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島由紀夫生前未釋出訪談公開,稱寫不出“河流般的作品”

提起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無疑是一座太過醒目的高峰。他與普魯斯特、喬伊斯、托馬斯·曼并稱為20世紀四大代表作家,曾兩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美國人甚至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

不同于自《源氏物語》開創的日本傳統文學中“情重于理”的風格,三島文學在融合日本的古典美學與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後,呈現出了“情理兼重”的特點。從《金閣寺》“美到極緻就是毀滅”的理念,到純愛之作《潮騷》中男女野性與火熱的情欲描寫,從半自傳體《假面的告白》裡的自我剖析,到長篇《豐饒之海》四部曲的輪回轉世,都在讀者心中留下了關于美與暴烈的理想書寫。

在美與暴烈之外,三島文學的神秘變幻也引發諸多讨論。1970年11月,三島以自裁結束了這一生,與其創作風格構成了某種暗合。在自裁前9個月,三島接受了生前最後一次采訪,與其作品的英文譯者約翰·貝斯特(John Bester)展開對談,這段采訪也是首次譯介至國内。

對談中,三島以坦率幽默的口吻回應了外界對其文學創作的質疑,并坦言自己的确寫不出“廣闊的河流般的作品”,兩人的對話逐漸延伸至對戰後日本文學的整體觀察,進而升至戰後日本社會内部湧動的暗流情緒。從中,我們得以窺見這位日本國民級作家對于自我和社會的深度反思。

下文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雨中噴泉》最後一章《三島由紀夫未公開采訪·告白》,篇幅原因較原文有所删減。

原文作者 | 三島由紀夫 約翰·貝斯特

三島由紀夫生前未釋出訪談公開,稱寫不出“河流般的作品”

《雨中噴泉》,[日]三島由紀夫 著,李敏 譯,中信出版社 2023年3月。

三島文學的弱點

貝斯特:我想問一個奇怪的問題。在三島先生眼中,您的文學作品是否有什麼缺點,或說是缺憾呢? 

三島:我的作品中所欠缺的東西嗎?讓我想想……

貝斯特:實際上這或許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您無須細想,隻從字面意思考慮一下。

三島:(思忖片刻後)人們總會在創作時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感受着這樣或那樣的無力,而後做出選擇。我認為我的文學作品的缺點,是小說的結構太過波瀾起伏、太過戲劇性了。這源于一種我無法抑制的沖動。就算我想寫出弗吉尼亞·伍爾夫那樣風格的小說,也無論如何都寫不出來。我無法将現實或自己的心理感受原模原樣地反映到文章當中。

我的文章中,一切都經我塑造而成。這樣一來,就不會是照搬現實般地寫生,是無法将其同比轉移的。我一定會在其間進行過濾。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創作小說原本并不該如此。現實原封不動地流入小說當中,在其中千變萬化,人物所發生的改變直到作者也無法企及,也許這樣才是作品的理想狀态。但我做不到。我寫出的一定是提前構思好的。

貝斯特:雖同為小說,其實也有許多類型吧。

三島:有是有,但我的太過戲劇化了。

貝斯特:在三島先生看來,怎樣才能稱之為理想型小說呢?

三島:若說理想,我一直以建築和音樂為理想型,是以總覺得越是趨近于它們的,越是好作品。如果我能寫出大教堂式的小說一定會非常欣喜,但我寫不出廣闊的河流般的作品。

貝斯特:難道在日本的傳統文學作品中沒有這樣的範例嗎?

