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屆全職兒女到底是孝順,還是新型啃老?

最近開始在網絡上走紅的“全職兒女”一詞——

“一種新型的脫産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輕人脫産寄居父母生活,并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援,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标、考公考研上岸。”

在年輕人“内卷文化”風靡的當下,很多人開始争論:到底是孝順,還是新型啃老?

先看組資料,

2022年,大陸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達到了1076萬人。

前兩年由于社會因素影響,企業崗位編制壓縮,就業形勢下降,很多大學生在未面臨社會的毒打前先被攔在門外。

在2022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83萬人,失業率高達5.4%,其中16~24歲的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别高達19.9%。

失業率的因素隻是其一,害怕快速的社會節奏、擔心企業的高壓淘汰、不想搞事業隻想躺平,擇業期過渡等等...

是許多年輕人甯願犧牲一些自我空間,和父母一起生活、甚至為父母勞動的原因。

這份充滿誘惑力的工作,真有那麼幸福嗎?

“我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職業,包吃包住,還有五險一金,不用朝九晚五,不加班,沒有上司pua,偶爾幫忙做個飯買個菜,還能吃點回扣,剩下的時間自由支配……”

豆瓣上的“全職兒女交流中心”,對這一“職業”的描述和認可似乎都逃不開自由、安全和有尊嚴。

其他孩子在加班、熬夜做方案、陪上司應酬時,“全職兒女”的一天往往是以睡到自然醒開始:

早上9點鐘起床,遛狗遛到10點;

去廚房溜達溜達幫幫忙,中午吃完飯,睡個午覺到3點;

然後繼續遛狗,回來幫忙做晚飯,然後拿快遞,看電視,睡覺...

職責簡單,但工資構成不隻有一份,

而是可以拿爸爸、媽媽、奶奶三份薪資。

對遠方沒有期待,對金錢也沒有過多的欲望。

秉承着知道自己能力不強,不如先為自己找好最輕松的那條路走的原則,安安穩穩的躺平。

主打一個對家人的陪伴。

還有些孩子是暫時性的選擇,緊湊的時間表也藏不住暫時放慢腳步生活下的目标和野心。

照顧家庭的同時,兼顧考研考證或者是考公。

這樣的全職兒女非常受父母歡迎,用自己的工資和養老金,去資助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或者幫他們渡過暫時性的苦難,是利大于弊的投資。

孩子在家還能時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在外面時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還有人因為父母的身體不好做全職兒女,每月的工資就從父親的終身俸裡劃,

家裡人都十分支援:

“中國進入了老年化社會。很多人進入到了高發病時期,他們本來就需要有人護理,與其請外面的人,不如花錢請自己的兒女。”

總之,成為“全職兒女”的理由有主動也有被動。

有人認為,隻要家裡能拿得出錢,孩子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有做過一年多全職女兒的人卻非常反對: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職女兒和全職太太一樣,都是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别人身上。”

外人看起來非常爽,實際非常焦慮。

沒有工作上的壓榨,和社會的壓力。真的就能在父母眼皮下實作各種自由嗎?

剛剛從國外留學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小玲分享,在家的前幾個月是和父母的“甜蜜期”,打掃次衛生都能被父母誇半天。

親戚問起來時,父母還會為自己說話:

“現在工作不好找,趁這個機會,給孩子多留點時間。多看看,争取來個最優選擇。”

當時小玲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為有父母的兜底,小玲從暫時性越來越向”賴着“靠攏。

過了好幾個月,小玲的工作仍無音訊,父母問她接下來有什麼打算時,已經失去了些許耐心。

可小玲并不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畢竟還幫父母分擔生活。但父母的想法則完全不同:

“我們缺你打掃家裡、買菜洗鍋嗎?為了不讓你難看,我們每月發你3000元工資,什麼全職兒女,不就是自己不行、啃老麼?”

還有一些家庭條件不太富裕的孩子做了“全職兒女”,根本不敢和父母提出更高的要求。

跟朋友出去旅遊都要父母審批經費,說話小心翼翼。

雖然已經成年了,但每次張嘴的感覺都像小孩子做錯事一樣。

不敢網購太多東西,擔心被父母發現花錢大手大腳。

表面風光,冷暖自知是很多全職兒女的真實寫照。

在擷取自由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自己的自由。

也并非所有“全職兒女”最後的結局都是和父母走向破裂。

有位網友在這段時間裡,找到了和父母相處的嶄新意義。

由于家裡做生意,小的時候她和父母見面的時間很少。

大學畢業外出工作兩年後,她決心考研。

父母給她上了社保,沒有讓她外出工作,全心支援,

曾經媽媽在她眼中是個十分無情的人,喜歡唱黑臉,還摳門。

買貴一點的東西,她都不敢拿主意,還要問爸爸。

在家的這兩年,改變了她對媽媽的看法。

一直在做家庭主婦的媽媽,做事認真細心,把家庭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

為了讓她好好吃飯,原本不會做飯的媽媽跟着短視訊學習了很多菜式,

每天變着樣子給她做,買各種水果核桃,切好剝好端到面前。

會察覺到女兒細小的情緒,及時告訴爸爸開導和安慰。

雖然不能在金錢上給予支援,但已給她最充實的愛和關心。

考試的前幾天,她心裡突然崩潰,大哭起來,父母則非常鎮定:

“考不考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認真努力的過程。”

遺憾的是最後的成績沒有通過,她又準備考編。

或許因為小時候父母忙生意忽略自己,如今瘋狂彌補虧欠。便鼓勵她:

“隻要你願意考試,就會一直支援你。”

最後她考上了當地的老師,也終于告别“全職女兒”這個職業,但她卻依然保留了彼時養成的習慣:

每天傍晚陪父母散步、和媽媽在卧室聊天聊到很晚、一起逛菜市場一起逛街買衣服...

一直在外上學工作的她突然在這段生活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安心。

她突然懂得了父母,體會到了陪伴和家的意義。

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遙遠變得親近,讓無力變得有力。

這種互相懂得互相了解的結局,往往是“全職兒女”一個美好的結局。

“全職兒女”隻是造梗泛濫衍生的網絡詞彙,

父母和孩子雖然可以互相幫助,但無論何時都不能成為雇傭關系。

家可以是暫時的避風港,但不是避世港。

之是以能接納孩子的迷茫、懶散甚至是擺爛,是因為與生俱來父母對孩子的憐憫和愛。

時間在變快,父母在變老。能和子女長期呆在一起肯定是件幸福的事。

但并非理所當然。

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都拒絕内卷,主動選擇躺平。

認清現實雖是好事,但不該在沒有嘗試和體會的同時去“假性通透”。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多栖青年”,

一人身兼多職,體驗了多元化角色的人生;

996的同時,還擠時間完成“考公”、“考研”...

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但在支援“全職兒女”的同時,

一些父母也在某種程度上泯滅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孩子也要更多的了解父母,他們一樣會焦慮、會崩潰、會無所适從。

在有限的時間裡,珍惜所有。

每個家庭和孩子,都值得向好的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