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萬人想看他們倆發瘋

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截至發文,在豆瓣上被18.5萬人标記想看,評分穩定在8.7。嚴謹地說,它還是“2023年最值得期待的影視” NO.1。

18萬人想看他們倆發瘋

咱往大了說,孔大山導演的這部電影是這兩年科幻熱潮下最特别的一部“民間科幻片”;往小了說呢——我可太想看了!遙想小時候,哪個文藝青年沒有被孔大山導演的《法制未來時》震撼過呢?

不僅是我,還有《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編劇兼主演王一通。正是因為當年這部“僞紀錄片”的橫空出世,才促成了他們日後的合作——整出了一部癫狂、爆笑、動人的“民間科幻片”。

但怎麼說呢,真的熱度太高了。首映禮之前,百忙之中的導演孔大山與同樣百忙之中的編劇王一通分别給了我30分鐘的時間讓我走入他們的内心世界。我呢,幾乎沒什麼删減地記錄下來了。走沒走進去,你們說了算。

溫馨提示:沒劇透,梗很密。

18萬人想看他們倆發瘋

 PART 01 

“姐姐……這你可拍不出來”

 GQLab 一通好!這是早上第一個采訪是吧?

 王一通  對,但今天不多了——就還有5場。

 GQLab  ……我覺得5場已經很多了。

 王一通  你都沒看到孔大山,我昨天聽他說他一天能排20多場。就特别像《土撥鼠之日》,一個狀态不停地重複,我們面對電影将要上映的緊張感已經被消磨殆盡了。

 GQLab  那我盡量問得有趣點,但也不能免俗。想先好奇一下你覺得孔大山導演是個什麼樣的人?

 王一通  我看他的《法制未來時》時就知道他是華語電影界的“僞紀錄片教父”哈哈哈!

(孔大山批注:我謝謝你!)

就他在這個領域能走多遠,中國電影就能走多遠。但他給自己的《法制未來時》在豆瓣上打了一星,等會你得問問他。

 GQLab  行,我還有好多東西想問他。先和你聊聊《宇宙探索編輯部》這部電影。首先,它算是科幻片嗎?

 王一通  《流浪地球》是科幻片,我們這是一部“民間科幻片”,就像科學家和“民科”的關系。

 GQLab  哈哈哈我還以為是文藝片。

今天我來找你們之前,問了一個在平遙看過片子的同僚,想聽聽她的評價。她就跟我說了兩個字:“成熟”。

 王一通  哈哈,昨天還有個采訪說我和孔大山特别幼稚,像兩個十幾歲的孩子。

(孔大山批注:幼稚多好!我不喜歡成熟,我就喜歡幼稚!)

是以我覺得你說的“成熟”很有意思,可能在技術上——特别是剪輯——所謂視聽語言,那是源于孔大山導演的高度控制,是以質感極強。

有一站路演,我差點怼一個人,因為她說這個電影,像是“她拿 DV 拍的”。我心想:“姐姐……這你可拍不出來。”

 GQLab  她可能以為你們這是 vlog,但其實是“僞紀錄片”。

 王一通  對!導演的野心是很大的,我們隻是借了這個殼,拍攝難度是遠遠高于普通劇情片的,觀衆稍微有一點不信任,整個片子就垮了。它要借力,借用真實影像的力量,來建構一個“真實世界”。

18萬人想看他們倆發瘋

 PART 02 “大家都瘋,瘋者見瘋”

 GQLab  但你除了是編劇,也是主演。你擔心問題出在你的演技上嗎?

 王一通  唉呦,還真沒有,就是有些盲目的自信。而且我是導演的模特,我從來不看螢幕,不看回放。其實是有點“作弊”啦,我倆太熟了,我能猜到他想要啥。

而且演戲太好玩了,下次還想演。

(孔大山批注:我也想演!)

 GQLab  你可真的挺信任導演的。

 王一通  是。當年是真的崇拜,現在是亦師亦友,我每天跟他相處都在學東西。

(孔大山批注:我沒覺得我那麼有爹味……)

而且我覺得他越來越陽光自信了,他原來不這樣。你到時候聽聽他怎麼講吧,我怕給他說漏了。

(孔大山批注:我一直都很陽光自信元氣滿滿!)

 GQLab  我開始擔心我采訪的時間不夠,你們勾起了我太多的好奇心。

再聊一個關于“發瘋”的事情吧,大家都說這個電影好“瘋”,你認可不?

 王一通  主要是大家都瘋,瘋者見瘋。

我覺得網際網路上就是有一種瘋癫的氛圍,比如“發瘋文學”,這是一種新鮮的表達方式。你看我們罵人經常說一個人是神經病,這是句髒話。但現在大家都開始拿“瘋了”标榜自己,我覺得這種坦然反而是一種慰藉。這個事情應該是有積極意義的。

 GQLab  你知道大家怎麼評價《宇宙探索編輯部》嗎?他們說這部電影裡就找不到一個不是瘋子的人。

 王一通  诶呦,真的不是!可能他們有點偏執,但事實上也是可愛的,這點上我和孔大山意見比較一緻。

 GQLab  窦文濤好像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你足夠深入一個人的内心,很難有人不是瘋子。

 王一通  對。那個所謂的“正常”肯定是把所有人的棱角全部都磨平的一個均值,但每個人都應該有他自己自由生長的地方。

(從業人員:那個,能給我們一通老師留2分鐘吃包子的時間嗎?等會又要采訪了。)

 王一通  這包子……北京的包子……(說罷去一旁深蹲了)。

(編輯os:嗯。很自由。很瘋。很好。嗯。)

18萬人想看他們倆發瘋
18萬人想看他們倆發瘋

 PART 03 王紅衛是“父親”,郭帆是“兄長”

 GQLab  電影就快正式公映了,你緊張不?