三島:我認為所謂的日本人文章組織能力薄弱這種話,所言非實。就像雖不是小說,但如淨琉璃中的《寺子屋》《妹背山婦女庭訓》等,都展現了十分優秀的文章組織能力。作品的結構極其複雜,非常人頭腦所能及。而且效果立竿見影,文章寫得極好。我很疑惑為何這樣的能力沒能在日本入當中普及開來。馬琴也是位具有超群的文章組織能力的作家,可是他如今并不怎麼受到推崇。也許因為《源氏物語》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以它的影響力能延續至今,但即便《源氏物語》,也并非沒有結構。作品所呈現的不是單純的人生走向,作者在其中鋪設了極為細密的伏筆,有諸多複雜的構思。但這些往往會被人們所忽略。

三島由紀夫生前未釋出訪談公開,稱寫不出“河流般的作品”

《源氏物語》,[日] 紫式部 著,豐子恺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5年8月。

大多數日本人不怎麼喜歡制作或建造什麼,他們喜歡軟塌塌的、放任自流的感覺。

但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當今是建築的時代。你看,二戰後在日本得到顯著發展的隻有建築。文學不醒目,戲劇不醒目,美術和音樂也不醒目。唯有建築。這樣看來,我在做的事也并非顯得那麼與時代脫節。也許是在“日式建築”上,與丹下健三分庭抗禮。(笑)

我在寫文章時, 會把文章塗得滿滿的。也就是說,我會像畫油畫那樣把文章塗滿色彩。我無法在創作中做到日式留白。我知道自己的這個弱點。你想象一幅日本畫作,那上面留下的空白我實在無法容忍,會給它們都塗上顔色。我會塗得滿滿的。因為很介意空白,是以不會讓它們存在。要是川端先生的文章,有些時候可能是安眠藥的作用(笑),其中會有大幅度的跳躍。他的文章裡,跳躍的幅度實在吓人。我曾關于川端先生的《山音》寫過評論。太恐怖了。咻的一下就飛到了下一條線上,中間什麼都沒有。我實在寫不出來這樣的文章,太吓人了。

小說的素材是措辭

貝斯特:三島先生将您自己的文學作品與日本其他的文學作品相比較時,哪裡會讓您覺得存在巨大差別嗎?

三島:簡而言之,是措辭層面的問題。我在創作之初便堅信,措辭是小說的技巧,是其素材。如今依然這樣認為。小說的素材并非人生閱曆抑或思想,措辭才是。

貝斯特:從這層意義上講,和音樂很相像。對于純粹的藝術而言,這樣的素材極為寶貴。但小說并非純粹的藝木,是以普遍的想法是,素材并不重要。福樓拜曾對此有深入的思考,但那是十九世紀富有的食利者階層,如今這樣的思想已然不複存在。他曾經十分珍視措辭,隻不過這樣的思想正在逐漸消亡。我至今還保有這樣的思想,是以是個時代的落伍者。哈哈哈哈哈。徹底的落伍者。

貝斯特:在三島先生看來,您的文章裡有哪些傳統之處呢?

三島:我在創作中,會故意使用非常傳統的文法。古漢文中有稱為“四六骈俪文”的對偶形式,我希望這種文體能在現代文中善加利用,因而在我的創作中時有展現。至于古語,像《春雪》,是一部複原了王朝文學體裁的小說,是以其中出現了許多日常寫作中不會用到的古語,這是我施以技巧、刻意為之。

三島由紀夫生前未釋出訪談公開,稱寫不出“河流般的作品”

《春雪》,[日] 三島由紀夫 著,唐月梅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年8月。

貝斯特:受西洋文學方面的影響呢?

三島:文章的組織結構方面,多少受到了西洋文學的影響。

貝斯特:那麼措辭方面本身并沒有受到……

三島:因為西方的語言我不懂啊。不懂,也就不存在受影響了。

貝斯特:我在翻譯三島先生的文章時,對于原模原樣的呈現頗感意外。(笑)即便完全直譯,也會成為标準的英文表達,這實在稀奇。也許我的說法欠佳,但您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三島:這一點人們總會拿來說笑。比方說安部公房君是一位典型的國際化作家,他也自稱并非民族主義作家,但有人說,他的思維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日本風格的,反而被認為是民族主義者的三島,其思維方式更像西方人。似乎這寫出了人們較為普遍的心聲。我對此比較認同。我是在多次前往西方國家之後,才開始了關于日本的思考。即是說,我在學習了少許西方思想結構的知識後,才感覺逐漸開始認識日本。在此之前,我對日本并不了解。(笑)

