name 作為參數,所有的執行個體對象都有一個用 TK 初始化的類屬性。

tk = Person()

print(tk.first_name) # => TK

太酷了,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我們可以使用公共執行個體變量和類屬性。關于公共部分的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我們可以管理變量值。我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的對象可以管理它的變量值:Get 和 Set 變量值。

還是在 Person 類中,我們想為它的 first_name 變量設定另一個值:

tk = Person('TK')

tk.first_name = 'Kaio'print(tk.first_name) # => Kaio

這就可以了,我們隻是為 first_name 執行個體變量設定另一個值(kaio),并更新了值。就這麼簡單。因為這是一個公共變量,我們是可以這麼做的。

Non-public 執行個體變量

這裡我們并沒有使用術語“private”,因為在Python中所有屬性都不是真的私有的(沒有通常不必要的工作量)。 —  PEP 8

作為 public instance variable(公共執行個體變量),我們可以在構造方法或類内部定義 non-public instance variable (非公共執行個體變量)。文法上的差別是:對于 non-public instance variables (非公共執行個體變量),在變量名前使用下劃線(_)。

“除了從對象内部外無法被通路的‘Private’執行個體變量在Python中并不存在。然而,這裡有一個多數Python代碼都會遵守的慣例:使用下劃線作為字首的命名(例如 _spam)應該被認為是API的非公開部分(不管是函數、方法還是資料成員)” —  Python軟體基礎

這裡是示例代碼: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first_name, email):

self.first_name = first_name

self._email = email

你看到了email變量了嗎?這就是我們如何定義非公共變量的方法:

tk = Person('TK', '[email protected]')

print(tk._email) # [email protected]

我們可以通路并更新它。非公共變量僅僅是一個慣用法,并且應該被當做API的非公共部分。

是以我們使用一個在類定義内部的方法來實作該功能。讓我們實作兩個方法(email 和update_email)以加深了解: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first_name, email):

self.first_name = first_name

self._email = email def update_email(self, new_email):

self._email = new_email def email(self):

return self._email

現在我們可以使用這兩個方法來更新及通路非公開變量了。示例如下:

tk = Person('TK', '[email protected]')

print(tk.email()) # => [email protected]._email = '[email protected]'print(tk.email()) # => [email protected]_email('[email protected]')

print(tk.email()) # => [email protected]

  • 我們使用first_name TK和email [email protected]初始化了一個新對象
  • 使用方法通路非公開變量email并輸出它
  • 嘗試在類外部設定一個新的email
  • 我們需要将非公開變量視為API的非公開部分
  • 使用我們的執行個體方法來更新非公開變量
  • 成功!我們使用輔助方法在類内部更新了它。

公共方法

對于公共方法,我們也可以在類中使用它們: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first_name, age):

self.first_name = first_name

self._age = age def show_age(self):

return self._age

讓我們來測試一下:

tk = Person('TK', 25)

print(tk.show_age()) # => 25

很好 - 我們在類中使用它沒有任何問題。

非公共方法

但是用非公開的方法,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想實作相同的 Person 類,現在使用有下劃線(_)的 show_age 非公共方法。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first_name, age):

self.first_name = first_name

self._age = age def _show_age(self):

return self._age

現在,我們将嘗試用我們的對象來調用這個非公共的方法:

tk = Person('TK', 25)

print(tk._show_age()) # => 25

我們可以通路和更新它。非公共的方法隻是一個慣例,應該被視為API的非公開部分。

以下是我們如何使用它的一個例子: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first_name, age):

self.first_name = first_name

self._age = age def show_age(self):

return self._get_age() def _get_age(self):

return self._age

tk = Person('TK', 25)

print(tk.show_age()) # => 25

這裡有一個 _get_age 非公共方法和一個 show_age 公共方法。show_age 可以被我們的對象(不在我們的類中)使用,而 _get_age 隻用在我們的類定義裡面使用(在 show_age 方法裡面)。但是同樣的,這樣的做法通常是慣例。

封裝小結

通過封裝,我們可以確定對象的内部表示是對外部隐藏的。

繼承:行為和特征

某些物體有一些共同之處:它們的行為和特征。

例如,我繼承了我父親的一些特征和行為。我繼承了他的眼睛和頭發的特征,以及他的急躁和内向的行為。

在面向對象程式設計中,類可以繼承另一個類的共同特征(資料)和行為(方法)。

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并用 Python 實作它。

想象一下汽車。車輪數量,座位容量和最大速度都是一輛車的屬性。我們可以說 ElectricCar 類從普通的 Car 類繼承了這些相同的屬性。

class Car:

def __init__(self, number_of_wheels, seating_capacity, maximum_velocity):

self.number_of_wheels = number_of_wheels

self.seating_capacity = seating_capacity

self.maximum_velocity = maximum_velocity

我們 Car 類的實作:

my_car = Car(4, 5, 250)

print(my_car.number_of_wheels)

print(my_car.seating_capacity)

print(my_car.maximum_velocity)

一旦初始化,我們就可以使用所有建立的執行個體變量。太棒了。

在 Python 中,我們将父類作為子的參數來進行繼承。ElectricCar 類可以繼承我們的 Car 類。

class ElectricCar(Car):

def __init__(self, number_of_wheels, seating_capacity, maximum_velocity):

Car.__init__(self, number_of_wheels, seating_capacity, maximum_velocity)

就這麼簡單。我們不需要實作任何其他方法,因為這個類已經完成了父類的繼承(繼承自 Car 類)。我們來證明一下:

my_electric_car = ElectricCar(4, 5, 250)

print(my_electric_car.number_of_wheels) # => 4

print(my_electric_car.seating_capacity) # => 5

print(my_electric_car.maximum_velocity) # => 250

幹的漂亮。

就到這吧!

原文:Learning Python: From Zero to Hero

連結:https://medium.freecodecamp.org/learning-python-from-zero-to-hero-120ea540b567

譯者:rever4433, Tocy, Tony, 南宮冰郁, 透過樹葉的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