 孔大山  還好。真的痛苦是剛殺青後,這三年(創作)太累了,是以收工後就一直做噩夢,起碼半個月。每個夢都是關于趕路——和時間賽跑。緩了好長時間,這就是 PTSD 吧。

确實拍攝時負面情緒太多了,尤其是王一通承受了太多,我把很多不能跟别人發的火發在他身上了,他就忍着。殺青那晚,拍完最後一個鏡頭,王一通和我說:“太好了,你終于能變回之前那個大山了。”

 GQLab  被狠狠感動了。那《宇宙探索編輯部》能走到今天,你最想感謝……?

 孔大山  當然是王紅衛老師和郭帆導演,沒有他倆,就沒有這部電影。

(編輯os:咦?一個預期違背?)

我認識他倆十幾年了,真的有家人的感覺了。王老師是“父親”,郭帆導演是“兄長”。我就是在他倆的庇護下把電影拍成的。

郭帆導演就沒讓我操過“錢”的心,一個資方我都沒見過,他都幫我解決了,我就純粹地創作。

王紅衛老師是我電影學院的老師,也是這部電影的監制。開學第一天他就給我布置了“僞紀錄片”這個作業,這個元素就是他教給我的,甚至我21歲之後到現在的電影觀,也是在他的影響下建立的。這才有了《法制未來時》,有了《宇宙探索編輯部》。

(編輯os:哇……)

18萬人想看他們倆發瘋

 PART 04 《首屆國際星際文明探索論壇》

 GQLab  這個形式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了,那這個故事的緣起是啥呢?真的太“瘋”了。

 孔大山  其實是以一個社會新聞為基礎,山東台的。

就一個山東農民,一本正經地跟記者講,說來了個飛船,然後外星人下來了,不小心碰到了電野鴨子的電網,然後就給電死了。遺體就放在家用冰櫃裡,然後就領着記者去看。

 GQLab  是以……那個外星人是……?

 孔大山  矽膠娃娃。

 GQLab  ……咳!你看過之前網上那些采訪外星人專家的視訊嗎?就那個說自己能召喚UFO的。

 孔大山  我太知道了!當時我去采風,去到了一個“首屆國際星際文明探索論壇”,四五百人吧,裡面好多圈子裡的大師。其中有個“專家”,他自己北航畢業後找了幾十年外星人,所有UFO著名事件他都親曆過。

 孔大山  當時我和一個參會的大姐搭讪。她問我是做啥的,我說學電影的。她說如果電影是電的影子,那電的本體是什麼?然後她就展開了長達30分鐘的 freestyle,她知識體系太複雜,導緻她每句話我都聽得懂,但組合起來我就懵了。她從宇宙洪荒講到講到量子糾纏,從陰陽五行聊到區塊鍊。

再後來我把她拉進劇組了。劇本我都沒給她寫,詞都是她自己說的。你們可以去電影裡看看。

還有另外兩個阿姨拎着超市購物袋聊回老家的事,因為老家是在遙遠的比鄰星(也有可能是昴宿星)上,就是在那哀歎,怎麼還不來接我們。真比我們電影還精彩。

18萬人想看他們倆發瘋

 PART 05 嚴肅地聊聊電影(不搞笑的)

 GQLab  ……咳咳!我是個嚴肅的編輯,我們聊聊中國電影吧!

我記得你們統一口徑說《宇宙探索編輯部》是“民間科幻片”,《流浪地球》才是科幻片。差別在哪?

 孔大山  很像路邊攤和米其林三星後廚的差別,說個直覺的吧:當時我是《流浪地球》的B組導演,那時候最多同時有四個組在拍攝,單是一個組的配置就比《宇宙探索編輯部》整個團隊都要大,非常懸殊。

(從業人員:大山導演要去參加首映禮了,老師能不能稍微……)

 GQLab  我抓緊時間,再問一個問題吧!就為啥你要給你的《法制未來時》打一星,是不滿意嗎?

 孔大山  當然是因為過譽了。大家隻是借我的片子來表達一種不滿,我覺得沒必要,它就是一個玩笑。

《宇宙探索編輯部》被追捧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在其中,更不可能隻因為我的才華。其實是各個主創、各個部門、王紅衛老師、郭帆導演、龔格爾老師、王一通、攝影、美術、剪輯……通力合作的結果。

但那個啥,我得去首映禮了……

 GQLab  時間有限!了解萬歲!謝謝導演!

采訪結束的一秒鐘後,導演誠懇地向我點頭緻謝,同時下半身已經扭向了電梯間,并極速奔跑。

半個小時後,《宇宙探索編輯部》在北京正式首映,現場聚集了劉昊然、尹昉、王珞丹、梅婷、佟大為、董子健、陳坤、陳思誠、大鵬、李雪琴、屈楚蕭、路陽、饒曉志、李少紅、畢贛、包貝爾、雙雪濤(排名不分先後)……及一衆瘋狂期待電影上映的觀衆們。

到了今天,電影算是正式公映了,這個“宇宙玩笑”大概會震撼每個來“找樂子”的人;但我想,應該也會有人願意穿過爆梗扶疏的情節,去發現認真與幽默同樣重要。

是以不多說了,看到最後吧!

策劃:GQ實驗室

采訪、撰文、編輯:Arry

助攻:巧欣、辰兒

視覺:aub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