貝斯特:我完全明白。

三島:我在遣詞造旬等方式上偏西方。但用的畢竟是日語,是日語中的一個個單詞。單詞本身所擁有的日語的優美特征,我們自小到大耳熟能詳,我所利用的正是它。關于這一點,我的作品之中最典型的便是《椿說弓張月》。其中使用了許多如今不再使用的日語表達。我盡可能選擇了優美的表達,把對口台詞部分更是當作詩去寫。

貝斯特:關于這一點我原本是想放在後面部分提問,正因您所提到的情況,日本的年輕一代有沒有說過三島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者“盡用些難懂的詞不想讀”這樣的話呢?

三島:這個完全沒有。我會讀高中生寫的讀者來信,信中說,很開心我的作品中會用到一些難詞。

貝斯特:這可真是讓人欣慰的事。

三島:信中說,邊查字典邊閱讀是一種樂趣。而且作品中會出現學校裡學不來的表達,是以感到開心。

貝斯特:也有這樣想的年輕人啊。

三島:是啊。信中還提到,很開心我的文章裡保留了舊假名用法。如今的年輕人都抱持着反抗心态,對學校所教授的東西十分抵觸。他們認為學校老師教的都是謊言,不被老師允許的才是正确的。三島由紀夫這個小說家說的都是些老師不認可的話,用的都是老師不用的表達,是以喜歡他。這就是我的年輕粉絲們。(笑)

三島由紀夫生前未釋出訪談公開,稱寫不出“河流般的作品”

電影《三島由紀夫傳》(1985)劇照。

貝斯特:不過,日本的教學内容會不會向上述方向逐漸發展呢?

三島:很難講,我對此持懷疑态度。日本的古典主義教育從二戰前已顯頹勢。我認為,在日本明治官倷的統治下,教育内容越來越不堪。

貝斯特:從這一層面講,縱觀世界,日本在其中也要算作一個特例吧?就語言而言。

三島:極為罕見。你知道日本人的教育是由官僚掌控的。而官僚是一群不懂語言、不懂文化的人,這樣一群人卻把教育玩弄于股掌之中。況且, 日本人一直以來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完全無法品鑒到古典文學的價值所在。

如今的法國就依然在推行古典主義教育。我認為,應該按照舊式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方式,就算不明白意思,也要先背下來。否則我們絕對無法親近古典。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教國小生《源氏物語》。就算全然不懂内容,也要像念經一樣去背誦《源氏物語》的選段。

貝斯特:即便如此......

三島:即便如此,也是有價值的。但就是這樣的做法沒有被推行,是以人們的漢文教養越來越薄弱。而且日語的文體結構也變得極其單薄。

貝斯特:或許學校也在盡其所能吧。

三島:或許吧。但在我的學生時代,已經不再采取朗讀等這種正統的教學方式了。實際上, 學習漢文,還是要采用背誦《論語》的方法,無論過程如何痛苦。隻有這樣,才能将漢文的文章結構印刻在腦海裡。如今人們的文章書寫能力弱化,正是這個原因。不具備漢文教養,日本人的文章變得很垮。

貝斯特:如此看來,要想寫出好文章,除了三島先生的做法外,似乎别無他法了。

三島:這隻是我的個人愛好,并非要推薦給每一個人。我想汲取日語和漢語的精華,從中采撷所喜愛的辭藻,僅用它們來制成花束。

戰後日本的“僞善”

三島:我最讨厭打交道的人就是小說家。一整年都會非常留心,千萬、千萬不要碰見小說家。像那種會奉承說“某某老師經常光顧小店”的飯店,我絕不會去。我特别讨厭被那樣介紹。

主持人:如此說來,您對文壇中的交往并不怎麼......

