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多彩海浪ho

想必大家都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能成為父母,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一職位。孩子的諸多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我們很少認知。

李玫瑾教授指出:目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吃穿上富養孩子,精神上窮養孩子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生理、安全感、人際交往、尊重和自我實作五個需求。

托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

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甯願自己苦一點,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從來不願意在吃喝拉撒虧待孩子。父母自以為自己能給孩子一切,但是孩子卻沒有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根源就在于,父母給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大多是在吃穿上,卻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中國“跳水皇後”郭晶晶嫁入豪門後,她和丈夫霍啟剛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屢上熱搜!但是郭晶晶會在路攤為孩子買衣服,會給孩子買一兩百塊的衣物,也會帶着孩子吃路邊攤。在生活中,她和丈夫在精神上,他們從不吝啬對孩子富養。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他們會帶着孩子去鄉下下地插秧,和孩子一起體驗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他們會讓兒女替自己“打工”,通過洗車來賺取零花錢,讓他們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換取。

可以說,親切的陪伴和教育,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富養。

這對豪門夫婦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豪門教育”的本質不是錦衣玉食、一擲千金,而是父母以身作則的言傳身教。

學習上嚴管孩子,心理上忽視孩子

有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父母與孩子平時交流的話題排前五位的是:學習的事(72.8%)、學校的事(70.6%)、自己的興趣愛好(36.5%)、朋友的事(32.7%)和自己的将來(33.6%)。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話題,永遠離不開學習、學習。仿佛除了學習,便和孩子無話可說。這就導緻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了如指掌,清楚的知道孩子哪門功課比較薄弱,哪個知識點沒有掌握,卻不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于是父母發現,孩子年齡越大,越不願和父母聊天,甚至連和父母處在同一空間内都不願意。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閉口的學習,問東問西聊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隻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數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别總是以為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清楚都不知道,你錯了。因為孩子不是學習機器,而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督促孩子學習,當你隻會和孩子聊學習時,孩子便把内心那扇溝通的門對你關閉了。

忽視了精神世界,忽視内心的成長,忽視心理的健康,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生活中包辦一切,成長中養廢孩子

當今在許多家庭裡,做家務都是大人的事情,小孩隻管好好學習就行了。然而,萬事包辦代替的結果,是切斷了孩子發展的道路。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大家都在網絡上看到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故事嗎?他13歲就考進湘潭大學實體系,17歲以全國總分第二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所,成為碩博連讀研究所學生。雖然他的學習能力很強,但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以至于無法完成學業,最終被學校勸退,連碩士學位都沒有拿到。

媽媽對他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早晨連牙膏都是媽媽幫他擠好,媽媽給他洗臉、洗澡、洗衣服,為了讓兒子吃飯時不耽誤看書,媽媽甚至還喂飯給他吃。多年後,媽媽還悔恨地說:“我心想,他人這麼聰明,很快就能學會這些生活技能。”沒曾想事實并非如她所料。他完全被母親養成了一個隻會學習的“廢物”。他的母親才醒悟:讀書重要,但自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更重要。

世界很大,孩子需要的不僅是我們愛的呵護,更需要他們盡早開啟獨立生存的爐竈。

年少時學會自理,成年後要當自強

現代社會,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十分重要。如果不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等将來父母老了或者孩子長大成人,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何談孝敬父母、奉獻于社會?據說在美國,孩子到了十八歲,對他(她)的衣食住行有的父母就不管了,連上大學的費也得孩子自己打工掙錢解決,甚至連國家總統的孩子也不例外。可在大陸還有很多已長大成人仍然依賴父母的“啃老族”,有的已結婚生子,還要靠父母的終身俸生活,這樣的家庭怎能和諧呢?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劉蔭樞告老回鄉後,想用一生的積蓄為家鄉建一座橋。但是子女卻反對他: “您當了一輩子高官,我們卻沒沾到一點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卻如此不顧我們。劉蔭樞很傷心,他覺自己雖然一身清白,但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于是,他用盡積蓄,曆時五年,修成大橋,取名“毓秀橋”。橋修好後,他對子女說:“我之是以用全部積蓄修橋,就想用事實告訴你們,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創,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為了徹底消除孩子們依賴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兩白銀的價錢把橋賣給了官府。劉蔭樞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後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應該說,劉蔭樞注重孩子自強精神的培養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而他用畢生的積蓄來教育孩子,可謂用心良苦!

古人尚且如此,今日的父母應該怎樣看待孩子的自強精神的培養,父母應該從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讓我們做現代家長,創和諧家庭,從小事做起,從家長和孩子做起,從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加油!共勉[比心]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多彩海浪ho

繼續閱讀