三島:極其厭惡。但有時也迫不得已。文學獎之類的沒有辦法就會禮節性地參與一下,這種一年也就是一兩次、兩三次,到時會不得已露個臉,然後速速逃離回家。我以前不這樣,年輕時也有過憧憬文士的一段日子。

(此時送來第二杯威士忌蘇打)

但也正因為我說起話來肆無忌憚,是以成不了名家。在日本不能這樣做,這個國家有許多禁忌。這一點我可能和西方人十分相像。

貝斯特:對于日本現代社會,您尤其厭惡的是哪一點?

三島:是僞善吧。hypocrisy。

貝斯特:但關于這一點,西方也有西方的……

三島:西方确實有不折不扣的僞善傳統。尤其是英國,有着實打實的僞善傳統。最近和英國人說笑。“三島,你是個傳統主義者吧。”“是的。”于是那個英國人說:“那你一定厭惡虛僞。”“沒錯。”他又說:“我們是個僞善的國度。”“可是,你們既可以是典型的傳統主義者,又能做個僞善者,正因貴國具有僞善這一光輝的文化傳統,你們可以身兼兩種身份。但日本人無法既是傳統主義者又是個僞善者。”我們國家沒有僞善這樣的傳統。

貝斯特:您說如今的日本是個僞善的社會,這種現象是從最近才開始的嗎?

三島:戰争結束後開始變得嚴重起來了。在我看來已經病入膏盲。

貝斯特:這種日本人的僞善尤其展現在哪個方面呢?

三島:和平憲法。那是僞善之源。從政治角度可以如此斷言。曾經的年代,日本人撒謊成性,滿嘴謊言。也說過許多僞善的話。但那些都是傳統道德下的需求,也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是必須說謊的;對某個人絕不能說真話。

貝斯特:日本式僞善,可以說已經形式化或者儀式化了,是以這樣做也無妨。因為被社會認可,于是大家都坦然地撒謊。

三島:十分坦然。

貝斯特:但在我們看來,這樣的風氣至今仍被好好地延續了下來。

三島:或許确實延續了某種脈絡。

貝斯特:不是指諷刺意味上的僞善,我反而認為這樣做是一件好事。

三島:這就涉及人是否應當一貫保持誠實這個問題。比如,是否應當告訴癌症患者真相,這很難判斷。有時我們不得不撒謊,撒謊也是一種關懷。在我看來,僞善是一種自我滿足。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就拿你打個比方吧,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妻子,假設啊,她十分醜陋,我是因為沒見過她才能這樣心平氣和地說的,姑且就當我說了一句“你的妻子可真是相貌醜陋啊”。這也許是實話,卻不是人話。我作為你的朋友,即便看到你的妻子相貌醜陋,誇上一句“你的妻子面容姣好”,才算是善解人意。你對我也是同樣。即便你看到我的妻子,心想真是醜陋至極, 也會稱上一句“你美麗的妻子”吧。我不把這稱作僞善。這叫體貼入微。日本人一直擁有這種體貼入微的傳統。

三島由紀夫生前未釋出訪談公開,稱寫不出“河流般的作品”

電影《憂國》(1966)劇照。

貝斯特:确實如此。但我偏個題,比如也有這種情況。我是外國人,說的是日語。于是經常會被日本人評價道:“日語說得比日本人都好。”

三島:太不禮貌了。

貝斯特:被這樣說會非常不舒服。但難道不是一樣的道理嗎?如果人人眼中我的妻子都是醜陋的,卻非要出千禮節評價一旬:“您妻子可真是個美人。”這二者不是一回事嗎,您怎麼看?

三島:确實也可以這樣了解,從某種角度出發,的确會感到不舒服。

貝斯特:這種事,着實令人不悅。實際上說到底,心裡也沒什麼真的過不去的。隻是如果這樣較真,很難再聊得下去。我同意,确實如她所言,是習慣上的差異。

三島:我在提及僞善時,總會立刻想到西方,想到日本的近代化。還有現代化、基督教化,及其背後的基督教會。此外,還會想到新教。它已成為戰後日本的基調之一。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受了美國的影響。

貝斯特:在我看來,似乎還遠遠未得到發展。

三島:不過,日本的知識階層已經完全被其滲透了。

貝斯特:尤其政治。

三島:政治層面已經完全被侵蝕。我對這一切都十分厭惡,看都不想看。

貝斯特:您稱日本憲法是僞善的,不知關于這一點能否再多做些解釋?畢竟,有許多人是抱着樸實真誠的态度在支援和平憲法。我想,也許他們并沒有到可以被視作僞善的程度,也許并沒有想那麼深。隻是比起去死,單純地希望能活得久一些吧。事實真的到了被叫僞善的程度嗎?……還是說,您指的是剛才提到的知識階層?

三島:我說的是知識階層。憲法為什麼是僞善的?我曾在其他報紙上寫過,譬如戰後曾出現過的《黑市糧食取締法》。如果按照這一法律去做,人會沒命。曾有個竭力遵守這一法律的法官,後來因營養失調過世了。後來被報紙大肆報道,緻使這一法律在全日本被推翻。人們從黑市裡背着蕃薯出來以求活命。為了活下去,就必須推翻它。

法律與死亡的問題,從蘇格拉底起一直以來都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我認為,人類社會最本質的問題,即選擇守法還是赴死。這樣看的話,如果将日本憲法原原本本地按照字面意思了解,日本人隻剩死路一條。也就是說,自衛隊是無法存在的,也許警察也不可以存在。整個日本,完全是個裸國,需要的一切都無法擁有。是以,日本現在所做之事全部是違反憲法的。我是這麼覺得的。人們雖然在現實中承認憲法的存在,但無論是政府還是群眾,所做的都是違反憲法之事。是以,我們為了活下去,背叛了憲法。

這樣一來,正如《黑市糧食取締法》那樣,法律正在一步步侵蝕着倫理道德。我們不想死, 是以才在無奈之下尋找生路逃離。這與蘇格拉底之死是背道而馳的。如蘇格拉底般甘願赴死的那位法官,是個偉大的人。但不可能人人如此。我們需要活下去。是以我認為對于如今的憲法而言,正當防衛理論是成立的。為了不去死,他們在現行憲法上搞文字遊戲,擁有了自衛隊,并通過一系列手段,勉強令如今的日本得以存在,日本也是以被塑造。但我認為這樣是不行的,人類的道德會受到侵蝕。

作為理想,我表示欽佩。我也并非完全否定憲法第九條。我認為,人類不開戰是了不起的, 守護和平也是了不起的。但第二項不可行。這第二項是在美國占領軍的強迫下規定的。這條規定被日本所謂的“專家”逆向解讀,于是自衛隊的存在得到了認可。就這樣,日本人糊弄了二十多年,估計在此之後,自民黨政府仍打算繼續糊弄下去。

對此,我厭惡至極。我無法忍受自欺欺人的活法。我真正厭惡的,僅僅是這一點。這種做法,就是在倫理道德的最根本處,想要蒙混過關。即便法律有明文規定,人們依然會這樣做。比如一邊喊着堅決反對壟斷資本主義,反對這個反對那個,卻又一邊聽着索尼錄音機。人就是這樣被一點點侵蝕的。大家都在心裡樂呵,能吃得上飯,活得下去,有工資領,就湊合着過得了。我厭惡這樣的心态。難道真的當有享樂的理由,當享樂被正當化時,這麼活下去就夠了嗎?

貝斯特:您說的正當化是指?

三島:法律在讓日本人去死。這樣還能活得下去,不就是被正當化了嗎?

三島由紀夫生前未釋出訪談公開,稱寫不出“河流般的作品”

電影《三島由紀夫傳》(1985)劇照。

本文為獨家内容。原文作者:三島由紀夫;摘編:申璐;編輯:張婷;導語校對:盧茜。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